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2(1)(1)(2)

合集下载

生理学考试重点

生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掌握: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小结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生理功能及机制需要从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3.内环境的稳定性是调节的结果,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其中稳态的维持主要靠负反馈的调节。

思考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

2.稳态:也称自然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举例说明负反馈的生理学意义。

练习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D. 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E. 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3.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4.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5.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6.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部分的信息称为A. 偏差信息B. 干扰信息C. 控制信息D. 反馈信息E. 自控信息7.家兔,雄性,体重2.1kg,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剂量1g/kg。

切开腹壁找到膀胱,两侧输尿管扦管,收集尿液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这种实验方法属于A 整体实验B 离体实验C 在体慢性实验D 在体急性实验E 生理实验8. 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是依赖体内的调节机制而实现的,其中,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 作用迅速、精确、短暂B. 作用缓慢、广泛、持久C. 有负反馈D. 有生物节律E. 有前瞻性[B1型题]A 整体水平B 局部水平C 组织水平D 细胞、分子水平E 器官、系统水平1.揭示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机制,属于那类研究2.探索神经轴突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属于那类研究3.阐明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属于那类研究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4. 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5. 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6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第二章掌握: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②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③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生理学精华重点

生理学精华重点

一、名词解释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稳态: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加强作用,促进和增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静息电位: 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膜两侧的跨膜电位差。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阈值(阈强度): 刚刚能使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局部去极化达到足以激活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通道的临界膜电位值血型: 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 48%。

血压: 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一次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次心跳侧心室射出的血流量。

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

收缩压: 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基本电节律(慢波): 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节律性的电位波动。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

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

运动单位: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二、问答题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举例说明。

1)单纯扩散: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应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程,如02跨膜转运。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度差流人膜内→内流的 Ca2+促使含有 ACh 的囊泡破裂,ACh 被释放→ACh 在接头间隙扩散→ACh 与终板
膜的 N 受体结合→终板膜对 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终板电位总和并达到阈电位
→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易受外界因素影胸。
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
三、血液凝固的概念
概念: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
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该过程有 12 个凝血因子参与,大致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如下图所示:
因子 X 的激活(Xa)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
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
名称
兴奋性
阈值
引起兴奋条件
绝对不应期 等于 0
——
不可能产生兴奋
相对不应期 低于正常 增大
阈上刺激方可
兴奋时,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氏结处产生,兴奋传导时的局部电流亦只能出现在兴奋处的朗飞氏结和未兴
奋的朗飞氏结之间,于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加之其轴突较粗、电阻小,
因此其传导速度要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六.试述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神经末梢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顺浓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机能的科学,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的运行机制。

了解生理学的重点知识,对于理解人体功能以及健康维持至关重要。

本文将归纳生理学的重点知识,从细胞生理、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消化系统生理和呼吸系统生理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概述:1.细胞生理:- 细胞膜构造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选择性。

-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排泄和运输的机制,如扩散、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等。

- 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产物和调节。

- 细胞分裂和增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和调节。

2.神经生理:-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不同部分(树突、细胞体和轴突)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神经冲动的传导。

-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的机制,包括突触前后膜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等。

-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和调节物质,包括神经调节的传递途径和调节物质的作用机制。

- 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3.心血管生理:-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心房、心室、心瓣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 血液循环:血液的输送和循环机制,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血液的成分和体循环、肺循环。

- 血压调节:血压的调节机制和调节因素,包括神经调节、体液平衡和荷尔蒙的作用。

- 血液成分:血浆和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4.消化系统生理:- 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 消化液的分泌和功能: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和功能,包括消化酶的作用机制和消化液的调节。

-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和代谢机制,包括各种营养素的转化和利用。

- 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包括有益菌和致病菌的作用和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生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梳理(一)2024

生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梳理(一)2024

生理学第二章重点知识梳理(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科学,通过对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生命现象。

本章将重点梳理生理学第二章的重要知识,包括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内运输、细胞信号传导、神经元细胞和神经传递的基本原理。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体内部调节和适应能力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生理学奠定基础。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 脂质双层结构:了解细胞膜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脂质双层结构,以及双层结构对细胞的重要功能。

2. 细胞膜的通透性:详细说明细胞膜的通透性包括选择性通透性、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

3. 载体蛋白:介绍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和功能,包括离子通道蛋白和运输体蛋白等。

4. 细胞识别和黏附:探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蛋白多糖对细胞识别和细胞黏附的作用。

5. 细胞膜的脂质调节:了解细胞膜中脂质的组成和调节机制,如膜蛋白的合成和降解等。

二、细胞内运输:1. 基本运输方式:介绍细胞内运输的基本方式,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胞吞作用等。

2. 胞内运输系统:梳理细胞内运输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如微管、中间纤维和微丝等。

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详细解析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胞吞作用、胞吐作用和内质网-高尔基体系统等。

4. 分泌机制:探讨细胞内物质的分泌机制,包括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和蛋白质的包装与运输等。

5. 运输与物质代谢:了解细胞内运输与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对细胞内运输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三、细胞信号传导:1. 信号分子和受体:介绍细胞信号传导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分子和受体的特点和功能。

2. 离子通道的信号传导:详细解析离子通道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如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等。

3. 第二信使系统:梳理第二信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cAMP、cGMP和钙离子等。

4. 细胞核内信号传导:探讨细胞核内信号传导的机制,详细说明转录因子的作用和调控。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课程笔记绪论大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讲义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生理学》背诵重点

《生理学》背诵重点

《生理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的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主动转运时所需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中具有接受和传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中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胞质内和核内的受体则分别称为胞质受体和膜受体。

6、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DG、cGMP、Ca2+。

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7、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9、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成为兴奋-收缩耦联。

10、极化(polarization):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超射(overshoot):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12、血液凝固(bloodcogulation):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生理学重点

生理学重点

绪论了解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水平。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1.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包括细胞、器官和系统、整体三个水平。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

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相对稳定,即稳态。

4.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在机体的所有调节方式中占主导地位。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肽类和细胞因子等),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3)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5.生理功能调节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原理来理解,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是较重要的概念。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在受控部分的状态尚未发生改变之前,机体通过某种监测装置得到信息,以更快捷的方式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用以对抗干扰信号对受控部分稳态破坏,这种调控称为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基本原理。

掌握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途径。

掌握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原理。

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以及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内容提要:1.各种物质的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分两种: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经通道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分两种: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生理学重点

生理学重点

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生理学重点

生理学重点

《生理学》学习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可兴奋细胞:在机体中兴奋性最高的一类细胞,如神经、肌肉和腺体细胞。

种类:肌细胞、神经细胞、腺细胞。

兴奋的客观指标——动作电位。

2.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负反馈的重要作用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O2,CO2的跨膜方式:被动转运的单纯扩散。

2. 易化扩散的分类:载体介导通道介导(离子)3.易化扩散与主动转运的共同点:以膜蛋白为载体。

4.钠泵的描述:钠-钾泵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进行Na+和K+的主动转运,因此又称为Na+-K+依赖式ATP酶。

钠泵的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形成的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必需条件;②维持了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③钠泵活动能逆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进行Na+ 、K+的主动转运,因而建立起一种离子的势能贮备;【这种离子的势能贮备是细胞外Na+和细胞内K+等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扩散的能量来源;也为某些物质的逆浓度差跨膜转运间接提供能量(继发性主动转运)。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5.极化:人们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6.动作电位(AP)上升支与下降支的引起:上升支(去极相):Na+内流。

下降支(复极相):K+外流。

7.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8.传导的相关内容: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称为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由于动作电位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故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不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种特性称为不衰减传导。

9.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值与兴奋性的关系:阈刺激或阈强度为衡量细胞兴奋兴奋性常用的指标,阈值大,表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低;阈值小,表示兴奋性高。

生理学重点 笔记

生理学重点 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一,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兴奋性的相关概念:(一)【兴奋性】:组织接受此即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1、【兴奋】:是指刺激使机体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加强。

2、【抑制】:是指机体由活动状态庄伟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减弱3、【刺激】:引起组织反应的内环境的各种变化。

三个条件(基本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4、【反应】:组织接收刺激后,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各种变化。

基本形式:兴奋和控制(二)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1、【阈值】:在一定时间前提下,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该组织的阈强度,即阈值2、【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3、阈强度与组织兴奋性呈反比。

阈值越小,组织兴奋性越高。

第二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1反射活动、电讯号。

基本形式是反射。

反射的基本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加图2特点:迅速、短暂、准确。

3.举例: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

如望梅止渴。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

如金鸡报晓)二、体液调节:(又称神经体液调节)1特点:缓慢、持续、广泛。

2举例:(主要是激素分泌:○1甲状腺分泌。

○2胰岛的D细胞分泌生长抑制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3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三、自身调节1、特点:迅速、准确、调节范围小。

2、举例:脑血流量的调节、血压四、机体功能的自动控制——反馈:1【负反馈】:当输出变量(生理效应)发生偏差(如血压偏高或偏高)时,反馈信息是控制系统的作用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转化,称为负反馈。

◇1总结:A反馈信息的作用与调节信息的作用相反.B、反馈信息使原先活动减弱C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

◇2生理意义: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3举例:人体功能调节绝大多数的调节形式属于负反馈EX:降压反射调节血压水平。

(除了血液凝固、排尿、排便、射精、分娩等属于正反馈调节)◇5血糖升降图(补)2.【正反馈】: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神经中枢或内分泌腺)原效应的作用不断加强,直至反应动作完全停止。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调控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靶器官(某些组织或器官),对活动起促进或抑制的调节方式。

即体液中化学物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主要指激素调节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正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胞膜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转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性转运的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继发):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是需要额外供能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额外消耗的能量直接由ATP分解提供继发性主动转运: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这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电位:当刺激使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电压控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细胞受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快速、可传播性的电位变化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超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跨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生理学重点

生理学重点

G蛋白耦联受体主要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和蛋白激酶等。

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是指激活后作用于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引发一系列以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应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所触发的信号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故也称促代谢型受体。

(1)配体种类:包括儿茶酚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氨基酸类递质以及几乎所有的多肽和蛋白质类递质和(或)激素(钠尿肽家族除外),还有光子、嗅质和味质等。

(2)分子结构特征:由形成7个跨膜区段单条多肽链构成(故又称7次跨膜受体),每个跨膜区段由高度保守的20~2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a-螺旋结构。

其位于胞外的N末端或跨膜区形成配体结合域,位于胞内侧的C末端和连接跨膜区段的胞内环形成G蛋白结合域,受体被配体激活后,通过改变分子构象而结合并激活G蛋白。

第二信使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使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使分子,一般指由G蛋白激活的效应器酶再分解细胞内底物而产生的小分子物质。

(1)种类: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cCMP)、Ca3、花生四烯酸(AA)及其代谢产物等。

2)主要作用:调节各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通过产生以靶蛋白磷酸化和构象改变为特征的级联反应、调控基因表达、改变膜电位,进而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

蛋白激酶是一类将ATP分子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而产生蛋白磷酸化的酶类。

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因生物学特性变化而触发磷酸化级联反应或直接改变蛋白质功能,并影响细胞的功能。

由第二信使激活的蛋白激酶常称为第二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如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A(PKA)、Ca依赖性蛋白激酶即蛋白激酶C(PKC)等。

信号转导通路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AC-cAMP、PLC-IP,和DG、Ca*通路,以及PLA,PDE、调节离子通道等通路。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二)2024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二)2024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功能和生命过程的科学。

它涉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工作原理,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重点总结生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物功能和调节机制。

1. 神经系统1.1 神经元:解剖结构与功能1.2 神经传导:动作电位的发生与传播1.3 突触传递: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传递1.4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1.5 神经递质与药物作用:主要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应用2. 循环系统2.1 心脏解剖与生理:心脏的结构和心肌收缩的机制2.2 血管与血液循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功能与调节2.3 血压调节:血压的控制机制与调节方法2.4 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2.5 循环系统与代谢调节:血液成分的调节对代谢的影响3. 呼吸系统3.1 呼吸器官解剖与功能:肺部结构和呼吸道的生理特点3.2 呼吸过程:肺泡的气体交换与肺通气的机制3.3 呼吸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的调节机制3.4 氧气与二氧化碳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转运机制3.5呼吸系统与酸碱平衡: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4. 消化系统4.1 消化器官解剖与功能:口腔、食道、胃和肠道的特点与功能4.2 食物消化与吸收:消化酶的作用及食物在肠道中的吸收4.3 胃酸与胃黏膜保护:胃酸分泌和胃黏膜屏障的调节4.4 肝脏与胆汁分泌:肝脏功能及胆汁的合成和分泌4.5 消化系统与能量平衡:食物摄入对能量代谢的影响5. 泌尿系统5.1 肾脏解剖与功能:肾脏的结构和肾单位的功能5.2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的机制和调节5.3 尿液形成与浓缩:肾小管对尿液的处理和浓缩机制5.4 酸碱平衡调节:肾脏对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5.5 泌尿系统与水盐平衡:水和电解质在肾脏中的重吸收和排泄总结:生理学是探索人体及其他生物机体生命过程的重要学科。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得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 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得调节下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 即负反馈,就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得重要调节方式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 即正反馈;典型得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 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结构得学说,认为膜得结构就是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得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得帮助而进行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与通道介导两种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同类型细胞得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得内负外正得状态。

此时,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得方向变化,去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得方向变化, 超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得临界水平;也可以说就是能引起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得短暂而可逆得,可扩布得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就是兴奋得标志.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得方向变化.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得一个较短时间内, 无论接受多强得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包括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

体液是指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又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其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的意义在于它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包括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温度。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具有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离子的选择性、转运速度快和门控特性等特征。

主动转运是耗能的,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两者是衡量细胞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阈刺激和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通道肌无力综合症的病因: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神经末梢的钙离子通道肉毒杆菌中毒导致的肌无力的病因:病毒抑制接头前膜Ach的释放第三章1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血浆蛋白的功能:运输,缓冲,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4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5全血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6血浆渗透压:A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功能B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7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8造血中心:造血干细胞→卵黄囊→肝→脾→骨髓9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10血红蛋白浓度:男:120~160g/l 女:110~150g/l11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甚至溶血的特性,与抵抗力成反比1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产生原理: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红细胞之间相同膜电荷所产生的排斥力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的血浆柱高度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1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度1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幼红细胞发育成熟中所需的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和叶酸15白细胞的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16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焦,释放;功能: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修复支持血管壁17生理性止血的过程:血小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凝块的形成与维持18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9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清中缺乏因子I及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但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20凝血阶段: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途径:A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的凝血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都在血浆中B外源生凝血途径:是指由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主要抗凝物质: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②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③肝素④蛋白C系统21血型: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有ABO 和Rh血型最重要的抗原系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22输血: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和在同一血型系统中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原则:首选同型输血,慎选异型间输血异型间输血是血型的选择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即交叉配血时主侧不出现凝集反应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率:即心搏频率,指每分钟内的心搏次数2心动周期:心房收缩0.1s,心房舒张0.7s,心室收缩0.3s,心室舒张0.5s所谓心缩期和心舒期都是指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不考虑心房的舒缩状态3心舒张期:心房与心室同处于舒张的状态占半个心动周期4心脏的泵血过程:射血和充盈机制:A泵血的动力——压力梯度——根本原因——心肌的节律性舒缩活动B心瓣膜的启闭5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6心音:是由于心瓣膜的启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或大动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第一心音:标志着心脏收缩的开始,音调低,时间长第二心音:标志着心脏舒张的开,音调高,持续时间短7心脏泵血的评价:心脏的主要功能是输出血液,推动血流,供给全身组织器官所需的血量,以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8搏出量:即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一次心搏中所射出的血液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10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液总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11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1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A搏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B心率的影响13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窦性节律14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点: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不对称15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为什么会出现房室延搁:由于房室交界处细胞体积小,细胞间缝隙连接少,细胞膜电位低,0期去极化幅度小,速度慢16血管的分类与功能:A弹性贮器血管——保持血管中血流的连续性B分配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织C阻力血管——维持动脉血压D交换血管——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E容量血管——贮存血液F短路血管——调节体温17血流阻力: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的粘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18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形成血压需具备血液充盈和心脏收缩射血两条件19动脉血压:动脉管内流动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形成因素:A足够的血量充盈血管B心脏收缩射血C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D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能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影响因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20中心静脉压的变动范围:4~12cmH2O21微循环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通路及功能:A迂回通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营养通路B直捷通路——促进静脉血回流,使一部分血液迅速经此通路流入静脉,以保证一定的静脉回心血量C动静脉通路——参与体温调节22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23心脏的神经支配: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和输血管神经24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在延髓25心血管反射的生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调配各器官的血流量,使心血管活动能与机体各种功能状态相适应26血管升压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和分泌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第五章呼吸1呼吸的过程: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2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引起的呼吸运动3吸运动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4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A使肺和小气道保持扩张状态B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5通气的阻力:A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位力和肺泡表面张力,占总阻力的70%B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气道阻力,占总阻力的30%6气量:TV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1500~2000ml深吸气量:IC指在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体量补呼气量:ERV指平静呼气末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人约900~1200ml肺活量:VC是脂在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VC=TV+IRV+ERV残气量:RV是指补呼气末仍残留在肺内不能被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男性约1500ml女性约1000ml 功能残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ERV与RV之和肺总量:指用力作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容纳的气体量TLC=TV+IRV+ERV+RV7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TV乘呼吸频率,平静呼吸时,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即最大通气量,指一分钟内以最快速度和最大用力呼吸时所能达到的通气量,正常人约70~120L肺泡通气量V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肺内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气体总量无效腔通气:指有通气但不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无效腔效应:无效腔与潮气量的比值,反映了肺通气的效率8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O2血液中主要以HbO2的形式存在, CO2血液中主要以HCO3-的形式存在9 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是调节正常呼吸的最重要化学因素动脉血中H+浓度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H+浓度降低时,呼吸受到抑制10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反射,机械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反射11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调整中枢位于脑桥12正常人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为0.84第六章消化与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A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B自动节律性C紧张性D伸展性大E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化学,牵张刺激敏感2慢波: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能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频率较慢,因慢波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又称为基本电节律3支配消化道的神经:A内在神经系统,由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B外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占主导4胃的消化功能包括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液:是一种无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主要成分包括盐酸, HCO3-,Na+,K+等无机物和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内因子等有机物盐酸:又称胃酸,是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A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的酸性环境B杀死进入胃的细菌C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D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粘液和HCO3-共同构成的抗损伤屏障胃运动的形式: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动力是胃收缩(幽门两侧的压力差),阻力是幽门及十二指肠的收缩5胰液:是无色,无臭,等渗的碱性液体,pH为7.8~8.4.成分包括水, HCO3-和多种离子等无机物和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等多种酶等有机物6胆汗不含消化酶,但有胆盐,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7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分节运动的作用:A使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有助于食物的化学性消化B使食靡和小肠壁紧密接触,促进消化分解产物的吸收C由于挤压肠壁,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8大肠的生理功能:A吸收肠内容物中的水分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B对食物残渣进行加工,形成粪便并暂时贮存C吸收由大肠内某些细菌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为什么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口腔、食道——不吸收;大肠——水、盐胃——酒精、少量水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