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主要养殖鲟鱼特性
鲟鱼是大中型的经济鱼类,不但个体大,肉质鲜美,而且其卵子可做成名贵的鱼籽酱。

因此,鲟鱼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前景十分诱人。

目前,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营养需求和饲料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国内外鲟鱼养殖现状
对于鲟鱼的资源及其增殖的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9年前苏联学者已开始研究小体鲟的生物学及其繁殖。

到本世纪70年代前苏联已建鲟鱼繁殖场超过20余个,年产幼鲟达1亿尾以上,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及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强化欧洲鲟、杂交鲟等遗传工程研究及实行现代化养殖生产。

然而,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影响鲟鱼生存,1990年世界鲟鱼总产量约2万吨,至1993年后下降到1万吨。

在国内,我国的鲟鱼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由于长江沿江的建闸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调游和产卵,使这一种类涉临灭绝。

为对其进行保护,从50年代,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其生态及生物学方面展开研究,70年又开始人工繁殖及放流增殖,目前已建立起大规模的繁殖治工处。

目前,主要养殖品种有俄罗斯鲟,史氏鲟和匙吻鲟。

2、几种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1)俄罗斯鲟
外形特征:个体延长,呈妨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

触须4根,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

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

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根,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根。

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墨绿色,体侧灰褐色,腹部灰色或柠檬黄色。

幼鱼背部呈兰色,腹部白色。

生态习性: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该海域的河流。

除洄游种群外部分是终生在淡水生活的定栖性种群。

食性:底栖软体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

幼鱼以糠虾,摇蚊幼虫为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

繁殖:雌鱼性成熟多在12-16龄,重14-18kg,雄鱼性成熟11-13龄。

绝对怀卵量平均值26.6-29.4万粒,相对怀卵量每公斤鱼体重1.08-1.2,卵径3毫米,卵重20.6毫克。

繁殖水温9-12℃。

(2)史氏鲟
外形特征
体延长呈圆椎形,头呈三角形,略为扁平,下口位,口裂小,呈蒜瓣状,口前有四条角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

幼体在吻腹面有平均7粒粒状突起(俗称七粒浮子)体长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

尾鳍为歪尾型,上叶大于下叶,背部体色绿灰或褐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呈浅灰色,躯干部横切呈五角形,腹部较平。

生态习性:
史氏鲟栖息于河道中。

最适生长温度为21℃左右,最适孵化温度为18-20℃,适温性较强。

其耗氧和窒息点高于常规鱼类,溶氧不能低于6毫克/升,有避光性。

食性的生长:
为动物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

幼鱼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

主要靠触觉、嗅觉捕食。

史氏鲟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鱼体长超过15厘米时,生长速度加快,人工养殖条件下,在周年水温15-25℃情况下,一周年可达0.39-0.6kg,4周年可达7.38-10.25kg。

繁殖:
雌鱼性成熟为9-10龄,雄鱼为7-8龄,雌鱼个体平均怀卵量在28.6万粒,相对怀卵量为1.19万粒。

卵具粘性,产卵高峰持续时间短而集中。

(3)匙吻鲟
外形特征:
匙吻鲟外形很有特点,有一个形如匙柄的长吻,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躯干流线型,尾部侧扁,鳃盖布满梅花状花纹,尾鳍叉形,不对称。

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

刚孵出的仔鱼无吻,一月后吻发育完全。

生态习性:
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适温广范,2-37℃水体中都能生存,能在
北方安全越冬,对水中溶氧要求5毫克/升以上,PH值适宜范围6.5-8。

食性与生长:
是一种滤食性鱼类,主要食浮游动物的枝角类。

生长较快,放养全长25厘米的匙吻鲟,当年达50厘米,体重0.5kg,第二年可达80-85厘米,体重2.5-3kg 繁殖:
雌鱼性成熟8-10龄,雄鱼7-9龄,是鲟科鱼类中性成熟最早的鱼类,相对怀卵量为3500粒/公斤鱼,卵巢占体重的15%-25%,卵径2-2.5毫米,具粘性。

春季产卵,水温16℃孵化约6-7天,水温18-19℃,约5-6天。

鲟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广泛分布在北半球。

鲟鱼类隶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世界鲟鱼类计2科6属26种:中国鲟鱼类计2科3属8种;俄罗斯鲟鱼类计1科3属14种;欧洲(含俄罗斯欧洲部分)鲟鱼类计1科2属9种;北美鲟鱼类计2科3属9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江海洄游性鱼类,在鲟属中个体最大、寿命较长。

主要分布在东海和黄海的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偶尔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在闽江和钱塘江时有出现。

中华鲟是鲟鱼类中生长较快的种类,但性成熟较晚。

雌体性腺初始成熟在14-26a,平均18a;雄体性腺初始成熟在8-25a,平均12a。

性腺将成熟个体于6-8月到达长江口进行溯河生殖洄游,9-11月陆续到达湖北江段,并在江中滞留过冬。

翌年10-11月洄游亲鱼在宜昌江段产卵繁殖,产后降河返回海洋育肥。

粘附江底砾石的鲟鱼受精卵约7d孵出,出膜仔鱼顺江而下,于次年4月可在江苏浒清附近江段出现。

仔鱼在5月到达长江口,滞留至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生长,待性成熟后再溯河产卵。

河口地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舌鳎属,磷虾和蚬类等。

中华鲟在海洋中生活时食物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ki为淡水中的大型鱼类之一。

其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干流,在乌苏里江已数量稀少,松花江和嫩江已绝迹。

施氏鲟可分二个类群:洄游性种类是栖息在河口处育肥,生殖季节上溯约500km产卵;在黑龙江上游和
中游干流分布的施氏鲟,多为定栖种类。

在黑龙江水域中施氏鲟雌体性成熟年龄为9-13a,雄体6-7a,生殖周期2-4a。

每年5-6月,性成熟的亲鱼在有砂砾底质的河段中产沉粘性卵,怀卵量在51万粒-280万粒,在17-23℃水温下受精卵经72-120h孵化出仔鱼。

施氏鲟耐低温,生存水温1-33℃,4℃时开始摄食。

为动物食性,以水生昆虫幼体、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幼鱼的食物则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主。

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主要分布在里海、亚速海和黑海,以及流入该海域的河流。

有洄游性种类和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栖性种类。

俄罗斯鲟在亚速海生长最快,在里海和黑海生长次之。

其洄游种类生长快于定栖种类。

雌体成熟多在12-16a,雄体成熟多在11-13a。

绝对怀卵量在26-29万粒。

在伏尔加河,产卵洄游始于3月未或4月初,此时水温1-4℃;6-7月产卵群体达到高峰,至11月基本停止。

俄罗斯鲟以软体动物、虾、蟹等甲壳类及鱼类为食。

匙吻鲟
学名:Polyodonspathula
匙吻鲟简介
匙吻鲟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它与中华鲟一样,同属于鲟形目,是鲟鱼的一种,属世界珍稀名贵鱼类,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我国从1990 年开始每年从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1993年8月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100尾匙吻鲟鱼种进行试养,生长良好。

匙吻鲟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性情温顺,食物链短,是所有鲟鱼中唯一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鲟科鱼类,饵料来源广泛,易养易捕,能在北方地区自然越冬,其卵、肉、皮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适合于在水库放流养殖,为了进一步开发这一新的养殖对象,扩大水库养殖鱼类的种类,充分利用水体的生物饵料资源,既改善养殖结构,又有利于保护水源,净化水质,增加渔业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5月下旬至6 月初北京市水产总公司与密云县水产局、延庆县水产办公室合
作,从湖北省仙桃市水产研究所引进8~10厘米匙吻鲟苗种6000尾,分别投放在密云水库网拦桃花地库湾及延庆县官厅水库库区池塘进行暂养,培育成30厘米以上大规格鱼种,再移入网栏库区,进行放流养殖,以保证其有足够生存能力,抗御其它凶猛鱼类侵害。

匙吻鲟为软骨鱼类,体表裸露,泽润无鳞,吻呈汤匙状,形象鸭嘴,故又名鸭嘴鲟。

其食性与花鲢相似,是一种滤食性鱼类,主食浮游动物,枝角类,特别是水蚤是匙吻鲟最喜爱的食物,摇蚊幼虫等小型水生昆虫也偶尔摄食,全长在12厘米以下的鱼,逐个吞食浮游动物,也吞食小鱼、小虾,全长超过12厘米以后,其摄食器官发育完善,转营滤食方式,能捕捉游泳很快的桡足类。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驯化养殖也能摄食商品配合颗粒饲科。

此鱼性情温顺,容易捕捞,喜栖居于水中上层,对水体溶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比白鲢耐氧力稍差,匙吻鲟性成熟年龄为6~8龄,是鲟科鱼类中性成熟最早的鱼类,不需洄游条件,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 孵化育苗。

成熟的卵子呈灰黑色,卵受精后具粘性,卵子粒径2-2.5毫米,同龄的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成熟匙吻鲟雌鱼卵巢占体重15%-25%,匙吻鲟为春季产卵类型,产卵季节4-5月,水温16℃时,从受精到孵化出苗约需6-7天,水温18~19℃,约需5-6天。

匙吻鲟适温性广,2~37℃的水体中都能生存,能在北方安全越冬,适应性强,在池塘、湖泊、水库等不同水域均可进行养殖,能在池塘中与草鱼、鲤鱼,鲂鱼等鱼类混养,更适合于在大中型水库放流养殖。

放养全长25厘米的匙吻鲟,当年可达50厘米,体重0.5公斤。

翌年可达80~85厘米,体重2.5-3公斤。

匙吻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幼鱼阶段,因其有一长吻,形体奇特,摄食商品配合颗粒饲料时,腹部向上,动作独特,逗人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一种高档观赏鱼类。

成鱼肉多刺少,质细味鲜,是制做烤鱼肉上等原料,可熏制或罐装,售价很高。

鱼仔可制做鱼仔酱,是名贵滋补品,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供不应求,可出口创汇,每公斤售价达400-500美元,被称为“黑
色金块”。

鱼皮可加工成高级皮革制品。

匙吻鲟养殖
徐晓津集美大学
匙吻鲟Polyodon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相关湖泊、水库和海湾沿岸地带。

匙吻鲟是世界上现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另一种为我国特有的白鲟Polyodonspathula,是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其卵、肉、皮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肉质极为鲜美,肉无间刺,尤其是吻部富含胶原蛋白,营养丰富,是酒宴的上等佳肴。

其卵加工成鱼子酱,精加工小罐装,目前国际市场每公斤150—500美元,皮是上等制革原料。

幼鱼吻似鸭嘴,鳃如“象耳”,全身晶润,泳态特异,为名贵观赏鱼之一。

一、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
匙吻鲟属软骨鱼类。

有一个形如匙柄的长吻,约占体长的1/3。

躯干流线型,尾部侧扁,鳞片退化,体表光润,眼甚小,口在吻下不能伸缩,鳃盖布满梅花状的花纹。

胸鳍较小,下位;腹鳍腹位;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尾鳍分叉,尾柄披有梗节状的甲鳞。

体色:背部灰黑色,两侧渐浅,腹部灰白色。

匙吻鲟是一种纯淡水性鱼类,能常年生活在内陆之江河湖库及池塘中,无需象中华鲟一样海淡洄游。

适温范围为0—37℃,生活在水中上层。

ph适宜范围为6.5—8,对水体溶氧要求在5mg/l以上。

2.食性
匙吻鲟终身以浮游动物为食。

仔鱼开口饵料主要为小型枝角类,也吃蛋黄、鱼粉、虾粉等。

仔鱼孵出后虽具一定口裂,但不能闭合,只有通过不停地游动以获得氧气和饵料。

饵料的大小应与其口裂相适应,如轮虫。

只能被动摄食,对饵料的要求顺序为:轮虫—小型枝角类与桡足类—大型枝角类与桡足类。

人工投饵,每天需投饵9—10次,每隔2小时投饵1次,每千尾鱼苗每次投喂红虫或其它小型浮游动物3—5克。

幼鱼只有吻长出后才具有主动摄食能力,摄食方式为吞食,吞食浮游动物,小鱼、小虾。

当饵料不足时,鲟幼鱼互相咬伤现象严重,须及时加大饵料投喂量和降低鱼苗养殖密度。

鲟鱼苗体长超过12cm以后,摄食器官发育完善,转营滤食方式。

在人工饲养下,喜食浮游动物一般大小的浮性饵料。

二、苗种培育及运输
1.人工繁殖技术
匙吻鲟较中华鲟、达氏鳇等性成熟早,雄鱼性成熟多为7—9年,雌鱼多为8—10年,一般选择18kg左右的雌鱼来催产,雌雄比一般为2∶1,匙吻鲟亲鱼无明显的副性征。

一般来讲,雌鱼个体大,腹部膨胀,尿殖口附近肿胀、充血、稍松弛,用小指头容易插入尿殖口;雄鱼个体较小、头部有较多的突起。

更可靠的方法是用肉眼观察性腺。

目前催产激素效果比较好的是冷冻匙吻鲟脑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匙吻鲟垂体使用比较普遍。

一般使用剂量雌鱼2个垂体/尾,雄鱼1个垂体/尾。

垂体解冻后加入1.5ml去离子水,碾磨后进行腹腔注射,采用一针注射法,成功率65%。

用LRH—A催产也有较好效果,剂量一般每千克10mg,多采用二针注射法,性腺发育较好的亲鱼,基本上能产空。

促使亲鱼发情后,进行采卵、授精、脱粘、孵化,从而获得鱼苗。

需要注意的是,24℃为鱼苗孵化的亚致死温度,28℃为致死温度,而水温低于11℃也将降低其成活率,抑制其生长。

最适水温范围为20℃—24℃。

另外,仔鱼暂养宜在室内进行,可避免因温差过大引起死亡。

2.苗种培育
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全长2—3cm养至6—7cm。

一般在水泥池或水泥槽内暂养15天左右全长即可达到6—7cm,养殖期间,溶氧保持在6mg/L以上,投喂适口,足量的饵料主要为枝角类,防止密度过大,尽量避免自相吞食。

全长6—7cm后,放入池塘养殖,池塘面积要求3—5亩,水深1.5—2m,排灌水方便,每池配备1.5千瓦增氧机一台。

将池塘水排干,投放生石灰消毒,亩用量300—400公斤,杀灭杂鱼、水草、病菌和敌害。

生长温30度2℃—37℃均可,最适25℃—32℃,下塘一周前,要做到施肥培育好水质,用绿肥或粪肥。

3天后,向池内撒豆浆、渣,用量5kg/亩。

促使枝角类大量繁殖,下塘前还要用水花网再捞一网,清除蝌蚪与杂物。

池中水温与盛鱼容器的水温差不得超过±1℃,操作宜在傍晚进行。

主要养殖方式为单养,同时可搭配少量草食性鱼类,切勿搭配凶猛鱼类,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亩为好。


养殖过程中,除了施肥培育水体外,还投喂豆浆2kg/亩,饼粕及浮性麦粉、米糠或专用颗粒饵料,要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3.运输
受精卵的运输,每袋装受精卵0.7万—1万粒,外加泡沫有的还加冰袋,以缓冲震荡和隔热,运输过程中,遇到鱼苗开始出膜时,应及时换水,重新充氧包装。

幼鲟的运输,幼鲟必须锻炼及在捆箱中吊水4—6小时,使其粪便排光,另外充氧袋中的水必须占塑料袋容积的30%—35%。

三、病害防治
匙吻鲟幼鱼阶段易发肠炎、口炎、疖疮、水霉,只要对症下药就可治愈。

10—15cm的鱼种较不易死亡,匙吻鲟对药物非常敏感,尤其是对重金属盐药物,所以用药时要谨慎。

车轮虫寄生时,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杀除,线虫或吸虫寄虫时,可用2ppm高锰酸钾或小于75ppm的福尔马林药浴,幼鱼阶段禁止用CuSO4及含氯药物,抗生素浸泡浓度为4ppm左右。

四、成鱼养殖及捕捞池塘、湖泊水库放流
1.池塘养殖
〈1〉套养匙吻鲟,在各类养殖水体中套养匙吻鲟,以增加匙吻鲟亲鱼储备,又
过10个多月试养,最大个体可达4.8kg,平均尾重4.1kg。

〈2〉主养匙吻鲟,主养鱼种为匙吻鲟,池塘中混养草鱼、白鲢、沟鲶等,鲟幼鱼体长25cm/尾,可每亩放养200—250尾,混养鱼150尾/亩。

混养鱼规格必须小于匙吻鲟。

成鱼养殖不宜在小面积或精养高产塘中混养,应以5-15亩为宜。

因精养塘高产量、高密度溶氧大起大落,轮捕轮放都对匙吻鲟十分不利。

2.湖泊、水库放流
许多研究表明,放流在水库中的匙吻鲟由于水库中浮游生物比河流中丰富,其生长更快,如果水库库尾河流具备适宜的产卵场所,水库中的匙吻鲟将会繁衍增殖,形成较大的种群,成为主要捕捞对象。

匙吻鲟,在美国广泛分布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其相邻的22个州,主要种群生活在河道中。

美国密西西北河流域属大陆性温带气候,与我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有相似之处,说明我国大部分
水库的生态条件适宜匙吻鲟的生长要求。

湖泊、水库放养匙吻鲟规格应大于40cm,这样成活率较高,当年鱼体重达到0.75kg以上,翌年可超过2kg,第三年底可超过3公斤。

湖泊水库养鱼应注意:建好拦鱼设施,不让放养的匙吻鲟外逃。

3.捕捞
匙吻鲟性情温和,习性与白鲢相似。

池塘养殖,可采用网捕,第一网就能捕起90%以上的鱼。

大、中型水面,可采用拦、赶、刺、张综合捕鱼法,就能捕获大部分匙吻鲟。

匙吻鲟的生物学特征预示了生长快、可共生、食性广、成本低、价值高等经济优势,将成为我国鲟鱼养殖业中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