永乐青花缠枝花纹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碗

高8厘米,口径17.4厘米,足径7.9厘米。

该青花缠枝花纹碗器型规整、制作精良。撇口、弧壁、直圈足,足端齐平,内足墙略外斜。内外满釉,仅足端露胎,有火石红痕迹,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有“金丝”效果。开片是瓷器釉面的裂纹,是因为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烧造过程中造成的。宋代以前,青瓷、白瓷上常见,是釉的一种缺陷;宋代开始,有意在烧造过程中制造釉的开片,作为瓷器的一种装饰,如哥窑、官窑等。该藏品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黑色结晶斑。青花花卉纹饰布满内外器身,呈带状分布,有元代及明洪武青花装饰遗风。碗内纹饰分为三层,从上至下依次为:内口沿青花单圈,一周缠枝菊花,青花双圈;内壁缠枝花一周,有菊花、牡丹、山茶花;内心青花双圈内绘西番莲。碗外纹饰分为四层,从上至下依次为:青花单圈,回纹一周,青花双圈;外壁缠枝莲一周;近足部一周如意头筒形莲瓣纹;外足墙青花单圈,一周卷枝忍冬纹,青花单圈。这件碗无年款,所以断代只能依靠与已知年代器物的对比来进行。

该碗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极为相似。故宫所藏青花碗是清宫旧藏的传世品,高9.3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9.2厘米,比北师大这件稍大。器形相同,撇口、弧腹、直圈足,特别是撇口处尖薄的做法以及圈足的旋挖方法完全一样。也是内外满釉,仅足端露胎,但故宫那件釉面洁白莹润,无冰裂纹,不似北师大这件釉面泛黄,布满冰裂纹。两碗外部纹饰几乎没有区别,也是外口沿上单圈下双圈,中间一周回纹,回纹头向也是朝右;外壁一周缠枝莲,莲花画法、枝蔓走向、枝叶形状完全一致;近足部也是一周如意头筒形仰莲纹,画法相同,仅线条粗细不同,故宫这件用笔纤细;外足墙青花单圈之间一周卷枝忍冬纹,画法一致。碗内壁缠枝花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内口沿边饰,故宫这件为海水纹,北师大这件为缠枝菊花。

如果说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该碗与上述故宫所藏的传世品,因内口沿边饰不同而略有区别的话,那么1984年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范围内,永乐地层出土的一件青花缠枝莲侈口大碗就可弥补这种不足。这件考古出土的青花碗口径为21厘米,无论器形还是纹饰都与北师大这件相同,包括侈口的做法、圈足的旋挖、足端的修整、圈足内施釉的方法,以及边饰、主题纹饰的排列与画法等等一些细部特征都完全相同。永乐甜白天下无双,永乐青花能有如此成就,也与烧成高质量的白釉有关。考古出土的这件青花碗,釉面滋润,无裂纹。但1983年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范围内,永乐地层出土了一批甜白器,其中八方烛台、方流直颈水壶、折沿菱口碟等釉面均有“金丝”网状裂纹,与北师大这件藏品釉面的裂纹相似。考古出土的都是窑业堆积,也就是烧窑的废品,可见这种裂纹是永乐时器物釉面的一种常见现象,与釉的配方和烧成气氛有关。所以,北师大这件藏品的年代应是明永乐无疑。

撇口碗是明永乐常见器形,如1983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内发掘出土的鲜红侈口弧壁大碗,其器型与该青花碗一致,均撇口、弧腹、直圈足。两器的口沿都极薄,圈足的做法相同。缠枝、折枝花卉纹是明永乐时期习见纹饰,该碗所绘之主题纹饰、边饰在明永乐青花器物上屡屡可见。如1984年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内,永乐地层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碗,口径13厘米,外壁之缠枝莲、外口沿之卷枝花、内口沿之回纹均与北师大这件藏品相同。在传世品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碗内心之折枝花,与故宫藏永乐青花桃竹纹梅瓶肩部大如意云头内折枝花类似。内壁之缠枝花与故宫藏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折沿盘外壁所绘相似,菊纹也是花蕊呈网格状,双层菊瓣,每瓣内留白平涂。外壁之缠枝莲与故宫藏永乐青花缠枝莲纹梅瓶腹部、折枝花果纹执壶颈部所绘相似。外足墙之卷枝忍冬纹多绘于执壶、水注外足墙,梅瓶胫部、玉壶春瓶颈部、罐外口沿等部位,如故宫藏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折枝花纹水注、竹石芭蕉纹梅瓶、折枝花果纹梅瓶、竹石芭蕉纹玉壶

春瓶、缠枝花纹罐等。特别是与故宫藏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外足墙所绘之忍冬纹一致,因为这两件压手杯有明确的纪年。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谷应泰的《博物要览》记载:“永乐年造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故宫藏有双狮滚球心和花心两种,花心和球心皆书写“永乐年制”四字青花篆款。

永乐时期,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制作较为粗糙。原料以及原料的洗炼均不如官窑,所以胎质不够洁白细腻;所用青料是国产料,烧成后蓝中泛灰,无结晶斑;修坯和挖足也不够精致,所以器形不如官窑规整,釉下可见一圈圈的修坯痕,圈足草草而就,外足墙半釉,足内无釉,即便个别足内施釉,釉面也布满棕眼;纹饰多为涡状的云气纹和挥洒自如的缠枝莲,内心多为月华纹等,边饰少见,少数器物上有随手勾勒的回纹和重十字纹等。所以,永乐时民窑青花产品与官窑相去甚远,所以,北师大这件制作精细的青花碗不会是民窑产品。

综上可知,北师大藏这件青花缠枝花纹碗应为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产品。

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靖难之役后,不断开拓经营,进入明朝大一统局面下的全盛时代。在发展经济,繁荣工商业的同时,放宽海禁,扩大朝贡贸易。自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命中官郑和出使西洋,形成了永乐年间连续六次大规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在对外交往中,明成祖遵循厚往薄来政策,需要大量赐赉品,其中包括景德镇烧制的大量精美瓷器。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夺位之后,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改景德镇陶厂为御器厂,并派中官监造,烧造官窑瓷器,以供朝廷对内、对外各种需要,包括宫廷用瓷和朝廷对外赏赐、交换用瓷,尤其是对外国入贡者的丰厚答赠和郑和下西洋所需大量礼品和商品瓷。所以永乐年间,景德镇瓷器烧造量应是可观的,但由于无相关文献记载,而器物上仅少数有“永乐年制”篆款,所以对永乐瓷器的识别较为困难。

近几年对景德镇御窑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永乐官窑产品,对永乐朝瓷器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永乐瓷器品种有青花、甜白、红釉、黑釉、紫金釉、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白地红彩、白地绿彩等等。器形有碗、盘、扁壶、天球瓶、梅瓶、盖罐、花浇、压手杯等等。多见龙纹、缠枝花、折枝瓜果纹等纹饰。永乐瓷器的胎、釉制备技术比元代和明洪武有了明显的提高。

永乐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青花色泽浓艳。据说,这时所用的青料就是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世界带回来的“苏麻离青”。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王世懋的《窥天外乘》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迄今提到“苏麻离青”的最早的文献。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也有同样的记载。据测试,这种进口的青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高锰低铁不同。含锰量低可以降低青花呈色时显现紫、红的几率,若绘制时浓淡得当,配以适当的温度即可烧出如宝石蓝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浓重处或两笔交汇处显现黑色结晶斑,这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青花即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是用钴料在生坯上绘制花纹,罩透明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花是在唐代,是70年代中期在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青花瓷片。河南巩县是唐青花烧造地点。宋青花发现很少,1957年和1970年浙江龙泉县金沙塔基(977年)和绍兴环翠塔基(1256年)分别出土青花碗片。元代江西景德镇、云南玉溪和四川会理都烧青花瓷,以景德镇烧造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明代洪武年间,青花器型不多,呈色不稳定。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黄金时代,制作精良。多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烧成后发色浓艳,带有铁黑色斑点。纹饰内容丰富,有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