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卫生重点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妊娠、授乳时,缺钙、低蛋白,内分泌紊乱等
? Cd 污染
发病机制: 镉金属硫蛋白,主要蓄积在肾脏损害肾小管, 使肾功能异常,尿钙增多;
镉直接损伤肠粘膜,使钙吸收减少;
干扰钙磷代谢导致骨质疏松或软化。
镉毒性作用分子机制 :① 镉与酶类巯基结合或替代作用,置换出细胞内酶类金属,尤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 世界哪些地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最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
2. 环境卫生学定义;
3. 环境因素的种类;
4.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
5. 环境的分类(按是否受人类活动影响) ;
6. 生态平衡、生物富集作用定义;
7.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环境介质:
是指大气、水体、 土壤、 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 可以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 因素。
环境因素: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因素 1 生物因素 2 化学因素 3 物理因素 4 社会心理因素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急性
微生物 藻类毒素 植物毒素 真菌毒素 人为污染
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 以及该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存
在的各个因素, 由环境介质 ( Environmental Media) 和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组成。
85%~90%。腐殖质通常带有电荷并具有较
强的吸收、缓冲性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乡镇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乡镇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与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镇环境卫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环境卫生不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本文将探讨乡镇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一、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垃圾分类是乡镇环境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的总量,并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乡镇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乡镇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确保垃圾能够得到正确处理和回收利用。
二、改善卫生设施和设备乡镇环境卫生工作需要投入资金改善卫生设施和设备。
首先,要加强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其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并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其次,要加强垃圾箱的设置和维护,确保垃圾不乱堆放。
同时,要加强对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加强环境卫生监督与执法乡镇环境卫生工作需要加强监督与执法,确保环境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乡镇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监督机制,加强对环境卫生工作的检查和评估。
对于违反环境卫生规定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四、加强环境卫生教育与宣传乡镇环境卫生工作需要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乡镇政府可以开展各类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
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和社区的环境卫生教育,培养居民的良好卫生习惯和行为。
五、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乡镇环境卫生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环境卫生工作的持续改进。
乡镇政府应建立环境卫生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对环境卫生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镇环境卫生工作。
六、加强社会参与与共治乡镇环境卫生工作需要加强社会参与与共治。
乡镇政府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区力量参与环境卫生工作,如开展环境清洁日活动、设立环保奖励机制等。
通过社会参与和共治,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
总之,乡镇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改善卫生设施和设备、加强环境卫生监督与执法、加强环境卫生教育与宣传、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以及加强社会参与与共治。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是探讨人类生存环境与卫生健康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整理环境卫生学的相关知识点,以期能够提高大家对环境卫生学的了解和掌握。
一、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卫生效应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体系。
环境卫生学包括环境污染、环境噪声、辐射卫生、室内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危害1.环境污染的种类①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卫生标准,对人体造成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危害。
②水体污染:是指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平衡,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③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某种化学物质或生物体,被破坏了原来的性质和结构,不再适用于种植等农业用途。
2.环境危害的程度环境危害被分成轻微、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微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的威胁程度非常轻微;中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造成一定的危害,但不是致命的;重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和身体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可能致命。
三、卫生工程1.卫生工程的定义卫生工程是通过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净化、消毒和处理,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和人居健康指标的一种技术体系。
2.卫生工程的组成①环境清洁:包括道路、街道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和个人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
②生活用水:卫生工程中点重点处理的是饮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或还可以再利用的废水。
③生活污水:卫生工程中的生活污水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废水所组成的污水,包括洗澡水、洗碗水、洗衣水等。
④生活垃圾: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是卫生工程中的另一要点处理内容。
四、环境卫生法规环境卫生法规主要是由国家环保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国家法规,这些法规旨在制定环境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卫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
环境卫生学重点——【卫生综合资料】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液固态三种物质形式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3、微小气候:温度、湿度、气流、热辐射,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4、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5、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形成的环境。
6、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7、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肥肉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生态系统服务:又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量。
3、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放大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达到很高浓度,可对最高位的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4、10类候选基因:DNA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介导营养因素基因;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5、常量元素11种:C/H/O/S/K/NA/P/CA/MG/CL*6、必需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介质是指:①空气;②水;③土壤(岩石);④生物体。
2.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
3.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统一性;②适应性;③相互作用;④双重作用。
4.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
5.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的特征:①持久性;②蓄积性;③迁移性;④高毒性。
6.生物多样性: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包括:①对流层;②平流层(包含臭氧层);③中间层;④热成层;⑤逸散层。
2.生态系统的功能流包括:①物质流;②能量流;③物种流;④信息流。
3.生态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开放性;③自调型;④可持续性。
4.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供给服务;②调节作用;③文化作用;④支持服务。
5.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①具有活力;②结构稳定;③自调节能力。
6.联合毒作用的类型:①相加作用(1+1=2);②拮抗作用(1+1<2);③协同作用(1+1>2);④独立作用(1+1=1+1);⑤增强作用(0+1>1)。
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靶器官的蓄积,经过6个生物半衰期后趋于稳定。
8.人群健康效应谱:①生理负荷增加;②生理代偿性变化;③生理反应异常;④患病;⑤死亡。
9.热浪(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且持续多日>35℃。
10.寒潮(寒冷天气):24h内降温≥10℃或48h内降温≥12℃,且最低温<5℃。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1)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定性评价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质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2)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核心,定量评价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暴露剂量下危险度的基准值。
(3)暴露评价:关键步骤通过暴露评价,可以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或可以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剂量)。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绪论)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
2、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生活居住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从事社会集居生活而建立的城乡生活居住环境。
(环境与健康)1、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命物质(大气、水、土壤等)。
3、环境污染的来源有三大方面: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
4、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即: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5、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诱发的疾病,称为:公害病。
6、化学性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7、饮水中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胃肠道内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8、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水解、氧化、还原、结合。
9、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大致如下:吸收、转运、作用(或贮存)、生物转化、排泄。
10、制定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是:阈剂量或最高无作用剂量。
11、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正常调节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
12、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①剂量与反应的关系;②作用时间与反应关系;③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④个体感受性差异。
13、亚临床状态变化也就是:代偿阶段变化。
14、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及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即:吸收量。
15、生物学放大: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致使生物体内该化学物质的浓度成千上万倍增大的现象。
16、生物学富集: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可以不断地积聚浓缩的现象。
17、水被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硫酸盐等。
这种自净作用称为:生物降解作用。
18、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80%~90%;由病毒因素和放射性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5%;由化学性因素引起的癌症约占90%。
卫生综合知识点总结
卫生综合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卫生状况。
一个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环境卫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要保障空气质量,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理污染源,以及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2. 水质卫生: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用水等都需要保证水质卫生。
水质的污染会引起水源污染疾病,如霍乱、痢疾等。
因此,水质的卫生需要从水源的保护、水质的净化和消毒等方面着手,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
3. 垃圾处理: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要保障环境卫生,需要妥善处理垃圾。
垃圾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如果垃圾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疾病的传播。
因此,要做好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规范化。
4. 家庭清洁:家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清洁和卫生也是环境卫生的一部分。
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保持家具、地板等的清洁,做好厨房、卫生间等的卫生清洁工作,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指人们个体的卫生保健和生活习惯。
个人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个人卫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人们每天接触各种物品、食物等,手部容易积累细菌和病毒,如果不及时清洗,就会引起疾病的传播。
因此,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做饭、吃饭、厕所后等需要洗手的时候要及时洗手,以保障个人卫生。
2. 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们的免疫系统,增加患传染病的风险,导致身体疲劳和精神压力。
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 穿衣:穿衣要合理,不宜穿得过多或过少,要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衣物。
穿得过多容易导致中暑,穿得过少容易感冒。
此外,要保持衣物的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内衣,减少细菌的滋生。
物业环境卫生重点工作计划
物业环境卫生重点工作计划
1. 开展定期环境卫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卫生问题。
2.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提倡居民和单位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
3. 加强对楼道、楼梯、公共区域等地方的清洁工作,保持环境整洁。
4. 大力宣传环境卫生知识,提高居民和单位对环境卫生的重视和参与度。
5. 制定并实施“绿色物业”计划,推动物业管理工作朝着环保、节能、低碳的方向发展。
6.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问题处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环境卫生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7. 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居民和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平。
8. 定期组织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解决小区内存在的环境卫生难题。
9.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物业环境卫生。
10. 推动居民和单位参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共同维护小区的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重点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又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构成。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星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
5、兴奋效应: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作用具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
6、环境应答基因:被列入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目录的基因主要是对环境因素起反应的基因。
7、生物放大作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
9、健康效应谱:环境中某些因素对机体的效应是一个连续的多个阶段的过程,整个效应从弱到强分为5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为健康效应谱。
10、无阈值化合物(零阈值化合物):指在大于0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
11、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12、环境污染:当进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1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 指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烦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环境卫生学重点
1.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致癌危害,致畸危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3.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5.清洁生产: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6.燃料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主要工业燃料:煤、石油7.大气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8.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9.光化学型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脂10.颗粒物上的一些金属成分还有催化作用,可以使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11. SO 是水溶性的刺激性气体,NO 暴露可导致呼吸系统以及脾脏、肝脏、血液系统的病理改变,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12.生物富集作用: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13.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富集作用,会出现高位生物体内浓度大大高于低位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14.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1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环境卫生重点
1、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
2、二次污染(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3、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4、可持续发展: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生态系统(ecosystem):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
6、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形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7、健康效应谱:对健康有潜在影响: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对健康有影响: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
8、人的致癌危险分成4类,1类:对人致癌,87种。
确证人类致癌物的要求是:①有设计严格、方法可靠、能排除混杂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②有剂量—反应关系;③另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支持。
2A类,2B类,3类,4类。
9、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UV-A(400~320nm):色素沉着作用;UV-B(320~200nm):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UV-C(290~200nm)杀菌作用。
10、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1、污染源的排放:①排放量;②与污染源的距离;③排出高度。
2、气象因素。
3、地形11、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常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γ)来表示: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
近地层大气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分为三类:①气温随高度递减(γ>0);②气温随高度递增(γ<0);③气温不随高度变化(γ=0)12、热岛现象(heat island):人口密集的城市热量散发远远大于郊区,结果造成城区气温较高,往郊外方向气温逐渐降低。
科室环境卫生管理的重点和实践
科室环境卫生管理的重点和实践科室环境卫生是医疗机构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健康。
科室环境卫生管理的重点和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期清洁和消毒科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保证医疗机构内部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
定期进行科室内部的清洁工作,包括地面、墙壁、家具、设备等的清洁,可以有效降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消毒工作更是必不可少,特别是在手术室、ICU、病房等高危区域,要加强消毒力度,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导致交叉感染。
二、废弃物管理医疗机构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正确处理废弃物是科室环境卫生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废弃物要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处理和回收。
医疗废弃物应当采取规范的处理方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三、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科室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对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疾病预防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科室进行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同时,要保证空气中的湿度适宜,防止细菌滋生。
对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臭味,要采取措施净化和消除。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和职业病的风险。
四、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科室环境卫生与医护人员健康息息相关。
医护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确保身体健康,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护人员的休息和工作时间要合理安排,杜绝长时间倒班和过度劳累。
五、感染控制科室环境卫生管理的实践中,感染控制是核心要素之一。
医疗机构要建立科学的感染控制制度和流程,对于各类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要进行规范的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此外,要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卫生意识,共同维护科室的清洁和卫生。
总结起来,科室环境卫生管理的重点和实践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废弃物管理、通风与空气质量管理、医护人员健康管理和感染控制等。
只有加强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和监督,医疗机构才能提供一个安全、清洁和卫生的环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主要卫生、安全、环保要点说明
主要卫生、安全、环保要点说明
主要卫生、安全、环保要点说明如下:
1. 卫生要点:
- 维持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
食物、使用厕所等情况下。
-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粗粮等营养丰
富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糖分和盐。
-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
健康问题。
- 垃圾分类:按照规定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减少环境污
染和资源浪费。
2. 安全要点:
- 防火安全:注意用火用电的安全,避免使用不合格、老
化的电器设备,不乱扔烟蒂,不私拉乱接电线等。
- 驾驶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酒后驾驶,不超速行驶,
系好安全带,保持车辆良好状态等。
- 防盗防抢:保持警惕,注意个人财物安全,避免在人流
密集、治安较差的地方携带过多现金和贵重物品。
- 防跌倒: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地面清洁无障碍,避免
摔倒、滑倒等意外事故。
3. 环保要点:
- 节约能源:合理使用电力、水资源等,避免浪费。
- 减少污染:注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乱倒废弃物,
尽量使用环保产品。
- 种植绿化:多种植绿色植物,提高空气质量,减少雾霾。
- 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以上是主要的卫生、安全、环保要点说明,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学知识点总结卫生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以下是对卫生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环境卫生(一)大气卫生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例如,颗粒物可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二氧化硫会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燃烧等。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等。
(二)水体卫生水体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常见的水体污染物有化学性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生物性污染物(如细菌、病毒)等。
水体污染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还会通过饮水、食物链等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保障水体卫生需要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同时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三)土壤卫生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例如,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铅、镉等,可能会导致慢性中毒。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保护土壤卫生的重要措施。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一)营养素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每种营养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脂肪提供能量并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维持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合理的膳食应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
(二)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
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微生物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等。
例如,食品中的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超标等化学性问题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从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同时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环境卫生学重点知识(详尽版)
环境卫生学重点知识(详尽版)第一章绪论环境介质的特点是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2.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分类: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endocrine disruptor(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 干扰内分泌功能, 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 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4.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扩大暴露范..2.增加暴露途.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4.影响暴露剂量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additiv.effec.2.协同作用Synerg.3.增强作用potentiatio..4.拮抗作用antagonism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暴露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
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环境应答基因):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 干扰内分泌功能, 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
环境卫⽣学重点整理较全环境卫⽣学第⼀章绪论1.★环境卫⽣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的关系,揭⽰环境因素对⼈群健康影响的发⽣、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体健康,提⾼整体⼈群健康⽔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于⼈类所有外界⼒量(因素)的总和。
⼈与环境既相互对⽴,⼜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统⼀关系。
3.☆环境卫⽣学以⼈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然环境和⽣活环境)⾃然环境:围绕在⼈类周围的⾃然因素(⼤⽓圈、⽔圈、⼟壤岩⽯圈和⽣物圈)。
⽣活环境:是与⼈类⽣活关系密切的各种⾃然的和⼈⼯的环境条件,如居住、⼯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类赖以⽣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壤(岩⽯)以及包括⼈体在内的所有⽣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物性。
★⼀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环境未发⽣变化的污染物。
★⼆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次污染物进⼊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物学作⽤下或与其他物质发⽣反应⽽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量对⼈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壤,充⾜的阳光和适宜的⼩⽓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等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关于环境与卫生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疾病防治的方法、卫生保障制度等方面。
环境卫生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人类健康的事业。
本篇文档将介绍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知识。
一、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从古至今一种历史悠久的学科,它以研究环境与健康之间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关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卫生保障来维护人类健康。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环境因素的分类、环境污染的来源、健康危害的评价、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预防与控制策略等。
二、环境因素的分类环境因素的分类主要分为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
生物环境是指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物理环境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化学环境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气体、液体、固体等。
三、环境污染的来源环境污染的来源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和自然污染。
工业污染是指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排放有图多种危害物质所引起的污染;交通污染是指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生活污染是指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自然污染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有害物质,如自然放射性元素、有毒植物、有毒动物等。
四、健康危害的评价健康危害的评价主要包括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致病概率评价等。
暴露评价是指评价人类受到危害物质暴露的情况,其包括暴露途径、接触时间、接触频次、接触方式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指研究危害物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生物学机理;致病概率评价是指评价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以及这种危害的可能性。
五、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分析与检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
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健康(health): 不仅是没有疾病与虚弱,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空间,以及直接和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各种因素的总和。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被环境介质所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人类环境的构成因素:
⏹物理因素: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
⏹生物因素:各种动植物、微生物。
⏹社会心理因素: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由大气圈的一部分、水圈、土壤岩石圈所构成,其范围约从海平面以下12Km至海平面以上约10Km高度。
人工环境(anthropogenic environment,built environment):人类为从事生活生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各种人工环境、在
人为活动影响下受到污染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的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污染物随着食物链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放大的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浓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机具有将环境中污染物大量吸收并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态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毒物兴奋效应: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效应,而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效应。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
化学物(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 。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其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质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生物转化的结果:
化学物质毒性降低(解毒);
化学物制度性增强/形成难降解或易被生物吸收
和蓄积的物质。
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扩大暴露范围
⏹增加暴露途径
⏹改变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
⏹影响暴露剂量(生物蓄积与生物放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