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思想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思想简论
张载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理学的完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张载的思想深奥难懂,然而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哲学范围看,他的思想必然包含对自然和对社会两方面的认识。
现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的谈论。
张载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从其宇宙观窥见一二。
造化神奇,宇宙玄妙。
宇宙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原是什么?面对宇宙的本体问题,张载提出了“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正蒙·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等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载认为宇宙从太虚中来,虚即气,那么“气”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
按照现代的哲学观点就是“气一元论”。
“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虽然难以感觉到它的实体,但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的本原不是力量无边的神灵也不是人的内心,而是微小灵动的气,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气”运化的结果。
由此,按照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的话,张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鬼神观”里。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鬼神”这样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张载看来也是由“气”构成的,在封建社会众人普遍相信鬼神的情况下,张载能将鬼神这种东西归于实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个人认为还和佛家、道家思想的大行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载作为儒士,自然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而当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比处于微势时,张载认为是儒家思想在本体论上处于劣势而造成的,所以他就阐发了儒家的本体论,以此来还佛家道家相抗衡。
个人认为张载“一元气论”的对制约佛道思想方面的意义值得称道:宗教都有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如果宗教再被统治阶级利用,那么人民大众对不公正待遇的反抗意识就会削弱,人们就会安于现状不思变革,这对于文明的演进无疑是不利的。
且不论张载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社会引起的社会反响如何,至少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如果说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张载的务实和理性,那么张载思想中包含的辩证法就体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思辨。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参两》)“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阴阳)而已。
”(《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太和》)以上的文字很清晰的像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里面有一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张载的辩证观应该是对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继承性,只不过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比较单纯的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而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则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基础,比较强调自然万物的实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种状态,美丽的事物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丑陋的事物也不可能没有丝毫亮点,我们要比较客观而且全面的看待事物;万事万物的构成又都是有具体要素的,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都包含不同属性的元素,我们认识它们也不能有所偏废,我想这就是张载辩证主义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以上是从认识自然的层面对张载思想进行的一点分析,接下来从人文社会层面探究张载的深邃思想。
有一句张载的名言个人很喜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完这句话,立刻能感到一种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魄,使人的内心豁然开朗。
天地与苍生、过去与未来,统统纳入到这位思想家的胸中,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张载开阔的眼界、更是一种充满英气的担当,大丈夫心怀天下,一个拥有责任感的人才值得他人尊重。
张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去实践的。
他二十一岁时(也就是诸多同学处于大三大四的年龄),正值大宋庆历年间,西夏侵扰大宋,大宋屈辱求和,此事对张载影响很大,他深感使命重大,于是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打算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
尽管最终他听从了范仲淹的劝慰,伏膺于学术,打消了作战之念,但是这种“少年心事当拏云”的意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使命感,“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的仁德,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人格范式。
大丈夫冲冠一怒为家国,正是源于“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仁
者之心。
张载一生仅在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谓州军事判官等职位上逗留过一段时间,更多的时间他只是躬卧草堂钩沉学术,指路迷津,导人以理。
身在朝中敢于为民请命,身在草野致力于研究学问,张载的人生是充实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四为”精神的核心,我认为应该是“担当”,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应该将责任揽在肩上而不是踢给别人。
在今天社会的责任担当方面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普通民众面对自己处在困境中的同胞时的漠然,在争取政治权利时的消极,在面对中华美德传承时的逃避;而我们的“公务员”在承担责任方面更应该脸红:本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却在现实中刁难、糊弄人民,本应该廉洁自律却常常以权谋私;本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却一拍脑袋草草行事。
现在如果人人都没有担当了,那么我们的未来有谁担当呢?
“担当”精神是张载思想中宝贵的财富,然而他的思想当中也有糟粕的部分,那就是对封建社会秩序的过分维护。
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看,张载维护封建统治并没什么不合理的,任何人都逃不开自己所属的历史局限性。
不过,张载主张恢复“井田制”,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知道,这些制度产生于奴隶社会,是和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对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来说一定会成为阻碍力量,即便出发点是维持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但采用一种倒退的滞后的制度都是不符合社会规律的。
除此之外,在防止人们的越轨行为产生方面,张载除了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社会规范的同时,还要利用鬼神甚至是肉刑对人们加以控制。
这就是对人性层面上的禁锢和摧残了,这对以后理学发展成为限制人们的创造力的刻板说教有着直接影响。
张载的担当不仅在政治上,身为一个学者他更将传播文化作为自己的担当。
而文化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教学。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以上的言论分别涉及教和学两个方面,整体看来,教和学应该都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过程。
学习是主动的,确立志向是主动的,这样才会以更加负责
的态度结合自身情况确立适合自己的志向,既不会太低以致丧失动力又不会太高以致无法实现。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这样才会坚决果断、大步向前,不至于碰上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
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这样才会大胆的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老师教学也应该是积极地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行动带给学生清晰而显著的示范。
通过以上粗略地分析,张载思想其中的两个方面比较清晰的展现在面前:一是面对自然万物的客观求实,二是面对人文社会的勇于担当。
自然界有很多神奇玄奥的现象,不够理性的人往往将其归入封建迷信,而冷静客观的人会从自然规律出发,努力查明其中的道理以获得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社会更是蕴含着许多复杂的运行机制,软弱者埋怨社会不够单纯,强大者能够用坚实的臂膀主动应对着种种挑战,积极地为别人排忧解难,自身遇到困境才能总是化险为夷。
张
载
思
想
简
论
111200147
广告班朱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