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原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原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高二政治备课组主备人:张伟

【教学目标】:

◇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

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

【重点、难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一、【预习案】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和______。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_______的,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的运动,_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_______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_______观点。

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__________,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统一。静止是一种_______的运动,是运动的__________。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反对夸大绝对运动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4、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_______的,是不以_________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4)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__________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如何理解?

探究二:赫拉克利特曾讲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探究三:请你谈谈对“人定胜天”的理解。(8分)

三、【课堂整合】:

恒的

【例题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

例题答案【例题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答案】A

考点2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表现在:第一,人们能够认识客观规律。第二,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人们也可以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利用规律。因此,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例题2】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例题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以及对规律客观性的理解。A项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反映的是主观决定客观,违背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但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在不改变规律本身的前提下;故B项的说法不科学,C项正确。无论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还是思维活动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故D项错误。【答案】D

四、【课堂训练】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揠苗助长”,其结果事与愿违。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4.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客观事物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势

D.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五、【课外推展案】

5.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事物是静止的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

D.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静止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