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满洲开拓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满洲开拓团”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逐步占领中国东北,“移民满洲”一直是日本军政两界以及民间舆论所热烈讨论和
期望的问题。

1932年1月,关东军统治部在奉天召开“满蒙”法制及经济政策咨询会议,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移民满洲”问题。

会后,关东军统治部制定了《移民方策案》、《日本人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

这些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在10到15年的时间内,分别向中国东北移入武装的“屯田兵制移民”1万人和“国防移
民”10万户;“屯田兵制移民”须优先选择“满洲”驻屯军退伍兵,把具有军队组织和纪律和屯田兵制移民作为“移民满洲”的尖兵。

1932年10月,在有“开拓团之父”之称的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的亲自策划之下,493名日本武装移民进驻牡丹江永川镇,第二年建成“弥荣”和“千翔”两村庄,成为入侵中国东北的第一个移民团。

也是在这年10月,关东军正式出台了《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

根据这个方案,移民团在中国东北的主要职能是:“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的现实势力,充实日满两国国防、维护满洲国治安,并建立以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也就是说,移民团”负有巩固“国防”、维持
治安、文化侵略等多重军事和政治功能。

这一《对满移民的全面方针和移民计划案》,还将移民的具体方案定义为“特别农业移民”,方案规定:“特别农业移民是以退伍军人为主体,在警备上相当屯田兵制组织,具有充分的自卫能力。

”换言之,移民团是一个准军事组织,是关东军的重要补充。

根据上述方案,1932至1936年期间,日本一共向东北进行了五次“实验移民”。

有鉴于“实验”的成功,1936年8月25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宣布,将大规模向中国东北移民作为日本的七大“国策”之一,决定向中国东北“二十年移民百万户”,即:“向满洲输送内地农业移民,以大致二十年迁入约百万户500万人为目标,其计算方法按每户农业移民的家庭人口为5人计算,计500万人。


该计划自1937年开始实施。

其“百万户移民”,又被分为“甲种移民”和“乙种移民”。

所谓“甲种移民”,也称“集团移民”,指接受政府的优厚补助、并由政府直接受理的移民,被安置在宽裕的移住地,目的在于使之成为未来移民村的核心,移民的构成单位至少在
200-300户;“乙种移民”,也称“自由移民”,指政府补助微薄,主要依靠民间实行的移民。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从1938年开始
到1941年,大约16.5万16-19岁的青少年被移入中国东北,以承担起“充实国防,确保治安”的“职责”。

也是在这一阶段,“满洲开拓团”的名称正式出现。

“满洲开拓团”的性质,用日本军方的说法,是以人口增长完成“实力的培植”。

军方认为,过去之所以没有实现对满洲的完全统治,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采取增殖邦人手段而放任自流,导致无日本人实际势力存在的结果。

……(如果)日俄战争后就积极移入众多邦人,这次满洲事变就不致于发生,即使发生也能兵不血刃地结束,因此,今后务必要把培植我之实力放在第一位”。

其长远目的,则在于使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永久性地住上500万到1 000万”。

“开拓团”的另一性质,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九·一八”之后,日本在东北面临两大军事力量的威胁,其一是东北境内的抗联武装和土匪势力;其二是与之相邻且同样垂涎中国东北的苏联军队。

尤其以后者之威胁最重。

“开拓民”的大量移入,本就负有建造“活人堡垒”工程的使命。

“百万户移民”,绝大部分部署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和漫长的中苏边境地区。

日本当局并以轻重之要,划分了国防三线地带——“国防第一线地带”位于中苏边境,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是“作为对苏防御、作战上的军事辅助者,以及关东军的
协作力量”,“一旦有事之际作为关东军的后备兵力”,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了日本移民总数的五成;“国防第二线地带”针对的是东北境内的反日武装,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占了移民总数的四成,其作用是配合关东军“镇压反满抗日武装部队”和维持“满洲国”的治安。

“国防第三线地带”是指指政治、军事、经济、工业、交通重地,这一地带的“开拓民”分布最少,主要起到保卫要地和输送给养之责。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

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可以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

1、试点移民
试点移民从19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九一八”事变。

日俄战争之后,由于日本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南满铁路,因而建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并在铁道两侧建立“开拓团”,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铁路的安全营运,维持沿线治安,以开发产业、文化为目的,使日本人定居。

”这一阶段有少量的日本民众作为试点移民进驻这些开拓团。

2、武装移民
从“九一八”事变后到“七七”事变前,为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第二个阶段,即“武装移民”阶段。

第一次武装移民发生在1932年,日本第63届临时议会通过了第一次向“满洲”移民500名的方案,预算移民试验费20.7万日元。

这种移民招收对象均为在乡军人,按军队形式编组,并配发武器。

日本政府之所以把开拓团作为据点,是为了配合军事侵略,构成他们的农村军事势力和武装集团。

3、国策移民
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是日本向东北移民政策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猖獗的一个阶段,即“国策移民阶段”。

1936年4月,关东军召集了由陆军省、拓务省、伪满政府等机构参加的“第二次移民会议”。

5月,会议通过《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

日本拓务省以此为基础制成政策案,于7月送交海外拓殖委员会通过。

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将“二十年移民百万户计划”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随后,又“要求”伪满政府将其列为三大“国策”之一。

具体移民计划如下:从1937年开始,20年内向东北移民百万户。

20年共分四期,每期5年:第一期1937-1941年,计划移民10万户;第二期1942-1946年,移民20万户;第
三期1947-1951年,移民30万户;第四期1952-1956年,移民40万户。

日本向东北移民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日本想借此改变东北的民族构成,造成日本人在东北的人口优势,反客为主,霸占东北。

主要表现在⑴侵占中国土地。

日本以“维持治安”为借口,将日本移民目的地宣布为“危险区”,将当地农民赶走了事。

截至1943年,日本以这种方式逼迁中国农户40771户。

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为止,日本通过伪满政府和“满拓”掠夺的土地高达3·9亿亩,是日本国内耕地面积(600万町步)的3·7倍。

“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

⑵奴役中国劳工。

众多祖祖辈辈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中国农民被剥夺了他们赖以
生存的土地,被迫给日本侵略者出卖廉价劳动力。

1939年,伪三江省依兰县的“千振村”有日本移民348户1160人,而充当他们佃户和雇工的中国人有4379户25548人,朝鲜人有360户894人。

另有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了日本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廉价劳动力。

1941年,日本为掠夺珠河县土地,以“维持治安”为名,将县内所谓“危险地区”的600户农民迁到鹤岗煤矿充当苦工,许多人葬身矿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机构及伪满当局设立的企事业立刻土崩瓦解。

也标志着日本的“移民侵略”计划彻底破产。

总之,日本的“满洲开拓团”计划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步骤,也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罪证。

它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权益,对中国人民,尤其对中国东北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我们应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待这一历史问题,牢记历史教训,引以为鉴,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