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位、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化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移到大城市中形成核心 - 边缘结构, 因而, 中小城市需要与大城市保持足够大的距离, 保持一定水平的区际贸易成
[ 3 ] H e l p m a n ) 则认为, 大城市人口增加会提高城市土地等不可流动要素的价格, 本来回避与大城市的竞争。赫尔普曼(
当区域间贸易成本很低时, 人口和经济活动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 这意味着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小城市更可能承接 来自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当同时考虑城市成本和外部市场空间时, 运输成本和区域差距之间呈现“ 钟形” 曲线关系,
8 ] [ 1 4 ] 距离影响着城市间的物质信息交流, 因而地理距离和交通距离常被用来度量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 [ 。城
市间交通距离和耗费的时间, 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规模较大的城市往往成为交通运输网络的 结点, 会产生内生性问题, 本文使用城市间的直线距离来表示城市间的空间关系。 我们定义了两类指标来表示城市间的空间关系, 一是各地级城市距北京、 上海和香港的最短距离, 二是城市与周 边城市的接近程度。目前, 中国已经形成了以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北京为 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在客观上成为中国的三大增长极, 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北 京、 上海、 香港是所在城市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使用某城市距三大中心城市的最短距离, 可 D o b k i n s 以大致描述该城市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区位特征。为了捕捉距离变量的非线性特征, 参考多肯斯和尼德斯(
城市经济
1 0 ] 高等级城市反而限制了其增长。布莱克和亨德森 [ 曾利用市场潜能与城市规模的交叉项来检验市场潜能效应
是否对规模较大的城市影响更大, 但没有得到显著的结果。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位置有关, 在进 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时, 应注意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特征的交叉影响。
数据与变量说明 三、
城市区位、 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化路径
皮亚彬 薄文广 何力武
内容提要 本文使用中国 2 0 0 0~ 2 0 1 1年地级城市数据, 研究了城市区位和城市规模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1 ) 随着与核心城市距离变远, 城市长期人口数量先下降、 后上升、 再下降, 呈现出“ 的非线性关系; 结论如下: ( ∽形” ( 2 ) 在城市体系内,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 3 ) 某地区城市分布越密集, 则该地 区的城市人口增长越快, 应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带动城市化。在城市群发展战略上, 需要注意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 理上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 城市体系 城市区位 城市规模 城市化路径
要因素, 如果缺乏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小城市很难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增长, 因此不能仅从单一的“ 最优
8 ] 规模” 出发, 限制特大城市的发展。帕特里奇等 [ 利用美国城市增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 不同规模的城市从与更
高等级的城市接近中获得的收益不同, 临近更高等级的中心城市对规模较大的城市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 对人口 小于 2 5万的城市人口增长存在正向的影响, 而对于人口规模在 2 5万 ~ 1 5 0万之间的中等规模城市来说, 接近更 6 0
1 ] 。近 2 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将区际贸易成本作为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现状以 长所需的市场空间 [
及未来演变趋势的核心变量, 而区际贸易成本内涵丰富, 包括了城市间距离、 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制度和文化差异
[ 2 ] 等现实因素。克鲁格曼( K r u g m a n ) 认为当地区间的贸易成本较低时, 由于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中小城市的产业份额
[ 1 4 ] 7 ] &I o a n n i d e s ) 以及许政等[ 的做法, 在回归模型中分别加入城市间距离的一次项, 二次项和三次项。
本文还希望考察位于城市群内是否有利于城市的长期增长。鉴于城市群的边界较为模糊, 对中国城市群的 数量和各个城市群的边界定义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我们不使用虚拟变量来表示一个城市是否属于城市群, 而采
文献评述 二、
研究城市区位影响城市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互作用的文献,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 一是考虑不同等级的城市间互相影响, 主要关 注与高等级城市的距离对低等级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是考察城市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数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最早研究城市间空间联系的是中心地理论, 其核心观点是: 低等级城市数量多, 向周边的小范围地区提供较 少种类的商品和服务; 高等级城市数量相对较少, 但服务的空间范围较广, 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相对丰富; 城市 体系呈现为等级性特征, 每个高等级的城市周边分布着若干个低等级的城市, 低等级的城市需要从高等级城市获 得自身提供不了的商品和服务。同时, 城市之间为获得市场区域而竞争, 城市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增
[ 8 ] 增长; 但是, 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为了吸引产业也存在着强烈的竞争关系。帕特里奇等( P a r t r i d g e e t a l . ) 利用 [ 9 ] 美国城市增长数据实证发现, 规模相近的小城市从彼此临近中获得的收益为负; 孙( S o h n ) 采用韩国的城市数
据, 同样发现城市周围一定范围内的邻居数量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为负, 但结果不显著。但是, 布莱克和亨德
[ 1 3 ] 格莱泽等( G l a e s e r e t a l . ) 在研究美国城市在 1 9 6 0~ 1 9 9 0年间的城市增长时, 检验了城市初始特征对城市
长期增长的影响。这样, 一方面避免了城市增长对城市特征影响造成的内生性问题, 另一方面这个模型可以发现 城市特征对城市增长的长期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城市区位因素、 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初始状况等 因素, 以考察这些因素对城市长期增长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 N t + T 2 3 l n ( )= d i s t + d i s t ) + d i s t ) + l n N d i s t n N X α α α α α α l γ ξ 0+ 1 2( 3( 4 t+ 4 t+ t+ N t 其中, N N 为第 T+t 期的常住人口数量, 之所以选择常住人口而非城市 t为市辖区在期初的常住人口数量, t + T 户籍人口, 是因为我们更关注城市吸收就业的能力, 而户籍人口统计没有将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统计在内。 d i s t 为影响城市增长的城市区位因素, X 包括城市在基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 t为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其他因素, 共服务、 经济结构、 城市等级等, 这些因素将在长期影响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此外, 为考察不同规模城市从城 市区位中获得的收益, 我们还加入了城市规模和距离核心城市的交叉项。 ( 二) 变量设定
中图分类号: F 2 9 9 .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3 6 ( 2 0 1 4 ) 0 3- 0 0 5 9- 0 7
引言 一、
当前, 中国将城市化作为扩大内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国际上,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市化视为 2 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的两大事件之一。城市化本质上就是一个涉及社 会、 经济和空间等多种因素的人口区域或产业间的迁移过程。具体到中国, 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另一 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这正是中国城市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在。那么, 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吸引更 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呢; 哪些城市能够实现更快的发展— — —初始规模更大的城市还是区位条件更好的城市? 初始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具有更高级别的聚集效应, 因此对外来人口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如北上广等一线城 市。区域条件较好的城市, 可以便利地接受大城市的辐射效应, 享受大城市溢出的共享效应和产业配套条件, 因 此当地产业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 如东莞、 昆山等二三线城 市。在未来中国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上, 究竟应该选择大城市、 小城镇还是城市群, 应该发展东部城市还是应该重 点发展中西部城市?本文使用中国 2 0 0 0~ 2 0 1 1年地级城市数据, 实证分析城市区位、 城市规模以及二者的交互 作用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以期对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尽管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对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作用, 但绝大多数文献仅从单一因素
[ 1 0 ] 森( B l a c k&H e n d e r s o n ) 通过研究 1 9 0 0~ 1 9 9 0年期间美国城市的演化过程发现, 市场潜能对城市增长有显著的 [ 1 1 ] 促进作用; 帕特诺夫和施瓦茨( P o r t n o v&S c h w a r t z ) 对欧盟 4 0个国家的 4 7 0 0个聚居地进行的分析表明, 有更多 1 2 ] 城镇邻居的城镇比孤立的城镇增长得更快。就国内而言, 王小鲁 [ 发现全国的“ 百强镇” 大多位于长三角和珠三
角这两大城市群, 这两个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众多中小城市紧凑分布, 并且城市之间有着密集的交通网相连, 交 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 而在城镇分布相对稀疏的西部地区, 位于其中的小城镇即使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也难有实质 性的发展, 但作者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
7 ] 城市规模和区位对城市增长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许政等 [ 认为与大城市的距离是影响中小城市发展的重
[ 1 5 ] H e a d&M a y e r ) 选取衡量各城市 用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地理接近程度来反映城市群对城市的影响。海德和梅耶(
5 9
经济与管理研究( 2 0 1 4年第 3期)
R e s e a r c ho nE c o n o m i c s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与已有文献相比,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考察全国各地级城市 距离京沪港三大核心城市的距离对城市人口长期增长的非线性影响; 第二, 加入了城市规模和城市区位因素的交 叉项, 考察不同规模的城市在接近高等级城市中获得的收益; 第三, 考察了城市周围城镇分布的密集程度对特定 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收稿日期: 2 0 1 3- 1 2- 1 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分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 人口、 教育、 就业和迁移政策仿真模型及技术支撑平台构建 研究” ( 1 3 & z d 1 5 6 ) 作者简介: 皮亚彬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天津市, 3 0 0 0 7 1 ; 薄文广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 北京, 1 0 0 0 2 8 。 何力武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4 ~ 6 ] 即在区际贸易成本很高和很低时, 均出现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格局[ 。由此可见, 与核心城市的距离与特定城 7 ] 市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许政等[ 利用中国 1 9 9 0~ 2 0 0 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证实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
断, 发现随着到大港口的距离增加, 对城市经济增长率存在先抑制、 后促进的非线性影响。 另外, 与周围城市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影响城市的长期增长。城市群内的城市可以共享区域性基础设施、 提高 就业匹配成功率、 分享知识创造的溢出效应, 同时城市群本身还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有助于城市产业和人口
( 一) 模型设定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 对城市增长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城市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长, 更应该关注城市对 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伴随着人口的不完全流动, 是一个长期的、 动态的过程, 因而地理条 件在较长的时间都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作用。因而, 不同于国内大多数文献在研究城市发展时使用人均 G D P的经 济增长指标, 本文采用城市人口增长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