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

[摘要]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的教育重心正在逐步提升。处于“承上启下”的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和割裂的体制暴露出种种弊端。为实现普教与职教和谐发展,必须加强职教与普教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构建职教与普教相互畅通的教育“立交桥”,以形成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从而既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又可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关键词]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渗透与沟通

高中作为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部分,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又要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劳动大军,但目前普教只对“升学率”负责,职教因社会偏见被当成“二流”的教育。一面是毕业生就业难,一面是企业找不到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职教与普教这种分离和割裂的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不相适应。为解决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职教与普教之间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渗透与沟通,建立“普、职”互通的教育“立交桥”,并保证教育“立交桥”彼此畅通,为高中阶段各类学生成材拓宽渠道,使整个教育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一、高中阶段职教与普教相互渗透与沟通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生产自动化和经营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并引导着劳动组织的变化,职业分工逐渐由简单工种向复合、复杂工种转变,岗位职能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同时职业变化率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使一个人从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向几种职业转变。因此,从业者要适应就业岗位的转化,加强自身的适应性,就必须拓宽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结构和层次上呈现多样性,同时人的潜质、兴趣、个性也是多种多样,个人教育需求呈动态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形势变化,可能对自己选择的教育类型进行调整,接受教育的内容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接受教育的时间由一次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加强普教与职教的相互渗透与沟通,突出基础素质培养,提高转岗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使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在互动中达到统一,应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发展趋势。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高忽视劳动课程,缺乏职教渗透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突破职业教育只为毕业生安置就业做指导的旧框架,使之成为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并贯穿于高中阶段的全过程。在高中阶段渗透职业意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了解自己的素质特长,正确定位,提高职业意识,减少在升学和选择专业(职业)时的盲目性,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自觉地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技术熟练的工人和较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工业心理学表明,专业技能的发展涉及知识、经验、态度、实践、反思等诸多因素。加强职教与普教的相互渗透与沟通,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培养,发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可以为学生专业技能的继续发展和提升创造条件。

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

(一)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普通教育的渗透

1.职业教育应从终结性上岗预备教育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职校毕业生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责任感、信誉感、健全人格以及创新精神等。而传统中职教育定位在培养熟练操作工人的一次终结性预备教育的性质,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中职课程设计主要还停留在“初中文化程度+职业技能=中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上。这种设计观念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课程目标上看,强调行业导向,即不以学科为中心,而以满足企业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为依据。MES、CBS、双元制等职教模式,均以技能教学为主,依据职业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比较好地满足了职业针对性要求,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但这种思路适用于职业培训而并不完全适用于学校职业技术教育。①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持续开发实践型人才资源的基本手段,应重视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改变一次性终结教育观念,不应局限于某个专业技能的狭窄训练,应渗透普通教育,突出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培养他们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能力,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2.运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对职教课程进行整合。为了能在宽厚的专业基础上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增强其综合职业素质,可根据相关专业的特点,构建一些相通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既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又能突出一定的专业优势。“宽基础”的课程一般可由4大板块组成:文化类板块、工具类板块、

社会能力强化类板块、职业群专业类板块。每一板块由一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由一些模块组成。例如,文化类板块的数学、语文,工具类板块的外语、计算机等,均由基础模块、提高模块、为专业服务模块三类组成,可供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活模块”课程模式,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对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整合,比如机电专业电子电工课程可以渗透物理中的电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文秘基础上渗透文选学习,拓宽专业课服务范围,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好基础。“活模块”阶段可以包括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或十几个甚至更多的职业对应的“大模块”,学校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着眼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通过“多取证”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②

3.采取“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方式方法扩大专业服务范围。随着科技发展和职业变化速度的加快,必须淡化专业界限,扩大知识面,改变以往过细的专业分类,通过相关专业的合并,构成一些“专业群”,既利于学生能在一定的专业里灵活的转换,也可以让他们有条件进行普通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就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如挪威早在1994年就将原来的100多个职业,调整合并成13个学习领域。③实行兼容、灵活和自主选择的“学分制”,可以使学校的课程安排弹性化,具有选择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潜能,深化、拓宽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以学分作为学生的毕业考核依据,修完规定课程、积满规定学分、达到相应水平即可毕业。这样,优等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提前毕业,学困生则可以让其延缓一段时间推迟毕业;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边打工边学习,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职人员可以返校继续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学分制课程计划可分为“两类三种”,两类指必修和选修,三种指必选、限选和任选。利用“群集组合”思想,形成模块式、多元化的弹性课程体系,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统一性与灵活性、静态与动态、一般与个别的多重有机结合。根据目前中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完善选修课程制度,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专业适用范围。

(二)在普通教育中加强职业教育的渗透

1.普通教育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当今社会需要既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素养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普高教育阶段必须转变观念,增强个人兴趣特长与社会职业发展需求的联系,加强动态生涯指导和自我决策能力培养,并将此贯穿到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特长可能会与哪些职业联系起来,或者根据职业匹配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自觉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明智地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2.实行“学分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新课程方案规定高中阶段将开设12~13门课程,新增技术和艺术两个科目。而且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信息技术将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如地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