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篇之2张载气本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概述
一、气本论:¡°由太虚有无之名¡±
二、气化论:¡°由气化有道之名¡±
三、人性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四、心识论:¡°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北宋理学概观
范仲淹庆历新政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
熙宁变法与熙(宁)(元)丰哲学思潮
濂学:周敦颐
象数学:邵雍
关学:张载
新学:王安石
洛学:程颢、程颐
蜀学:苏洵、苏轼、苏辙
涑水学:司马光
张载(1020—1077)
字子厚,陕西人。
官至¡°同知太常礼院¡±。
少年时喜欢研究军事。
21岁见到范仲淹,范劝他读《中庸》:“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读了《中庸》和佛教、道教的书,感到不满足,又回到儒家的经典。
他和二程是亲戚,以后专研究儒家经典,自成一家。
因他家住凤翔郿县横渠镇,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其学为“关学”(见《宋史·道学传》)。
张载四句
一、气本论:¡°由太虚有无之名¡±
1、气本论:虚空即气
世界统一于气:太虚====气之散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ª¡ª《乾称》
“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
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然则象非若非气,指何为象?”
2、气本论:万物即气
世界统一于气:万物====气之聚
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万物则是气凝聚的暂时客形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
——《正蒙·太和篇》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 ——《正蒙·太和篇》
所谓“客形”,既指作为认识对象具体事物具有客观性,也指作为一切事物具有变化性。
3、气本论:世界统一于气
世界统一于气:太虚===气之散;万物====气之聚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
无形的太虚是气的存在状态(气散、气隐,而非气无)
有形的万物是气的存在形态(气聚、气显。
而非气有)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正蒙·太和篇》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
¡±¡ª¡ª《正蒙¡¤太和》
二、气化论:¡°由气化有道之名¡±
1、气化过程:气化与道
气的变化过程是“道”,规则是“理”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正蒙·太和》
气坱(音“仰”,充盛)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正蒙·太和篇》
阴阳者,天之气也(自注:亦可谓道)。
……生成复帱(音“道”,覆盖),天之道也(自注:亦可谓理)。
……损益盈虚,天之理也(自注:亦可谓道)。
(《张子语录》)
2、气化动因:一与两
变化的动因是“机”:一物两体
“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 ——《正蒙·参两篇》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
此天之所以参也。
——《正蒙·参两》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正蒙·太和篇》
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阴阳)而已。
——《太和》)
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ª¡ª《太和》
神化:天之良能,非人能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太和》
天下之动,神鼓之也,神则主乎动。
故天下之动,皆神为之也。
仇必和而解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正蒙·太和》
3、气化形式:变与化
变化的总体是“易”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胜负、屈伸之始。
变:显著的变化
化:逐渐的变化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ª¡ª《横渠易说·系辞上》
变与化相互转化:
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
——《正蒙·乾称篇》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ª¡ª《正蒙¡¤神化》
三、人性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心性论由天道观推演而来:
由太虚,有天之名(太虚=天);
由气化,有道之名(气化=道);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虚+气=性);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性+知觉=心:心统性情)。
——《正蒙·太和》
人与物并非由太虚之气直接构成:
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为万物
气聚为人
1、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天地之塞(虚与气),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
——《正蒙·乾称》
2、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对抗佛家生死轮回之说。
天地之性:即仁义礼智之性,人人本有¡ª¡ª善的来源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
¡ª¡ª《正蒙¡¤乾称》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ª¡ª《正蒙¡¤诚明》
气质之性:人的禀性如刚柔缓急等,人与人殊¡ª¡ª恶的来源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
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
¡ª¡ª《正蒙¡¤诚明》
但是,只要善于反省,则可认识¡°天地之性¡±。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ª¡ª《诚明》
3、学习变化气质
变化气质:气质不好的可以通过学习改变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ª¡ª《经学理窟》
性犹有气之恶者为病,气又有习以害之,此所以要鞭辟至于齐,强学以胜其气习。
¡ª¡ª《张子语录》下
理论预设之一:人人都有¡°天地之性¡±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
¡ª¡ª《诚明》
理论预设之二:¡°天地之性¡±清彻纯一,无不善。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
¡±(同上)
4、民胞物与
“天授于人则为命,人受于天则为性”。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惟大人为能尽其道。
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ª¡ª《诚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乾称》
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ª¡ª《西铭》
四、心识论:¡°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太和》
心统性情(知觉)者也。
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
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
——《性理拾遗》)
有无一,内外和(自注:庸圣同),此人心之所自来也。
——《正蒙·乾称》)
1、见闻之知及其局限
见闻之知:认识事物(事)
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
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正蒙·大心》
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正蒙·大心》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正蒙·大心》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
——《经学理窟·义理》
2、“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德性所知(大心之知、诚明所知):认识天道(道)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正蒙·大心》)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正蒙·诚明》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
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
——《正蒙·大心》
德性所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不是经验知识的“见闻”所能提供的。
张载哲学的历史地位
1、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气”的哲学理论
2、提出了关于事物变化及规律的系统学说
3、“民吾同胞”的学说,反映了博爱思想
谈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
论述张载“一物两体”的思想。
张载的人性论有什么特色。
理解并评价“民胞物与”思想。
小结与讨论
气本论:¡°由太虚有无之名¡±
气化论:“由气化有道之名”
人性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心识论:“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问题1:如何评价气一元论?
问题2:“民胞物与”精神的哲学依据?
问题3: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的关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