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序列化写作训练第1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序列化写作训练
第1讲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

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是最高层面的,故须对其“精读”。

有字之书,在我看来即一个人所需的专业性知识与工具性知识,即每个人都要识字,能认读拼写,这是当今社会人人需备的,它使人远离无知与文盲困境。

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便是主要教授“有字之书”,它是各类书乃至阅读的前提。

而“无字之书”,即为人处世之书,它强调的是生活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生存已离不开社会与他人。

社会学家涂尔干讲的“有机社会”便是人与人相联系的社会,那么在这当中,我们要读“无字之书”——于日常生活言行中,于耳濡目染中,使我们不至于成为迂腐刻板的“怪人”。

此二者均要读,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读“心灵之书”,即修养身心,提升思想,实现我们身为“独立的人”的目标。

这好比建造一幢居住的房子,打好地基,建好钢筋水泥甚至粉刷好墙壁,装好窗与大门,若没有内部必备的生活物品,这房子仍是不能使人安心栖居的温柔乡。

“心灵之书”便是“房子”内部的配置,而对此需精读。

我们精读“心书”,是为了使自己具备有良知、有思想的独立人格。

刘瑜说过我们除了要对屋子添砖加瓦,更应“使头脑成为一支军队,对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

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与他人不同,
在于我们“觉醒与思考的力量”。

仅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深层次的生命奥秘。

鲁迅的“立人思想”——使人除了成为社会中的人,更应是独立于群体的人;孔子对生命价值本源的探索由“向天”转变为“在人”,均启示我们充实自身心灵与精神从而成为独特个体的重要性。

何况人人都阅读好“心灵之书”,人的素养会得到提升,社会的状况也能改善。

《希腊精神》里伊丽丝阐释了文明的最高境界: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东西成为至关重要的,如对心智的追求、礼貌周到的品质等。

只要人人能精读心灵之书,每个人必是有更高追求之人,他不会汲汲于丝毫得失,不会为了利而背义,处贫亦可乐道,那么社会的弊端或许也不会再有。

“心灵之书”,是道德之书,是修身之书,是独立个体之书。

有字之书是根本,无字之书是立世之方,而心灵之书则是成为至人之要。

兼读三书,使我们立世;精读心书,便可立人。

佳作品评本文说理逐层深入。

作者在阐发“三书”含义的基础上,认为人要兼读“三书”并精读“心灵之书”;从读书识字的基础性、人的社会性角度,简论了阅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重要性;通过“房子”的比喻,名人言论、思想的援引以论述精读“心灵之书”的必要;以阅读“三书”的作用强调观点作结。

论述清晰,语言朴实。

[感悟写法]
一、什么是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材料(内涵)是考生作文立意的源头;但在表现形式上看,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限定话题,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提炼出不同方面的话题,进而确立其文章主旨。

新材料作文既有规定的限制性,如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又有灵活的自由度,如允许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等。

由于它较好地融合了话题
作文、材料作文的长处,因此近年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2017年高考,3套全国卷以及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都采用了这种题型考查写作,新材料作文是当今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

二、审题与立意的概念与要求
1.审题
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理解其含意,确立写作中心(明确立意),确定感情抒发的基调或确立自己的观点态度,明确写作文体和方法的过程。

它包括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所供材料的本身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材料之后附加的引导语的领会,和对相关写作要求的理解。

审读材料时,应依据材料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相应的审读策略。

新材料作文题型的材料组织与表述类型各异,类型不同,审题关注点也有所区别。

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审题”分为四个等级:一等为“切合题意”,指审题准确、深刻、独到;二等为“符合题意”,指审题准确,在命题要求范围内,但个性色彩不鲜明;三等为“基本符合题意”,指审题大体准确,中心基本明确,但论述或叙述时有游离中心的现象;四等为“偏离题意”,指完全脱离题意、指向、范围和要求。

2.立意
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态度。

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古人以“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对立意有4点要求
一是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二是立意要新颖。

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三是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四是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三、审题立意的6方法
1.抓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指材料中体现命题意图的词语和句子,即评议性词句。

抓住这些词句,深挖它们与材料的关系,即可正确立意。

【典例】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分析首先要正确理解“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原因,应抓住后面破折号后的内容“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再抓住最后两句“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由此可以确定从“彰显个性”“创新意识”“守规与创新”等角度立意。

2.概括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概括中心法分三步走:①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②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③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典例】材料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 3 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

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以上,夜晚-5℃以下)、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分析三步概括中心:
(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一方面……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3.由果推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

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

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

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

”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

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

”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
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分析为什么老人不愿意将房子租给该游客?游客虽然把碎玻璃打扫了,但意识不到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带给别人的潜在的危害,证明其责任感不强。

由此可立意为:坚守责任,让生命变得厚重;关爱从点滴做起等。

4.多角度解读法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

审题时理清、辨明了关系,就抓住了关键,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典例】201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分析本题可写的东西很多,角度也有很多。

可以谈准备与未准备、预知和不可预知、有用和无用等,可以单独谈一个方面,也可以谈两者的关系。

“旅程”与“行囊”当然可以坐实,但虚化地理解为人生旅途似乎可以有更广阔的展开空间。

参考立意: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③人生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东西;④“不可预知”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⑤人生不可彩排,每时每刻都是直播;⑥“没用”的东西也是我们人生的陪伴者。

5.抓关系法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典例】材料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如果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分析这则对话中有一个“快乐”与“痛苦”的矛盾问题,只要抓住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就抓住了立意的核心。

6.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型。

【典例】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分析材料一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材料二则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将其联系起来立意为文品与人品、文显其品动人心等。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往往是几种方法综合使用的。

四、掌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之法
1.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以往材料作文的区别
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就事论事,集中精力论清说透,呈现出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避免“套作和宿构”,同时增加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考查。

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明显区别。

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而以往的材料作文的材料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个寓言,或是一首诗,里面蕴含一些道理。

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公理婆理众说纷纭,要求考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把话道明,并且分析要贯穿写作始终;而以往的材料作文,考生只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材料再无它用,这样易造成套作。

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以往的材料作文没有这样的任务。

空泛议论(从材料理出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
就事论事、议不离事(就事论事,呈现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
广泛议论(面面俱到,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
专论一点(集中精力论透一点)
简单粗糙,轻易否定(简单论证、粗糙表态、封闭的自圆其说) 文明交流(入情入理不偏激、深入的理由阐述、开放的文明交流)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

2.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2步骤
第一步,明确任务。

这种材料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关涉的人物对象或问题不止一个,而是几个或几类,这就使“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性。

正因为材料的多元性,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涉及的多个人或问题作出
选择,明确写作的任务。

第二步,确定立意。

立意切入口要“小、新、深”,便于深处驱动写作。

因为写作时要展现选择的原因和权衡思考的过程,去挖掘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等。

因此立意思考时要“小、新、深”。

【典例】(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示例】
第一步,明晰写作任务。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语文素养的作用,第二句话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

根据材料后的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可知,写作任务是阐述“三条途径”,而非“作用”。

并且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具体写作任务指令,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确定立意。

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是三个立意的角度,可以选择其中一两条途径立意,或综合三条途径立意。

【参考立意】
①课堂有效教学:从一个好老师的影响、引领和严格教育的角度写。

②课外大量阅读:从读书的作用写,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丰富阅历、提升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要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才能夯实语文素养。

③社会生活实践:从社会实践的作用写,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④两条途径:“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习,课堂有效教学是基础,课外大量阅读或社会生活实践是补充。

⑤三条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单靠课堂教学,语文素养难以提升;大量的课外阅读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等等。

【佳作鉴赏】
花气袭人知昼暖
甘肃一考生
欲知四季,去山野吧,看抽芽的嫩柳,看金黄的麦穗,看累累的硕果,看白了青山的雪,眼知窗外美。

欲知路远,就出发吧,走悠长的夕照小巷,走古朴的木桥,脚知漫道长。

欲知文学,来人间吧,看爱恨贪嗔,看嬉笑怒骂,看王公贵胄,看布衣黔首,心知世界大。

以清晨壮丽恢宏的半边云霞起兴,以赶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为修辞,以公交站牌前偶遇的笑脸为标点,以温馨午餐氤氲的香气为内容,以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的背影为结局,以摇尾跑来的小狗为句号,洋洋洒洒一篇以“语文”为题的文章已挥笔写就。

生活就是语文,那叫“幸福里”的招牌,“爱护自然”的温馨提示,充满希冀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语文的化身。

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人说他是写自己,在富贵家庭里养尊处优,一场冰冷的大雨浇灭了所有骄傲,他在破败小屋里衣衫褴褛,在萧瑟风中饥寒交迫,在浊酒昏灯下增删批阅,他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素材,他用他的脚印,缀满了大观园所有人的悲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点滴汇聚,终成语文壮阔的海洋。

向来喜欢语文,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也许是母亲一句温暖的关怀,也许是路人一句友好
的提醒,也许是演讲者或激昂或抒情的言语,也许是相声演员幽默生动的段子,也许只是几个字,都可以触动灵感的源泉,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

我们是尘世中蹒跚而行的赶路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语文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生平中见过的或纤弱或雍容的花别在语文的衣襟上,我们将生活中听到的或低吟或高啸的言语缀在语文的耳后,我们将生活中嗅到的或馨香或馥郁的气息扑洒在语文的发梢上,这样,被生活悉心装扮过的语文便亭亭而立。

语文教我们品味生活,生活教我们学习语文。

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以后的执笔写字,到后来笔下开花,随着我们一步步成长,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更多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如同喝一坛甘醇的老酒,越饮越醉人,在香气的熏陶下,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再次一品佳酿。

曾有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

”提高语文素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立足于生活实践的沃土,语文之花才能盛放。

佳作品评本文以中心突出、论证严谨、颇具文采而被评为一类作文。

具体特点如下:
1.主题鲜明,形散神聚。

这篇议论性散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开篇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通过一组排比句,将生活与文学(也就是语文)自然而然联系了起来,再通过层层论证,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揭示得清清楚楚,文末还在强调语文必须根植于生活。

2.论据充分,论证缜密。

文中用曹雪芹的事例论证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引用陆游的诗句论证“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引用三毛的话论证语文是生活的升华,用身边的事例揭示语文和生活的辩证关系,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3.手法多样,文采飞扬。

文中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不少。

1.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写作立意。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

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

”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

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答:【参考立意】从猪八戒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多从自身找原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打击报复;勇于接受正确意见;不因小失大,或不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事上;胸怀宽大才能集思广益。

从镜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光明磊落难能可贵;有理走遍天下;不畏强暴;委婉胜于直言;讲究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忠言“顺”耳利于行。

2.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写作立意。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

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

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

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答:【参考立意】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审好这个题后,可从以下角度写: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写作立意。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

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