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作用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作用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作用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概述 下腔静脉滤过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是为预防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设计的一种装置。 肺动脉栓塞通常发生于体循环静脉血栓形成之后,血栓脱落,随回心血流迁徙至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并可因缺氧、坏死而形成肺梗死。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与发绀,严重病例可出现休克,其病死率为30%。肺动脉栓塞在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并非少见,据统计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14万例,非致命性的肺动脉栓塞57万例。在我国,随着血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迅速增加,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亦不断上升。 栓塞肺动脉的栓子75%~9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丛内的血栓。为了预防或减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传统的外科方法为结扎下腔静脉或用缝线在下腔静脉内编织滤过网,以阻挡下腔静脉系统内的血栓。此类手术的风险大、创伤重,术后并发症多。有鉴于此,人们设想以经皮经腔的方式,在下腔静脉内置人一能阻挡血栓的滤过器。 最初真正能用于临床的滤器是1967年首次报道的Mobin—Uddin伞形滤器系统,由伞形滤器、投放器和载滤器锥形罩三部分组成。滤器的形状为6条不锈钢条而形成的伞形结构,不锈钢条上覆有浸渍了肝素的硅橡胶膜以减少血栓形成,膜上有18个3mm直径的小孔以保持血流通过,6条不锈钢条的末端尖锐,能刺入下腔静脉壁以固定滤器。投放器为尼龙导管,长90cm,前端有一容纳滤器的容器。滤器经切开的右颈内静脉置入,直径23mm、。28nml。Mobin—Uddin的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是滤器置人后下腔静脉发生闭塞的比率高达60%~70%,近年来已被淘汰。 Kimray—Greenfield(KG)滤器于1973年首次报道,KG呈锥形,从中央套环伸出6根直径0.3mm、长46mm的曲线形不锈钢丝,锥底最大直径30rmn,最初也是经切开的颈静脉或股静脉置人,以后改进经24F导管鞘置人。KG大大提高了滤器置人后的下腔静脉通畅率,但仍然存在15%~27%的并发症发生率,且导管鞘直径大,患者创伤较大,目前已被新一代的GF所替代。 近年来滤器的设计经过不断改进,已达到既能截获栓子,又能保持下腔静脉通畅的效果,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术前准备 【适应证】 1.下腔静脉、髂股静脉及下肢深静脉内存在游离、悬浮的较大血栓。 2.下腔静脉系统内存在血栓,但伴有抗凝治疗禁忌证,如明显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 3.已经发生肺栓塞并有可能再次发生肺栓塞者。 4.慢性肺动脉高压伴高凝血状态。 5.老龄、长期卧床伴高凝血状态。 6.各种血栓清除术前。 7.骨盆及下肢严重创伤,伴有或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者。 8.感染所致下腔静脉内脓毒性血栓栓子。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经导管综合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经导管综合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经导管鞘取栓术及经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 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 年6 月至2010 年6 月我院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联合经导管鞘取栓术及经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36 例患者;结果治疗成功 率99.9%,随访6 个月至2 年,未发生肺栓塞,1 例复发,占2.78%,1 例无效,患肢疼痛及 肿胀无明显缓解,10 天后死于肝肾功能衰竭,未发生肺栓塞,余患者患侧下肢疼痛及肿胀明 显缓解,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复发;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经导管取栓术及经导管直接 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滤器;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导管鞘取栓术;溶栓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一种静脉疾病,影响着大众的生命健康,最致的导致 肺栓塞(PE)。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恶性肿瘤、创伤、偏瘫、手术后、重症疾 病等长时间的卧床、制动,致使血液流动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1]。对于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仍无统一的方法。如何找到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是 目前医疗工作者的责任,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10 年~6月收治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联合髂股静脉导管鞘取栓术及接触性溶栓术治疗,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 病例,男27 例,女11 例,年龄38~89 岁,平均年龄61.4岁,临床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全部病例均经B超或MRI检查示,髂股静脉狭窄或闭塞,临床无肺栓塞症状, 患肢肿胀、疼痛;病程:2天~2周。 1.2 方法: 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及溶栓禁忌症,首先予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及其引流静脉情况,无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情况下,于肾静脉下方1cm-2cm水平,透视下置放永久性巴德公 司(商品名)伞形滤器(图1)。然后送入导管,于患肢髂总静脉造影,可见静脉呈双轨征,或静脉内充盈缺损,或静脉闭塞,确诊静脉血栓形成(图2)。遂于患侧股静脉穿刺,沿导丝引入10F~14F导管鞘至血栓段静脉,将导管鞘来回抽动,用负压将血栓吸入导管鞘,经导管鞘将大量的血栓抽吸出体外(图4),反复运用此方法抽栓,直至造影显示静脉通畅,无狭窄 或充盈缺损(图3)。术毕于患侧静脉远端足背静脉或经导管用尿激酶30~50万单位/天, 总量不超过800~1000万单位,连用三天予以溶栓。三天造影复查。术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 6个月。 2 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随访3~24个月,无致命的肺栓塞发生,34例患者患肢疼痛、肿胀明显改善,1例患者2个月后复发,2.78%,经再次经导管鞘取栓及溶栓后,症状缓解;1例无效, 占2.78%,患肢疼痛、肿胀未见明显缓解,10天后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恶性肿瘤、创伤、偏瘫、手术后、重症疾病等长时间的卧床、制动,致使血液流动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 3.2 自从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 首创[2]。我们采用较粗的导管鞘作为抽栓工具这样能尽可能抽吸血管内血栓,其优点有:①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

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宣教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二、临床表现 患肢早期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青紫,浅静脉栓塞时沿受损静脉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后期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溃烂、坏死);急性期随时可能会由于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肺栓塞,严重时导致猝死。 三、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四、观察评估 1、患肢肿胀、皮温情况 2、患者主诉疼痛情况 3、定期测量患肢周径(与健侧肢体相对比) 五、预防措施 1.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1)讲解发生此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 (2)讲解此病常见的症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3)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

2. 抬高下肢,早期活动 对大手术后的病人,应拾高下肢20~3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破,影响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作踝关节的跖屈、背伸运动,内、外翻转运动,足踝做“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向心性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3、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 对多种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 4. 机械预防 可采用下肢加压泵治疗或使用弹力袜。下肢加压泵治疗是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充气和放气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回流至心脏。弹力袜是通过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来增加血液流速和促进血液回流,它能提供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 5. 药物预防 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1次。如伤口已止血,首次用药时间应于手术后6-10小时之间进行。治疗疗程长短依据每个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而定。低分子肝素钠也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物。使用剂量为3000~5000U,皮下注射1日1次,连续7天。应用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对深静脉血拴形成高危病人,口服阿司匹林也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介绍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介绍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避免出现肺栓塞脱落的手术,跟其他的手术一样,进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时候,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护理,包括术前的护理和术后的护理,这样才能达到手术的最佳效果。那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如何护理?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由于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开展的一项新技术,费用较高,病人担心疗效易出现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向家属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腔内血管介入治疗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手术经过及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用成功病例现身教育,以取得病人合作。 饮食:患者宜进食含低脂、粗纤维、清淡饮食,如青菜、豆制品等,多吃粗粮,排便困难引起腹腔压力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此类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因此术前1h可进食半流质饮食,不必强调禁食。

体位及患肢的护理: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患肢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疼痛,甚至活动障碍。 术后护理: 肢体护理:拔鞘管后局部压迫10~15min,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沙袋压迫6h,穿刺侧下肢伸直12h,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下肢远端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3次用皮尺测量患肢足、踝、小腿、膝、大腿周径并记录,观察水肿消退情况。 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为预防术后血栓再次形成,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因此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大小便有无出血,并随时注意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拔针头后帮助按压穿刺点4~6min,确定无渗血后仍需定时巡查。对于老年人,护士要注意经常与之交谈,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以判断有无脑出血的发生[3]。 促进造影剂排泄:造影剂对肾脏有害,术后应鼓励多饮水,并观察尿量、颜色及性状。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不少于3次/d;在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 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穿弹力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6、使用造影剂的患者,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三、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四、其它 1、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2、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强访谈录记者: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

下腔静脉滤器安放步骤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下腔静脉滤器安放步骤 (2006-09-21 23:22:18) 1.选取穿刺部位:对一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取对侧(即健侧)股静脉穿刺;对双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经右侧颈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 2. 2.麻醉:以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麻。 3. 3.在股动脉内侧Seildinger法穿刺置股静脉,置入导丝,透视证实导丝位于脊柱右侧,置血管鞘(一般采用6F)。 4. 4.定位肾静脉:用导丝带右冠或眼镜蛇导管入下腔,在腰1-2椎体间盘附近钩取肾静脉,并造影证实,定位最低的肾静脉下缘的位置,其下方1-2cm就是滤器上缘应当到达的位置,标记此位点。 5. 5.定位肾静脉后不要动床,以免定位点偏移! 6. 6.撤除右冠导管,保留导丝,撤除血管鞘,沿导丝放入滤器套装内的长鞘,长鞘顶端有标记,在透视下将长鞘送至标记点或标记点上方,固定长鞘,拔除长鞘内的扩张导管和导丝,长鞘接

注射器,回抽有血,推注肝素水以防鞘内血栓形成。 7.7.将滤器推入鞘内(滤器容器有方向标记,注意正确连接),用推送杆推送滤器,至滤器上缘到达标记点,固定推送杆,回撤长鞘至滤器完全释放,将长鞘退至滤器下方约3~4cm的位置,拔除推送杆,经长鞘快速推注约20ml造影剂,证实滤器放置位置无误。 8.8.拔除长鞘,局部压迫后,加压包扎(如股动脉未受损伤无须压沙袋)24hr。 下腔静脉滤器安放简化步骤 (2006-09-21 23:24:07) 1.选取穿刺部位:对一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取对侧(即健侧)股静脉穿刺;对双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经右侧颈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 2. 2. 麻醉:以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麻。 3. 3.在股动脉内侧Seildinger法穿刺置股静脉,置入导丝,透视证实导丝位于脊柱右侧,置长鞘,将长鞘送至腰3或腰4椎体处,拔除长鞘内的扩张导管和导丝,长鞘接注射器,回抽有血,快速推注20~30ml造影剂,通过造影剂流空现象定位双侧肾静脉位置,在最低的肾静脉下缘下方1-2cm就是滤器上缘应当到达的位置,标记此位点。固定造影床!! 4. 4.用导丝带扩张子插入长鞘,在透视下将长鞘送至标记点或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 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预防很重要,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这种疾病,会导致行动的不便,严重的危害患者健康,同时一旦并发肺栓塞,将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在生活中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的预防工作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那么我们该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下面就来具体的看看。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2、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3、经过过外科手术的患者应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4、注意饮食:吸烟者应戒烟,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有刺激静脉收缩作用,会加重静脉回流障碍,饮食如病情许可可进食高蛋白、低脂、粗纤维易消化食物,多进鲜水果及疏菜等,避免血黏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预防很重要 5、药物预防: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高危人群,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抗凝药物活血化瘀中药或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的常用药物主要有小剂量肝素,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分次静脉滴注;也可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一般潘生丁25 mg,3次/d,肠深阿司匹林0.3,3次/d,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6、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希望大家能在这几方面多加的注意,对于可控制的因素我们要积极的避免,尽量的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危害我们的身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李娜王辉崔雨 【摘要】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脑出血术后只按常规护理方法,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而对照组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两组比较,X2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操作简单易掌握,为有效的降低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围手术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患者下肢活动受限,常出现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处于废并状态,甚至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50%,肺栓塞发生率为1.50%-5.00%【1】。因此,如何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显重要。及早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使用简捷、经济、有效。我们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360例,均是2011年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方法 1.21 具体实施方法研究组:在患者术后日常护理常规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早期干预,使用前排除患者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仪性能完好,并告知患者使用目的、方法、用时感受及注意事项。患者平卧,将患者下肢置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松紧度以腿套和患者皮肤之间能放如两手指为宜,充气末腿套压力设为45mmHg,从脚踝部开始充气至大腿再逐渐放气,循环进行,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使用期间,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双下肢血运情况。对照组:患者未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而采用术后常规护理。 1.22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①下肢周径测量:用软尺分别测量健侧肢体及患侧肢体,并比较两侧肢体膝下15cm处的周径。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病变主干静脉管径增宽、关闭增厚、内膜粗糙、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等。 1.23 临床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皮肤颜色改变,色素沉着,皮温增高,软组织张力增高,出现Homans征和Neuhof征。 2 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编者按】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学术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对第1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化指南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的专家共识 【摘要】在回顾历史、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对围手术期处理、操作步骤、并发症防治作了归纳总结和说明。强调尽量使用临时性滤器和可取出滤器,以降低由于滤器长期置入而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是为预防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设计的一种装置。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与发绀,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其病死率为30%。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是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在美国,肺动脉栓塞的年发病数为 60 万,病死率为 25%~ 30%(15 ~ 20 万/年)。在我国,随着血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加,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亦不断上升。阜外医院连续 900 例尸体检查资料证实,肺段以上肺动脉栓塞占心血管疾病的 11%。 肺动脉栓塞的栓子 75%~ 90%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丛的血栓。既往为了预防或减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常用结扎下腔静脉或用缝线在下腔静脉(IVC)编织滤过网的方法,以阻挡 IVC系统脱落的血栓。最初用于临床的滤器是 1967 年推出的 Mobin-Uddin 伞形滤器系统,需经静脉切开置入。经过 40 多年的不断改进,滤器的品种增多,滤过效果提高,明显降低了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另一方面,由于滤器长期置入而导致的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亦逐渐引起临床上的关注[17-21]。目前,滤器一般可分为临时性滤器、永久性滤器、可取出滤器(又称临时永久两用滤器)3 类。 1 IVCF 置入、取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1 IVCF 置入术的适应证 1.1.1 绝对适应证: 1.1.1.1 已经发生肺动脉栓塞或下腔、髂股腘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者;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充分的抗凝治疗后仍复发肺动脉栓塞和各种原因不能达到充分抗凝者。 1.1.1.2 肺动脉栓塞,同时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 1.1.1.3 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有游离血栓或大量血栓。 1.1.1.4 诊断为易栓症且反复发生肺动脉栓塞者。 1.1.1.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欲行经导管溶栓和血栓清除者。 1.1.2 相对适应证主要为预防性滤器置入,选择需谨慎。 1.1.2.1 严重创伤,伴有或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闭合性颅脑损伤;脊髓损伤;下肢多发性长骨骨折或骨盆骨折等。 1.1.2.2 临界性心肺功能储备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导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常常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出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怎么治疗,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小编就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常常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出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该怎么治疗,今天借助这个机会,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讲该怎么治疗。一起来看吧。 介入支架治疗的效果差,通畅率低。手术架桥或转流的效果同样很差,且存在手术风险。中医中药治疗仍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或缓解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症状、促进深静脉管腔再通。如果B超复查发现下肢深静脉已经完全再通,这时还必须做CT了解髂静脉通畅情况,如果髂静脉也排除闭塞狭窄,病人又有小腿溃疡的情况下,则可以做下肢浅静脉和交通支离断手术。仅仅存在下肢水肿或小腿色素沉着的情况,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如果没有再通,该如何治疗下肢深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是从上至下逐步增加的,而压力治疗就是通过消除这种压力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压力治疗方法分为,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带压力梯度的弹力袜。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的效果优于弹力袜。 每天间歇性充气泵压迫治疗两次,每次15分钟以上,气泵压迫治疗后穿戴压力中级以上的弹力袜。口服爱脉朗一天一次,每次两片。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需要使用肝素和华法林,行抗凝治疗。每6个月复查深静脉B超了解再通情况,一年后复查髂静脉CT。 以上就是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保健事项。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异样的状况,还是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 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 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 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 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 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 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 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 3 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川(AT川)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 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 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 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 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 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 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 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 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 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3)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误扎静脉,静脉阻塞、静脉外伤或者是静脉管壁和内膜损伤,均可激活凝 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