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

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

第一、二章、总论1.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健康、疾病(disease)、病因、诱因、条件、脑死亡2.区别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

3.脑死亡应符合怎样的标准?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indicates some common and collective alterations of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presented in a group of diseases. )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换言之,健康至少包含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disease):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The aberrant manifestation of deregulated homeostasis caused by harmful agents is referred to as disease, with disturbances of function, metabolism and structure in the body, which are manifested by a series of symptoms and signs. )病因(Causative factors ):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诱因(predisposing or precipitating factors ):即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归纳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归纳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点归纳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它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的本质。

以下是对病理生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疾病的概论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而疾病则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因学病因可分为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例如,细菌、病毒等生物性因素是常见的致病原因;高温、辐射等理化因素也可能损伤机体;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会引发相应的疾病;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某些先天性疾病。

3、发病学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包括因果交替规律、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

在疾病过程中,因果不断交替,原始病因引起的结果可能成为新的原因,进而引发一系列变化。

损伤与抗损伤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

同时,局部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整体,而机体的整体反应也会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包括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是指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低于 130mmol/L,伴有细胞外液减少。

高渗性脱水则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 150mmol/L,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均减少。

等渗性脱水时水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在 130 150mmol/L 之间,细胞外液减少。

2、钾代谢紊乱钾代谢紊乱分为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时,血清钾浓度低于 35mmol/L,可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高钾血症时,血清钾浓度高于 55mmol/L,严重时可引起心跳骤停。

三、酸碱平衡紊乱1、酸碱平衡的调节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的呼吸调节、肾的排泄调节以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等方式来维持酸碱平衡。

2、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包括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模版(2篇)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模版(2篇)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模版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病理与生理的关系和机制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异常。

以下是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

一、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1.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包括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过程的发展和演变等。

2. 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为后续病理生理变化的理解打下基础。

3. 细胞损伤和适应:了解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适应的方式,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等。

4. 免疫与炎症反应:熟悉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炎症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调控机制。

二、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1. 心脑血管疾病:掌握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血管狭窄、血压升高、组织缺血等。

2. 免疫系统疾病:了解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免疫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产生等。

3. 肿瘤:熟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了解常见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胞增殖、转移等。

4. 代谢性疾病:掌握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肪积累等。

三、实验技术和检查方法1. 病理组织学:了解组织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观察等。

2. 分子生物学技术:掌握PCR、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生理学实验:了解常用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仪器,掌握测量生理指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4. 影像学检查: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CT、MRI 等,理解其原理和临床应用。

四、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 药物治疗:了解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常用药物的分类和副作用等。

2. 介入治疗:熟悉介入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心脑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

3. 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疫苗预防等。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生理变化和相关机制的学科。

在____年的病理生理学大题中,重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炎症反应、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病变、代谢紊乱和肿瘤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1. 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炎症反应的重点内容包括炎症介质、炎症细胞和炎症反应的分期。

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补体等。

炎症细胞涉及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炎症反应的分期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及相关疾病也需要重点掌握。

2.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来侵入物质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系统。

在病理生理学大题中,免疫系统的重点内容包括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细胞的类型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免疫反应的机制包括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在免疫相关疾病方面,值得重点关注的有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过敏性疾病等。

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指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

在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点内容包括神经元损伤和神经传导障碍等。

神经元损伤涉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

神经传导障碍包括感觉异常、运动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

4. 心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

在病理生理学大题中,心血管病变的重点内容包括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发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疾病。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向全身提供足够的血液,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膜发生脂质沉积并逐渐形成纤维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引发心血管事件。

5. 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紊乱,引发各种代谢性疾病。

病理生理学大题中的重点内容包括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等。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病理生理学笔记(重点)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如老年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不是数目的增多)。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

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EF: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

例如,妊娠期子宫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

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胞),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是由于组织内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的结果,通过改变类型来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生理学分支,其研究内容涉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机体的代偿和调节等方面。

在病理生理学考试中,通常会涉及一些重要的大题,下面是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参考。

1. 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其主要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炎症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2.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防御反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形式。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3. 组织修复:组织修复是机体为了回应损伤而进行的自我修复过程,其主要包括再生修复和瘢痕修复两种形式。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组织修复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修复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4. 肿瘤发生和发展:肿瘤是一种由异常增殖的细胞构成的肿块,有恶性和良性之分。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肿瘤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转移和肿瘤相关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5. 血液循环疾病:血液循环疾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血液循环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6.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呼吸器官功能的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7.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消化器官功能的疾病,如胃溃疡、胰腺炎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8. 生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生殖器官功能的疾病,如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病理生理学是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和简答题大全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和简答题大全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和简答题大全病理生理学知识点(后附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疾病结束(转归期)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分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

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又称致病因素。

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

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

(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2、不可逆性深昏迷;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进行总结,并提供参考内容,供考生复习备考时参考。

第一部分: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 环境与病理生理学- 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效应- 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2. 基因与病理生理学- 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 基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细胞与病理生理学- 细胞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导致的生理学变化- 细胞适应和复原的机制及其对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1.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2.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肺癌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3. 消化系统疾病- 肝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胃溃疡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肠道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4.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中风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脑肿瘤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第三部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 疾病的诊断- 病理生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学的关系- 诊断技术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2. 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细胞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预测与干预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上是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参考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以及科学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复习。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疾病状态下发生的异常生理变化的学科。

在2024年的病理生理学大题中,可能会重点涉及以下内容:
1. 细胞损伤和细胞适应性:
- 细胞损伤种类:可包括物理损伤、化学损伤和生物因素引起的损伤;
- 细胞适应性:如细胞肥大、细胞增生、细胞凋亡和细胞再生等。

2. 炎症和免疫反应:
- 炎症反应的机制和类型:如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和区别;
- 免疫反应的调节和异常:如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机制。

3. 肿瘤生物学:
- 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 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手段:如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代谢病和系统性疾病:
- 代谢病的发生机制:如脂质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 系统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5. 器官损伤和再生:
- 器官损伤的机制和修复过程:如心肌梗死后的修复和肝脏再生的机制;
- 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如干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学的应用。

以上是可能在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中的重点内容总结,具体考试内容还需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2024)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2024)

引言概述:
在病理生理学中,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和机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正文内容:
一、炎症过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1.炎症的定义和分类
2.炎症的发生机制
3.炎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4.炎症的途径和后果
5.炎症的诊断和治疗
二、细胞增长与分化的异常
1.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平衡
2.细胞增生异常的机制
3.细胞分化异常的机制
4.细胞增生与分化异常的疾病例子
5.细胞增生与分化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三、肿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1.肿瘤的定义和分类
2.肿瘤的发生机制
3.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4.肿瘤的生长模式
5.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四、免疫系统与疾病
1.免疫系统的概述
2.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4.免疫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5.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1.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分类
3.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4.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5.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
病理生理学是理解疾病机制的重要学科,通过对炎症过程、细胞增长与分化异常、肿瘤、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
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准确理解并应用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可以为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并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明显的改善。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以不断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炎症和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失调等。

2. 代谢疾病和内分泌系统: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失调等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

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风和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等。

4.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

5. 肿瘤学:肿瘤发生和生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肿瘤标记物的诊断应用、肿瘤治疗的新进展等。

6.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

7.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诊断治疗。

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结石、肾炎、前列腺癌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治疗。

9. 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性的预测,具体考试大纲还要根据您所在的地区和具体的病理生理学课程来确定。

建议您参考教材和教授的指导,以及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确保准备充分。

第 1 页共 1 页。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本病理生理学是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和病理过程,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一、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疾病的定义和特点2. 疾病的分类及常见疾病的病因3. 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区别和特点4.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和遗传方式二、细胞的病变与反应:1. 细胞病变的类型和机制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和特点3. 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机制4. 炎症反应的类型和炎症细胞的作用三、组织和器官的病变与反应:1. 炎症的基本过程和炎症反应的类型2. 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分类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和特点4. 心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病变与反应四、血液和免疫系统的病变与反应:1.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和特点2. 白细胞的功能和白细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3. 免疫系统疾病的机制和病理过程4. 免疫缺陷和免疫过度反应的病理生理学五、代谢性疾病的病变与反应:1. 糖代谢和脂代谢的调控机制2. 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病理生理学3.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学4. 肾功能异常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六、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与反应:1. 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功能2. 脑卒中和脑外伤的病理生理学3.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学4. 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七、肿瘤的病理生理学:1. 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分类2. 癌细胞的特点和转移方式3.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4. 肿瘤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八、环境因素与疾病关系:1. 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预防措施2. 放射性物质和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危害3. 环境污染与疾病的关系4. 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以上是关于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我将随时为你解答。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

病理生理学总结重点病理生理学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①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

②维持体液的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

③ 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④构成组织的成分,如钙、磷、镁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分泌增多,醛固酮分泌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多,ADH分泌减少;循环血量降低时:ADH和醛固酮的分泌都增加。

(一)低渗性脱水 =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定义与特点:失Na+ 多于失水;血清[Na+ ]<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原因与机制:机体丢Na+、丢水的时候,只补充水而未给电解质。

丢的途径:(1)经肾丢失利尿剂使用不当(抑制Na+的重吸收)醛固酮分泌不足( Na+的重吸收不足)肾实质病变(髓质破坏,不能重吸收Na+)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2)肾外丢失消化道(上消化道:呕吐;下消化道:腹泻)皮肤(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第三间隙积聚(胸水,腹水)2. 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内外的水、电解质交换特点:由于细胞外液低渗,水分从细胞外更多地进入细胞(2) 循环血量的变化:细胞外液丢失为主,循环血量明显减少,易发生休克;(3) 整体水平表现:血容量的减少导致细胞间液向血管转移,因此,脱水体征明显;(4) 实验室检查:尿钠含量变化(经肾丢失者增高,其余的因为代偿的作用,尿钠降低)脱(失)水体征: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组织间液减少更明显,病人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

渴感来自于血浆渗透压的升高,因此本型脱水病人没有明显渴感,并且由于血浆渗透压的降低,可抑制ADH的分泌。

3. 低渗性脱水的治疗:消除病因,适当补液(等渗液为主)(二)高渗性脱水 =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1. 原因与机制:(1)水摄入减少:水源断绝或摄入困难(2)水丢失过多:(3)失液未补充:丢的途径:呼吸道失水(不含任何电解质)皮肤失水(高热,大汗,高代谢率)经肾丢失(尿崩症,尿浓缩功能不良)消化道丢失12. 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1) 细胞内外的水电解质交换特点:由于细胞外液高渗,水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脱水;脑细胞脱水可致CNS功能障碍(嗜睡,抽搐,昏迷,死亡);(2) 循环血量的变化:以失水为主,故细胞外液量减少;由于各种代偿机制,使循环血量得到一定的补充; (3) 整体水平表现:由于细胞外液高渗,渴感明显,有助于及时补充水分(病弱及老人渴感减退);(4)实验室检查:尿少,尿比重增加。

【精品】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精品】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精品】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1、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2、疾病发生的原因(选择):生物性、理化、营养、遗传、先天性、免疫、心理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损伤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和整体。

3、脑死亡: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断指标: 持续不可逆性昏迷‚自主呼吸停止ƒ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高渗性脱水: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

对机体的影响: 口渴‚细胞脱水ƒ尿量减少比重增高;尿中有钠排出④中枢系统功能障碍⑤脱水热,尤其小儿5、低渗性脱水: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

对机体的影响: 无口渴‚血容量减少ƒ早期无明显尿量减少,严重的患者尿量明显减少。

④脱水征⑤中枢神经系统紊乱6、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影响因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

7、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对机体的影响: 骨骼肌:细胞兴奋性降低,轻者肌无力,重者肌麻痹,骨骼肌细胞处于超极化阻滞状态。

心脏:心肌兴奋性增高、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收缩性增强。

ƒ肾脏:尿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多尿和低比重尿;④肠胃:肠胃运动减弱,严重者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⑤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反常性酸性尿。

8、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9、酸碱失衡常用检测指标:PH、动脉血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量(UA)与未测定阳离子量(UG)的差值,即AG=UA-UC。

10、代谢性酸中毒: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主要特征。

病理生理学重点整理

病理生理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疾病概论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2.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3.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4.病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5.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非特异性)6.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7. 脑死亡一般应该符合以下标准:①自主呼吸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血清Na浓度正常范围130-150mmol/L;每天饮食摄入100-200mmol2.水钠代谢(休克程度及发生难易:低渗>等渗>高渗)*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 mmol/L,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减少.以细胞外液失水为主原因机制:肾内或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不当,如只给水,不给电解质平衡液. (等渗或高渗液丢失)①经肾丢失:长期服用高效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酸中毒②肾外丢失:经消化道丢失;液体在第三间隙聚积;经皮肤丢失.机体影响: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口干不欲饮);有明显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防治:补钠液为主(张力液).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易引起失液性休克原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抗利尿激素(ADH)反射性分泌减少,尿量无明显减少;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150 mmol/L,渗透压>310mmol/L.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以细胞内液失水为主原因机制:①饮水不足: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 口腔、咽喉、食道疾患;水源断绝②失水过多:经肺(癔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的过度通气)和皮肤(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等)不感性蒸发增多;经肾丢失:尿崩症;丢失低渗液(经皮肤、经消化道).机体影响:口渴;细胞外液含量减少(汗腺功能下降“脱水热”);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脱水引起代谢障碍: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脑细胞脱水出现功能障碍;血液浓缩:血容量下降,反射性引起醛固酮增多防治:适当补Na补K;补充体内缺少的水分*等渗性脱水:钠水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可见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抽放胸、腹水等.①因首先丢失细胞外液,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②循环血量减少,Ald(醛固酮)和ADH分泌增加;兼有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如不予处理,通过皮肤、肺不断蒸发---高渗性脱水;如果仅补水,未补钠---低渗性脱水3.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一般指细胞外液.如水肿发生于体腔内,则称之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脑积水等.漏出液:水肿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质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100ml.渗出液:水肿液比重低于1.018,蛋白质含量可达3-5g%,可见多数白细胞.发病机制:正常人组织间液量相对恒定,依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①毛细血管血压血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④淋巴回流受阻.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ANP减少,FF增加③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ADH 和醛固酮在血中含量增高4.钾代谢障碍:*K功能:维持兴奋和传导性,参与渗透压调节,参与物质代谢,参与酸碱平衡调节*正常:正常人体内的含钾量约为50~55 mmol/kg体重.血钾:3.5-5.5 mmol/L*机体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维持血浆钾的平衡:①通过细胞膜Na+-K+ 泵,改变钾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②通过细胞内外的H+-K+交换,影响细胞内外液钾的分布;③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跨膜电位的改变影响其排钾量;④通过醛固酮和远端小管液流速,调节肾排钾量;⑤通过结肠的排钾及出汗形式.*低钾血症(常伴随碱中毒)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1.原因和机制①钾摄入不足②钾丢失过多(最常见原因)胃肠道大量丢失消化液(腹泻、呕吐、胃肠减压等)经肾的过度丢失:①排钾型利尿剂②肾小管性酸中毒③盐皮质激素过多④镁缺失③细胞外K转入细胞内(碱中毒)2.对机体的影响①对神经肌肉:急性低钾血症:轻症可无症状或仅觉倦怠和全身软弱无力;重症可发生弛缓性麻痹.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性甚至不能兴奋.慢性无明显变化.②对心肌影响:1)心肌生理特性改变:兴奋性增加,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收缩性改变2)心肌功能损害:心律失常,心肌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敏感性增加3)心电图:QRS波:增宽,幅小;ST段:压低,缩短;T波:增宽,低平;U波:明显增高.③骨骼肌损害肌肉松弛④肾脏损害:多尿⑤对酸碱平衡影响: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返常性酸性尿.3.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补钾,尽量口服;纠正水和其他电解质代谢紊乱.*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时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且也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易伴发酸中毒.1.原因和机制:①钾摄入过多②钾排出减少:主要肾脏排钾减少(高钾血症最主要原因)③细胞内K转移到细胞外2.对机体影响:①对神经肌肉影响:急性轻度-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兴奋性下降②心肌兴奋性先升后降,心肌传导性下降,心肌自律性下降,心肌收缩性下降.心电图:3期K+外流↑,复极加速→ T波高尖;传导性↓ → 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传导阻滞及自律性↓ →心律失常③酸碱平衡影响: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反常性碱性尿.3.防治:促进钾移入细胞;降低体内总K量;对抗钾的毒性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1.酸的来源:挥发酸(CO2+水).主要在碳酸酐酶(CA)作用下进行,CA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胃粘膜上皮细胞. 【通常将肺对挥发酸的调节称为酸碱平衡的呼吸性调节】;固定酸:主要来源是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与食物中蛋白质摄入量成正比.2.碱来源:主要来自食物.3.酸碱平衡调节:①血液缓冲作用(细胞外液):包括碳酸盐缓冲系统(可缓冲所有固定酸,不能缓冲挥发酸)、磷酸盐缓冲系统(细胞内液发挥作用)、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和氧和血红蛋白缓冲系统(主要缓冲挥发酸).②呼吸的调节作用(肺)(中枢外周两方面,PaCO2变动敏感调节,主要通过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作用)③组织细胞作用(细胞内液):通过离子交换进行④肾的调节作用:主要调节固定酸,通过排酸或保碱维持碳酸氢根浓度,调节PH使之相对恒定.1)近端小管泌H+和对NaHCO3的重吸收(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是产NH4+主要场所)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泌H+ K+和对NaHCO3的重吸收3)NH4+的排出.⑤骨盐有利于H+的缓冲【血液缓冲最为迅速,但不持久;肺调节效能大,也很迅速,但仅对CO2有效不能调节固定酸;细胞内液调节强于细胞外液;肾脏调节发挥慢但效率高,作用持久.】4.酸碱平衡紊乱分类:①代谢性酸碱中毒:由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或升高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酸碱中毒:由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或升高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②PH在正常范围内:代偿性酸碱中毒;PH低于或高于正常范围:失代偿性酸碱中毒.5.常用检测指标:①pH值7.35~7.4.②动脉血CO2分压: 33~46mmHg.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③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正常人,A.B.=S.B.=22~27(24mmol/L).A.B>S.B.=正常,指示呼吸性酸中毒;A.B.<S.B.=正常,指示呼吸性碱中毒;两者数值均高于正常指示有代谢性碱中毒(或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有代偿变化);两者数值均低于正常指示有代谢性酸中毒(或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有代偿变化)④缓冲碱(B.B)是指动脉血液中具有缓冲作用的碱性物质的总和.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⑤碱过剩(B.E)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⑥阴离子间隙6.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一)原因和机制:1.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①肾功能衰竭②肾小管性酸中毒③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醋氮酰胺)2.代谢功能障碍:①乳酸酸中毒②酮症酸中毒3.[HCO3-]直接丢失过多4.其他原因:酸或成酸性药物摄入或输入过多,稀释性酸中毒,高钾血症.(二)分类1、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特点:AG增高,血氯正常.①固定酸生成过多:乳酸中毒;酮症酸中毒②肾脏排氢能力降低:重度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到正常的25%以下③服用不含氯成酸药物.2、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血氯升高.①消化道丢失HCO3-;②肾脏排氢能力降低③服用含氯成酸药物过多④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的缓冲:[H+]↑→HCO3-↓, 缓冲系统中BB↓2.肺的调节: [H+] ↑→呼吸加深加快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4.肾脏的调节:泌H+ 、排NH4+ 、重吸收(四)对机体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H+离子浓度升高时:①心律失常②心脏收缩力减弱③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H+]升高时,对儿茶酚胺类的反应性降低,因而松弛扩张2.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时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抑制,严重者可发生嗜睡或昏迷.3.骨骼系统: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时由于不断从骨骼释放出钙盐,影响小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并可引起纤维性骨炎和佝偻病.(五)防治原则:1.积极防治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血液灌流状况,改善肾功能等. 2.给碱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严重酸中毒危及生命,则要及时给碱纠正二、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2排除障碍或吸入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一)原因和机制:1.呼吸中枢抑制2.气道阻塞3.呼吸神经、肌肉功能障碍4.胸廓异常5.广泛性肺疾病6.CO2吸入过多(二)分类: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2.肾脏代偿(慢性呼酸)是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措施.(四)对机体的影响:CO2的直接扩血管作用:持续性、搏动性头痛、神经精神症状.余同代谢性酸中毒.(五)防治原则:1.积极防治原发病.2.改善肺泡通气,排出过多的CO2.3.酸中毒严重时应用碱性药NaHCO3 , THAM.三、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的特征是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一)原因和机制1.酸性物质丢失过多:(1)胃液丢失K+ H+ Cl-②肾脏排H+过多2.碱性物质摄入过多:①碳酸氢盐摄入过多②乳酸钠摄入过多③柠檬酸钠摄入过多3.缺钾,H+向细胞内移动(二)分类1、盐水反应性碱中毒2、盐水抵抗性碱中毒(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细胞外液缓冲2.离子交换3.呼吸代偿[H+] ↓→呼吸变浅变慢4.肾脏代偿:泌H+ 排NH4+及重吸收,HCO3-↓(四)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g-氨基丁酸分解↑、生成↓,CNS兴奋症状;2.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神经精神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昏迷3.神经肌肉:血浆游离钙↓,应激性↑4.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经常伴有低钾血症.(五)防治原则:1.积极防治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发病2.盐水反应性碱中毒3.对盐水抵抗性碱中毒四、呼吸性碱中毒(一)原因:1.呼吸中枢受刺激或精神性障碍①中枢疾患②药物③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2.肺疾患、低氧血症3.机体代谢旺盛:高热、甲亢等.4.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通气量过大(二)代偿调节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碱2.肾脏代偿:慢性呼碱.呼吸性碱中毒的血气分析指标: PaCO2下降、pH值升高,AB<SB,代偿后,代谢性指标继发性降低,AB、SB、BB 均降低、BE正值加大.第五章缺氧1.缺氧:因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2.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1)血氧分压:是指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PaO2)约为100mmHg,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静脉血氧分压(PvO2)约为40mmHg,主要取决于组织摄氧和用氧的能力.2)血氧容量:标准状况下(T38℃,PaO2 150mmHg,PCO2 40mmHg),100ml血液中Hb的最大带氧量.3)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ml),动脉血氧含量(CaO2)约为19ml/dl;静脉血样含量(CvO2)约为14ml/dl.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的质和量+血氧分压.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反应组织的摄氧能力. 5)P50:指Hb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反映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指标.正常为26-27mmHg.3.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低张性缺氧:①概念: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②原因: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②外呼吸功能障碍③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先心.【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5g/dl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2.血液性缺氧①概念:是由于Hb量或质改变,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而引进的缺氧.②原因:①Hb量的异常—贫血②Hb质的异常—结合释放氧能力障碍:1)CO中毒(樱桃红)2)高铁血红蛋白症【因进食引起Hb氧化造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患者皮肤粘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称为肠源性青紫】3、循环性缺氧①概念: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组织供氧量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②原因:①全身循环障碍休克,心衰②局部循环障碍,血管栓塞,动脉炎,AS 等4、组织性缺氧①概念: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又称氧利用障碍性缺氧.②原因:①组织中毒:细胞氧化磷酸化受到抑制;②线粒体损伤③维生素缺乏,呼吸酶合成障碍【组织性缺氧时,因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加,患者皮肤可呈玫瑰红色.】★各种缺氧血氧变化的特点:PaO2- CO2max -CaO2 -SaO2-CO2(a-v)低张性:下降- 正常-下降-下降-下降或正常血液性:正常-下降或正常-下降-正常-下降循环性:正常- 正常-正常-正常-上升组织性:正常- 正常-正常-正常-下降缺氧对机体的影响:1.代偿性反应:1)呼吸系统:①肺泡通气量↑,PaO2和SaO2↑②肺血流量和心输出量↑,血液摄取和运输O2↑2)循环系统:① 心输出量↑② 肺血管收缩;③ 血流重新分布;④ 毛细血管增生.3)血液系统:①RBC和Hb↑②2,3-DPG↑,RBC向组织释放氧的能力增强4)组织细胞: ①组织利用氧的能力↑;②无氧酵解↑;③肌红蛋白↑;④低代谢状态.2.损伤性变化:1)呼吸系统:①高原肺水肿② PaO2﹤30mmHg,中枢性呼吸衰竭2)循环系统:①肺动脉高压②心肌舒缩功能降低;③心律失常:心肌兴奋性和自律性增高;④回心血量减少.3)血液系统:①血液粘滞度增高,心力衰竭② 2,3-DPG↑,影响肺泡毛细血管Hb与氧结合↓,使动脉血氧含量↓.4)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头痛、激动、记忆力下降等;慢性: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机制:脑细胞受损,脑水肿.5)组织细胞:①细胞膜,细胞水肿,代谢障碍,组织损伤②线粒体损伤③溶酶体破裂—广泛细胞损伤第六章发热发热是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18次/分.发热时,一般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一.发热激活物: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定点上移,体温升高.发热激活物又称为EP诱导物.1.体温调节中枢:包括正调节中枢: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负调节中枢: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2.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①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信息传递)②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③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产热>散热)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①正调节介质: ①前列腺素E(PGE)②Na+/Ca2+比值③环磷酸腺苷(cAMP)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⑤一氧化氮(NO)②负调节介质: 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内生致冷原.①精氨酸加压素(AVP) ②黑素细胞雌激素③膜联蛋白A.4.发热的时相:①体温上升期: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少,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增高.②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的调定点水平,不再上升,高峰期或稽留期.皮肤温度上升,不再感到寒冷,有酷热感,皮肤,口唇干燥.③体温下降期(退热期):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发汗中枢受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大汗.二.代谢与功能的改变(一)物质代谢的改变:1.糖的分解代谢增强、糖原贮备减少,乳酸产量增加.2.脂肪分解明显加强3.蛋白质分解加强,负氮平衡.4.体温上升期,尿量明显减少,Na+、Cl-排泄减少,退热期,尿量恢复、Na+、Cl-排泄增加. (二)生理功能改变:1.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2.循环系统:心率增快.3.呼吸功能: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增加,呼吸加快加强.4.消化功能改变: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食欲减退等.(三)防御功能改变:1.发热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免疫细胞功能加强.2.EP细胞在发热时产生的大量EP,除了引起发热外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3.急性期反应: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改变(血浆铁、锌、铜含量降低)、白细胞计数增高.三.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治疗原发病2.一般性发热的处理:补液、补充营养成分.3.合理选用退热药4.加强负调节或通过负调节途径而解热第八章细胞凋亡与疾病细胞凋亡: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也成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一)大致过程:四个阶段①凋亡信号转导②凋亡基因激活:接受死亡信号,按预定程序启动凋亡③细胞凋亡的执行:细胞进入死亡执行阶段,执行者是核酸内切酶和Caspase酶,前者彻底破坏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全部指令,而后者导致细胞结构的全面解体④凋亡细胞的清除:凋亡的细胞被邻近的吞噬细胞等吞噬.(二)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1.形态学变化:胞膜及细胞起相对完整,细胞皱缩,核骨所,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出现(凋亡细胞的特征性改变).整个凋亡过程没有细胞内容物的外漏,所以不伴有局部的炎症反应.2.生化改变: 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Caspases激活;DNA片段化(三)细胞凋亡的调控1.凋亡相关因素:①诱导性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失衡;理化因素;免疫性因素;微生物学因素②抑制性因素:一些细胞因子;某些激素;某些二价金属离子;病毒.2.凋亡信号的转导:是连接凋亡诱导因素与核DNA片段化断裂及细胞结构蛋白降解的中间环节.该系统的特点:多样性—不同种类细胞具有不同信号转导系统;耦联性:同一个信号,在不同条件下,既可以引起凋亡,也可以引起增殖;同一性:不同诱导因素可通过同一信号转导途径触发细胞凋亡;多途性:同一诱导因素可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诱发细胞凋亡.3、凋亡相关基因:抑制凋亡基因、促进凋亡基因、双向调控基因.二、细胞凋亡的机制(一)氧化损伤:氧自由基的损伤.各种氧化剂(H2O2等)可直接诱导凋亡,抑制SOD的活性也可导致凋亡. (二)钙稳态失衡(三)线粒体损伤:三、凋亡与疾病(一)细胞凋亡不足:肿瘤、自身免疫病.(二)凋亡过度:1.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2.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AS动脉粥样硬化即属于此种情况,对内皮细胞而言是凋亡过度,对平滑肌细胞而言则是凋亡不足.第九章应激1.应激: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又称为应激反应.2.应激原:应激原是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特点:1)一定强度限制性;2)个体、时空差异性;3.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产生快速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分解代谢增强,负氮平衡及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等.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APR),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蛋白(APP).--体液应激4.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所表现得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性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而在热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又称应激蛋白(SP)功能:帮助蛋白质折叠、移位、复性、降解.(分子伴娘) --细胞应激5.将由应激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而将那些以应激作为条件或诱因,在应激状态下加重或加速发生发展的疾病称为应激相关疾病.6.神经内分泌反应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①中枢效应:引起兴奋、警觉及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应激启动HPA轴的关键(蓝斑上行纤维).②外周效应:血浆儿茶酚氨类物质浓度迅速增高.(蓝斑的下行纤维)[意义:A) 代偿作用—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的积极作用:心血管系统: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血液重新分布;呼吸系统:支气管扩张,肺泡通气量↑;代谢变化:血糖↑;促进其它激素的分泌: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B)不利影响:肾、胃肠缺血性损伤/血粘度增加,血栓/心血管应激性损伤:高血压,心肌缺血]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①中枢效应:适量CRH↑→促进适应→兴奋或愉快感. 过量CRH↑→适应障碍→焦虑、抑郁和食欲不振等.②外周效应:GC分泌量增多,对抗有害刺激,发挥对机体广泛的保护作用.GC持续过量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3)代偿意义:1.消极影响:蛋白质分解过多,造成负氮平衡.抑制免疫功能.抑制甲状腺功能.生长发育延缓.抑制性腺轴.行为改变.2.积极作用: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糖异生、升血糖.允许作用.稳定溶酶体膜,减轻组织损伤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全身适应综合征GAS1.定义: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被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2.三个时期:1)警觉期:反应出现迅速,持续时间短,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机体处于“临战状态”保护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2)抵抗期: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逐渐减弱,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机体的防御储备能力逐渐被消耗3)衰竭期:再度出现警告反应期的症状;皮质激素分泌持续增高;出现明显的内环境紊乱.机体抵抗能力耗竭.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1、概念: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及大手术、重病或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表现为粘膜糜烂、浅表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发生穿孔.2.发病机制:①胃黏膜缺血(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②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向弥散(必要条件)③酸中毒,胆汁反流.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系统适度应激应激过度中枢神经系统紧张,专注程度升高焦虑、害怕、抑郁免疫系统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HR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BP↑;易诱发心律失常消化系统食欲降低厌食症,应激性溃疡血液系统白细胞凝血因子增多贫血泌尿生殖系统尿少,水钠排泄减少月经紊乱,或闭经,泌乳减少。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

病理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总论各论1.绪论 1.心脏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2.肺病理生理学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肝脏病理生理学4.酸、碱平衡紊乱 4.肾脏病理生理学5.缺氧 5.脑病理生理学`6.发热7.应激8.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9.休克10.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绪论(掌握)本节要点:(一)病理生理学概念(二)病理生理学的作用(三)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一)病理生理学概念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的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病理生理学的作用病理生理学是研究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正确答案』C二、疾病概论本节要点:(一)健康与疾病(了解)(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了解)(一)健康与疾病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2.疾病: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生命活动障碍。

在疾病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入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内稳态失衡损伤与抗损伤并存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关联2.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1)神经机制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调控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许多致病因素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2)体液机制指致病因素通过改变体液因子的数量和活性,引起内环境紊乱而致病的过程。

体液因子主要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

(3)细胞机制(4)分子机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由分子执行,因此,在疾病过程中细胞的损伤均涉及分子的变化。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文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文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文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注意:以下的内容是通过预测和推测得出的,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请仔细核对相关考试资料进行备考。

)一、绪论1. 简要介绍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解释病理生理学与正常生理学的关系,并说明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二、疾病发生与发展1. 疾病的概念和分类:讲解疾病的定义,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2.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阐述疾病的起因、发展和转归过程,如病因、发病机制和规律。

3. 举例介绍常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冠心病、糖尿病等。

三、致病因素与致病机制1. 环境因素与疾病:讨论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如气候、污染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

2. 遗传因素与疾病:阐述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

3. 免疫因素与疾病: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如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等。

4. 代谢因素与疾病:解释代谢异常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营养不良、代谢疾病等。

四、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 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的关系:说明病理生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2. 疾病的临床表现:解释疾病发生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发热、乏力、头痛等。

3. 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介绍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和其他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

五、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 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阐述病理生理学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比如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

2. 非药物治疗与康复:讲解手术、物理治疗、营养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应用。

3.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解释如何通过预防控制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如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等。

六、实验室检测与病理生理学应用1. 常见实验室检测方法:介绍常用的血液、尿液、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

2. 病理生理学应用:解释实验室检测结果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七、特殊群体的病理生理学1. 儿童病理生理学:介绍儿童疾病的特点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完整版)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从机能,代谢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得得规律及其机理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2.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果的变化。

3.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etiology):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5.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6.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停止,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这是判断脑死亡的标志。

7.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又称低渗性脱水。

8.高容量性低钠血疗(水中毒):其特点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由于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水中毒。

9.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na+,血清na浓度>150mmol/L,细胞外液流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明显。

又称高渗性脱水。

10。

水肿(edema):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病理过程。

11.显性水肿(frank edema):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按压后留下的凹陷,需经数秒到1分钟左右才平复,称为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亦称为显性水肿。

12.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 PaCO240mmHg,38C,lO0% Hbo)测得的血浆HCO3量。

由于排除了呼吸因素影响,所以是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绪论病理过程:主要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第二章疾病概论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3.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4.病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5.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非特异性)6.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

7. 脑死亡一般应该符合以下标准:(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血清Na浓度正常范围130-150mmol/L;每天饮食摄入100-200mmol2.水钠代谢(休克程度及发生难易:低渗>等渗>高渗)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 mmol/L,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减少。

以细胞外液失水为主原因机制:肾内或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不当,如只给水,不给电解质平衡液。

(等渗或高渗液丢失)(1)经肾丢失:长期服用高效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酸中毒(2)肾外丢失:经消化道丢失;液体在第三间隙聚积;经皮肤丢失。

机体影响(病理生理变化):(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

(口干不欲饮)(3)有明显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防治:补钠液为主(张力液)。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易引起失液性休克原因: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②抗利尿激素(ADH)反射性分泌减少,尿量无明显减少;③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

Na>150 mmol/L,渗透压>310mmol/L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以细胞内液失水为主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口腔、咽喉、食道疾患;水源断绝(2)失水过多:经肺(癔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的过度通气)和皮肤(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等)不感性蒸发增多;经肾丢失:尿崩症;丢失低渗液(经皮肤、经消化道)。

机体影响:(1)口渴(2)细胞外液含量减少(汗腺功能下降“脱水热”)(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脱水引起代谢障碍: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脑细胞脱水出现功能障碍(4)血液浓缩:血容量下降,反射性引起醛固酮增多防治:适当补Na补K;补充体内缺少的水分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可见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抽放胸、腹水等。

(1)因首先丢失细胞外液,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

(2)循环血量减少,Ald(醛固酮)和ADH分泌增加;兼有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

如不予处理,通过皮肤、肺不断蒸发---高渗性脱水;如果仅补水,未补钠---低渗性脱水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一般指细胞外液。

如水肿发生于体腔内,则称之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脑积水等。

漏出液:水肿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质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100ml。

渗出液:水肿液比重低于1.018,蛋白质含量可达3-5g%,可见多数白细胞(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所致,可见于炎性水肿)。

发病机制:正常人组织间液量相对恒定,依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1)毛细血管血压血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ANP减少,FF增加(3)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ADH 和醛固酮在血中含量增高肺水肿……试述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

正常人钠、水的摄人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了体液量的相对恒定。

这一动态平衡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功能来实现。

正常时肾小球的滤过率(GFR)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之为球-管平衡,当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球-管平衡失调时,便会造成钠、水潴留,所以,球-管平衡失调是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

常见于下列情况:①GFR下降;②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③肾血流的重分布。

FF增加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和流体静压的高低决定了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征时,肾血流量随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而下降,肾血管收缩,由于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明显,GFR相对增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可达32%),使血浆中非胶体成分滤出量相对增多。

故通过肾小球后的原尿,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流体静压降低。

于是,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导致钠、水潴留。

试述水肿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平衡。

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是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③淋巴回流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当上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影响了这一动态平衡,使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就会引起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而发生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常见原因是静脉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主要见于一些引起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的疾病,如肝硬变、肾病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③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大量滤出,使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溶质和水分滤出,常见于各种炎症;④淋巴回流受阻,常见于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阻塞淋巴管、丝虫病等,使含蛋白的水肿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淋巴性水肿。

4.钾代谢障碍:*K功能:维持兴奋和传导性,参与渗透压调节,参与物质代谢,参与酸碱平衡调节*正常:正常人体内的含钾量约为50~55 mmol/kg体重。

血钾:3.5-5.5 mmol/L*机体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维持血浆钾的平衡:①通过细胞膜Na+-K+ 泵,改变钾在细胞内外液的分布;②通过细胞内外的H+-K+交换,影响细胞内外液钾的分布;③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外跨膜电位的改变影响其排钾量;④通过醛固酮和远端小管液流速,调节肾排钾量;⑤通过结肠的排钾及出汗形式。

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通常情况下,血钾浓度能反映体内总钾含量,但在异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而且低钾血症患者的体内钾总量也不一定减少,但多数情况下,低钾血症常伴有缺钾。

1.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最常见原因)胃肠道大量丢失消化液(腹泻、呕吐、胃肠减压等)经肾的过度丢失:①排钾型利尿剂:机制—引起远端流速增加、利尿后容量减少引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利尿引起的氯缺失,此时远端肾单位泌钾增多。

②肾小管性酸中毒:分I、II型。

I型为远曲小管性酸中毒:集合管质子泵异常,导致H+排泄和K+重吸收障碍。

II型为近曲小管性酸中毒:近曲小管重吸收K+受阻。

若再合并其他物质的重吸收障碍,则称为Fanconi综合征。

③盐皮质激素过多:见于原发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④镁缺失:缺镁和缺钾常合并发生。

缺镁影响Na+-K+-ATP酶活性。

可导致在正常血钾浓度下出现细胞内缺钾。

另外还影响髓袢升支的重吸收钾功能。

(3)细胞外K转入细胞内(碱中毒)2.对机体的影响(1)对神经肌肉:急性低钾血症:轻症可无症状或仅觉倦怠和全身软弱无力;重症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性甚至不能兴奋。

慢性无明显变化。

(2)对心肌影响:1)心肌生理特性改变:兴奋性增加,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收缩性改变2)心肌功能损害:心律失常,心肌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敏感性增加3)心电图:QRS波:增宽,幅小;ST段:压低,缩短;T波:增宽,低平;U波:明显增高。

(3)骨骼肌损害肌肉松弛(4)肾脏损害多尿(5)对酸碱平衡影响: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返常性酸性尿。

3.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补钾,尽量口服;纠正水和其他电解质代谢紊乱。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时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且也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

易伴发酸中毒。

1.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过多(2)钾排出减少:主要肾脏排钾减少(高钾血症最主要原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3)细胞内K转移到细胞外2.对机体影响:(1)对神经肌肉影响:急性轻度-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兴奋性下降。

(2)心肌兴奋性先升后降,心肌传导性下降,心肌自律性下降,心肌收缩性下降心电图:3期K+外流↑,复极加速→ T波高尖;传导性↓ → 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传导阻滞及自律性↓ →心律失常(1)酸碱平衡影响: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反常性碱性尿。

3.防治:促进钾移入细胞;降低体内总K量;对抗钾的毒性★钾代谢紊乱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时出现超极化阻滞,其机制根椐Nernst方程, Em≈59.5lg [K+]e/[K+]I,[K+]e减小,Em负值增大,Em至Et间的距离加大,兴奋性降低。

轻者肌无力,重者肌麻痹,被称为超极化阻滞。

高钾血症时出现去极化阻滞,高钾血症使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静息膜电位负值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缩小,兴奋性升高。

但当静息膜电位达到-55至-60mv时,快Na+通道失活,兴奋性反下降,被称为“去极化阻滞”。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1.酸的来源:挥发酸(CO2+水)。

主要在碳酸酐酶(CA)作用下进行,CA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胃粘膜上皮细胞。

【通常将肺对挥发酸的调节称为酸碱平衡的呼吸性调节】;固定酸:主要来源是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与食物中蛋白质摄入量成正比。

2.碱来源:主要来自食物。

3.酸碱平衡调节:(1)血液缓冲作用(细胞外液):包括碳酸盐缓冲系统(可缓冲所有固定酸,不能缓冲挥发酸)、磷酸盐缓冲系统(细胞内液发挥作用)、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和氧和血红蛋白缓冲系统(主要缓冲挥发酸)。

(2)呼吸的调节作用(肺)(中枢外周两方面,PaCO2变动敏感调节,主要通过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作用)(3)组织细胞作用(细胞内液):通过离子交换进行(4)肾的调节作用:主要调节固定酸,通过排酸或保碱维持碳酸氢根浓度,调节PH使之相对恒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