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研究论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分析研究

研究论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分析研究

104172 金融研究论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分析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新的贸易模式逐渐形成,近些年统计数据显示,服务贸易的贸易额增长率已达到货物贸易的两倍多,服务贸易更自由、更高效地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金融服务贸易构成了服务贸易的重要环节,是其他服务贸易的基础。

金融服务贸易能否健康快速的发展事关一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跟随上全球发展大局。

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还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刚刚起步,发展不成熟。

全球金融服务业发展如火如荼,面对开放国内金融服务市场,与世界对接的要求,中国承受的更多的不是机遇,应该是挑战与困难。

面对发达国家逐渐成熟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政府应如何做才能够稳固自身,极大获取金融服务贸易的利益,是目前重要的课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研究金融服务贸易四种模式,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前两项占得比重不大,本文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后两项。

跨境交付指标数据可以从WTO官方网站数据库或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获得,而商业存在模式的数据目前除了美国,其他国家无法获得,因此,本文商业存在主要用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中资银行国外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

(一)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分析中国跨境交付总额在近十年间的发展趋势是一直上升的,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外,年平均增长率为22.8%,20xx年突破250亿美元。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也在逐年攀升,且速度一直略高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所以从二者比值上来看,金融服务贸易在整体服务贸易上的比重增长不是很明显,一直处于10%以下的水平。

但是中国金融服务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份额很低,20xx年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3%左右,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比较2000年-20xx年之间,中国跨境交付一直呈现逆差,且规模显示出逐步扩大的态势。

金融学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简介:本文旨在对金融学研究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多个角度探讨不同主题,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总结当前金融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本综述文献将分为五个主题,涵盖金融市场、投资组合、企业金融、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

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作为实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一直是金融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文献研究显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结构的特征以及交易活动对市场效率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关研究对此进行了广泛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模型,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

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最基本的决策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基于不同的投资理论,提出了许多关于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的模型和方法,如马科维茨均值-方差理论和套利定价。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于全球投资和跨国资本流动等问题,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投资视角。

三、企业金融企业金融是研究企业融资、投资和分配政策的领域。

研究表明,不同的融资结构和融资决策会对企业价值和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在企业金融领域,有关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融资约束和企业债务政策等研究也备受关注。

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公司并购等议题也是企业金融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金融市场监管金融市场监管在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献研究显示,金融市场监管内容包括监管机构的建立与改革、监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监管工具和手段的运用等。

当前关于金融市场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防范、市场不确定性和金融监管创新等方面。

五、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应对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

文献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测量和控制。

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和对冲、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管理策略等方面。

此外,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波动性等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结论:通过对金融学研究领域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市场、投资组合、企业金融、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等多个主题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金融业是指为经济中其他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取满足的活动。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国内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国际经济运行体系的双重压力。

银行难以依靠有形产品取得竞争优势是由于其天然同质性强,所以今后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重点将集中在金融服务上。

然而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差距明显,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对于该问题的探讨,国内多是从单个方面论述,缺乏整体系统性的总结和研究。

本文即综合相关文献,综述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分析、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国外对商业银行服务创新动力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类。

第一类是Hannon和McDowell(1984)的观点,认为引发创新的主因是高科技,因为其在技术上和物质上均为金融服务创新奠定了基础;第二类是Drew(1995)提出的三大因素“新的技术、竞争的压力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团队合作和流程重组能够加速服务创新的过程;第三类是Sundbo和Callouj(1998)总结出的银行服务创新的“新工业模式”,认为技术、服务专业和顾客为创新动力,最特别的是顾客,在此模式中与企业各部门产生交互作用而不再作为被动的创新接受者,相反R&D部门起到的作用却很有限。

国内魏英辉(2006)则从外部推力(技术,利率、汇率等货币因素,财富增长所导致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制度变化,竞争)和内部推力(追求盈利,规避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两大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的动力,观点较为全面,具有总括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现状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王华(2008)《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有:利率终将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需通过金融服务创新实现金融资产保值;当今涌现出大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创新能使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延伸和盈利扩大立于不败之地;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已转化为服务费,且客户的需求已产生很大变化。

金融服务贸易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

金融服务贸易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一、外文文献标题: Linking Service and Finance作者: Eugene W. Anderson期刊: Marketing Science, 卷: 25期:6;页: 587-589;Linking Service and FinanceEugene W. AndersonAbstractPerhap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step for future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 coherent body of knowledge that links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to financial outcomes and models. Both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affect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market valuation. To fully map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efforts on financial returns, they must also solidify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in from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 to financial outcome -- the service-profit chain. Modeling in marketing science must continue to evolve from a goods-based, transaction-specific perspective that asks how marketing can best influence individual purchase decisions to a service-based perspective of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and relationships that asks how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influence customers and value creation dynamically. Marketing science is shifting its focus toward a world in which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s dominate.Keywords: service; service-profit chain; marketing discipline; marketing theory; audience for marketing scienceI am delighted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mment on Rust and Chung's (2006) timely and insightful article. This article does an excellent job of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 of marketing models of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s. Rust and Chung (2006) rightly attribut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such models to ongoing chan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ancient trend with an extremely high likelihood of continuing into the future. Their eloquent and provocative observation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tren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hould dramatically influence both.The purpose of this note is to build on Rust and Chung's thoughtful and sound foundation by highlighting certain research priorities, elaborating on the types of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warrant attention,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ir work for marketing science and the marketing field as a whole.Making Sense to FinancePerhap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step for future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 coherent body of knowledge that links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to financial outcomes and models. Both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affect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market valuation. In the absence of such knowledge, senior management and shareholder ambivalence toward marketing efforts is likely to increase, and discontent with service management may follow-especially in firms dominated by a finance- or operations-oriented mindset.To coexist with finance and operations, service managers must develop credible approaches to mapping service-related expenditures and investments into the size, timing, and risk associated with anticipated future cash flows resulting from those investments. Financially oriented managers and companies need to be able to assess whether the size and timing of anticipated cash flows provide an acceptable return given the required resources, as well as whether expected returns offer adequate compensation for the inherent level of risk.Developing concepts and tools to link service efforts to financial returns requires service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to clearly underst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financial approaches to valuation, the chain of effects that lead from investments in service to customer behaviors beneficial to the firm, and the mapping from current and potential customer behavior into the size, timing, and risk of anticipated financial returns.With regard to integrating service and finance perspectives, some potential areas of inquiry might include the following:* How do service investments affect the size and timing of anticipated cash flows from customers?* How might we capture the efficacious effects of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on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anticipated future cash flows from customers?* How do we provide a reasonable valuation of anticipated future cash flows that goes beyond current customers and current offerings to capture three other important types of anticipated future cash flows: (1) spending by new customers on current offerings, (2) purchases of future offerings by current customers, and (3) future offerings to future customers.* What is the appropriate discount rate and time horizon? How and why do these parameters vary across customers?* How do we handle heterogeneity in the risk of cash flows from different customers?* How do we best capture the value of service investments on financial statements (e.g., income statement, balance sheet)?* What is the relative impact of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on the value of anticipated cash flows, as opposed to efforts in areas such as operations, R&D, or human resources?Streamlining the Service-Profit ChainTo fully map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efforts on financial returns, we must also solidify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in from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 to financial outcome-the service-profit chain. Currently there are a host of attitudinal (e.g., brand awareness, brand preference, willingness to pay, customer satisfaction, perceived value, service quality, trust) and behavioral metrics (e.g., customer acquisition, customer retention, share of requirements, price tolerance, recommendations) vying for a role in this chain of effects. Many of these constructs compete to capture the same underlying phenomena, and it has become a confusing landscape for both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like. Both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would benefit from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set of such "leading indicators" best suited to linking service investment to financial outcomes. A list of possible questions for research might include the following:* What attitudinal constructs work best in terms of prediction of behavioral andfinancial outcomes?* What behavioral constructs, in turn, best predict financial outcomes?* Which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constructs are most actionable for managers (i.e., can be measured, traced back to specific controllable actions, etc.)?* How should attitudinal measures be linked to one another, to behavioral outcomes, and ultimately to financial outcomes?* How does the appropriate set of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vary across industries? Across firms with different strategies?* Are attitudinal constructs always relevant? Are behavioral constructs?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using each?* How do we handle heterogeneity across a firm's different customers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construc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How do competitive forces influence the service-profit chain and, consequently, the impact of service investments on financial returns?Developing Models Managers Can UseAs academics, perhaps our greatest impact on business and society comes from developing models that managers will actually use. To do this, we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managers' use of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 models, as well as identify the means by which the best use of such models can be made. In this regard, it might also be useful to consider several key organizational issues related to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 models:* How well are managers actually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models of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s?* What do managers see as the biggest challenges in their own efforts to model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s? In what areas do managers see the greatest opportunities?How do we encourage firms to invest in systematic modeling of service efforts and their impact on financial outcomes, as mapped through attitudinal and behavioral constructs?* How do we encourage dissemination and use of what is learned from such systems throughout the firm?* For what level of the organization are such systems best devised?* How can ownership and support for service modeling be achieved?* How can we model the impact of service efforts on not just financial outcomes but also on other areas of the firm, such as oper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s?* How do we best communicate the effect of service investments on financial outcomes? To the finance function? To senior management? To shareholders?Meeting the Challenge to Marketing Science and MarketingAs Rust and Chung (2006) so eloquently argue, the importance of models of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s has grown dramatically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as the service-based por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increases relative to goods. Modeling in marketing science must continue to evolve from a goods-based, transaction-specific perspective that asks how marketing can best influence individual purchase decisions to a service-based perspective of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and relationships that asks how service and marketing efforts influence customers and value creation dynamically. Without creating greater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this important area, marketing science may find itself increasingly less relevant to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consequently, less relevant to business research and education.In addition to creating the right intellectual capital for academic journals, we must also provide our students-doctoral, master's, and undergraduate-with the right training to compete in this world. For our professional students, what proportion of their education is grounded in a goods context? Are the concepts and tool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marketing of nondurable and durable goods as relevant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service? In our doctoral seminars, how much time is spent on research focused on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s, as opposed to concepts and tools primarily developed and tested in a goods-based context? Are students receiving appropriate training in theory and methods from the basic disciplines that will be most relevant to addressing business problems in an economy dominated by service? For both groups, we need to work to ensure that we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mong business school faculties in training both future managers and future scholars for such a world.Marketing science is shifting its focus toward a world in which service andrelationships dominate. Mainstream marketing in the future is likely to bear a closer resemblance to today's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direct market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or service marketing, than to the previously dominant context and perspective of marketing durable and nondurable goods. This ongoing trend present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marketing science to help the marketing academic field as a whole increase its value to the many different audiences we serve. Rust and Chung's insightful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should help to accelerate our collective contribution in these important areas.SidebarAlthough invited commentaries are not formally peer-reviewed and represent the opinion of the author, authors were carefully chosen based on their outstanding expertise in the areas of their respective commentaries.ReferencesRust, Roland T., Chung Tuck-Siong. 2006. Marketing models of service 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Sci. 25(6) 560-580.二、文献综述金融服务贸易文献综述摘要:金融服务贸易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主要是去管制化和国际化的过程。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王宏伟(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

张丽丽(2019)研究了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李明(2017)分析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赵婷婷(2018)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指出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实践及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刘强(2016)分析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张勇(2017)研究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认为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协调。

4.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陈文(2015)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黄丽娟(201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5.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王思宇(2014)分析了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建议。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

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

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

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

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

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

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会展经济与管理2008级会展班指导教师赵驹摘要: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其中金融服务不仅仅是某种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商业银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核心,受到了国家和人们的重视。

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的现状和优势来发展金融服务业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现状以及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金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very important status, which is not only a financial services national policy objectiv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cro-control means, the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inancial servic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by the national and people's attention. Therefore, how to correctly analyze the commercial bank s present situation and advant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s worth us thinking problem. This paper mainly on China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service status and service proces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commercial banks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ervice qua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Key W ords:Fiance ; Financial services; Commercial Banks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发展现状1、有关概念(1)关于金融的定义李立仿(2010)《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指出: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服务贸易文献综述

金融服务贸易文献综述
了未 来研 究的 建 议 。
关键词 : 金 融服 务 贸 易 ; 自由化 ; 竞争 力
由 于 金 融 服 务业 的 重 要 性 及 特 殊 性 . 金 融 服 务 贸 易 竞 争
先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分 析 。 部 分学者 通 过总 结外 生 比较优 势理论 、 内生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和 产 业 内 贸 易 理论 对 T F s理 论 的 解 释 后
银行 资产 占 比 对 我 国 T F S竞 争 力 影 响 呈 抑 制 状 态 , 其他 均 为
B a y r a k t a r & Wa n g , 2 0 0 4 , C h e n , 2 0 0 5 ) 。就静态福利效应而 言 , 国 内市 场 自由 竞 争 同 时 允 许 国 外 金 融 机 构 进 入 可 以使 整 个 社会福利最大 ; 就 动态 福 利 效 应 而 言 , 将带 来竞争压力 、 技 术 转移、 制度 创新 、 吸引外 资及 产业竞 争力 提 高等 效应 ( 郭 根 龙, 冯宗宪 , 薛伟 贤 , 2 0 0 0 ) , 并 且 金 融 服 务 贸 易 的 开 放 能 够 增 加贸易量( 倪煜 , 万红先 , 2 0 0 9 ) 。作 为金 融 服 务业 主体 的银 行 业, T F S 自由 化 可 以 促 进 银 行 间 竞 争 ( 陈勇 , 2 0 0 7 ) , 主 要 表 现 在, 银 行 业 的 国际 化 与 银 行 的 资 产 收 益 率 、 资 本 收 益 率 有 很 强 的促 进 关 系 。 却 与 金 融 稳 定 内 含 的 银 行 稳 定 指 标 和 货 币稳 定指标关系不 , 明显 ( 谢建敢 , 2 0 0 7 ) 。 值得注意的是 , T F S自由 化与金融开放并不是相互促进 的 , 即 贸 易 开放 对 金 融 开 放 具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前言金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金融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金融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金融工具来获取收益。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有效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管和改进。

在《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研究,得出了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波动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金融领域的重要问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得出了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信用风险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得出了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中的重要风险之一,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等。

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中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金融创新方法,包括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日益显示着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源泉的作用。

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正走向高级化,通信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己占到整个服务贸易的大部分。

而我国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和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

同时,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也面临着如何逐步开放和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这就衍生出对金融服务贸易决策理论研究的需要。

因此,借鉴国外学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强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现状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正式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研究,但所取得的参考文献甚少,迄今为止对哪种贸易理论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也仍然存在很多不同观点。

其中主要有:1、外生比较优势模式世界银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司Sapir.A,and Lutz.E(1981)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外生比较优势模式的实用性,他们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作为一种简单思想,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亚当·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一俄林等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可解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动因,不必把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分开。

在实证方面,Sapir和Lutz(1981)收集了保险业的有关数据,结果证明了他们的主张。

美国学者Walter.I(1988)在其论文《金融服务的全球竞争力:市场结构、市场保护和贸易自由化》中通过银行业和证券业数据的分析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这种观点的早期代表人物还有B.Hidnl和A.Smith (1984)。

2、内生比较优势模式这一观点认为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与经验累积人为创造出来,可由技术创新、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投资、合理的制度等决定。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一个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一个文献综述

法国大陆法传统国 0.21 10.00 0.19 0.45 3.18 11.55 6.05 1.76 0.24 1.58
家的均值
奥地利
0.06 13.87 0.25 0.79 2.74 12013 10.00 2 0 3
德国
0.13 5.14 0.08 1.12 2.60 14.46 9.23 1
3
0.28 69.00 0.66 0.90 1.67 10.69 10.00 4 0 3
0.27 1.68 -
-
3.43 8 5.88 -
0.27 5.50 10.88 3.03 4 1 4
1.45 80.00 5.67 0.60 1.68 11.68 8.57 3 0 3
0.58 30.11 3.11 0.81 2.74 15.67 10.00 5 0 1
0.18 5.81 -
-
2.17 8.63 3.68 3 0 4
3
英国普通法传统的 0.60 35.45 2.23 0.68 4.30 11.41 6.46 3.39 0.22 3.11
国家的均值
阿根廷
0.07 .58 0.20 0.19 1.40 12.40 5.35 4 0
近十年来,经济学家开始经验性地检验有关不同国家中企业的所有权与融资方式为何 存在差异的问题。本文的第一部分评论金融发展的法律渊源分析方法(legal origin approach)。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1997,1998)检验了有 关保护投资者的法律以及这些法律的执行质量, 并且将全球金融体系的性质与效能的差异, 与投资者免受内部人剥夺的保护差异两者联系起来。其次,我们将简要评论 Shleifer and Wolfenzon(2002)有关投资者保护的简单理论模型,该模型支持了经验性结论。尽管法律 渊源分析方法在该领域具有高度的影响力,但是历史数据并没有完全印证其主要论点。由 Rajan and Zingales(2003)发现的 20 世纪金融发展逆转现象,给金融发展的探讨提供了截 然不同的分析思路。

金融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资金的流动、投资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学科,其核心领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

本文将对金融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围绕着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分别进行讨论,以期对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总结。

一、金融市场综述金融市场是进行资金交换和资本配置的场所,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电子交易平台、高频交易和虚拟货币等新兴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得到了提升。

此外,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和监管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方法和政策,如VaR模型和马克龙法则等。

二、金融工具综述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交易工具,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和衍生品等。

不同金融工具的特性和风险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例如,股票是股权的代表,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来参与公司的所有权与利润分配;债券则是债权的证明,投资者通过购买债券来获得利息和本金的偿还。

在金融学的研究中,金融工具的定价和投资组合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学者们提出了CAPM模型、Black-Scholes模型和马科维茨模型等方法来帮助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决策。

三、金融机构综述金融机构是进行金融中介和资金对接的组织,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

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在金融学研究中,许多学者关注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政策。

例如,Basel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旨在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资本充足能力。

综上所述,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流动和金融市场的学科,其核心领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

通过对金融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当前金融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包括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场的应用、金融工具的定价和投资组合、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等。

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论文.doc

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论文.doc

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论文一、当前全球金融服务贸易下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1.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的银行业是把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作为经营重点,中间业务相对发展缓慢,“银行放款难、企业贷款难”问题严重,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服务品种较为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优势,因此导致了较高的服务成本和较低的经营利润,再加上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颇高,处于垄断地位的优越性也导致了银行业突破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动力不足。

2.运行风险增加首先,我国银行业原有的金融风险会被放大,例如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暴露。

其次,资本项目日渐放开,外资银行频频进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冲击了我国的金融市场。

再次,金融体系更加混乱。

由于外资银行的业务种类更具多样性,增加了监管方面难度,利用中国国内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来牟利,外资银行很容易使国内的金融体系更加混乱,银行的运行风险更大。

如果我国在面临金融体系不稳定和金融市场混乱时,政策、措施有效性得不到迅速体现,就会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此外,国际金融环境中的潜在危机和诸多不稳定因素,都会加大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运行风险。

3.经营业务单一目前我国银行业仍以分业经营模式为主,虽然我国银行业现在已经进入综合经营改革阶段,即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向包括证券、保险业务的混业方向迈进,但这种改革还只是不深入的、低水平的。

此外,经营业务的单一也限制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及服务的扩大从而造成服务效率低下。

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来源单一、资产结构单一也是其弊端之一。

4.面临的国际化的挑战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实行国际化战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我国银行的国际化扩张步伐忙乱,无法充分认清自身的实力,盲目扩张;其次,海外分支机构力量薄弱,其盈利能力和利润贡献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再次,国际金融环境存在隐患,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我国银行“走出去”所面对的一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发达国家所设立的各种壁垒和苛刻的市场准入原则,也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绊脚石。

金融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金融服务贸易纳入WTO框架之后,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

如今,已逾十余载,各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

本文从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及研究重点的角度,对金融服务贸易研究的当代文献做一综述,以期整理先前学者的贡献,也欲以此为基点,试看可否对此再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法律规制对于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学者各有从不同角度的界定。

但基本上都认同WTO 的官方界定。

金融服务是指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以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服务。

金融服务贸易是由一参加方(指参加贸易谈判的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供应者向另一方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服务。

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的文献当中,学术论文甚多,但专著相对较少。

从研究的进程来看,起初是概述性地介绍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如《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载《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张若思)。

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临近,也就也更进一步。

基于金融服务各类型的研究增多,从整体上研究的专著,如《世贸组织与金融服务贸易》(2003年)《WTO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问题研究》(2004年)《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法律规制》(2005年)体例完善、内容充实、对之前的研究多有借鉴和发展。

入世过渡期前后的专著《金融服务贸易规制与监管研究》(2006年)《国际金融法前沿问题》(2010年)《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法》(2011年)着眼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建议。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是指金融服务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即一国(地区)政府对外国(地区)的金融服务的销售所设置的各种限制和障碍。

①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歧视性壁垒和非歧视性壁垒。

前者是指一国专门针对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施加的各种限制性条件,目的是限制其市场准入机会或者业务经营条件;后者是指形式上对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施以相同的待遇,事实上却限制了外国提供者的竞争能力和机会。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对服务贸易开展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第一个过程发生在1985年之前,主要是对相对优势理论、H-O 理论等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应程度进行研究;其次,在这之后一直到1995年之前是第二个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对那些可以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第三个过程发生在1995年之后,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开始变为对其竞争力的研究。

(1)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来分析研究服务贸易基础决定理论。

在规范分析方面,在H-0 理论的其体型,迪尔道夫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主要从服务贸易的流动性要素、非流动性要素和与货物贸易互补这三个方面展开进行。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迪尔道夫模型,该模型证明了比较优势理论可以适用于服务贸易[3]。

萨皮尔同样证明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可以适用于服务贸易,并从服务贸易结构和格局的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最终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当加强服务贸易合作[4]。

塔克和桑德博格更多地从服务贸易的需求特征和市场结构来论证国际贸易原理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马库森讨论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服务贸易是如何开展的[5]。

密尔文运用H—O 模型来分析服务贸易,并认为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知识和技术能够对对服务贸易出口产生重大影响[6]。

伯格斯运用H—O—S 模型对技术这一因素能够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产生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特别是通讯技术和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对确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7]。

Falvey and Geoel 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服务贸易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前者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上更具有竞争力,后者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上更具有竞争力,证明了要素禀赋是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8]。

(2)在实证分析方面,R.迪克和H.迪克采用了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RCA 数据进行了样本回归分析,验证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的影响[9]。

金融服务贸易

金融服务贸易

金融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王浩东20120700098一、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21世纪初加入WTO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贸易成为了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近年来,金融服务贸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一个贸易领域,国家也为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做出政策促进。

本论文主要就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出一系列深入的分析。

首先将会介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确切含义,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现状。

接下来会重点讲解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那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而在那些方面具有消极作用。

在论文的最后,将会结合以上研究,给出如何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左右的。

关键字:服务贸易金融自由化政策二、文献综述国际上对金融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是近10年的事,迄今为止哪一种国际贸易理论适用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仍让存在很多分歧。

其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观点。

一是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一些学者认为,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理论完全适用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不必刻意吧金融贸易和货物贸易相区别。

二是内生比较优势。

它通常与外生比较优势合起来相定义,指的是可以通过后天专业化学习获得或者投资创新和经验积累人为的创造出来的比较优势。

Moshirian的截面数据分析表明:一些后天制造的发展天赋给予了发展国际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在的比较优势。

这些因素是银行国际资产的规模,实物与人力资本,信息技术水平。

三是规模经济。

该理论常被用来解释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想象。

在堆银行业的考察中,Wengle分析了144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模式。

重点检验了不同贸易理论的实用性。

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可以更好地解释国际银行业以代表处,分行子行三种商业存在形式提供跨国服务的动因。

四是混合型贸易模式。

以上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国外学者针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国际贸易服务所进行的研究。

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甚少。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题目: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一、引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自由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兴起,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十分明显。

服务贸易正逐步赶上并将最终超过货物贸易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贸易当中,金融服务贸易又因金融业的巨大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备受世人关注。

一国如果在金融业上具有竞争优势,则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占有优势,能够在与其它国家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贸易份额,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越强。

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贸易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提供的任何与金融有关的服务。

金融服务贸易是金融业在国际分工的过程中的集中体现, 集中体现了各国金融业的竞争。

二、主体(一)国外研究1、传统的竞争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817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比较优势论”,此后,这一理论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成为经济学家研究国际贸易的逻辑起点,也是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事实上,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

目前,关于这一问题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

R?迪克(R(Dick)和H?迪克(H(Dick)是最早尝试系统解释服务贸易模式的学者,1979,他们在一篇论文中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现实格局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其结果是,没有证据表明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中发挥了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菲克特?库迪(G(Feketekuty)则认为,服务贸易具有一些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比较优势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

此外,“不适用论"的坚持者还有安?赫尔曼、桑普森(G(Sampson)和斯内普(R(Snape)等人。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没有必要把服务贸易与一般的国际贸易区别开来。

1981年,萨皮尔(A(Sapir)和卢茨(E(Lutz)根据国家间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对货运、客运和其他民间服务作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其结论是:“传统的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也适用于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金融服务贸易纳入WTO框架之后,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

如今,已逾十余载,各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

本文从研究的历史脉络以及研究重点的角度,对金融服务贸易研究的当代文献做一综述,以期整理先前学者的贡献,也欲以此为基点,试看可否对此再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法律规制对于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学者各有从不同角度的界定。

但基本上都认同WTO 的官方界定。

金融服务是指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以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服务。

金融服务贸易是由一参加方(指参加贸易谈判的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供应者向另一方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服务。

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的文献当中,学术论文甚多,但专著相对较少。

从研究的进程来看,起初是概述性地介绍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如《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载《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张若思)。

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临近,也就也更进一步。

基于金融服务各类型的研究增多,从整体上研究的专著,如《世贸组织与金融服务贸易》(2003年)《WTO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问题研究》(2004年)《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法律规制》(2005年)体例完善、内容充实、对之前的研究多有借鉴和发展。

入世过渡期前后的专著《金融服务贸易规制与监管研究》(2006年)《国际金融法前沿问题》(2010年)《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法》(2011年)着眼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建议。

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是指金融服务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即一国(地区)政府对外国(地区)的金融服务的销售所设置的各种限制和障碍。

①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歧视性壁垒和非歧视性壁垒。

前者是指一国专门针对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施加的各种限制性条件,目的是限制其市场准入机会或者业务经营条件;后者是指形式上对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施以相同的待遇,事实上却限制了外国提供者的竞争能力和机会。

它主要是由于各国管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的潜在的金融服务贸易壁垒。

金融服务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指的是对外国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歧视性壁垒,可分为市场准入限制和国民待遇限制②。

金融服务贸易的多边法律规范在学者的文献中均有提及,本文不赘述。

不过,其中对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关系问题,进行详述的研究并不多。

一方面,因为GATT与GATS在此的规定具有极大相似性,以至于学者对此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确因GATS文本对此规定的模糊性,学者的研究仅具有建议性,故可以明确者也少。

基本上可以形成共识的是,WTO应当对此明确。

不过,较为一致性的看法是,国民待遇应当为准入后的待遇,以区分于市场准入(开业前)。

GATS对经济一体化的安排主要体现在第5条的规定之中。

GATS首先承认成员方有权缔结区域性的服务贸易一体化协定,不阻止成员方订立在该协定成员彼此间实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定或者成为该协定的成员。

然后,GATS为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规定了一系列的约束性条件,从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的关系和对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的监督等方面对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实行一定的约束。

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其域内的金融服务贸易也发展地相对成熟,制度也相对完善。

欧盟以指令的形式对金融服务贸易根据其发展状况逐步推进,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律原则和机构体制;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协定为基础,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统一适用的多边法律规范,为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①温树英:《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法律规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②参见温树英:《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法律规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另外,我国2002年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陆与香港、澳门签订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都是在WTO框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很好例证。

在金融服务贸易的监管方面,学者都赞同金融服务附件的“审慎例外”条款。

审慎例外实际上包含了在WTO条件下如何处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原则,而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问题是开展WTO金融服务贸易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①二者之间的协调和冲突,会因一国金融服务贸易所追求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无论从何种层面讲,以长远的视角看待此事,必须做到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

学者的论述多以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各自的目的、价值角度分述,再进行两者关系的整合。

由此,也会引发金融安全的考量。

不管是从一国角度,还是从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所及的国际角度,国内管制必须与国际规制结合运用。

国内管制方面,从市场准入的审查监管、经营行为的规制以及资本监管、市场推出监管,国内法一方面要落实本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实行,另一方面也许对现有国内、国际规范进行整合,尤其在比如“审慎例外”等例外规定的情形下,做出灵活性的法律适用。

一般性地,多有学者主张中国应当对金融服务贸易逐步进行混业经营,相应的,在监管模式上,借鉴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家监管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

关于入世后,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者大致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对策、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及其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

惯常性的表述是从我国入世的金融承诺开始进行详述,再述及对我国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指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我国的必由之路;接着考察我国金融服务对外开放立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与国外(地区)立法进行比较,从中引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有学者从我国金融业开放中的利益维护出发,提出建议:1、加强对金融开放政策的科学管理;2、善于用好WTO的有关规则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制度的完善上,评述我国的现状,结合WTO 的理念和我国的发展战略,有的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的角度分述,有的从管理的角度分层次叙述。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重构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制方法,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

维持放松规制和加强审慎监管的平衡,放开过于限制市场结构的规制措施和限制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规制措施;在金融改革的同时,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和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的执行力度。

第二、实行混业经营。

为了最大限度的分散经营风险,实行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实行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合理化。

②在具体的模式选择上,美国式地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比较适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

第三、开放资本账户。

我国开放资本账户的条件已趋成熟,开放后,对我国金融机构迎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挑战会提供广阔的舞台,加速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同时,这也是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举措。

第四、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作为我国金融业全面放开的试验田。

第五、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

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监管法律制度不仅是防止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而且也是遵循金融监管国际惯例的需要。

在立法体系方面,原则上见此中外资金融机构统一立法的原则,在立法内容上,整合现行法律规定。

第五、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合作。

在监管实践中,应确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与外资金融机构母国的有效合作机制,包括并表监管、监管信息的交换以及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第六、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保障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

如审慎例外、收支平衡例外以及GATS 第14条规定的一般例外,可为金融体系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争端的解决方面,我国要积极寻求在争端解决机构内维护自身权益。

①韩龙:《世贸组织与金融服务贸易》,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WTO在推进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的努力,少不了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

建立这种合作机制,一方面,协调各组织在管辖权方面的冲突,另一方面,提高各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协调管制的能力,使多边贸易体制共融发展。

结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必然要求对其进行法律规制,以保障其效率、安全和稳定。

在我国入世过渡期后,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促进我国金融机构顺应形势、迎接挑战,其本身的发展壮大必不可少,同时,我国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规制也具有相当的保障作用。

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关注市场准入放开后,我国金融机构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实效以及实践中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的变化,综合、灵活运用WTO规则维护我国权益。

参考文献:1、王瑞:《论金融服务贸易中的区域一体化和多边化》,《科学之友》2007年5B。

2、赵杰:《论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规制》,《上海金融》2007年第3期。

3、王喆:《论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法制与社会》2009年3(上)。

4、温树英:《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法律规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5、韩龙:《世贸组织与金融服务贸易》,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6、刘平:《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的完善》,中国知网,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7、张兆炜:《入世后中国金融服务法律体系的完善——以WTO金融服务法律为视角》,中国知网,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8、姜兆源:《金融深化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中国知网,南开大学硕士论文。

9、张若思:《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10、韩龙:《金融服务贸易规制与监管研究——基于入世过渡期后银行业局势的探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