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学生的个案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家出走学生的个案思考
[江西省赣县中学高三语文组刘水强]
案例背景
随着教改的深入,虽然各方面的状况有所好转,但学生的厌学和离家出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且情况似乎在恶化,综合各方面,尤其在社会、学校、家庭期望和学生个体心理承受力的矛盾中,学生出现逃学和离家出走的情况数见不鲜了。

案主基本情况
吴某,男,18岁,高三我班学生。

该生小时候比较懂事,父母较少操心他的学业,在邻居的眼中是听话的孩子。

小学开始到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水平。

初二下半学期,成绩开始下滑,初三中考成绩够不到普高的最低分数线。

家长认为,孩子上大学才有出路,读职高不会有大出息,花了较大的代价,让他进入高中学习。

入学以来,该生的表现一般,偶尔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前班主任对其的评价,为人老实,本分,能遵守纪律,学习目的不明,主动性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

案例回溯
镜头1:2006年9月4日,晚自习,数学老师辅导。

课后,数学老师把吴某和楼某(同班同学)叫到办公室,说两人上课谈天,进行严厉的教育。

吴某陈述了过程,楼某向他借笔,他没有,又向其他人借,老师就要他和楼某离开教室,老师在上课时说过,谁说话谁就出去(离开教室),而且楼某说话也很轻,凭什么就要离开教室。

我先让两个学生回教室,和数学老师简单地解释后,找了一个他们旁边的同学招来了解情况:他们在借笔,说话也不是太大,老师就要他们出去。

之后,我找来吴某问他对这事有什么想法。

他说没有,只是小声地说:“只是借支笔,又没说话。

”我告诉他说:“借笔是没错的,但为什么要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你离开教室,也不过是为了能清楚地了解事情。

你为什么对她喊呢?”他低下头,小声说:“又不是我借笔。

”我有提醒他:“老师来说你,是为你好。

什么都不管你,那对你有什么好处。

”他这时说“那我去向老师道歉。

”说着就要去找数学老师。

我说:“这样就对了,下不为例。


析:老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虽然学生在很多方面还没有成熟,教师应该承认这样的现实。

吴某的行为习惯不好是事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转变,而且在这一事件中,以学生的尺度来衡量,这不算什么。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行为是难以容忍的,在事
先已明确地要求过,学生还是这样,明显把教师不放在眼中,老师应是认为学生有故意的嫌疑,所以才要严肃地教育吴某。

很明显,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自己要求了就能达到的。

为此,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对待学生。

教育学生并不是一味的训斥,尤其是在开学伊始,学生有从头开始的热情和计划,作为教师应该明白良好开端是成功一半的道理,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重树信心,从头开始。

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应该及时纠正,怎样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和把他们已形成的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是教师必需慎重斟酌的问题。

镜头2:9月11日,前一天,吴某家长来校,谈了一些吴某的情况。

开学前,周父问他,到底想不想读书了。

回答是想,但又说不想。

高二期末成绩很差,他父亲看了一眼就说:这么几分,你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要不回家干活算了。

暑假期间,吴某不好意思面对邻居们的询问,只待在家里。

家长说,当时很生气,但又不能当真,这点年纪去干活,不仅还没力气,也没人要,只好先把他放在学校,只要不淘气,就差不多了。

我找吴某谈话,希望了解到他进入这个班级后的一些想法。

在近两周的观察,我意识到吴某已经严重的厌学。

我问了一些平常事,比如,“早上能起得来吗?”“你认为哪个老师严肃些?”“晚上和同学聊天吗?”吴某想说,但又不说,一副话到嘴边又咽下的神态,似乎对学校、对学习、对生活无所谓,没有一句回答,目光左右漂移不定,对我的谈话也不感兴趣。

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有耐心。

很多的家长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这一代家长,尤其是农村的为人父母者,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忙于生计、急于致富的多,认真学习提高素质的少,而社会也以物质的改变为个人价值的评价准绳),吴某父母既不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变化,也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只能是简单地以学习成绩来评判子女的好坏。

这种急功近利的评价方式很容易伤害子女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的自尊。

父母应该学会接受子女的失败,这些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厌学,不仅因为自己成绩不好,也由于家庭对其的失望,还有社会以物质为准绳评价。

镜头3:9月17日,班里不少学生得了感冒,必须回家休息。

吴某也被传染,他似乎很高兴,拿着医务室的假条向我请假,我同意他回家休息。

离开办公室,我听到他对同学说:“真好,可以玩一星期了。


析:学生以生病为乐事,确实教育的悲哀,渴望逃离学校的学生,不在少数,是什么
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如此的畏惧。

就学生而言,没有较好成绩让自己满意,让家长放心,更缺乏朋友的交流,对学校无所留恋。

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渴望休息,渴望放假。

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日复一日的练习、考试,这让很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

镜头4:9月28日,周日学生返校晚自习,吴某没到,联系家长未果。

第二天,他回到学校,说是没赶上车。

后来,有学生告诉我,周日他在车站看到过吴某。

析:对待吴某这样的学生,教师更需要及时注意他的所作所为。

当学生有不良企图时,总会有些流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出现的不好的想法,及时纠正过来。

一次的放松,让学生有了侥幸心理,不能清楚正确认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镜头5:10月17日,吴某留了条子,说是鼻腔发炎,先回家了。

联系家长没有结果(吴某家当时还没有装电话,我把情况作了记录,并报到了年级组)。

周日返校的学生中,吴某没有到。

接下来的几天中,联系吴某都没有结果。

10月29日,吴某的家长来到学校,说7-8天没有吴某的消息,以为在学校。

具体情况是,吴某18日回到家中,向父母要钱去看病。

21日,吴某的表弟在富阳街上看到他后,再没有他的消息。

家长很着急,来学校一看,我也在找吴某。

我找来学生了解情况,班里一位和他交往算多的学生说,可能和他原来初中的同学(高一时就辍学)在一起,留有电话。

30日,吴某回到学校。

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吴某应该被劝退,在家长的请求下,学校同意给吴某机会,继续留在学校学习。

析:有这样一些原因让学生选择逃学和离家出走:一,在校期间,成绩不好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又不善交往,缺乏友谊;二,家长对他的期望前后不一,家庭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他对父母也失去依赖;三,社会诱惑使他逃离家庭和学校。

镜头6:11月24日,吴某与同学冲撞,胸口有点疼,就自己离开,没有请假。

25日,吴某的家长来到学校,一是了解吴某前一天受伤的事,二是了解近期的表现。

家长看了吴某期中检测的成绩后,脸一下沉了下来,既而失望地摇头。

吴某在旁边也十分紧张,看到他父亲摇头后,也似乎松了一口气。

吴某的父亲只是对吴某说:“好好地待在学校里,不要再淘气了!要好好读书,其他的事不要做。

书不读,你能做什么,像我一样去干活?到时候能不能生活还是问题,好好读书。


析: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他们的子女,父母是子女最早的老师,也是他们最后的屏障。

学生渴望在自己受到挫折时有父母的鼓励,在有所成绩时父母能适时的表扬。

第二学期开始,我对吴某说,过了年你长了一岁,应该比以前更懂事了,希望在这学期好好努力,至少要完成会考,他笑笑地应了声会的。

镜头7:2006年11月11日,自习课,吴某和楼某在座位上偷偷打扑克。

11月24日,找吴某谈话。

原因:一与同学发生矛盾,二连续几天不参加晚自习。

我对他完全失去了信
心。

同时,其他大多数的学生都制定了复习计划,早早地开始了五门会考科目的复习。

吴某在教室更显得孤独。

连续找他谈了几次后,直接告诉他,是没法通过会考,高中也毕不了业,更不用说考大学了,你的所为足够让学校把你劝退。

吴某的表现是他对这一切都无所谓了。

析:对于一切都无所谓的学生,就不能从成绩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可行的是让学生明白上学不仅是为分数,教育还有其他更多的作用。

或者,应该及时给学生换个环境,在新的地方,他能够有新的开始。

镜头8:11月19日,吴某离家出走,寻找没有结果。

21日,吴某的家长来到学校,询问了一些情况。

之后几天,没有他的消息,26日,去吴某常去的网吧和同学家找,结果在网吧里找到了他,28日,吴某随家长到年级办理了退学手续。

自此,吴某离开了学校。

案例的思考
思考一:家长是学生最早的人生引导者,青少年最早是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获取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形成自己价值观。

家庭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应适合学生的实际,过高或偏低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也必须及时发展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改变教育方法。

在吴某的案例中,家长不止一次回忆吴某以前的良好表现,但在面对他出现较大问题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可行的方法,帮助重树信心,走出困境。

家长的无所作为,甚至是一些消极的、具有严重伤害性的语言和行为,对于面临困难的学生,只能是雪上加霜。

从吴某的案例中,家长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自己要确立健康、积极生活态度,尽可能都的乐观地面对生活;其次,要宽容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对事不对人,错误可以批评,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不能伤害,所以要能容忍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家长也要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尤其要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思考二:学校教育,重视成绩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乐观的心态、正确处理对待挫折的方法。

片面重视成绩和忽视正确的人生引导,这样的教育是失败而且是有害的。

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广大教师更要耐心、仔细,讲究方法,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同时学校也应仔细安排教学计划,尽可能地发挥所有教师能心平气和地从事教学工作。

现在绝大部分的学校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把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简单为让学生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

像吴某一样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不是理想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很难有获得成功的愉悦。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紧密的教学计划,而学生的其他活动时间和教师的休息时间被压缩。

学生在忙碌中无法找身心缓释的机会,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

吴某则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难有开心的机会。

学校把这部分学生相对集中安排在几个班级中,这给要出成绩的教师带来了压力和不满。

学校的各项考核标准是相同的,那带这些班级的老师在工作的付出和收获的成绩与其他正常班级要差很多,首先也是普通人的教师也因此对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地存有偏见。

在对待类似吴某的学生时,总是带有这样的想法,学生问题太多,无可救药,很少能注意到他身上的优点或进步。

这样的想法多少在学生面前也会有所流露。

教师的关注和帮助远远难以满足吴某的需要。

思考三:在求学期间,学生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更要健全自己的心智的发育。

青少年很多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个人心智发展不全面,甚至有缺陷,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问题而产生的。

作为中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全面,更未成熟,还不足以正确处理自己的问题。

作为高中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在从幼稚向成熟发展,大致会面临这些问题:心理障碍、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

对于吴某而言后面两种问题的表现较为突出。

首先,学习压力。

吴某自己也清楚他的成绩很糟糕,以至表现出对学习的不感兴趣。

他的第一次离家出走直接诱因就是接下来的期中测试,表面上是无所谓的逃避,其实这是对成绩渴求无法实现后消极的回避。

其次,人间交往压力。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渴望交流和他人认同,吴某的同学关系不好,他离家出走其实内心渴望引起他人注意的举动。

作为学生,应该逐步学会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挫折,应该有乐观面对失败的勇气,应该明白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经历。

思考四:社会应对教育保持正确的心态。

不能简单地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也不能认为教育是无用的。

社会应给教育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让教育者能平心静气的从事工作。

同时也要适当地限制各种社会活动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

毕竟青少年成长在整个社会形成的氛围中,不要对青少年提供太多的诱惑。

最后,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对待类似吴某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认真的研究,以期教育能起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