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评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显语文要素学习,落实语言实践活动

——听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有感

《葡萄沟》是一篇老课文,2002年启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收录这篇课文。2017年,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又再次把这篇课文编写在第三册第四单元中。两版教材中都编写有这篇课文,我们不自觉就会对二者进行比对,也会特别想知道,新教材在课后习题编排上的变化传递着编者怎样的理念?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又该采取怎样适切的教学策略来落实统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带着问题,我认真聆听市实验小学王老师在教育部统编教材教研员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整体感觉这是一堂凸显语文要素学习,充分展开语文听说读写思实践活动,充满浓浓语文味的低年级课,王老师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与操作值得老师们学习与借鉴:

1.教师找准学习朗读的指导点,在读正确上下足功夫。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不自觉地忽视第一课时“读正确、读流利”的朗读指导。学生还未读通、读顺,教师就匆忙地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殊不知,“学习”是第一学段课文朗读目标中的关键词,“读正确,读通顺”是“读出感情”的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读不正确”到“读正确”,从“读不通顺、读得磕磕绊绊”到“读流利”的过程。本课中,王教师找准学生学习朗读的指导点,在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读”的实践活动中,做得特别充分和到位。(1)从学生学情出发,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发好生字的前后鼻音。

由于受地方音影响,市学生普遍存在前后鼻音混淆的问题。教学中,王老师精准把握学情,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读正确课文中的前后鼻音词”,如:借助拼音自我纠错;回忆发音小秘招辅助发音(发前鼻音嘴巴微微笑,发后鼻音嘴里含着球);教师示范带读;从“字”到“词”再到“句”反复练读。针对学生生字读音学习中的模糊点,进行有效正音指导,扎实完成第一课时“学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2)从教材的知识点出发,有方法地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多音字。

翻阅本课教材,文本中出现了多个“多音字”,如“种葡萄、好客、葡萄干水分、钉着”等。课后习题中也提出了朗读本课时的具体指导:要“注意加点字读音”。说明统编新教材中,对朗读的能力要求表述是非常具体的,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的。教材从朗读训练的起始阶段,就特别注意落实“读正确”的要求。“读好多音字”就是“读正确”的又一个具体落脚点。

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用读音,对于什么时候该读哪个音?为什么读这个音?学生是模糊不清的。在多音字的指导上,许多老师习惯采取“告诉”,王老师在本课中却智慧地引导学生“发现”。以“钉”字为例,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有所发现,进而总结揭示出区别多音字方法:多音字的读音往往与其字义相关,同一个字该读哪个音,要先想想它在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虽然课堂上花的时间有所增多,但一个小小教学环节的设计折射出的是执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一个方法要比记忆一堆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

2.教师找准语言学习的着力点,在句子仿写上很关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第一学段语文学习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学习重点词句,了解主要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学习语言表达,这也应该成为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自觉追求。从新旧教材课后习题的比对中,我们也可以充分感受到新教材对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视。从一年级开始,统编教材课后习题中就频繁出现“读一读,说一说”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短语表达,基本句式表达,学习迁移运用。到了二年级上册,出现了自成体系的写话教学,编排了三次独立的写话训练;结合课文学习,还设计大量的随文仿写练笔。这些变化,都凸显了新教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注。

人教版和教育部统编两版教材课后习题中都出现了对“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句话的练习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中采用填空形式设题,指向的目标是“记忆、积累语言”。教育部统编教材采用仿写形式设题,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实践练笔“如何具体地写和概括地写。”指向的目标是“学习、运用语言”。教学中,王老师准确领会教材编写理念,找准了本课语言学习的着力点,多层次引导学生展开对这句重点句的内容理解与句式学习。首先,品读词语,

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结合句中词语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交流:“从一大串一大串看出葡萄很多”“从形容颜色的词语中看出葡萄颜色很多。”;接着,播放影象,丰富想象。学生进一步交流读文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葡萄颜色真多,像彩虹糖,真想咬一口。”“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在学生充分读文、想象、交流、表达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引发学生思考:“课文中具体列举出了哪些颜色?又用哪个词概括地写这些颜色?”引导学生发现“哦,原来这句话中作者是先列举颜色具体地写葡萄品种多,再用‘五光十色’概括地写。”继而自然地进入迁移练笔环节“咱们也来学学这种学法吧。”当堂练写,当堂交流。从学生课堂展示交流看来,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教师也善于聆听,提炼与评价“你是从颜色来写,他是从香味来写,她还注意从姿态这个角度来概括”。从“内容理解”到“句式学习”,教师教学较为完整,较好地凸显统编教材“语用”价值。

3.教师找准理解词语的牵引点,在方法迁移上很重视。

词语理解是第一学段阅读理解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语用角度规定词语和句子学习的目标。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说明对词句的理解,一要在语言环境中进行,二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葡萄沟》一课在文中用泡泡框方式,明示学生继续在本文阅读中实践“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单元训练重点。教学中,王老师也找准“在语境中和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这些理解词语的牵引点,先引导学生看插图,读课文,想象“五光十色的葡萄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然地调用语库中的词汇表达自己的理解:“老师,就是五颜六色。”教师顺学而导,引发思考比对“那换成五颜六色可以吗?”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品读词语,交流得出:“不行,五光十色不仅写出了葡萄的颜色多,还写出了太阳照在葡萄上,葡萄水灵灵的样子。”通过对比读,学生的思维更上一个台阶,不仅读出了词语的画面感,还品出了词语的生动之处。紧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链接自己经验世界:“生活中你还看过什么东西是五光十色?”在说一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词语理解,学习用语言表现生活。

如果对词语的教学仅停留在“五光十色”一词上,那教师只能算是教材的执行者。王老师胜人一筹之处还在于,她充分挖掘出了教材中其他可以运用“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