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训练∶文言文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2)湮于沙上()(3)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
1.(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3.众/服为确论。

4.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
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啮.”咬,这里意为冲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虚词“之”用法的掌握。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些,此。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6.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三)动词,往,到……去。

本题都是代词,结合上下文指出指代内容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5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句中重点词语有“如”“果”等。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中可知: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

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ó) :福禄,福分。

⑤降年: 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若主纳.忠谏(____)⑵寻亦诛.死(____)⑶无为后.所嗤(____)⑷以.匹夫比之
(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⑵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⑴接受⑵杀⑶后人⑷凭
2.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⑴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⑵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解析】
【分析】
选自:《贞观政要》)作者:吴兢年代:唐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

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

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

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

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

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

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

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纳:接受。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全:保全。

耻:羞愧。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从文中“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可以看出治国必须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从文中“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可以看出治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答案】
1.D
2.A
3.C
4.(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A“致”:得到。

B“走”:跑。

C“规”:规劝。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试题分析:A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都是代词,“弗之怠”为宾语前置句。

B
结构助词“的”。

C助词,无实意。

D动词“到、往”。

3.试题分析:C项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

“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错。

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只是描述父母对“我”的教育的严格。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填”“辞色”“嬉”“由是”“益”等字词的翻译。

“铨故不能荒于嬉”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一)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的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

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4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__________)
(2)沉鳞.竞跃(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
1.(1)季节(时节时令)(2)鱼
2.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在此处的意思为季节,在现代汉语中翻译为时间;(2)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鳞借代“鱼”。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

在结构上,每句都是四个字,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在景色描写上色彩鲜明,景物和动物一静一动,相互结合;内容上,阅读全文可知,前半部分描写山川之美,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喜悦之情;最后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点睛】
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钞:后来写作“抄”。

③已:完毕。

④斋:书房。

⑤毫:笔。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
(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4..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
48.(1)借(2)等待(3)才(4)完成
2.(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3.(甲)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乙)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4.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始”: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俟”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先
达”“叩问”“皲”“沃汤”等字词的翻译。

3.考查概括两文段的内容的能力。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可从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以从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及由此名高一时的角度作答。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两文中的两人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然后勤奋刻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
(一)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
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