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满洲开拓团”

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满洲开拓团”
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满洲开拓团”

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满洲开拓团”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逐步占领中国东北,“移民满洲”一直是日本军政两界以及民间舆论所热烈讨论和

期望的问题。1932年1月,关东军统治部在奉天召开“满蒙”法制及经济政策咨询会议,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移民满洲”问题。会后,关东军统治部制定了《移民方策案》、《日本人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这些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在10到15年的时间内,分别向中国东北移入武装的“屯田兵制移民”1万人和“国防移

民”10万户;“屯田兵制移民”须优先选择“满洲”驻屯军退伍兵,把具有军队组织和纪律和屯田兵制移民作为“移民满洲”的尖兵。

1932年10月,在有“开拓团之父”之称的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的亲自策划之下,493名日本武装移民进驻牡丹江永川镇,第二年建成“弥荣”和“千翔”两村庄,成为入侵中国东北的第一个移民团。也是在这年10月,关东军正式出台了《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根据这个方案,移民团在中国东北的主要职能是:“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的现实势力,充实日满两国国防、维护满洲国治安,并建立以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也就是说,移民团”负有巩固“国防”、维持

治安、文化侵略等多重军事和政治功能。这一《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还将移民的具体方案定义为“特别农业移民”,方案规定:“特别农业移民是以退伍军人为主体,在警备上相当屯田兵制组织,具有充分的自卫能力。”换言之,移民团是一个准军事组织,是关东军的重要补充。

根据上述方案,1932至1936年期间,日本一共向东北进行了五次“实验移民”。有鉴于“实验”的成功,1936年8月25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宣布,将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作为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决定向中国东北“二十年移民百万户”,即:“向满洲输送内地农业移民,以大致二十年迁入约百万户500万人为目标,其计算方法按每户农业移民的家庭人口为5人计算,计500万人。”

该计划自1937年开始实施。其“百万户移民”,又被分为“甲种移民”和“乙种移民”。所谓“甲种移民”,也称“集团移民”,指接受政府的优厚补助、并由政府直接受理的移民,被安置在宽裕的移住地,目的在于使之成为未来移民村的核心,移民的构成单位至少在

200-300户;“乙种移民”,也称“自由移民”,指政府补助微薄,主要依靠民间实行的移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从1938年开始

到1941年,大约16.5万16-19岁的青少年被移入中国东北,以承担起“充实国防,确保治安”的“职责”。也是在这一阶段,“满洲开拓团”的名称正式出现。

“满洲开拓团”的性质,用日本军方的说法,是以人口增长完成“实力的培植”。军方认为,过去之所以没有实现对满洲的完全统治,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采取增殖邦人手段而放任自流,导致无日本人实际势力存在的结果。……(如果)日俄战争后就积极移入众多邦人,这次满洲事变就不致于发生,即使发生也能兵不血刃地结束,因此,今后务必要把培植我之实力放在第一位”。其长远目的,则在于使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永久性地住上500万到1 000万”。

“开拓团”的另一性质,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武装力量的一部分。“九·一八”之后,日本在东北面临两大军事力量的威胁,其一是东北境内的抗联武装和土匪势力;其二是与之相邻且同样垂涎中国东北的苏联军队。尤其以后者之威胁最重。“开拓民”的大量移入,本就负有建造“活人堡垒”工程的使命。“百万户移民”,绝大部分部署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和漫长的中苏边境地区。日本当局并以轻重之要,划分了国防三线地带——“国防第一线地带”位于中苏边境,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是“作为对苏防御、作战上的军事辅助者,以及关东军的

协作力量”,“一旦有事之际作为关东军的后备兵力”,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了日本移民总数的五成;“国防第二线地带”针对的是东北境内的反日武装,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了移民总数的四成,其作用是配合关东军“镇压反满抗日武装部队”和维持“满洲国”的治安。“国防第三线地带”是指指政治、军事、经济、工业、交通重地,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分布最少,主要起到保卫要地和输送给养之责。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可以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

1、试点移民

试点移民从19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九一八”事变。日俄战争之后,由于日本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南满铁路,因而建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并在铁道两侧建立“开拓团”,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铁路的安全营运,维持沿线治安,以开发产业、文化为目的,使日本人定居。”这一阶段有少量的日本民众作为试点移民进驻这些开拓团。

2、武装移民

从“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为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第二个阶段,即“武装移民”阶段。第一次武装移民发生在1932年,日本第63届临时议会通过了第一次向“满洲”移民500名的方案,预算移民试验费20.7万日元。这种移民招收对象均为在乡军人,按军队形式编组,并配发武器。日本政府之所以把开拓团作为据点,是为了配合军事侵略,构成他们的农村军事势力和武装集团。

3、国策移民

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是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猖獗的一个阶段,即“国策移民阶段”。1936年4月,关东军召集了由陆军省、拓务省、伪满政府等机构参加的“第二次移民会议”。5月,会议通过《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日本拓务省以此为基础制成政策案,于7月送交海外拓殖委员会通过。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将“二十年移民百万户计划”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随后,又“要求”伪满政府将其列为三大“国策”之一。

具体移民计划如下:从1937年开始,20年内向东北移民百万户。20年共分四期,每期5年:第一期1937-1941年,计划移民10万户;第二期1942-1946年,移民20万户;第

三期1947-1951年,移民30万户;第四期1952-1956年,移民40万户。

日本向东北移民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日本想借此改变东北的民族构成,造成日本人在东北的人口优势,反客为主,霸占东北。主要表现在⑴侵占中国土地。日本以“维持治安”为借口,将日本移民目的地宣布为“危险区”,将当地农民赶走了事。截至1943年,日本以这种方式逼迁中国农户40771户。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为止,日本通过伪满政府和“满拓”掠夺的土地高达3·9亿亩,是日本国内耕地面积(600万町步)的3·7倍。“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⑵奴役中国劳工。众多祖祖辈辈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中国农民被剥夺了他们赖以

生存的土地,被迫给日本侵略者出卖廉价劳动力。1939年,伪三江省依兰县的“千振村”有日本移民348户1160人,而充当他们佃户和雇工的中国人有4379户25548人,朝鲜人有360户894人。另有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日本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廉价劳动力。1941年,日本为掠夺珠河县土地,以“维持治安”为名,将县内所谓“危险地区”的600户农民迁到鹤岗煤矿充当苦工,许多人葬身矿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机构及伪满当局设立的企事业立刻土崩瓦解。也标志着日本的“移民侵略”计划彻底破产。

总之,日本的“满洲开拓团”计划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步骤,也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罪证。它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权益,对中国人民,尤其对中国东北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我们应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待这一历史问题,牢记历史教训,引以为鉴,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历史分析:日本侵华理论的演变

1855年 吉田松阴的“补偿论” 明治维新后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在各方面都屈从于欧美列强,却形成了在“侵略弱小邻国来寻求它屈服于欧美的经济、政治和精神上的补偿”。明治政府成立之前,日本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吉田松阴在1855年日本与美国、俄国缔约后,在《狱是帖》中指出,讲和既定,不可背约,而应蓄养国力,“征服易取之朝鲜、满洲和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以满洲和朝鲜之土地补偿之”。这一思想被明治政府奉为最高国策,也奠定了日本在数十年后致力于侵略中国东北乃至全中国的思想根源。 1868年 明治天皇的《大陆政策》和《御笔信》 所谓大陆政策,乃是明治以来,日本政府确定以朝鲜、中国为主要侵略目标的扩张政策,早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明治天皇就确定了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针。1868年3月,明治天皇睦仁颁布“继承列祖列宗伟业,……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御笔信》,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1869年 木户孝允首倡“征韩论” 1869年1月,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在明治政府伊始便向政府副总裁、大纳言(日本官职名)岩仓具视建议,将朝鲜首先作为兴师问罪的大方向,从而“确定远大之海外目标”。此后西乡盛隆也力主征韩,目的最终是掠取中国、朝鲜,“以立入侵欧亚各国之基”。 1870年 山县有朋建立皇军 日本皇军的创始者是山县有朋。早在1870年,山县有朋自欧洲回国不久,日本政府即公布了《征兵条例》,规定:“人民不分阶级,男子身高5尺以上,年龄在20~30岁之间,均有服兵役的义务。”1872年,山县有朋制定第一次征兵令,规定了男子在17~40岁之间,有义务服3年现役,2年后备役(期间定期召训)及2年第二预备役(于紧急时召集)。到甲午战开战前,日本已拥有新式陆军22万人,被称为“皇军”,成为日本侵略他国的主要工具。 1872年

伪满政权的成立

1..东北易帜后,日本感到自己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受到进一步的威胁,为维护和扩大日本的侵略权益,时任关东军作战参谋的石原莞尔在1929年就提出了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并建立傀儡政权的设想。 2.1931年日本参谋本部提出的《形势判断》中,进一步细化了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的行动计划, 第一步建立取代张学良的亲日政权,但形式上仍将其置于中国中央政府的主权之下; 第二步建立一个由日本控制的满蒙政权,并将其从中国的中央政府独立出来; 第三步占领满蒙并将其纳入日本版图。 3.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关东军参谋板垣、石原等就准备直接实施第三步,当时日本参谋本部派去制止关东军起事的建川美次虽不同意直接实施第三步方案,但他却表示对关东军的行动不加约束。 9月20日,建川在拜访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时则建议成立以溥仪为首脑的、受日本支持的政权。 9月22日,关东军参谋部在土肥原提出的成立以日本为“盟主”的“满蒙五族共和国”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解决满蒙问题方案》, 该方案规定: 建立受日本支持的以宣统帝为首脑的统辖东北四省和蒙古的新政权; 受新政权委托,日本掌管国防和外交,并管理主要交通、通讯设施; 起用熙洽、张海鹏、汤玉麟、于芷山、张景惠,使之分别担任吉林、洮南、热河、东边道、哈尔滨等地镇守使。 根据这一方案,关东军以板垣参谋为中心,利用各地的特务机关和部分大陆浪人,展开了所谓谋略性的策划。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关东军当天午后还通知日军驻天津司令官,要求其尽快把宣统帝“保护”起来。 4.当时受陆军三长官(陆军大臣、参谋总长、教育总监)委托,白川义则大将正在中国东北视察和慰问关东军,与其同行还有参谋本部的今村均大佐。为说服军中央支持自己的计划,关东军参谋们又积极策动白川和今村,经过一番谋划,最后决定以关东军参谋部的名义向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提交意见书,同时请白川义则大将利用上奏的机会向天皇解释。该意见书由关东军参谋片仓衷起草,石原、板垣修改,关东军参谋长批准,题为《解决满蒙问题的根本方策》,它明确要求建立与中国本土脱离,表面上由中国人统治,实权掌握在日本手里,以东北四省及蒙古为领域的独立国家。但当时日本政府和军中央顾虑国际关系,反对关东军直接参与建立满洲政权的行动。若规(木规)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表示:“不得参与有关建立满洲政权的一切行动”,币原外相坚持“先与南京政府进行谈判”,金谷参谋总长也指示部下,不得参与该项工作。 10月6日,日本内阁会议作出决定:“对建立满蒙新政权,日本人概不干预”。这里日本政府、军中央与关东军的分歧并不在于要不要建立新政权,而是要不要“设法促进”建立新政权。因为当时日本政府和军中央还没有打破华盛顿体制的计划,尽管他们与关东军一样想扩大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但他们又不得不考虑与欧美列强的协调。若规(木规)首相之所以反对日本军人直接参与建立新政权,是因为他担心这会给欧美列强谴责日本留下话柄。 5.尽管日本政府和军中央反对关东军的计划,但关东军仍我行我素,为实现《解决满蒙问题的根本方策》所确立的目标,关东军一方面准备向嫩江、齐齐哈尔北进,一方面积极策

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

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 日本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明治政府成立起,日本就以“富国强兵”、“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作为对外政策的宗旨,积极扩军备战,逐步跻身于帝国主义行列。它企图征服东亚,称霸世界。日本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始终把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侵略。 1894年7月25日,日本侵朝军队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兵船;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爆发了甲午战争,政府战败,接受日本侵略者提出的一切条件。1895年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出兵达两万人,约占关内联军总数的40%。它还以军事威胁来索取巨额赔款和在京山铁路沿线的驻军。1914年8月,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派兵侵入我国山东省,占领原德国租借地胶州湾和胶济铁路沿线,攫取山东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变山东省为日本的殖民地。1915年1月,日本向北京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从政治、军事、经济上进一步控制中国,永远占领我国东北和山东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又重新回到东方,进行争夺殖民地、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这期间,日本不得不调整其侵略政策,但其侵略中国的野心丝毫未变。 1927年,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回顾和确定对华政策,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会议确定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形成了一个会议文件--《对话政策纲领》。该文件声称,中国东北是同日本的生存有重大关系的特殊地区,强调日本应当有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的思想准备。日本政界就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东北。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详尽地暴露出了日本企图吞并满蒙、征服中国的狂妄计划。此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的侵略活动乃至全面的武装侵华战争,都是按照东方会议所确立的基调而全面展开的。 经过长期的酝酿和筹备,日本帝国主义选择了中国东北作为侵略中国、实现大陆政策的突破口。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日本关东军自行破坏沈阳北郊柳条湖一段铁路,采取贼喊捉贼的卑劣伎俩,反诬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和“袭击日军”,并以此为借口,悍然进攻沈阳附近的北大营和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官兵遭到重大伤亡,被迫含泪退出营地。19日,日军占领沈阳。前后不到一周的时间,日军又占领了南到营口、北至四平、东至安东等几十座重要城镇。吉林、长春相继沦陷。11月下旬,日军攻占了黑龙江省。翌年2月,日军占领了锦州。至此,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中国

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

中国近代史论文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侵华也不例外。本文就"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何在"这一问题,来寻找和探讨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就时间而言,它始于亚洲的大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之后;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它又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相一致;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又可划分为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和思想根源等几个方面。本文就是以其具体内容为载体,其他方面容入其中来论述的。 [关键词] 日本侵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思想根源 一、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的邦交关系一直非常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日本在近代之初,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火下被迫打开国门的,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才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日本人民通过革命取得的政权,因而在掌握了政权的日本统治阶层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的看法:企图通过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侵略,以求得本国的发展,进而充当欧美各国在亚洲的尖兵,以提高其"国际地位"。吉田松阴是明治维新"元勋"们的导师,他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阶层有过巨大的影响。他在1855年曾说:"俄美肯定讲和,我等决不能违次而失信于戎狄(欧美各国)。唯

应严章程,笃信义,乘其间培养国力,换取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使失之于俄国之土地,偿之于鲜、满",①,"失之欧洲,取之亚洲" ②。这两段史料都反映出日本近代初期就已经存在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欧美强国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二是对中国、朝鲜这样的弱国处处掠夺,企图在牺牲中国和朝鲜的条件下弥补自己的损失,扩充自己的国力。因此,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定了对外扩张政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③。由此可见,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日本统治集团的侵略欲望更大。它进一步鼓吹"大陆是日本生命线"的所谓大陆政策,准备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同年3月,山县有朋在给外务大臣的指示《外交政略论》中说:"我邦利益线实在朝鲜、满洲。"⑥这也表明了日本的统治者所主张的不单纯是保卫国土,而是为侵略朝鲜、中国,迅速扩张军备。 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垄断资本迅速膨胀,侵略胃口越来越大,时刻妄图独霸中国。从二十一条的五号内容上看,二十一条一旦实现,中国就要整个沦亡!因此它遭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欧美列强的不满。鉴于此,随后的日本寺内内阁主张采取比较隐蔽的侵略方式,即实行所谓的"菊分根"政策⑨,也就是利用日本垄断资本在一次大战期间膨胀起来的机会,以投资的手段使中国殖民地化。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内阁上台后,加速了侵华的步伐。1927年六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 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这样 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 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 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 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 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 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伪满洲国奴化教育中的记忆侵略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1章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社会记忆研究的理论基础 (2) 1.3.2关于社会记忆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研究 (3) 1.3.3关于社会记忆与权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4) 1.3.4关于伪满洲国奴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5) 1.3.5现有研究的不足 (6)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7) 1.4.1记忆侵略的概念界定 (7) 1.4.2研究内容 (7) 1.4.3研究方法 (8) 第2章伪满洲国政府建立的官方记忆框架 (9) 2.1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建构 (9) 2.1.1伪满洲国历史溯源的记忆重构 (9) 2.1.2伪满洲国诞生的神圣意义赋予 (11) 2.1.3伪满洲国建国精神的建构 (11) 2.2伪满洲国对其与日本关系的重构 (12) 2.2.1伪满洲国政府对中日矛盾的重构 (13) 2.2.2伪满洲国政府对日本角色的塑造 (15) 2.2.3伪满洲国政府对日本作用的阐释 (16) 2.3伪满洲国政府对其国际角色的定位 (17) 2.3.1大东亚共荣圈的一员 (17) 2.3.2英美的敌人 (17) 2.4本章小结 (18) 第3章伪满洲国奴化教育对个体记忆的具体操纵 (19) 3.1个体记忆的抹杀 (19) 3.1.1个体生命的剥夺 (19)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专业论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学生姓名: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班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徐岩 2014 年 5 月12 日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摘要: 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中国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有好多种说法,我认为可以从地理、文明、经济、政治、历史这几个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地理方面: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文化方面:从明亡之日起,日本人就不认可满洲人统治的中国,认为他们曾经无限向往和狂热学习的华夏汉文化已亡,胡人统治中土已无先进性可言。而日人认为日本却比较完好保留了华夏文明的衣冠文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是有理由和有资格去与清国为敌的,日人一直想成为东亚文化圈的精神领袖。满清入主中国后,让日本人觉得野蛮在中国已经战胜了文明,尤其是满清的中国人,都脱下了原来的汉族衣服,剃掉了受之父母的头发,编上了蛮人的辫子,这一点就让日本人觉得很鄙夷。因为日本读书人虽然对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有钦慕之意,但是对现实清国的存在却相当蔑视。清朝的出现,唤起了日本人对当年元寇的回忆,所以打心眼里对满清有一种敌意。 经济方面:日本人口众多,耕地稀少、资源匮乏、灾害不断这是日本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十六、十七世纪,以及后来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高能耗的大生产时期,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对日人来讲就是朝思暮想的东西。只隔着一个朝鲜的中国具备了他想要的一切,他能不打歪主意吗?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政策由来已久。日俄战争刚过,日本殖民政策制定者曾鼓吹向中国东北移民一百万人。大规模移民的实施,始于“九·一八”事变。因为日本移民,中国农民的大片土地被剥夺。日本侵略者不仅夺占了大面积的官公土地和东北军政要员、抗日将领的所谓“逆产”,而且以收买不在地主土地之名,强行剥夺了大量普通农民的耕地。他们强行收缴地照,低价收购,如有拒绝,即施高压。 政治方面:日人要想征服世界,中国的战略地位就显的非常重要。如果有了中国这个大宝库,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那么日人必定能称霸世界,所以这个战略高地一定要拿下。后来日本敢对美国宣战,很大因数是他们认为基本上已经征服中国,所以认为自己有本钱与洋人为敌,所以他们一直打着从洋人

日本侵略潮汕史实

明洪武二年1369 命杨载宣谕倭国 是年倭寇(患)惠、潮诸州,时天下初定,海内*安,倭夷窃发,滨海骚动,乃命行人杨载使日本,以玺书宣谕其国王。略以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二十六年1393 诏沿海练兵备倭 是年八月命安乐侯吴儏永定侯张全统率武*于广东沿海卫所,练演以备倭寇。 三十年1398 倭掠大埕所 初洪武三年置大城所于小金山之下,是岁倭寇猝至劫掠无算,居民奔避所城内,东门百户殷实开门纳之,民免于难,西南北三门百户韩马谢闭门坚拒,多遇害。事闻至京,皆论死,传首本所以纾民恨,子孙革袭,终明之世尚缺三百户,谓之缺户。 明永乐九年1411 昌化百户追残倭至潮 是年倭攻陷昌化,千户王伟战殁,百户王昌等追至潮州西头湾或之 十九年1421 春正月倭寇潮阳,靖海所李珪御之 春正月倭寇靖海所,副总兵指挥李珪御之,倭遁去,生擒十五人,斩首五级,所获器械送京师。 明宣德元年1426 倭夷通事刘秀勾引倭舟入于湾港,威召乡村赴舟领货,名曰放苏,所至抄略,至上里乡,耆民陈彝率众拒之,捶其酋,多所杀伤,倭舟遁。时乡人皆携家避莲花鲤鱼二山寨。 明嘉靖二年1523 倭之南澳互市 浙江市舶司罢,倭之南澳互市,给事中夏言奏,祸起于市舶,请罢市舶司。市舶既废,番船无所容,乃之南澳互市,期四月,终至去以五月,不论货之尽与不尽。于是凶党构煽,私市益盛。倭商不肯归,倘佯海上,而变遂作。 三十六年1557 倭袭黄岗 十二月倭由鋈屿趋潮州澄海界,登岸袭陷黄岗土城,寻奔诏安,蹂躏惠潮沿海各县。 三十七年1558 正月倭自漳泉入揭阳,掠大川、蓬州、钱岗、凤山诸村,官兵击败之。二月倭自潮州之鮀浦攻蓬州,千户所佥事万仲分部水路兵马东南哨攻之,临敌而哨兵皆溃,领哨千户魏岳高洪俱死。 十月倭踞黄冈略回来 十二月倭屯荆陇劫掠潮惠 三十八年1559 冬十月倭寇如潮阳 十一月倭会海寇许朝光攻海门略黄冈蓬州

对日本侵华有感

我们和他们的家国梦 观日本侵华纪录片有感 昨天晚上,我有幸观看了一个有关“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必须要写点什么,我感觉到我肩上的“两道杠”格外沉重,我也感到一阵发自内心的,一种镌刻在民族灵魂上的痛。这晚,我彻夜难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载光阴,毛主席有诗说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时光荏苒,在我们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下,中国正逐渐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慢慢的,我们这一批所谓的“90后”也逐渐成长起来,终有一天,我们将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同为第一批成长起来的“90后”,我也自然深感责任重大,在为国家发展建设出力的道路上,每个人的选择不尽相同,有的选择了经贸,有的选择了科研,也有选择祖国的基础建设,诸如此类我便不加赘述。而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明天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像他们那样,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喝脏水,历经苦难和磨练,最终对侵略和霸权说不;我们是不是也能像那位老人一样,带领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新道路,还有没有面对英国“铁娘子”时,捍卫主权的霸气;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在历代先辈还是在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心里,都有一个梦,一个中国梦,那是我们和他们的家国梦。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卢沟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从此拉开了抗日战争序幕,当然我国对日的作战,还可以追溯

到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倭,那时的日本侵略者我们称之为“倭寇”,以及在卢沟桥事变之前还有“九一八”的国耻,据报道称当时日本在东三省肆意掠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奸淫妇女,据报道,妇女们被奸淫之后,用扫帚从其下体通过,从嘴里穿出,把还在牙牙学语的儿童的头颅砍下,用刺刀将其脑浆掏出喂狗,藏在母亲尸体下的幼儿被他们发现,他们将其双腿握住,一撕两半,以及更多更多,我已不忍再述。1937年12月23日,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在南京,日军如切草一般,坑杀了我们30万同胞,或许文字的描述不足以将其惨状尽现,而我笨拙的文笔也无法再现其情其景,我想,恐怕只有当时日军面前的同胞,才知道那是怎样一种惨绝人寰,人神共愤。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绝望的中国,有这样一帮人站出来了,这帮人面对这样凶残的日本人,带领中国老百姓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的中国,饿殍遍野的中国,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历经磨难,三起三落,最终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并且随后从英国“铁娘子”手中,收回了我国的固有领土-----香港。 我所说的这帮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吃的是树皮,喝的是脏水臭水,然而他们没有退缩,他们坚持下来了!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正是这样一种歇斯底里,为了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中国。 那么如果这些都没有呢?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将继续杀戮,我们的父母家庭无法得以保全,我们的子女将沦为日本军刀下的亡魂,我们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博克图伪满洲国建立宪兵队警察机构

博克图伪满洲国建立宪兵队警察机构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方柳条沟附近自爆南满铁路,反诬南满铁路被东北军炸毁,并以此为借口,于当夜10时20分突然炮击我沈阳东北军北大营。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当月中旬,原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陆军中将谢珂转道到海拉尔投奔苏炳文,积极投身抗日救国,就任苏炳文的参谋长。 伪满洲国决定建兴安东省,统管原东北三省蒙旗地方,下设东、北南三个分省。大兴安岭以西原呼伦贝尔地方兴安北分省公署取代原呼伦贝尔副都统公署,省会设在海拉尔,岭东由布特哈旗地方建立兴安东分省公署,取代原布特哈旗总管公署,省会设在扎兰屯。 29日,伪满洲国成立兴安局,将呼伦贝尔地区划为兴安北分省,省会是海拉尔,省长凌升。30日,伪满洲国公布兴安省官制。伪满随之在此建立了严密的警察机构。 1932年3月,兴安北分省成立的同时,在省民政厅内设警务科,负责社会治安工作。 7月8日,苏炳文与张殿九商议决定在海拉尔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抗战。参加会议的有张殿九少将、谢珂、金奎壁中将等。会上,传达了北平会议上张学良将军的部署。黑龙江西部地区被划为第六义勇军管区,苏炳文被任命为总指挥。

27日,呼伦贝尔警备司令兼二旅旅长苏炳文在海拉尔发动反满抗日暴动,解除了守卫“满洲航空株式会社”,即西山机场的日伪警察武装,先后在海拉尔、满洲里收容日侨九百余人,监禁了日本驻满洲里领事山本。10月1日,在海拉尔头道街体育场(今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召开了万人军民大会,苏炳文在会上庄严宣布,东北救国军正式成立。自即日举旗抗日,誓死保卫国土。大会将抗日誓师大会通电中外,同时给张学良将军去了专电。2月4日,苏炳文因抗日失利,雷视频,与马占山等率部撤入苏联。翌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海拉尔。28日,伪满公布《兴安警察局官制》,海拉尔日本党宪兵分队成立,隶属于齐齐哈尔日本宪兵本部。 1933年1月,根据《兴安警察局官制》将民政厅警务科升格为省公署直属的警察局,称兴安北分省警察局(亦称海拉尔兴安警察局,局长苏勒芳阿)。警察局下设海拉尔、牙克石等五个警察署。以海拉尔东交界街为界,南部设警察署,属地方管辖。北部设特别区警察厅,属北满特别区警务处管辖。警察属下设警务股、特务股、保卫股及十一个派出机构。是年,韩国珍任海拉尔特警署长。在海拉尔建兴安北分省的同时,撤消了呼伦县及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并建海拉尔办事处,行使铁路附属地以外海拉尔地区的行政管辖权。 1934年2月7日,伪满民政部制定户口调查规程,11月27日,日本关东军调来步兵大队进驻呼伦贝尔海拉

日本侵华战争

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6世纪的丰臣秀吉、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等人逐步细化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日本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近代历史上的日本,主要是靠侵略中国发战争横财致富的。完全可以说,近代日本是一个战争暴发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由此使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巨大灾难和空前浩劫。 日本侵华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岛的战争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主要是对华侵略史。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 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士统治时代,从而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日本的武士阶级崇尚"武家习气"与"弓矢之道",这也就是"武士道",它罩着儒雅而彬彬有礼的外衣,内心则凶残而杀人不眨眼。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一直被日

本统治阶级作为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加以宣扬,并受到广泛的崇拜。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由于不彻底性,最后导致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天皇制政体和武士道精神相结合的明治政权的产生,这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在政治思想领域,竭力推崇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军事领域,海军以英国为样板,陆军以德国为榜样,加速推进军事改革。至19世纪末,日本建成亚洲最强大的近代军队。 与此同时,日本大力宣扬和发展其封建的"武士道"精神。例如,1878年发布《军人训戒》,要求军人效忠天皇,为天皇而死。1882年颁发《军人敕谕》,要求军人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和礼仪。同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军事训练中还用棍棒、皮鞭、剑道、柔道等方法训练培养士兵的野蛮性格,后来则将"武士道"精神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因而"武士道"精神不但成为近代日本军人,而且成为日本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军事体制上,日本建立了特殊的、有利于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军队统帅体制。掌管作战用兵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直隶天皇,有事可以不经过内阁而直接上奏天皇,这就使军事部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一、战略意图 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不断侵华的原因与背景大致如下: 1. 大陆政策侵略扩张 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当时,日本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且当时东京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日本人认为日本岛不适合住人,他们要移民,而中国的资源丰富,而且地理环境好,它们认为中国是梦想中的天堂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大萧条转移国内视线 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 3. 称霸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日本内阁和军方在国内大力加强法西斯统治,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总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二、侵略步骤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然后则趁中国改换朝代百废待举的时候,以精锐之师对国土进行武力征服。 1.勒索巨额赔款 日本对中国的勒索主要是甲午战争后的马关赔款和八国联军的赔款。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割取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列岛,并勒索赔款白银二万万两。后因俄、德、法干涉,日本不得不放弃辽东半岛,但又索取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这一笔总数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的巨款,相当于当时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倍,日本年收入的4.5倍。此后,日本将90%的赔款发展军需工业,建立了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体系。1896年伊藤博文内阁制

论述日本侵华历史

论述日本侵华历史 摘要: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 牲,在世界反法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大,原因何在?从主管上看,主要是党派纷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部分中国人反抗意识不强,国家上下尚未完全形成合力,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要消除民族离散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字:侵华根源侵华始末现实意义 一、日本侵华历史根源 日本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来打大中国,我一直都没有搞懂,不知道日本傻还是不傻,日本在战争结束的迅速崛起证明了日本人不傻。现在日本在科技实力太强大,科学技术也不错的。难道日本在当时有把握能打败中国吗?八年的抗日战争证明了日本没有把握战胜中国。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多年。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战争?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是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没有中国面积大,资源缺乏,扩大土地和人口,需要扩建市场。 原因二是当时中国民心涣散,绝大多数人对国家命运漠不关心,不能团结一致,民心的力量也没有办法凝聚起来。 原因三是日本野心很大,征服了中国,想占领东半球,统治大亚洲。 二、日本侵华始末 日本好多侵略者对中国群众的残酷屠杀,日本走上全面侵华战争过程的道路。 1894年7月日本军舰突然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由此爆发中日“甲午战争”。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辽宁省。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1895年2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3月日军占领整个辽东半岛。6月日军再度登陆台湾。11月日占领台湾全岛。 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等反帝爱国运动。7月,日军攻陷天津,在津抢劫白银200多万两。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京烧杀淫掠。 1901年9月清政府与日、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交出税务、使馆区管理权,并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1905年1月日军再度占领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并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夺我国东北资源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1907年7月日本与法、俄签订秘密协定,把南满和福建定为日本势力范围。

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领土”包括现今中国除关东州(今旅顺和大连)以外的东三省全境,以及蒙东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的撺掇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语:まんしゅうこく)。1932年9月1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在长春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正式承认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初期为“共和”体制,不久后以立清废帝溥仪为“元首”,初期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溥仪后称“皇帝”,年号“康德”。 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国投下的两枚原子弹的攻击,苏联红军突袭了驻守在伪满洲国的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1945年日本战败;同年的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属白山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日语:鉱山株式 会社技术养成所,今白山临江大栗子镇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博物馆)内举行 “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伪满灭亡,之后包括溥仪在内的伪满战犯被苏军抓获,并于1950年被移交给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改造。 民国曾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为殖民东北曾投入130亿。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农业、矿产、商业、金融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经营规模,生产效益以及发展速度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

日本侵华战争

课件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进入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手指ppt)的学习。又我们班主讲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可以看一下(手指ppt),本章共有五节,可以说在整本书中,抗日战争这章是最多的,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了,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本章大致的框架。 本章共分为五节,分别是(看ppt)。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我觉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第二就是要把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的作用及意义。第三要掌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对他的评价。第四要掌握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的抗战路线,纲领,以及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同时也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敌后战场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以及我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及作用。这就是这一章的基本框架。

当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重难点的学习。下面我们班给大家讲解第一章——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先看一下日本侵华的历史原因。(手指ppt)可以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早在1876年就侵略过台湾,1894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总督府主要官员都有日本人担任。他们制定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至清,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日本人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他们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殖民当局还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此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在1927年的6月至7月。

曾有23个国家承认了日本刺刀下建立的伪满洲国

曾有23个国家承认了日本刺刀下建立的伪满洲国一场“乌克兰革命”带来一批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国家”。“克里米亚共和国”、“顿涅茨克人民共 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相继粉墨登场。这些“国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即使被认为是 击落马来西亚航空MH17号班机的主要嫌疑犯“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军队”,在各国媒体上也只被称 为“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 80年前,中国版图上也出现过几个因外国势力入侵或干涉而形成的伪政权。由于二战前和二战 中国际局势的演变,这些伪政权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其中以位于中国东北的伪满洲国最为独特,承认该政权的国家中既有轴心国,也有同盟国。在彼此承认和建交背后的是非曲直,颇值得玩味。 来路不正的政权最需要别人承认 伪满是“九一八”事变的产物。发动事变的日本关东军为了长期统治中国东北,派遣奉天特务机 关长土肥原贤二在天津策动“便衣队暴动”,将隐居于此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带到长春,拥立为“满 洲国”执政,宣示这个伪政权正式建立。在伪满成立的1932年3月,其“外交总长”谢介石便向日、美、英、法、德、意、苏等17个国家发出通告,希望建立外交关系。但除了日本于6月宣布承认伪满外,其他国家都没有积极回应。美国更在此前发表声明,宣布不承认任何违反《国际联盟盟约》 和巴黎公约的行为。 日本当局分析局势后认为,只有使伪满政权获得国际承认,才能开展对外贸易,有效地攫取利益。而伪满获得承认的前提,则是中国政府的事实承认或国际联盟的承认。但在1933年2月,国际联盟以44票赞成、1票弃权、1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肯定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不承认 伪满洲国的合法性,粉碎了日本的美梦。 唯一投了反对票的日本随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以示抗议,并将精力转向诱使中国在事实上承认 伪满上来。1934年2月,当中日双方就华北与东北通邮问题展开谈判时,日方便试图通过使伪满邮 票进入关内造成承认的假象。但中方已经识破了日方的阴谋,对此寸土不让,不仅拒绝邮票上出现“满洲邮政”字样、不允许加盖“满洲国”邮戳,在票面上也不许印有溥仪头像等“不适当的花纹”。直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日本侵华战略的历史文化渊源 ——为甲午战争120周年作 冯天瑜 甲午海战资料图片 19世纪中叶以降,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和“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大略同期步入近代化进程。因变革深广度的差异,历三十年,至19世纪末叶,中日国力悬殊(弱方的清朝并不自知)。1894年7月,蓄谋已久的日本挑起战端,清朝消极应战,日军在朝鲜、辽东重创清朝陆师,在黄海完败北洋舰队。1895年4月,“海陆交绥,战无一胜”的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控制朝鲜,掠占台湾,索取库平银二万万两赔款,加上“三国还辽”追加三千万两赔款,共相当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日本则得以在帝国主义路径上狂奔。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前承16世纪丰臣秀吉征伐朝鲜、觊觎明朝,后启20世纪30—40年代的14年侵华战争,置之更广远的历史背景,则是日本自古以来国家战略的强势践行。日本侵华,有着久远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自古即立“八纮一宇”说 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狹窄,资源不富,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诉求,其掠占的首批目标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 “雄飞海外”、称霸世界,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

皇便有“八纮为宇”狂想。“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成书于8世纪、用汉文写作的古典《日本书记》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意欲将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一宇(屋顶)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明治维新伊始,即以天皇名义发布《宸翰》(御笔信)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富士山——引者)之安。”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纮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纮一宇”,字面意思似乎是“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1915年(大正二年)3月11日,国柱会机关报《国柱新闻》刊登《神武天皇の建国》一文,正式抛出“八纮一宇”说。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声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八纮一宇”为其根本目标。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期间,“八纮一宇”成为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其军政机构悬挂两条幅,一为“武运长久”,一为“八纮一宇”。 古代日本的海外扩张 “八纮一宇”是日本千余年的国家方针。自大和国于4世纪末、5世纪初统一日本开始,即践行“掩八纮而为宇”的扩张计划。 日本古代有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传说。4世纪末,倭王侵犯朝鲜,渡海攻破百济、新罗城池,并掳掠奴隶、布帛,后被击败,退回日本。 7世纪日本派兵介入朝鲜三国(高丽、新罗、百济)政争,被唐朝与百济联军重创,此为中日间第一次交兵的“白江之役”(见《旧唐书·刘仁轨传》)。 16世纪末,军事封建领主丰臣秀吉(1537-1598)初步平定战国纷争,立即向外扩张,先是迫使朝鲜、菲律宾、台湾琉球前来朝贡,进而大规模出兵朝鲜,试图以朝鲜作为征服中国的跳板。1577年,丰臣秀吉向其主公织田信长进言:“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灵威,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也。”(赖山阳:《校刻日本外史》第15卷)1590年(天正十八年)冬,已成日本实际统治者的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宣称:“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史料日本》近世编,吉川弘文馆1964年版) 1591年(天正十九年)、1597年(庆长二年)丰臣秀吉两度派遣大军渡海,于釜山登陆,曾占领朝鲜京城、开城、平壤三都,剑指明朝,甚至宣称要迁都明朝京师北京,由日本天皇统治“明国”。因中朝联军在陆战和海战中击败日军,丰臣秀吉铩羽而归,一蹶不振,然其“必图朝鲜、窥视中华”的扩张侈念对近代日本产生久远影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启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