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久居风翔郿县(陕西郿县)横渠镇。
因长期在此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郿县地处关中,故其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关学”,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讲究实用。
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和“太虚”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
“太虚”和万物只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
万物的产生和消亡,只不过是气的聚散,即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已,这就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只有物质气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什么“虚无”的本体,从而明确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
然后又指出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的“本体”,即本来的、原始的状态;气聚而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物散而为太虚,恢复了气的本来状态。
所以,太虚、气、万物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只是聚散关系,可以说是本一而形殊。
气凝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观察得到,气散复归于太虚时,就不能为人所看到了。
凝聚的气和分散的气,同是气的不同形态,所以,看得见的东西固然是有,看不见的东西也不能说它是无,它只是微而不显罢了。
以这种“太虚即气”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张载还对“天”、“道”、“性”、
“心”诸概念、范畴进行了解说。
认为天是散而未聚的太虚之气,道是气的运动变化,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与具体的物或人所禀之气的结合,心是人的本性与知觉作用的结合。
2、“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首先,他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同时,他还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述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他指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变”和“化”是不同的,“变”是显著的状态,“化”是隐微的渐进状态。
他还指出,这两种状态又是密切联系的,显著的变化之后,必然是渐缓的变化,这是由显著到隐微的过程;渐缓的变化达到一定阶段,可以加以裁断,称之为变,这是以显著的变化使细微的变化明显起来。
张载还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在这个问题上,他坚持物质“自己运动”的原理,否认一切外因论和目的论,而主张内因论。
张载还认识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他提出:“一物两体”的命题,并把事物的矛盾与统一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参”。
3、“见闻之知”、“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张载指出,人的感觉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
人的“心”即知觉也是以外物的存在为基础的。
所以,人的感性认识产生于“内外之合”,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张载把人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闻见之知,一是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也就是感性认识;德性之知也就是理性认识。
他认为,单凭感官是不能完全了解无穷的世界的。
德性之知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然后,关于德性之知的来源问题,他抬出了孟子的“尽心”论,说是按孟子的“尽心”就可以“知性知天”。
他的认识论也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轨道,陷入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神秘主义的歧途。
4、“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张载用他的气本论观点来说明人性,从而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理论。
“天地之性”是指“太虚”本性。
因为人和万物都是“太虚之气”流行变化的产物,所以,人和万物都具有这种本性。
在他看来,这种本性和谐不偏,是善。
但是,由于“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分,所以,人和物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气质也就不同。
这就造成了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人和人之间“性”的差别。
人在形成后由气质决定的“性”,叫“气质之性”。
这种性“善恶混”。
所以,人必须变化气质,才能够返回到天地之性。
而要变化气质,就必须努力学习。
所以,只要按照礼来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够变化气质,返回到“天地之性”。
这样,张载便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同时又从变化人的气质的角度,说明了它的必要性。
张载从他的人性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泛爱主义的伦理观。
在张载看来,天和人是一体的。
天地是人的父母,天地之气构成人的身体,天地之性构成人的本性。
因此,天下人都是一家。
每个人都要尊老爱幼,同情和关怀一切不幸者。
同时他还提倡乐天安命。
身居富贵,是天对你的厚爱;身处贫贱,是天有意锻炼我,使我取得成就。
活着时,顺从天意,死了也无怨言。
这种在承认封建等级制度前提下的泛爱主义和乐天安命思想,是地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极好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