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原初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原初阅读
1、概念的界定
“原初阅读教学”:原初阅读即最初阅读,原初阅 读教学即从学生的原初问题出发,针对学生的思维 瓶颈,设置语言认知情境(语言冲突、文体特征、 语义结构),引导学生克服功利主义在阅读体验中 获得理解力的提升。进而让学生达成更高层阶的原 初阅读体验。一个人的阅读理解力源自其原初阅读 体验的积淀而不是训练策略的熟练。
3.《祝福》:“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 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要写竹竿?
8.主题人物性格提炼处
《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一定要褒扬林黛玉贾宝玉 呢?其他人物也很好啊,家长要求宝玉读书求仕光耀 家庭为什么不好?
9. 完美答案焦虑处
1.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是什么?怎么 区别?什么作用?
1.小说结尾写到“脸朝下睡在报纸上”就可以结束了, 为什么要写“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挺直”?
2.教材32页,老人先说“跟它们斗”,后来老人又说 “多么希望不和它们斗”。在不断否认自己的自问自 答中,老人是什么心态?
……
3.教师新教案:
策略三:叙事的悖反与和解

老人:

——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二、质性备考呼唤语文原初阅读
(一)质性备考
“质性备考”,是改变一味追求答题模式套用, 以及大数量高强度训练的教学形态,针对学生思 维瓶颈提供有效的思维方法,并进行类题训练, 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任务分析解决力的备考 学习样态。 •质性备考,是相对于量性备考而言的,但并不排 斥量性备考。 •质性备考的主要路径是加强学生原初阅读教学 •从高一高二的课堂阅读教学抓起
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①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 ②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
③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树立原初意识,运用诗歌章法,解决“读懂”问题
• 起承转合、卒章显志、景情关系 • 意脉流畅、互见有无
以散文教学为例:
• 散文在场——“我” • 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能力立意
素养立意
核心素养立意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考题中的表现
•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 从选文、题型变化(增加客观题)、作文
导向可见 • 主要考查语言和思维能力,尤其强调传统
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立德 树人)。
(三)核心素养命题立意时代的语文教学生态
• 而这种阅读理解方法的生成和理解能力的养成 最好是在一种非功利状态下自然体验而成。 (关键词:非功利思维体验)
• 高考(功利)——教学(非功利)
• 原初阅读突破教学悖论:关怀学生个体思维困 境突围而不是集体应试模式的构建
4、原初阅读的教学范式
• 问题发现——主问聚焦——认知情境——教师启迪—— 问题解决——以文化人——精炼巩固——类文阅读—— 整书阅读——读读写写——读书报告会
• 最后,他放下了桅杆站起来,再把桅杆提起,放在 肩上,然后走他的路。在他走到他的茅棚以前,他 不得不坐在地上歇了五次。
• 走进茅棚以后,他把桅杆靠在墙上。他摸黑找到了 一个水瓶,喝了一口水就躺到床上去。他把毯子盖 到肩上,又裹住脊背和两腿,就脸朝下躺在报纸上, 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挺直的。
• 厄运与人的对抗:残存——尊贵 • 老人留下了血水,却从未流过泪水。 • 丧失过武器,却从未放下意志信念的武器。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人类精神存在的意义。
2.为什么我就读不出那么多含义?小说每一处描 写都有深意吗?
学生问题的主要特点:
1、关注情节多 2、提炼能力差 3、应试意识强 4、文体体认弱 5、审美知识少 6、理解语言空 7、整本阅读乏 8、思维兴趣真
• 学生原初阅读问题与教师教学预设的关系: • 落差、错位、冲突
• 教师原初阅读教学行为: • 调整、聚焦、导引
为什么黛玉一会儿说自己“刚念了《四书》”, 一会儿说自己“只些许认得几个字”?
2.情节不合理处
1.林冲进入庙前在下雪,林冲会轻功吗?脚印都没有 一个?(如果)有脚印,那三人都没想到庙里有人就 开始乱说话,什么保密精神?
2.别里科夫就一个普通小教师,又不是教育处主任、校 长,为什么大家就要听他的话呢?甚至能“辖制全城”?
1.学生应试:区分度增大、阅读量加大、灵活度提高、 思辨性增强、时间紧迫。 2.教师教学: •阅读主观题由答题模式训练转为语言理解能力突破。 •阅读客观题由语感经验转为语词细读。 3.小结: •变化: •由模式训练转为思维训练,由量的堆积转为质的研究。 •阅读教学的课堂指向变化:由教师(解读)到学生 (明白),转为由学生(问题)到教师解读(引导)
•寻找学wk.baidu.com原初阅读与高考之间的内在联系
• (2)注重文道结合,以文化人,滋养学生 生命情怀和精神品格。
• 文本——传统文化 文本——生活在场 • 文本——生命成长 文本——情怀滋养
3、原初阅读教学原则
• 原初阅读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原初阅读理解水平, 寻找提升学生理解水平的思维方法,突破学生 文本理解的瓶颈。而不是答题套路。(关键词; 理解力)
3.情节反复处
《祝福》:
祥林嫂为什么要讲那么多遍阿毛的故事? 每一遍都差不多啊!!鲁迅写文章也占格子嗦!
4.情节断裂处
《项链》:若是批判虚荣心,则用十年偿还已经足够。 而最后告诉她“弄丢的是假的”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药》:
5.刻意描写处
夏瑜的坟上突然出现红白花环,谁送的?乌鸦为什 么飞走了?到底想说什么意思?鲁迅啊,现在做题好难 啊!……
——夹叙夹议?叙述者的跳出!
(3)类型化小说教学
•小说四件套: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作家作品——情节梳理——人物分析——环境作用— —主题提炼
【例外如:《边城》《荷花淀》】
•主题格式化:通过什么批判什么歌颂什么
【例外如:《项链》】
•人物分析论证化
【如:坚强的性格小说有三处描写体现】
•情节完整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基督教精神:鼓励探险、探索、征服未知世 界。
• 阅读 P28 • 思考:为什么说“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
害怕。”
• “他想:鱼一方面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 • 人与自然的和解 • 叙述的悖反与和解:面对无可奈何的命运,人只有
抗争到底。 • 基督教精神:爱众生。
人格的伟大和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对 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而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
一。
——苏辙《诗病五事》
互见有无:古诗词的省略
(1)无中见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考:有什么?
(2)有中见无:① “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不见什么?
②“山围故国周遭在” 思考:什么不在了?
46
【2018江苏卷】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以小说教学为例
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 (1)非语文的小说教学:【如《祝福》】
问:谁杀死了祥林嫂?死因是什么? ——社会学解读
(2)非小说的小说教学:【如《阿Q正传》】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 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 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 十分可惜;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例外如:《项链》《狂人日记》《变形计》】
小说原初阅读教学的应有态度
1、什么是小说? •王安忆:“小说是心灵的历史” •本质:虚构、叙述、体验、审美(审丑) •叙述:角度、时间,等述、概述、扩述
例1:《孔乙己》中,最后一次“用手移动着到了酒店”。 例2:《阿Q正传》中,阿Q革命的漫想。
2、小说应该怎么教? 立足学生原初体验(问题),用小说的文体规
•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 之当世能有几人?”
•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为什么触动了梁实秋?
• 作者在晚年寄居海峡对岸,病榻上提到一 生有四大憾事: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 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的 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 也有同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地点:室外-室内-室外-室内
时间:白天-夜晚-白天-夜晚
• “回鸾舞凤格”:情思萦绕、错综流动 的美学效果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
• 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
(1)发现和聚焦问题
• 问题的产生: • 有疑而问、有惑而问、有难而问、有缺而问、有
重而问、有巧而问 • 问题的种类: •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作用、什么启发 • 问题的范畴: • 语义、文意、技巧、标题、材料 • 问题的聚焦: • 抓主要问题、由浅入深、找关联、归类处理
1.情节矛盾处
《林黛玉进贾府》:
•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一阙“破碎”:有回环生情之序 • “回鸾舞凤格”:
一剪梅 李清照
情思萦绕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6.与现代逻辑相反处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什么一定要害死林 冲?要林冲老婆就直接强娶啊!反正他都不讲理, 还玩阴的……高衙内这个人过场真多!
2.《老人与海》:为什么老人不把马林鱼切成小 块放到船里?
7.局部词义臆想处
1.为什么要叫《老人与海》,不叫《老人与鱼》? 2. 俄罗斯套娃就由此(《装在套子里的人》)而来?
原初阅读教学包括在原初阅读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单 篇教学、课堂类文教学和课堂整本书教学。
2、原初阅读的教学价值
(1)尊重学生个体原初阅读体验,提升学生语 言理解力。
•反对教师由答案逆推学生回答,关注学生原初 阅读水平,不断积淀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从而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阅读的理解力和阅读速度,重 在段意、思路和主旨的提炼,重在句群的细读。
——黑格尔
叙述的悖反与和解
主题:面对无可奈何的厄运,为了生存和 信念,表现出悲壮的硬汉精神和崇高的生命 尊严。即基督教精神的悲壮美和崇高美。
(2)设置语言认知情境
• 认知情境: • 语言冲突、文体特征和语义结构 • 第一、语言冲突:审美的悖反 完形压强的补缺 • 《老人与海》的悖反与和解 • 第二、文体特征:散文在场(我)、叙事学、诗家语
(2)设置语言认知情境
• 认知情境:
• 语言冲突、文体特征和语义结构
• 第一、语言冲突:审美的悖反 完形压强的补缺
• 《老人与海》的悖反与和解
案例:《老人与海》
1.教师原教案:
1.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分别用的什么工具,结 果如何? 2.哪一次搏斗最让你动容?
26
2.学生原初阅读后的问题:
律(叙述)引导学生理解虚构语言的意蕴,从而实 现和小说文本的生命对话,热爱阅读小说,积淀小 说原初阅读体验。
《祝福》“我”变成了叙事中介
作者与人物的中介 读者与人物的中介
叙事距离 理性精神
以诗歌教学为例
• 诗歌教学的现状: • 把诗歌当文言文讲, • 把诗歌当试题训练来讲 • 诗歌教学的应有的原初状态: • 把诗歌当诗歌来讲。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原初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言提纲
一、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生态 二、质性备考呼唤语文原初阅读 (一)质性备考 (二)原初阅读 1、原初阅读的概念界定 2、原初阅读的教学价值 3、原初阅读教学原则 4、原初阅读的教学范式
一、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生态 (一)高考命题立意时代的演变
知识立意
力 量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悬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殊



人与厄运的对抗
鲨鱼: 接二连三 成群结队 凶残强悍
•力量的悬殊、老人的精神 • 勇敢、坚强、顽强、坚毅,不放弃、不屈服 • 无畏地面对厄运、决不屈服的硬汉形象
•人与厄运的对抗
阅读 P34 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 他再往上爬去,一到堤顶上他就跌倒,把桅杆横在 肩上躺了一会儿。他试一试想站起来,可是非常困 难,于是他就扛着桅杆坐在那儿,一面望着路上。 一只猫从远处跑过去,不知在那儿干什么。老头儿 直望着它,过一会他才转过来专望着大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