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逆城市化及其原因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逆城市化研究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在我国,逆城市化现象已经出现。根据逆城市化理论,研究各国“逆城市化”发展特点,对比中美两国逆城市化现象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我国逆城市化的原因所在,并最终提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abstract: the counter-urbanization phenomenon has emerged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unter-urb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er-urbanizati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no-us counter-urbanization. on this basis, we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ounter-urbaniz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率
key words: counter-urbanization;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rat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057-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速度突飞猛进,
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大都市纷纷建成。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人口大量向大城市集中,交通拥挤、城市污染严重、住房难、子女入学等城市问题日益加剧,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北京等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乡村回流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且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对于中国“逆城市化”这种现象,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城市基本特点,正确区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异同,合理分析我国“逆城市化”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城市化建设道路或发展模式选择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1 逆城市化理论
1.1 逆城市化理论背景逆城市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经济地理学家布赖恩·j·l·贝里在1976年第一次提出。1940年后,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不断扩张,同时,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大都市的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大城市开始出现发展趋缓的现象,在1970年3月到1974年4月期间,大都市的人口减少了180万。同时,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大城市发展放缓现象。贝里认为“逆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就是规模的下降、密度的下降和异质性的下降”,这一趋势是使得人口分布“从一种比较集中的状态到一种不太集中的状态的运动”[1]。他描述了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也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相反的是,经过70年
代之后,80年代起美国又出现了再集中化和“再城市化”的趋势,进而美国学者推导出城市发展四阶段理论,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2]。
1.2 各国“逆城市化”发展趋势各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各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各国的“逆城市化”表现各有特点,相同之处都是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与俄罗斯。
如前文所述,美国城市郊区化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卫星城镇,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德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鲜明的特点为中小城镇是城市化的主体、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小城市(人口在2万~20万)在所有城市中占了76%的比例。日本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特点为形成城市群,市中心区人口较少。20世纪初期形成四大工业地带,人口向工业发达城市集中。但到20世纪后期,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工业增长速度减缓,以及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人口和企业向城郊迁移,从而形成城市群。英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带地价悬殊,住宅建设对土地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工业结构改变使企业外迁。俄罗斯城市化水平速度很快,这与前苏联长期实行低房租政策有关。但发展后期,地价上涨使得城市居民土地需求向郊区转移,以满足寻找第二住所和辅助消遣。
1.3 中美“逆城市化”发展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也突飞猛进,其城市的规模、数量、发达程度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如图1所示,我城市化率在建国以来持续增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少许回落,但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率大幅提升。尤其是近十年,大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都在产生变化。但是,由于受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逆城市化”现象已悄然而生。如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人口“城转农”,汕头出现“城中村”,江西省赣州城乡之间涌起了“双向流动”的潮流,北京市的城市居民倾向于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昌平、丰台等区购买住房[3],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为,一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标志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始,超过20%以后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至50%左右成为城市化国家,达到70%时将趋于稳定。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较高。以美国为例,2000年,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0%[4]。然而,我国在2008年城市化率仅为
45.7%[5],在尚未完全成为城市化国家时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显然不符合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前的“逆城市化”现象,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本质的区别。
①人口流动的实质不同。美国的“逆城市化”实为大都市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