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五脏。

2.--------------------,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心”
3.“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虐”“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
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qiu)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秋---,冬善病痹厥。


4.“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浮-----夏日
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
5.“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人气长,长则胜邪,故昼安
-----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夕加-----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6.“风寒感冒”属于证候,而不是疾病。

7.构成宇宙本源的是------------精气
8.-------人体的本原物质是-------------精气
9.天地万物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10.古哲学中,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指水地为万物生成之
本源;气的概念的产生,源于---云气说:气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

11.“精气”首见的著作----《管子》与《周易》
12.“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
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13.昼夜分阴阳:上午(6-12点)---阳中之阳;下午(12-18点)---
阳中之阴;前半夜(18-24)---阴中之阴;后半夜(0-6)---阴中之阳。

(没有中午!)
14.体现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的是:①阴阳属性互相转化②阴阳之中
复有阴阳③比较对象不同。

(没有“对立制约”,所谓的相对性指的是可转化的)
15.“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互根互用。

(互根指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互用指相互资生、促进、助长。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16.阴阳交感:阴阳相互发生作用,是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
17.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8.互根互用和对立制约为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

19.五脏分阴阳:心肺肾肝----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
之阳。

(变化规律同昼夜的阴阳变化)
20.《素问·调经论》所说的属于阳的病因是:风雨寒暑(六淫)。


邪的是:饮食、居处、喜怒(情志)
21.阴偏衰---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2.阳偏衰---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3.“阴中求阳”适用的病症为---阳虚“以补阳为主,然后佐以补阴
以阴中求阳”
24.药物之味的阴阳属性:阳---辛甘淡,阴---酸苦咸。

25.阴阳一体观的内容中,不包括阴阳转化
26.阴阳交感的动力源泉---阴阳互藏
27.“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说明的阴阳学说关系是:互藏。

28.“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说明的阴阳
关系为:互藏。

29.“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体现阴阳的关系
为:互根互用。

30.“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体现阴阳关系为:互根互用。

31.“昼不精,夜不瞑”,是阴阳何种关系失调所致:互根互用
32.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为:互藏。

33.阴阳的互为消长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

34.“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然其要一也”
说明了“阴阳的普遍性”
35.五行相生规律排列: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角徵宫商羽---握
忧哕咳栗(五脏变动)---呼笑歌哭呻(五声)---筋脉肉皮骨36.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相乘(不是相克)。

“木火邢金”属于“相
侮传变”
37.“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说明了五行之间的关系为:制化
关系。

(相互制约相互资生)
38.五行胜复调节,若胜气为金,则其复气是:火。

胜气所不胜为复
气。

“子复母仇”。

木旺乘土,土为金之母,金克木。

39.五行相生的治法: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之阴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培土生金发: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
40.五行相克的治法:
抑土扶木法: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
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

培土治水法: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
41.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42.五脏共同的特点:藏精气。

(五脏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特
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43.“满而不实”指:精气充满而流通布散。

“实而不满”指:传化水
谷但不化生精气。

44.《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
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
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45.“清虚之脏”指的是:肺。

46.“为胃行其津液的”的脏腑是:脾。

47.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其枢转作用的是:脾
48.“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49.“人卧血归于---肝”
50.“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51.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52.能够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功能的脏是:肾。

53.五脏阳气的根本-----肾阳;阴气的根本-----肾阴。

54.“胃之关”指的是:肾;主要指的功能是:肾阳的蒸化作用。

55.脏腑关系中,主要体现了与血液生成及运行的是:心与脾。

56.具有精神互用关系的两脏是:心与肾。

(肾藏精,心主神)
57.“生气之源”指的是:脾胃。

“生气之主”指的是:肺。

“生气之
根”为:肾。

58.命门的认识:①赵献可认为命门即真火,有主一身阳气的作用。

②张介宾认为命门之中具有水火二气,从而发挥了对人体滋养激
发作用③孙一奎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非水非火。

59.肝肾关系:“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60.具有藏泄互用关系的是:肝肾
61.肺之门户是:喉
62.“孤府”---三焦;“孤脏”----脾。

63.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

64.“血府”------脉;“血海”:肝脏、冲脉、穴位;任脉为“阴脉之
海”
65.五脏功能:
66.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最为确切的含义是:六腑气机通降下行。

67. 68. “中精之府”“中清之府”“清净之府”指的是------胆
69. 胆的生理功能:主决断,贮藏和排泄胆汁
70. 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71.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72. 六腑和奇恒之府
73.五脏所主元神可分为神魂魄意志。

(不是脑所主元神。


74.与女子胞(子脏、子处、血脏)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心肝
脾肾,冲任督带。

75.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何种作用-----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阳
气的激发、兴奋、促进作用)(气的调控作用为阴气的减缓抑制宁静作用)
76.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

77.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
心脉,三焦下行。

”“下注于气街,并下行于足”
78.宗气的生理功能:行呼吸,行气血,资先天。

与语言、声音、呼
吸强弱有关。

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

79.观察“虚里”(心尖搏动)变化,以了解其盛衰的是------宗气。

80.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分布特点为:与血同行,环
周不休。

卫气的分布特点: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81.“神”含义: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
命活动外在的体现。

82.与血液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心脾肺肾
83.与血液运行------------------------------心脾肺肝
84.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心的功能。

85.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空窍,并能
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属阳)
86.质地较粘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
的,称为液。

87.心藏脉,脉舍神
88.人体狭义之神通常不包括:运动。

包括:五神,七情,五志,思
维。

89.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为知志,因志而
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90.肾所摄纳之气为------- 清气。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宗气。

91.肺所宣发的气为-----卫气。

92.大出血病证,常用大剂量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摄血(不是
气能生血)
93.气血津液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行、摄血;血为气之母,能养、载气。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
津血同源,精血同源;
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
精气化身,神驭精气。

94.“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95.手足三阴经,,交接于--------胸部内脏
96.十二经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
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97.足厥阴肝经分布于内踝尖八寸以上的----下肢内侧中线。

(前中后
为:阳明少阳太阳,太阴厥阴少阴,但是厥阴肝经在内踝尖八寸
以下与太阴脾交换,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98.分布于头侧、面额侧、头后部的经脉是少阳、阳明、太阳。

(与头
痛经脉归属一样)
99.手三阳经分布于躯干部的------肩胛部。

100.足太阴脾经分布在胸腹部。

101.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肾胃脾肝)
102.交接部位:手足阳明鼻翼旁,手足太阳目内眦,手足少阳目外眦。

103.既至目内眦,又到目外眦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
104.经过气街的经脉是-----足阳明与足少阳(胃和胆)
105.循行环绕口唇的经脉是:::胃肝冲任脉。

106.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足三阳经则阳明行于前(胸腹面)太阳行于后(背面)少阳行于侧面;足三阴经行于腹胸面。

(结合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记忆)
107.奇经八脉生理功能:密切十二经脉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108.十二正经中,“络脑”的经脉是---膀胱经
109.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映脑、髓、肾的技能。

110.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111.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为“血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

112.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113.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主一身左右之阴阳114.维脉:维系全身经脉
115.经别: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

加强了足三阴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116.别络: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加强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都是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

117.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为“浮络”
118.任脉循行的终点是目眶下(冲脉也是)。

督脉终点为上唇系带。

119.《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益奇邪”“通营卫”作用的是:孙络
120.起于中焦的经脉是---肺经;起于目内眦的是====膀胱经;起于目外眦的是-----胆经;起于鼻翼旁-----胃经。

121.体格,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体型。

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三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22.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籍是---黄帝内经
123.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湿化
124.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为-----从化(质化);不同体质类型所具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称为----质势。

不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病变特点,称为---病势。

125.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即动摇不定特性);风为百病之长。

126.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寒邪直中脏腑。

127.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湿性重浊、粘滞、趋下,易袭阴位。

128.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29.火热之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130.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131.戾气也称为疫气,疫毒,异气,乖戾之气
132.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腑是---心。

133.情志异常,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是---突然受惊。

过度喜乐为精神不能集中,神智失常狂乱。

过度悲忧为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134.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④;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按照五味、五体的归脏和五行相克记忆)
135.偏食辛温燥热饮食,则可导致胃肠积热或酿成痔疮。

136.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血。

137.痰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38.瘀血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症繁多。

139.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间加重),肿块(固定,体表血肿,体腔癥积),出血(少而不畅色紫暗夹血块),色紫暗(面口爪舌)肌肤甲错脉涩结代。

140.结石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胃膀胱等脏腑;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141.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正气不足;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邪气偏盛。

142.感邪后某一部位病症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病症的发病类型是---并病。

143.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也决定病证的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为-----正邪的盛衰。

144.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阶段是----------初期和中期。

145.导致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机变化是:正虚邪恋(正气大虚,余邪未尽)疾病后期遗留某些后遗症的病机也是这个。

146.疾病基本病机有::①邪正盛衰②阴阳失调③精气血失常④津液代谢失常⑤内生五邪
147.阴阳不相维系,可以出现-----------阳盛格阴,阴盛格阳。

148.持续高热,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其病机变化为-----热极生寒。

149.脏腑气滞病变多发生于-----肺、脾胃、肝
150.血虚证多见于心肝,但成因多与脾胃、肾有关。

151.《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的机理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152.血燥生风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或缺营养或瘀血内结。

153.阴虚风动的常见病因是: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154.“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155.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是------肺胃大肠。

156.正气不足,邪气亢盛,形成的病证是:虚实夹杂证
157.正气不足,邪气已退,形成的病证是:虚证。

158.过食生冷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阴偏盛。

159.正治,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则,又称为“逆治”
160.反治法是指,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又叫“从治”
161.塞因塞用指,以补开塞,用补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
证。

“真虚假实证”
162.通因通用:用通里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热结旁流”采用的治疗方法。

163.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者,采用的治法---先祛邪后扶正
164.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应用的治法为---扶正兼祛邪
165.扶正---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祛邪---用于实证或真是假虚证。

先扶正后祛邪---用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耐攻伐。

166.虚人感冒应采用的治法是--------标本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