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

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

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臭氧的产生主要因为太阳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对有些危险如皮肤癌已有定量的评价,但其他影响如传染病等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证明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如引起白内障、眼球晶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经过半个学期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课程学习,我获益匪浅,相比于其他的公选课,这门课程从实际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健康的重要性,并教给我们很多常识性的救急方法,让我从中学会了许多临时救急的方法,可以说是终身受用。 以下我来谈论一下影响健和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包括生活与行为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卫生医疗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也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另据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 而环境因素也不可忽略,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十分巨大,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社会制度确定了与健康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也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程度。 在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生物学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其中主要是遗传,遗传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切生物在传宗接代中都是按照自己的模式产生后代,使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着前代的各种基本特征。遗传是实现人类和各种生物在世代间得以种族延续的基本条件,是决定人体健康发展与变化的先天因素。因此认识人体的遗传物质,掌握遗传规律,使优良的遗传基因得到延续和发展,"改造"不好的遗传基因,阻断遗传病的延续,提高人口质量等等,这关系到我国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四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据调查,目前全国出生婴儿缺陷总发生率为13.7%,其中严重智力低下者每年有200万人。遗传还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而在现代社会相比于古代社会的寿命延长,都有赖于卫生医疗服务的发展及进步。社会医疗因素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得以更好地认识机体及其健康状况。 在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遗传因素虽影响较小,但一旦出现遗传病,则不可逆转。这四个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关系。 当然,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但却有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是否健康更多是医院的问题,他们自己平时并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而是在生病以后就去医院或者去药店买药吃,这种被动的健康方式我认为并不可取。 老话说得好,防大于治。如何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我们都想知道并掌握的。下面我来谈论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持续的、适度的运动可使人精神振奋,因为这样的锻炼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心理“愉快素”。反之,激烈的、过度的运动却使儿茶酚胺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T细胞受体因“饱和”而功能锐减,同时还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并抑制B淋巴细胞的生物活性,降低免疫功能。因此,超负荷运动后人体极易疲劳,甚至加重已患疾病的病情。过度运动显然对身体不利。也有很多人只在有时间或有心情时才偶尔做运动。这种偶尔为之的“运动”,对健康更是无益,它很容易破坏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甚至还会加重器官的磨损,导致寿命缩短。因此有专家建议,宜将“生命在于运动”倡导语改为“生命在于适度运动”。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一个合适运动量,进行“温和运动”呢?目前比较公认且简便易行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 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 称为"臭氧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 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一.引言近三十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平流层中的臭氧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氟氯烃类化合物.人类万万没有想到,氟氯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跑到天上去闯祸.农药和家电业中出现了许多不顾环境保护,过度 使用氟里昂的现象.如果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来制止,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迟早将不复存在,臭氧层也将无法充当地表生物系统"保护伞"的功能,人类必将毁灭于 自己造成的灾难之中. 二.什么是臭氧层臭氧就是三原子氧(O3),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的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臭氧有一种刺鼻的气味,所以得此恶名.在距地表10公里到50公里高度的区域,含有较多的臭氧,称这个臭氧较集中的气层为臭氧层,它跨越平流层和中间层.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C.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除了随高度变化外,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臭氧层的臭氧含量与其他大气成分相比是很小的, 只是大气的微量成份,把整个臭氧层的臭氧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1013.25百帕,气温273.15 K),其总累积厚度为0.15~0.45厘米,平均约0.30厘米(称这种方法叫做柱浓度法)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 2O), 四氯化碳(CCI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中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 1.臭氧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大气中有 一些气体, 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 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人平流层的量虽 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分解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平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保护臭氧层的对策臭氧层损耗是否能被停止和臭氧层能否恢复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旦平流层的消耗臭氧物质被减少,臭氧层可以进行自身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恢复到产生和消失的自然平衡状态.然而,也只有将所有的消耗臭氧物质完全限制以后,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平流层,而且在平流层中某些物质可以存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保健服务因素。 (1)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带来的危害。自然界养育了人类,同时也随时产生、存在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因此,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现代医学发现,遗传病不仅有二三千种之多,而且发病率高达20%。因此,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如焦虑、怨恨、悲伤、恐惧、愤怒等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等疾病。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情绪,能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考验。总之,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

族、经济、社会、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很早就认识到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但由于危害人类生命的各种传染病一直是人类死亡的主原因,就忽视了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后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 (4)保健服务因素决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保健服务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卫生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是: ①健康教育; ②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 ③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⑤开展预防接种; ⑥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 ⑦提供基本药物。 这些无疑对人类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吉化六小

健康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禾郢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疼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头发光洁,无头屑;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疼,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定义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有些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舒适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健康均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疼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病疼的概念并不比健康更清晰,一个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只要不接触过敏原,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均健康的,但一接触过敏原,轻则出现皮疹或哮喘,重则休克甚至死亡。用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定义健康,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健康,是一个进步。但这一定义偏重于人体的功能,也有它的难题。如一个健康的教授不一定能适应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而这两种工作均社会上日常进行的。用生物学参数来定义健康,似乎是最精确和最方便的,因为只要翻开医学的教科书,就可以不可以找到人体各方面的正常值。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均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太相符合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但“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是一个不易掌握的标准。 中医对健康的描述

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

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 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指出,人类疾病只有三分之一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另外三分之二的疾病均可以预防和控制。医学界已试图从技术上来“预防”疾病,尽早地识别产生疾病的遗传因子,并控制它的发生。21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科技、经济、人类生活飞度提高和发展,但令人担心的是,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也变的更多。 人类健康影响因素之一的环境,已成为疾病生存的温床。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环境起着25%的作用。而基因的改变也与环境改变有关。因此,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很重要。 影响因素之二是老龄化。目前上海有264万老人,占总人口的18%,今后每三个人中有一个是老人。一些新的“老龄病”将产生,儿童得成人病,成人得老人病的现象将日益增多。 影响因素之三是城市化。据悉,新世纪伊始感染性疾病正在抬头。城市化的到来,造成了流动人口的增加。中国每天有一亿人在流动,随之而来的就是传染病的增加。 影响因素之四是生活习惯。据悉,全世界一年有5000万人死去,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得病可归结于生活方式有问题。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疾病谱产生变化,许多现代病、富贵病由此产生。目前,正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几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都是由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的。生病后再去用药已为时过晚,因此,关键问题是要在生病前矫正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之五是性传播疾病。我国当前性病流行区域明显扩大,流行速度明显加快,梅毒在沿海城市成倍增长,艾滋病重灾区正由非洲转向亚洲。 同时还有心理健康等。21世纪的大多数人口中,都面临着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太多的竞争和压力使许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杀手。 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威胁人类健康的已经不是战争,不是饥饿,不是流行性传染疾病,而是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即我们所说的老年病,慢性疾病中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全世界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达到1550万,以后很可能超出1700万,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最新报道,全世界每7秒钟就有一个痴呆病患者发生,每过20年痴呆病患者人数就会翻番。据他们统计,到2040年,全世界痴呆患者人数将达到8100万,中国的痴呆患者将比所有第三世界痴呆患者的人数还要多,中国老年死于心脑血管的人数达到260万,每7秒钟就有一个脑中风患者发生,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脑中风。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160亿人,糖尿病患者2000万。据2007年1月23日“生活日报”报道,老年病过早地缠上了我国的青年群体,像科学家蒋筑英,小品演员高秀敏,影视艺人博彪,相声演员侯耀文,西南外国语学院四年级学生田亮都是英年早逝,他们的共同特点是:1.

最新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和心理。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2、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3、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1)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2)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3)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WHO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5、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加强社区的行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和教育来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并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控制臭氧层物质培训材料 氟利昂概述 又名:氟里昂,氟氯烃英文:freon 几种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包括 CCl3F(F-11)、CCl2F2(F-12)、 CClF3(F-13)、 CHCl2F (F-21)、CHClF2(F-22)、FCl2C-CClF2(F-113)、F2ClC-CClF2(F-114) 、C2H4F2(F-152)、C2ClF5(F-115)、C2H3F3(F143)等等。以上氟里昂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略有香味,低毒,化学性质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氯二氟甲烷CCl2F2(F-12)。二氯二氟甲烷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熔点-158℃,沸点-29.8℃,密度1.486克/厘米(-30℃);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与酸、碱不反应。二氯二氟甲烷可由四氯化碳与无水氟化氢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得,反应产物主要是二氯二氟甲烷,还有CCl3F和CClF3,可通过分馏将CCl2F2分离出来。氟利昂的作用 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它们的商业代号F表示氟代烃,第一个数字等于碳原子数减1(如果是零就省略),第二个数字等于氢原子数加1,第三个数字等于氟原子数目,氯原子数目不列。由于氟利昂可能破坏大气臭氧层,已限制使用。目前地球上已出现很多臭氧层漏洞,有些漏洞已超过非洲面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氟利昂的化学物质。 氟利昂的危害

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它是20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根据资料,2003年臭氧空洞面积已达2500万平方公里。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万分之一,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即意味着因此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万到1.5万人。 由于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滞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停留在对流层,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的氟利昂分子很稳定,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但是,当它们上升到平流层后,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里昂分子会离解出氯原子,然后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稳定,很快又变

第六章 环境物理因素与人体健康

第六章环境物理因素与人体健康 物理性污染概述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光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物理性污染概述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它们在环境中是永远存在的,本身对人体无害,只是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时,才造成污染或异常。 与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相比,物理污染有以下两个特点: 是局部性的,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现象比较少见; 是能量的污染,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在污染源停止运转后,污染也就立即消失了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辐射污染的基本概念 定义 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高压线、变电站、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微波炉、电脑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均产生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辐射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所以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分类 电磁辐射污染分为两大类:自然产生的(包括太阳活动频繁时所发出的电磁风暴摂以及星际噪声、银河噪声等),这些对人类健康影响不大;人类活动产生的。 1.各种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强度 2. 防电磁辐射衣服简介 第一代产品采用喷涂工艺,即将金属喷涂在织布面料上,形成片状屏蔽层,缺点是不透气,手感硬,不能弯曲,较笨重,如同一块铁皮一样,只可以当里子使用,这样的服装不可以长时间使用,不然容易造成皮肤过敏等副作用,而且孕妇穿着不舒适。第二代产品是采用镀膜工艺,使金属颗粒附着在纺织原料的经纬交叉点之间,形成点状屏蔽层,具有一定透气性,但金属颗粒容易剥落,不能洗涤和揉搓,使用时间久了屏蔽值会下降,也不适合直接与人体接触。第三代是采用金属纤维与纯棉混纺工艺,也就是把金属抽成纤维,在面料内部形成网状结构,它的优点是透气性好,可洗涤,屏蔽效果不会降低,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适合长时间穿着。而且面料柔软舒适,耐洗耐磨,是最适合民用的防护材料,但目前价格较高。 3. 防电磁辀射衣服屏蔽效果的检验 检验电磁屏蔽服?屏蔽效果?要有高精度漏能仪才能检验出来,但一般消费者没按专业的检测仪器,可通过以下兠种简单的方式:1) 可以用防辐射嬕妇服把手机包起来一段时间,然后打开,你可以看到手机的讯号有多退减。 2) 用手机在电脑屏前拨打电话,手机所发出的电磁波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层耗减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只能是从最近10多年的环境情况与10多年前或更早年代的情况相比,发现了某些特异的变化,就目前情况而言,还不能认为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严重后果。 臭氧层的耗减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UV-B达到地面的数量增加。臭氧层耗减和UV-B辐射量之间的关系见图1-3-1。通常认为臭氧浓度降低1%,UV-B辐射量增加1 .5~2%。 紫外线UV-B能破坏蛋白质的化学键,杀死微生物,破坏动植物的个体细胞,损害其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引起传递遗传特性的因子变化,发生生物的变态反应。下面就其对人类健康、生物和环境等产生的危害予以介绍。 图1-3-1 第一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它能增强交感肾上腺机能,提高免疫能力,促进磷钙代谢,增强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抵抗力。但是长期反复照射过量紫外线将引起细胞内的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能力减弱,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弹性组织变性、角质化以至皮肤癌变,诱发眼球晶体发生白内障等。 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中波紫外线UV-B的照射,对人体有许多影响。有的是积极的影响,适量的UV-B 是维持人类生命所必需的。但是长期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将引起细胞内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能力减弱,免疫机制减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看来与肤色无关。由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都会大大增加。这些疾病包括麻疹、水痘、疱疹和其它引起皮疹的病毒性疾病,通过皮肤传染的寄生虫病(如疟疾和利什曼病)、细菌感染(如肺结核和麻疯病)和真菌感染等。 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部分存在于皮肤内,使得免疫系统可直接接触紫外线照射。动物试验发现紫外线照射会减少人体对皮肤癌、传染病及其它抗原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对重复的外界刺激丧失免疫反应。人体研究结果也表明暴露于紫外线B 中会抑制免疫反应,人体中这些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在世界上一些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地区以及免疫功能不完善的人群中,增加UV-B辐射对免疫反应的抑制影响相当大。 二、白内障 白内障是形成在眼球晶体上的一层雾斑(晶状体浑浊)。实验证明紫外线能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可引起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世界由于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 000~15 000人;如果不对紫外线的增加采取措施,从现在到2075年,UV-B 辐射的增加将导致大约1 800万白内障病例的发生。 三、皮肤癌 紫外线UV-B辐射的增加,直接导致人类常患的三种皮肤癌。前两种是Basal 和鳞状皮肤癌,这种非恶性癌每年在美国大约有50万患者,如果发现及时,这种病可以治好,很少有人死于此病。美国环境保护局估计臭氧每减少10%,这两种皮肤癌的发病率就提高26%。恶性黑瘤比较少见,它与紫外线辐射有关,其机理知之甚少。每年大约有25 000人患此病。这种病比较危险,每年大约有5 000人死于此病。每个细胞里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都对紫外线很敏感,脱氧核糖核酸的损伤会杀死细胞或将其变成癌细胞。白色皮肤的人对太阳光缺乏自然保护,他们更容易患皮肤癌。据计算,臭氧每减少1%,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就增加3%。按美国当今在世人口计算,良性黑色素瘤的病例将增加45万例,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将增加1,000例。未来数代受害将更加严重。在靠近南极的澳大利亚,皮肤癌发病率增加了3倍,近年来在那里也一直在讨论有关“臭氧警告” 的问题。

三种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三种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从理工男的角度,和大家讲一下这些东西的原理吧,免得大家惊慌。 目前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是三种东西: 1.细菌,曾经的人类第一杀伤,如霍乱、鼠疫等, 2.病毒:如SARS/这次的病毒以及艾滋等。 3. 基因导致的疫病,典型的就是癌症。 细菌是有细胞壁的,可以独立于动物、植物,单独存活在空气中、土壤中,所以以前传播非常广,特别以前的人不知道水源控制,导致鼠疫等细菌传播起来,欧洲死掉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人类发明的各种抗生素,是可以在杀死细菌的时候,不伤害人类身体的细节,就因为所有的抗生素,攻击的都是细胞壁,可以阻止细菌在繁殖的时候,形成细胞壁,所以细菌自然就被消灭的。 人类发明的各种抗生素,是可以在杀死细菌的时候,不伤害人类身体的细节,就因为所有的抗生素,攻击的都是细胞壁,可以阻止细菌在繁殖的时候,形成细胞壁,所以细菌自然就被消灭的。 目前只有一些超级细菌,人类还没有办法,但也可以通过各种抗生素同时上的方法来治疗,只要细菌的感染还没有导致器官大规模坏死,就基本不会死人的。 病毒,是与人体细胞完全一样的一种结构,没有细胞壁,所以必须要在动物体内才能存活,一旦离开宿主的身体,几分钟内甚至几秒钟内就会死亡,这是与细菌最大的不同。 所以病毒是不会通过空气、物体传播的。而且人体完好的皮肤可以绝对阻挡绝大部分病毒的入侵。比如栏杆,是不会传播病毒的,除非前面一个病毒携带者刚摸过这个栏杆,几秒内我们接触这个栏杆,并且接触的手上刚好有伤口,病毒才有万分之一分的机会,从这里侵入。 但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也就是说,在密闭的空间中(火车、飞机、地铁),病毒携带者打个喷嚏,会飞出很多的飞沫,而正好另一个人短时间内吸入这些飞沫,就有可能被传染。 所以,不用恐慌的,只要有任何一方(携带者或正常人),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正确佩戴了口罩,就可以完全防护病毒的入侵。目前的这种病毒,几乎只能通过呼吸道、眼睛、口腔等直接进入人体的方式来感染。 但悲哀的是,病毒与人体细胞几乎是一样的生存环境,所以人类目前没有任何医疗手段,可以定点攻击已经存在于人体内的病毒而不伤害自身的细朡。 也就是说,一旦感染了病毒,目前是无药可医的(中药等号称可以医冶百病的,就不说了)。 新闻里说的那些治愈出院的,其实就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自愈的吧。

臭氧层形成的原因_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臭氧层形成的原因_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 <290n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240-329纳米,称为UV-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但另一方面,臭氧遍布整个对流层,却起着温室气体的不利作用。在平流层中臭氧耗损,主要是通过动态迁移到对流层,在那里得到大部分具有活性催化作用的基质和载体分子,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消耗掉。臭氧主要是与HOX、NOX、ClOX和BrOX中含有的活泼自由基发生同族气相反应。 1.当氟氯碳化物漂浮在空气中时,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开始分解释出氯原子出来。 2.这些氯原子的活性极大,常喜欢与其它物质结合。因此当它遇到臭氧的时候,便开始产生化学变化! 3.臭氧被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O及一个氧分子O2,而氯原子就与氧原子相结合。

(完整版)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臭氧的破坏机理]

一 . 臭氧层的形成及其作用 第九章
臭氧层破坏—全球环境问题
ozone Depletion-A global Issue

近30年来,各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在每年的春 季,南极上空臭氧层臭氧的浓度都会明显减 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程度在逐年加 剧。

南极春季上 空臭氧浓度 的变化 1981-1999

内容提要
一. 臭氧层的形成及其作用 二. 臭氧层耗损的发现和研究 三.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四. 保护地球臭氧层的十五年

一. 臭氧层的形成及其作用
—形成与去除机制
?O3是大气圈中重要的化学组分,臭氧层是自然演化的产
物(大约在16 ~ 20亿 年前)。在15~40km上空的O2, 在太阳紫外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化学和光化学反 应
?臭氧层逐渐形成。在海水深处有了生命存在。大约在4亿
年前,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先有臭氧层才有陆地上的生 命。

1. 臭氧的一般性质
z1849年首次被发现。 z是O2的同素异形体,由三个氧原子
组成,淡兰色带有刺激气味的气 体,故名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 可以和大气中很多物质反应。
zO3在近地面大气中的含量极少,大约20-40ppb
(v/v)(相
当于40~80μg/m3),随纬度季节变化。
z对流层O3是一种人为的二次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中最有
害的物质,可降低大气能见度、损伤植物、引起全球气候变 化并引发健康问题。

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臭氧这种化学物质对于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产生于汽车尾气和含碳物质的大量燃烧而排放在大气层中所产生的一种物质。很多环保机构也是极力倡导绿色生活,低碳出行,建议较少私家车的驾驶。而且,臭氧不论是对人体,还是对环境都有破坏性。那么臭氧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这些危害呢?一起来看一下。 ★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臭氧的污染比起PM2.5更加隐秘。及时是晴朗的天气里也可能存在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而臭氧超标的防护比PM2.5难,戴口罩无法阻挡臭氧的危害,室内空气净化也没用,而净化器本身还会产生臭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臭氧几乎也能和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同时也很强,而臭氧还会刺激和损害鼻粘膜和呼吸道,让呼吸道上皮细胞在经过氧化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人体必需的增多引起呼吸道病症病变。

而且还会引起肺功能的减弱以及肺气肿和肺组织的损伤,而且这些损伤同时也是不可修复的,对于患有支气管炎的人来说,只要暴露在低浓度的臭氧中,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危害。 同样臭氧还会刺激眼睛,让视觉敏感度和视力的降低,也会破坏批复中的维生素E,让皮肤长皱纹和黑斑。同时还会头疼引起思维能力的下降。 ★臭氧来源于哪里呢 臭氧同时也不是人类活动排除的污染物,而是通过大气中前体物的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前体物就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组成,氮氧化物来源于石化燃料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等等,挥发性有机物通常来源也很广泛,通常在是石油和油漆颜料中的物质。 以上就是今天东方天气给大家带来的臭氧对人体有哪些危 害如何预防臭氧的危害,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就上东方天气网,东方网旗下的天气网为您提供全国天气预报以及国际天气预报 查询,帮您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方便安排日常生活和

臭氧洞形成原因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南极臭氧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科学界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科学家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许多现象和特征进行探索,如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南极地区?为什么臭氧损耗的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每年的南极臭氧洞发生在春季? 对于这些涉及臭氧损耗的地域性、季节性及其规模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是自南极臭氧洞被发现之后的科学热点。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有过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南极臭氧洞的发生是因为对流层的低臭氧浓度的空气传输到达平流层,稀释了平流层臭氧的浓度;第二种解释认为,南极臭氧洞是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结果;此外,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两种观点,而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 我们知道,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s 和Halons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s 和Halons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s 和Halons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Cl + O3 →ClO + O2ClO + O →Cl + O2 溴原子自由基也是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

地球环境问题: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doc

地球环境问题: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地球环境问题: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

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地球环境问题: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

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环境化学学习与思考论文 标题: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 1201班 学号: 2012310200101 姓名:徐永忠 指导老师:胡先文 湖北·武汉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摘要:臭氧层是指距离地表15~50km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 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然而,近2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目前,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引言: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相对集中的层面,一般是指10千米~50千米 高度之间的大气层,因受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其臭氧含量的百分率比较高,尤其是在20千米~25千米的高度处。由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大气中的氧气、氧原子的含量有随大气高度增减而变化的规律,在平流层内便形成了臭氧的聚集区。大气中的臭氧除了具有随高度分布的规律外,而且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在臭氧层里,其实臭氧的浓度是很稀的,即使在浓度最大处,所含臭氧量也不过大约10ppm。若将大气臭氧总量订正到海平面上,它只有0.15厘米~0.45厘米(平均为0.3厘米)的厚度。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第一,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第二,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平流层的温度结构,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 一、臭氧层破坏的现状 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100dobson,相当于1毫米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