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的特点

景物描写包括: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远近俯仰、声色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乐景哀景、以景结情、点面结合、托物言志等。

1)根据景物的形状来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作者常常借助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海畔尖山似剑芒”不仅道出了桂林山的秀丽,而且为下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有力的铺垫。由于有了上句,才能有依有托地咏出“割愁肠”的苦闷;乔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中的“似白龙饮涧”三句,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瀑布的动态,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其间的豪情不喻自明。这里既有语势,又有景势。

鉴赏这一类诗歌常用的方法是比喻、对比、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

2)根据景物的状态来区分,可以有动、静之别。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亦静景描写亦动景的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此处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又比如盍西村《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中的“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中的“涌”意为从水中冒出,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夜晚在水上闪现、巡游的五光十色的灯船如从波涛间奔涌而出的蓬莱仙岛,该词极富表现力,贴切地描绘出了游人如入蓬莱、如梦如幻的感觉,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再比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中的“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鉴赏这一类诗歌常用的方法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或以静衬动。

3)根据观察的角度的变化来写,有远景(全景)与近景(局部)之分,有点面的结合,有仰视、平视与俯视之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看景物,作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鉴赏这一类诗歌常用的方法是远看(全景)与近观(局部)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点面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4)根据对景物的感觉来体验,可以有视、听、嗅、味、触不同感觉器官参与。

如吴涛的《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视觉;野梅酸——味觉;蛙声歇——听觉;东风寒——触觉,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视觉感觉到的是形状和色彩,听觉感觉到的是声音,嗅觉感觉到的是气味,味觉感觉到的是酸甜苦辣咸,触觉感觉到的是冷暖。

视觉上常有:光线的明暗、视野阔狭、景物的动静、色彩的浓淡、形状的方圆等感觉。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其中“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听觉感受有:闹、静、美妙动听、不堪入耳等。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就是从视觉上风的急、天的高、渚的清、沙的白和鸟的飞回与听觉上猿的啸哀描写出了秋景的苍凉。

嗅觉感受有:香、臭等。如“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味觉感受有:酸、甜、苦、辣、咸等。“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冷暖、凉爽、舒适等等。如“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林逋《梅花》中的“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用的就是通感手法。再像“暗香浮动月黄昏”中“香”是嗅觉,“暗”是视觉,是嗅觉通于视觉,突出香的清淡。如韩愈《芍药歌》中的“翠叶红蕊天力与”,“温馨熟美鲜香起”,翠红是视觉,“温”是触觉,这是视觉通于触觉。

鉴赏这一类诗歌常用的方法是推敲字眼、视觉听觉结合和通感的修辞手法。

5)从直接与间接地描写景物来看,有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之分和正面侧面之分。

虚实结合

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不可能实现的场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