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家张载的教育思想

齐超

(师范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一、张载生平及主要著作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张载集》。

二、张载教育思想及主要理论观点

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现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以下三方面的介绍:

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北宋以前的儒家都着重用“人性论”来阐明他们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所以对人性的研究特别重视。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创立“性善论”;苟子则创“性恶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一是圣人之性(超极高智慧的人“自注”),二是斗筲之性(贤人之性或具有极高智慧的人的“自注”),三是中民之性(普通人之性“自注”)。到了北宋张载,他的人性观和以上儒家既联系,又有巨大的发展。他的最大贡献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正蒙,诚明篇》)意思是人一出生他的父母给他的血肉之躯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出生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便转向“气质之性”。有些人个性偏于刚急,有的偏于柔缓,有的很有才,有的却才浅或平淡,这都是受社会环境

及教育的不同层次而形成气质之偏差,这就要“善反之”,即通过教育来端正变化气质。(自注)这里需要指出的“变化气质”,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张载认为:把通过素质教育就可以达到君子(讲信义人)贤人(很有智慧的人)圣人(极高智慧的人)的最高境界(自注)。那么“气质之性”怎么变化呢?

张载有两点主张:第一要有好的环境。他写道“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意思是,人在好的环境下,经常能得到师长和贤良朋友的教诲,必然能成为贤人,经常养成这样的作风,则素质就能达到超能力、超智慧的人。秦汉以来的学风只要求达到贤人,这是最大的弊病。张载的“变化气质”至今对教育青少年学生仍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第二,“要知礼成性”。他在《经学理窟》中指出,“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他是说作为学生,首先要去掉过去自由散漫和不懂礼貌的习惯,要先学礼仪礼貌,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既有高深的知识学问,又能恭敬合礼。同时,张载还带头执行礼仪规范,给学生以极大的震动,就连未出嫁的女孩子他都要求她们参加祭祀、丧礼等社会活动,让她们知道礼仪规范的程序,达到“敦本善俗”,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他的“知礼成性”口号在关中一带影响很大,使当时关中风俗大为好转。

二、注重实践的教法经验和方法张载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大都依“礼记”中所述孔孟以后儒家的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鼓励学生立定志愿,要有志于学。他提出“志大能动气”。(《气质篇》)“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经学理窟》)“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这几段话的意思是: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教学生立定其志向,有了远大的志向便可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气质,按适当的年龄和适当时机进行恰当教学,只要学生立大志,有志于学的,最终能成为圣人。(自注)他反对学生志愿太小,更反对秦汉一来的学风,只要求学者达到贤人就是最高境界,这是耽误学生的大弊病。他把学生比做登山,他说“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大意是:学习就象登山,在快要达到山顶时,最难登的峭山峻岭,一定要有决心和毅力勇气,最终必然会达到顶峰(今释)。(二)主张教法应有一定的程序,就教学内容而言,应有易与难,先和后之序。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就教学对象来说要因人施教。他写道:“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意思是:不因人因材施教,就象用水浇石头铺成的田地,石头不但不接受,反而还会流向别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高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受教之心”。张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把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气质美恶(素质差异)统一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有益经

验,很值得当今的人民教师认真借鉴。(三)鼓励学生运用叩问的方法。他在《正蒙.中正篇》中指出:“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这是说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必须要随学生提出问题的大小给予满意的回答,而且还要从容不迫。他还说“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他是说,就连圣人在示经叩问之前心中也是空空如也,毫无成见,必须等待提问之后才知事物的变化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与方法要灵活应用,像这样的提问方法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学生中仍需加强的吗?(四)强调“学则须疑,贵于有用。“他说:“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经学理窟》)意思是说:“求学必然会遇到问题,有疑难是好事,可以迫使你去钻研,当这些疑难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就会感到有收获和进步。疑难问题越多,得到的知识就会越多,进步也越快,那么怎么解决疑难呢?他说:“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学大原上》意思是说“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读书,多独立思想,还要虚心,去掉主观主义,争取他人帮助,才会有心得和收获”。同时,张载有提倡“贵于有用”的实学之风来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走出高墙校门,到实践中去锻炼。他首先倡导“躬行”反对“空谈”和“少留言于科举”(行状),支持学生重视自然科学,如对天文,地理、生物、易经、医学、兵法、井田等领域的研究,他本人在这方面就有卓著的成果。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足以显示出张载教育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先进性,(五)主张“教与德相结合”。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而且自己也会从中相得益彰。其一是:在反复教人过程中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深入了解文义的过程;其二:由于经常担心自身不正,而贻误人才由此更加严于律己,使教者更加严谨。如38岁那年,他在京城设虎皮讲“易”,听讲的人很多,颇受欢迎,晚上程颢、程颐兄弟来看他,张载和二程讨论易经上的问题,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不如二程,第二天便对听讲的学生说:“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于是撤席罢讲,说明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能虚心养性,又无门户之见。

三、严谨的实学作风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张载讲学于横渠书院,大部分弟子都是快要临登进士的秀才、举人,还有一部分是县令、知州、通判、学正等中小官吏,他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所以他时刻以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举止言谈给人以气质刚毅,德盛貌严之感,生活上粗食淡饭乐且不忧,并把自己所著的教育格言“东铭”、“西铭”书于书院大门两侧,为《砭愚》、《订顽》用语警戒学生,实际上成了当时和以后的学生守则。后来人们把张载讲学的地方叫“二铭学舍”,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这四句话变成了关学的宗旨,后来一直成为横渠书院的校训。所以他培养的学生都能注重实际,他的弟子兰田吕大钧爱讲“明井田、兵制以为恰道,必由是焉,撰成图籍皆可推行”(《宋元学案》),游师雄、重师道、李复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