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作者:朱文静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6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俩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微妙的甚至于最难处理的关系。
因此正确把握和运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说
两者的关系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是“主客体关系说”。
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负责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只是被动接受及改造的对象。
这样在此关系中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显然这种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说”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缺陷。
如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填鸭式教学、普遍的厌学情绪等。
其二是“双主体关系说”。
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
此种看法片面地割裂了同样是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教育活动不再是其共同实践的活动,而是使“教”与“学”成为两个孤立的过程。
“双主体说”实质是把受教育者上升到主体地位,与教育者并列为主体,但是我们必须区分及意识到教育者的主体特征是在何种情况下即某个阶段下体现的,这与其担当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划等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只能是教育者。
笔者认为“双主体说”把教育过程涉及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两个方面说成是两个过程,逻辑上是矛盾着的。
其三是“互为主客体关系说”。
此说是关于前面俩者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主张从受教过程和施教过程俩方面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该观点仍然是把整体一个活动过程分裂开来分析,强调各自的主体性,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每个行为主体都把对方当作是客体,这样两者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很难建立。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1.树立地位平等观
平等,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
没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就没有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平等的对话,一种关乎“你”与“我”俩个体之间的对话,一种真正的思想意识上的交流。
教育者作为主导者,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营造与受教育者平等相处及交流的气氛,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对象的自我建构及其自主发展。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除了存在着先受教育与后受教育区别外,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在我们开展某项教育活动时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决不能以势压人、居高临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赢得受教育者的尊敬,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
2.树立和谐互动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及情感双向交流及交互作用的过程。
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通过传播理论知识、言传身教、启发觉悟等多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从而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后,俩者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主动领悟其教育影响并内化为自身情感体验及精神意识。
同时受教育者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亦可以选择拒绝教育者的相关教育影响,再通过信息反馈从而影响教育者来调整自身的教育活动。
当俩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时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营造和谐互动、相互促进的效果。
3.树立共享观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精神意识上的共享过程。
共享是这两者关系的核心内容,我们要正确把握这一原则。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共享精神,参与并享受群体中所有人的全部意义,参与其中、分享彼此;保持共识,容忍差异,从而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应具有共享意识,以期营造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氛围,实现两者“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在这种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精神意识上的共享,教育者也同样接受着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教育对象提供更高层次的帮助,从而在教育对象享受得以发展的喜悦的同时感受自身思想境界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真正体验到一种与教育对象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永远是个开放着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关系,在两者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二者积极性,共同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通过两者的共享,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书林,高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及其主客体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