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labtech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如卤代烃,其卤素原子 上存在n电子,可产生n* 的跃迁。 n* 的 能量低于*。 例如,CH3Cl、CH3Br和CH3I的n* 跃迁分 别出现在173、204和258nm处。这些数据不仅说 明氯、溴和碘原子引入甲烷后,其相应的吸收波 长发生了红移,显示了助色团的助色作用。 直接用烷烃和卤代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这 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它们是测定紫外 和(或)可见吸收光谱的良好溶剂。
化合物
1,3-丁二烯 1,3,5-己二烯
溶剂
己烷 异辛烷
max/nm
217 268 304 334 364
max
21,000 43,000 — 121,000 138,000
1,3,5,7-辛四烯 环己烷
1,3,5,7,9-癸四烯 异辛烷 1,3,5,7,9,11- 十 二 异辛烷 烷基六烯
3,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C=O基团。 C=O基团 主要可产生*、 n* 、n*三个吸 收带, n*吸收带又称R带,落于近紫外 或紫外光区。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 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由于醛酮这类 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 因此它们n*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M + h M* M + 热
基态
E1 (△E)
激发态
E2
M + 荧光或磷光
E = E2 - E1 = h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
光的互补:蓝 黄
吸收曲线的讨论: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 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 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 收波长λmax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键外,还含有键, 它们可以产生*和*两种跃迁。 *跃 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 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跃迁的吸 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 强。在共轭体系中,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 称为K带。
讨论:
(1)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Εr:0.005~ 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 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Εv约为:0.05~1eV
,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
子振动光谱;
(3)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Εe较大1~20eV。电
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 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 的波动性可用波长、频率、光速c、波数 (cm-1)等参数来描述: = c ; 波数 = 1/ = /c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 = h = h c /
(Planck常数:h=6.626 × 10 S )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
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
波长λ 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或紫 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
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
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2.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反应生成配合物的颜色 一般不同于游离金属离子(水合离子)和配位 体本身的颜色。金属配合物的生色机理主要 有三种类型: ⑴配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d一d电子跃迁和f 一f电子跃迁
摩尔吸收系数ε很小,对定量分析意义 不大。
⑵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位体内电子跃迁 金属离子的微扰,将引起配位体吸收 波长和强度的变化。变化与成键性质有关, 若静电引力结合,变化一般很小。若共价 键和配位键结合,则变化非常明显。 ⑶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在分光光度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当吸收紫外可见辐射后,分子中原定域在金属M 轨道上电荷的转移到配位体L的轨道,或按相反方向 转移,这种跃迁称为电荷转移跃迁,所产生的吸收 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 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 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 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 则不同。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
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
光度 A 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
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电荷转移跃迁本质上属于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呈现荷移光谱的必要条件是构成分子的二组 分,一个为电子给予体,另一个应为电子接受体。
电荷转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允许跃 迁,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都较大(10 4左 右),适宜于微量金属的检出和测定。
电荷转移跃迁在紫外区或可见光呈现 荷移光谱,荷移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及 吸收强度与电荷转移的难易程度有关。
一定相同;
(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
成正比,定量分析的依据。
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层价 电子跃迁的结果(三种):σ电子、π电子、n电子。 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键轨 道必定有一个相应的反键轨 道。通常外层电子均处于分 子轨道的基态,即成键轨道 或非键轨道上。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 态(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 为:n→π* < π→π* < n→σ* < σ→σ*
生色团与助色团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 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 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 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 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 N等。
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 OR、—NH2、—NHR、—X等),它们本身 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 ,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 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 (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 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
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wk.baidu.com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
-34
J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 组成)
紫外光区:近紫外区10 - 200 nm (真空紫外
区) 远紫外区200 - 400 nm 可见光区:400-750 nm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4,苯及其衍生物 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跃迁引起的。 E1带出现在180nm(MAX = 60,000); E2带出现在 204nm( MAX = 8,000 );B带出现在255nm (MAX = 200)。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许多同 系物的B谱带有许多的精细结构,这是由于振动跃 迁在基态电子上的跃迁上的叠加而引起的。在极性 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 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影响 较大的是E2带和B谱带。
(4)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
能级间的能量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 状况,是物质定性的依据。 (5)吸收谱带的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 几率有关,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 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尔吸光系数ε max也作为定性的 依据。不同物质的λ max有时可能相同,但ε max不

σ →σ *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
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
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
20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
)。如甲烷的λmax为125nm,乙烷λmax为
135nm。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 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 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 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 n→σ*跃迁。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 基胺n→σ*跃迁的λmax分别为173nm、 183nm和227nm。
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分析法
莱伯泰科有限公司 LabTech Led
www.labtechgroup.com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述 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 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 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n*吸 收带,但是,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 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 助色团,如-OH、-Cl、-OR等,由于这些助 色团上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电子产生 n共轭,导致*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 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n轨道的能级, 因此实现n* 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 n*吸收带蓝移至210nm左右。
5,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 稠环芳烃,如奈、蒽、芘等,均显示 苯的三个吸收带,但是与苯本身相比较, 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 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 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
当芳环上的-CH基团被氮原子取代 后,则相应的氮杂环化合物(如吡 啶、喹啉)的吸收光谱,与相应的 碳化合物极为相似,即吡啶与苯相 似,喹啉与奈相似。此外,由于引 入含有n电子的N原子的,这类杂环 化合物还可能产生n*吸收带。
概述: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 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51000 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 分析。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本章主要讲授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
的能量。
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即
E=Ee+Ev+Er
ΔΕe>ΔΕv>ΔΕr
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
同时,总伴随有振动
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即电子光谱中总包
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 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 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 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 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 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 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 λmax为162nm,εmax为1×104L·mol-1·cm -1。
⑷ n→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 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 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π* 跃 迁。丙酮n→π*跃迁的λmax为275nm ε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 己烷)。
• 例:Fe3+与SCN-形成血红色配合物 ,在490nm处有强吸收峰。其实质是 发生了如下反应: [Fe3+ SCN- ] +hν= [Fe SCN ]2+
四 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
(一)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饱和烃及其取代衍生物 饱和烃类分子中只含有键,因此只能产生 *跃迁,即电子从成键轨道( )跃迁到 反键轨道( *)。饱和烃的最大吸收峰一般小 于150nm,已超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量 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