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存在两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经济形态或经济体系的现象。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它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通常是由于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所导致的。
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先进和发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一个相对落后和传统的非现代化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速度不同,也会导致一个经济体系相对较快速地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而另一个经济体系则相对滞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就业压力增加等。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主要是由于其在经济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方面,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能够更好地配置经济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相对不完善。
其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还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政策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
相反,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和限制,以及制度和法律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也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有关。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通常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而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挑战。
因此,了解和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经济调控的方向和路径,以及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乔根森的整个分析从刘易斯的剩余劳动下 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农业剩余产品下的经 济发展。这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分析的一 个重要发展。
乔根森模型与刘易斯—费景汉一拉尼斯模 型相比,更强调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PPT文档演模板
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使 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 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 生产力大于零,当他们转移出去以后,农业 总产量就会下降,经济中开始出现农产品特 别是粮食的短缺,工农业之间的贸易条件变 得有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开 始上升。
PPT文档演模板
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 济结构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4
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一节 刘易斯模型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二、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的影响 三、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PPT文档演模板
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1.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采用弹性概念,劳动力无限供给可以概括为: 如果资本家欲以现行工资招收更多的劳
PPT文档演模板
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2.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
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 (reproducible)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 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一般情况下, 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 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一、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课件
03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 善
随着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 重视和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 步完善,包括新农合、新农保等制度 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 要途径。
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 的实用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 入来源。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 程度,增强农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 力。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农村地区开展 科技文化下乡活动,推广先进的农业 技术和经营理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这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 差异。
政策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使得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
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如农业税减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也进一步加剧了二元 经济结构的形成。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方面 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在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处于劣势。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缺乏科技支撑, 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许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 业支撑,导致农村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在发展水 平、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整个经 济系统的分割和独立。
二元经济结构PPT
(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时间 特征
1979年农村经济体 形成“离土不离乡,进厂不 制改革后 进城”的农民工
1985年城市经济体 形成“离土又离乡,进厂又 制改革 进城”的民工潮
21世纪初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 出现“民工荒”现象,随后 出现“招工难”现象
(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1、外出人数、务工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 2、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 3、外出劳动力的就业行业多样化,但仍集 中在低梯度行业; • 4、跨省就业是劳动力的转移的主要方式。
d.生产剩余全部归资
本家
(3)、对第二阶段的说明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发展中国家的元 经济结构中,由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因而即使在城市非农产 业中获得就业机会的劳动者,工资是略高于平 均工资且固定不变的。然而随着非农产业的不 断增长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会 使剩余劳动力枯竭,非农产业所需劳动力供给 出现短缺,工资也开始上升。从劳动力无限供 给到出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被经济学家称 为“刘易斯拐点”。
2、劳动力无限供给
(1)、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 (2)、生存工资=平均收入 (3)、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 门 能得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3、工业工资略高于生存工资且固定不变
(1)、工资水平保持不变 (2)、略高于平均水平
(二)、工业部门的扩张及劳动力的转移过程
刘易斯农业剩余劳动模型的几点说明
谢谢观赏!
Thank you !
1、把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与剩余劳动力流动过程 相联系; 2、揭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 主要原因; 3、城市并未充分就业; 4、夸大了工业部门吸收剩余劳动的能力; 5、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直接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而是大部 分流向传统产业部门; 6、对于劳动力吸纳更重要的不是工业部门,而是服务业部 门; 7、二元就业结构的转变相对于二元生产结构的转变,有一 个滞后期; 8、农业部门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还提供农产品。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3.2
3.2
3.8
3.6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 指出 :“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
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 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技术因素 4.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农业劳动力内涵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 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差异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 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 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 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 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文/ 王红
摘 要 :国内外学者根 据不 同的世 情 、国情在不 同的时期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 了探讨和 分析 ,本文对其 进行 了简单 的概括 总结 ,并 简要论述 了二 元经济结构理论 带给 我们的启示。 关 键 词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l 中 国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理 论 ;启 示 中图分 类号 :F 1 . l31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 1 6( 0 1 2 () 3 o 2 0 9 9 6 2 1 )0 6c一o 0一0 二元 经济结 构是 西方理论 界对发展 中国家经济结构 分析 的一个 重要概念 ,其理论 最早是 由经济学 家刘 易 斯提 出的 ,之 后经济 学家费景 汉 、拉尼斯 、乔根 森等 对其 进行 了修正和完 善 ,我 国学者也根 据 中国的国情 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 了理论 探讨 和分 析。 国外学者关 于二元经 济结构理 论的论述 1 、阿瑟 刘 易斯 的观 点。阿瑟 刘易斯通过 对一 些发 展 中国家经济发 展状况 的研究 ,提 出 了发展 中 国 家的 二元经济 结构理论 ,他指 出 : “ 发展 中国家 , 在 般 存在着性 质完全 不同的两 种经济部 门 ,一种 称为 资本 主义部 门或现代 部门 ,一 种称为 农业 部 门或 传统 部 门。传统部 门落后 ,但 比重较 大 ;现 代部门先进 , 但 比重较小 。二元经济 结构是 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 的 典 型特征 。 ”“ 他认 为这 两个部 门 在生 产方式 、生 活 方 式上 都 存 在很 大 差 别 ,农业 是 “ 维持 生 计 ”的 产 业 ,劳动生产 率很低 ,边际劳 动生产率接 近零甚 至小 于零 ,非熟练 劳动的 工资极低 ,在该部 门存在大量 的 隐蔽性 失业 ,但 容纳 着绝大部分 的劳动 力 ,而现 代部 门使 用再生产性 资本谋取 利润 ,容纳的就 业劳动 力较 少 ,劳动生产率 较高 ,工资水 平较高 ,具 有典 型的资 本主义特征 。 2 、费景 汉 、拉尼斯 的观点 。2 世纪6 年代 ,费景 0 0 汉 、拉尼斯意识 到刘 易斯 模型忽 视 了农业 的作用 ,所 以对其 进行 了修 正和完善 ,提 出了农业部 门和工业 部 门的 二元经济结 构划分方 法 ,其次还把产 业差 别和 地 域差 别并 列为 二元 结构 的 内容 ,他们 强调农 业 的重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1. 介绍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概述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探讨其原因、特点和影响。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历史和文化因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扭曲。
殖民主义时期的经济结构常常以农业为主,以满足殖民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导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农业经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久经沙场。
2.2 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不完善,资源常常集中在少数富有的少数人手中,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在某些地区得以长期存在,而现代工业经济却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2.3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也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有关。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使得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经济,而另一部分人则进入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个人水平,也存在于地区和国家水平。
3.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3.1 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在某些地区得到了长期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和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工业经济。
因此,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3.2 劳动力市场分化由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
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劳动,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另一部分人则从事现代工业劳动,享受着较高的收入和社会福利。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1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在一个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两者同时并存。
具体表现为(1)农业生产落后,农世普遍贫困、健康不良、住房短缺。
(2)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大量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况,而在一些农村也存在“空巢”现象,壮年劳动力不足;(3)由于农村教育设施落后,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生产率低;(4)在生产工具上表现为农村的农业手工劳动和城市的机械化工厂生产并存;(5)在政治上,农村居民不能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影响:(1)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必需的要素,农村的落后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不利于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2)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大量的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素质也很难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3)农业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4)农村和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导致政局和社会动荡。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形成,是历史发展和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
(1)在鸦片战争后,开展了洋务运动,在一些地区现代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初步出现二元化结构。
(2)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方针,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管理上采用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我国工业建设是在农业资金支持下进行的,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获取资金。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使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农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二元经济
人口转移
按照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一国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的转移。因为只有农业剩余人口 向非农转移才会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才能加速二元向一元的转化。中国的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主要使通过 两种途径:发展农村工业和促进跨地区流动(进城打工)。
1.、农村工业
中国农村工业的初始形态是公社工业企业产生于1958年全国性的公社化运动之中,在 1959年达到高潮。这 个时期的农村工业主要服务于农业,为农业提供较为短缺物质(如化肥,农药,水泥等)以及农业机械服务,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的需求,带有很强的原始工业烙印。1978年的改革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中国经 济作出杰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在那个时候异军突起,中国农村劳动力迅速出现了大规模的转移。从1980年代到1990 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总数由1978年的152万家增加到1994年的2494万家,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2827万人增加到1994 年的万人,增加了3倍。从1978年到1994年,在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村劳动力以由占劳动力总数的9.2%到27%。但是 从1996年起乡镇企业的效率开始下降,吸纳劳动能力巨减,1997年出现了首次出现吸纳劳动数量负增长,其趋势 还在加强。
从表层看,乡镇企业效率下降是由于市场由短缺转向买方市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使乡镇企业出现的亏 损是暂时的。但是从深层看,乡镇企业的亏损有其必然性:首先乡镇企业的社区性质决定了其效率。
劳动比率
乡镇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从1978的0.1一直到1996的4.15逐步提高,如图 年份 1978 1981 1985 1987 1989 1994 1995 1996 资本劳动比率 0.1 0.17 0.28 0.44 0.72 2.25 3.28 4.1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卷,1997年卷。
二元经济结构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 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 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 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 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我国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 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 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 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01 定义
03 经济应用
目录
02 经济特点 04 对中国的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 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由英国经济学家 刘易斯提出。
经济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PPT 40张)
多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
首先转移的是零值劳
农业产出
动力L2L3。
尽管农业劳动力由L3
C
A
E
B
减为L2,但农业总产出 不变。
L2L3劳动力外流,剩
O
劳动力
D
余产品AE形成其粮食供 给。
L1
L2
L3
简化的费拉模型
(2)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
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L2L1转移, 农业总产出变化。
边际产出 N4 N3 N2 N1 W A O
S S’
工资差异使传统农业
过剩劳动力向现代部门 流动,形成完全弹性的 劳动供给。
WN1Q1代表最初的剩
余,用于再生产。
边际产出线由N1Q1右
移至N2Q2,劳动雇佣由 L1增加到L2。
只要农业部门有剩余
Q 1 Q2 Q3
Q4
劳动,这个过程就能会 继续下去。
农业产出
农业部门的收入不再取
决于不变制度工资,而是 由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决 定,意味着农业的商业化。
农业商业化点:L1。
C
A
B
劳动力
D
过了L1,二元结构消失, 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 O
L1
L2
L3
简化的费拉模型
结论:如果农业生产率没有提高,在工业化第二 阶段,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产量减少, 粮食升价,农业工资提高。工业必须提供更高 的工资才能吸引农业劳动力。工业的扩张受阻。 但如果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则虽然农业劳动力 减少,但产量不会下降。可见,农业生产率提 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必要条件。
D、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名词1.资本主义部门: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reproducible)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
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2.非资本主义部门:非资本主义部门,即维持生计部门或称生存部门(subsistence sector),是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
这个部门的人均产量比资本主义部门低,因为它的产品不是用资本生产出来的。
这个部门的很大一部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的小家庭耕作等等。
3.产品市场的二元性:在所有不发达国家,产品市场的组织也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性可用三类价格差别来衡量。
首先,村落里的农民对这些商品支付的价格与这些产品在城市中的批发价有很大差别;其次,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间有很大不同;第三,农产品是国民总产品中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存在着季节性变动。
简答1、“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
现代部门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而传统部门则是贫困落后的载体。
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
当现代部门自身力量尚不够强大时,它通常需要从传统部门输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
但传统部门要完成现代化的蓄水池这一功能,其自身也必须有所发展,传统部门的萎缩就长期而言并不是可取的选择。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改造。
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四,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
如李特尔(Ian M .D .Little)(1982)所言:如果在一个经济中,一个重要部分在家长制或准封建制下运行,另一个部分在工资就业制下运行(工资就业制可以是资本主义式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式的),这个经济就是二元性的。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
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
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查看全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两大部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而传统部门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
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传统部门采用手工劳动。
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经济不发达状态转变为经济发达状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
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
第七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结构篇第七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本章主要内容●7.1二元结构●7.2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7.3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结构的变化。
●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结构。
●经济结构由不发达向发达的转变过程,也是人口和经济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
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或工业化的过程。
●二元结构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
第一节二元结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统一的。
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着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理想的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刚刚开始发育。
●刘易斯将这种结构归纳为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理论●李嘉图(1817年)的“二部门模型”(d u a l-s e c t o r m o d e l)。
●伯克(1953年)的“社会二元结构”理论(i m p o r t e d m o d e r n s e c t o r a n d i n d i g e n o u s 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c t o r)。
●刘易斯(1954年)的“二元结构模型”。
一、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与发达国家单一的现代经济不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的工业部门。
●从地域上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
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并存,就是二元结构。
农业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以土地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农业的总产量必然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造成整个部门的边际收益递减。
●又由于农业中技术进步速度缓慢,不足以抵消收益递减的趋势。
●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从长期看,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保持稳定,而不能持续增长。
工业部门●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
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
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水利、 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 平,吸引企业和资本进 入农村市场。
3.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 、乡村旅游等产业,推 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农村经济的质量和 效益。
案例二:工业转型升级与城市经济发展
总结词:工业转型升 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 重要途径,通过优化 产业结构、提高企业 竞争力、加强城市规 划建设,可以推动城 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定义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在经济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新兴产业 等方式,实现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 。
目标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 就业、改善民生、优化产业结构等。
详细描述
1. 优化产业结构:加 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升级力度,发展新兴 产业,推动城市产业 结构优化。
2. 提高企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 发投入,提高产品质 量和附加值,培育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
3.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 市规划方案,加强城 市建设和管理,提高 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
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配置优化 技术创新与引进 农村城市化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的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元经济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二元结构
5
二、剩余劳动力的流动(3)
刘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含义:①发展中国家一般都 存着二元经济结构;②工业与农业收入水平差异是农业剩 余劳动力流动的动因;③只要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工业即 可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积累利润,扩大生产;④农业剩 余劳动力一旦被吸收怠尽,劳动供给将变得有弹性了;⑤ 把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⑥把工业 化与城市化密切联系起来;⑦强调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 要性。
7
第二节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8
一、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一)农业部门劳动流入工业部门 如前所述,刘模式只分析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 而缺乏对农业进步的仔细分析,拉一费模式则把两个部门 的发展联系起来研究。
路遥的人生
9
一、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二)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 如果没有农业剩余,农业劳动流向工业部门是不可能 的,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农业劳动的流动具有决 定意义。因为农业剩余影响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并进而 影响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和农业劳动流出速度。 结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农业 部门的伪装失业者全部流动到工业部门去。
10
一、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三)农业生产率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 拉——费提出了一个平衡增长原则:两部门生产 率的相对变化必须使得两个部门长期地保持增长刺激, 农业部门剩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 若前者大于后者,就伤害了农业部门;若前者小于后 者,就损害了工业部门。若这个原则得到满足,农业 劳动力转移过程就会沿着平衡增长路径成功地到达转 折点,这时,农业部门进入了商业化点,二元经济结 构发展即告结束。
12
二、对拉尼斯——费模式的评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中OL代表劳动,OD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 OA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 行工资水平。 因为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所以劳动供给曲线WS是 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这里暂不考虑SS´)。 刘易斯假定工业部门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资本是稀缺 的,而劳动是丰富的。 图中假定现代工业部门最初的资本量为K1,于是,对应的劳动 边际生产率曲线为D1D1(K1),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在既定的 资本量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递减。
如果资本家把WGD2的剩余继续全部用于新资本投资,结果资 本存量又增加了,从而使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规模进一步 扩大。 这个过程一直可以进行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被工业部门 吸收为止。 当剩余劳动消失时,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 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这时,工业部门要想得到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 资水平,以与农业部门相竞争。 假设一个国家的剩余劳动总量为OLn,超过OLn,劳动供给曲线 开始上升,如SS´所示。 在刘易斯模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充 裕,工业工资不变,利润额不断增加。 第二阶段不再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和劳动都是稀缺的, 工业工资上升,利润额不一定不断增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 处在第一阶段。 刘易斯把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看成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的唯 一动力。农业部门的作用只在于为工业扩张提供劳动力。
一、二元结构的基本含义 与发达国家单一的现代经济不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 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的工业部门。 从地域上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发展中国家 这种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并存,就是二元结构。
农业部门 传统的农业部门以土地和劳动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农业的总 产量必然受到土地数量的限制,造成整个部门的边际收益递 减。 又由于农业中技术进步速度缓慢,不足以抵消收益递减的趋 势。
第一节 二元结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统一的。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着资源 的有效配置。 这种理想的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中,市场刚刚开始发育。 刘易斯将这种结构归纳为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理论 李嘉图(1817年)的“二部门模型”(dual-sector model)。 伯克(1953年)的“社会二元结构”理论(imported modern sector and indigenous traditional sector)。 刘易斯(1954年)的“二元结构模型”。
剩的劳动力。
由于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决定
的,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工资水平上,农村劳动力就
会流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劳动力,只要现代工
业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它就可以按现行不变工资水平雇到所需
的劳动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争论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中果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吗?一些经济学 家对此持不同看法。1964年,舒尔茨曾经对此作过专门研究。他 利用印度1918~1919年发生全国性流感的数据,对比了流感前后的 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业产量,发现:流感使全国的农业劳动力 减少了8.3%,产量下降了3.8%.而且,死亡人数越多的地区,产 量下降的幅度越大。这说明印度农业中原本并不存在大量剩余 劳动力,否则,农业劳动力减少应该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舒尔茨借助一个“自然实验”反驳了刘易斯的观点。但是,森 在1967年指出,舒尔茨忽视了劳动力减少的具体方式。受到流感 袭击的常常是全家人,劳动力往往是成户地减少,使土地成块 撂荒。这样导致的产量下降并不能说明印度农业中不存在剩余 劳动力。事实上过了几年,当土地得到重新分配以后,农业产 量很快就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
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从长期看,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基本保持稳定,而不能持续增 长。
工业部门 现代部门是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以资本和劳动 力作为主要投入要素。 工业部门的规模和总产出可以不断扩张,不像农业那样受边际 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工业部门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而且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 生产的组织形式是现代化的企业;工人受企业主的雇佣,得到 工资;企业主得到利润,并把利润用于再投资,从而扩大生产 规模。 从长期看,工业部门的总产出和人均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产业部门的传统与现代并存,还广泛存在 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但是,产业部门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核心内 容。
第三,刘易斯模型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四,刘易斯模型把工业化与资本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典 型地反映了第一个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缺陷 由于刘易斯模型的假设过于简单,因而引来了很多的批评。 第一,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是不可 能存在的。 第二,刘易斯模型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 的发展。 第三,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的假设,是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 资本比例始终不变。 第四,刘易斯模型假定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而城市不存在失 业。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 第五,刘易斯模型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1961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 修正,建立了一个更加精细的劳动力转移模型。 他们认为刘易斯没有充分重视农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实际上二元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并存。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把经济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这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时,农业的总产量不受任何 影响。 如果农业工资不变,则农业总产量在支付农业成本之后还有剩 余,可以提供给工业部门,使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人均仍能得到 和原来同样多的农产品。 因此,这一阶段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没有改变,工业部门的工 资也保持不变。
2、刘易斯模型的意义与缺陷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意义 第一,这个模型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 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分 析,为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开辟了一个新的 思路,即结构主义思路。 第二,刘易斯模型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这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的,对发展 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最 大化的条件是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 图中当资本为K1,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为D1D1(K1)时,资本家 将雇佣OL1数量的劳动,因为只有在这个劳动量上,工资等于 劳动的边际产品,利润才是最大的。在这一均衡状态中,现代 工业部门所获得的总产量为OL1FD1,其中OL1FW为工人的工 资,WFD1为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二、工资水平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他们得到的收 入可以看作工资。 由于受土地数量有限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业工资一般很低, 仅能维持生存或略有盈余。 因此农业工资又称为生存工资(subsistence wage),农业部门 又被称为维持生计部门或生存部门(subsistence sector)。 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工业 部门,就需要从农业部门吸引一部分劳动力。 工业部门的工资至少不能低于生存工资,甚至,工业工资必须 高于生存工资,因为: (1)城市的生活费用比农村高; (2)劳动力从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生活和工作,必 须提供足够的诱因; (3)工人能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与企业主讨价还价; (4)工人在工业部门中的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刘易斯认为,通 常工业工资应该比生存工资高出30%~50%。
家经济中各个方面的二元现象统一起来。
他认为,在各种各样的二元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决定性因
素:组织框架不发达,也就是联结经济各部门的“管道”不畅
通。
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联系主要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 动市场和政府行政、财政机构来实现,但这些联系都十分松 散,缺乏组织。 与上述四个方面的松散联系相对应,经济中表现出四种类型的 二元性: 产品市场的二元性,即批发、零售环节不完备; 资本市场的二元性,利率在正式的资本市场和在非正式的资本 市场上有很大差别;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工资存在很大差 异; 政府机构的二元性,在传统部门,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和政府所 提供的服务的质量远远低于现代部门。 迈因特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了经济的二元性,刘易斯模型只成为 其中的一个特例。 他认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区别主要在于组织形态的不 同,而不是产业和区位的不同。
结构篇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本章主要内容
7.1 二元结构 7.2 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 7.3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结构的变化。 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结构。 经济结构由不发达向发达的转变过程,也是人口和经济重心由 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 程,就是城市化或工业化的过程。 二元结构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
第二节 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 按照二元结构理论,一方面,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 力;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需要雇用更多的劳动力。 随着劳动力不断由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农业中的剩余劳动 力逐步减少,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 同时,工业生产持续扩张,产出持续增长。
这个过程,正是发展中国家由二元经济转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 的过程,也就是经济由不发到发达的发展过程。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播种 或收获季节,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完全消失。此外,在家 庭农场之外可能有其他就业机会,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不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