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与亲少年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
摘要: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因果关系犯罪心理争议
一、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和重要的原因。家庭暴力的伤害造成了一大批问题青少年,他们往往性格怪异,对人、对事冷漠,对各种公益活动认识偏颇,甚至仇视家庭和社会。他们从与父母行言语对抗发展到行动对抗,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制造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目前学术界对此鲜有论及。本文试从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粗浅探析,抛砖引玉。
二、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现何谓家庭暴力,当今学术界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
成员间一方侵犯他方人身,而造成他方人身伤害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以武力或胁迫手段侵害弱者人身权利并对其肉体或精神造成一定损害的强暴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包括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殴打、虐待;第四种观点认为,根据国家反家庭暴力形势,主张凡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理的、精神的、性的暴力均纳入家庭暴力的范围。
随着新婚姻法的出台,“禁止家庭暴力”第一次被写进我国的法律条文中,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条规定:婚姻法所称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1]、在我国,对家庭暴力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在2.7亿个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暴力而解体。从家庭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数量不断上升。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总体来看,我国90年代发生的家庭暴力与80年代相比上升了25.4 %。本世纪的发展速度更快,2002年全国妇联组织接受关于家庭暴力信访达3.66万件,数量比往年上升了40%。
[2]、精神暴力更为普遍。一般情况下,提起家庭暴力,人们就会想到是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而中国法学会进行了一项名为“反对针对
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拳脚相加的身体暴力相比,精神暴力更加普遍。如果将三种暴力形式排列的话,精神暴力排第一,身体暴力第二,性暴力排在第三。参加研究的专家们还指出,精神暴力的伤害不亚于身体暴力,长期遭受精神暴力容易出现情绪表达障碍和性格扭曲等。
[3]、青少年实施家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以往常见的家庭暴力常为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殴打孩子,但目前青少年对家长实施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其手段往往更为残暴、凶狠,由此造成的血淋淋的家庭惨剧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家庭暴力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伤害很大,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三、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从犯罪心理学上说,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是犯罪心理的外化,而每种犯罪心理都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和特殊时期,心理尚未成熟,性格没有定型,周围环境和刺激对他们的生长发育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其状况如何必然影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家庭暴力是一种极为负面的家庭环境因素,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伤害家庭成员身心,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
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青少年受到的不仅仅是皮肉上的痛苦,更严重的是心灵上的创伤与扭曲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
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整体而言,家庭暴力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
[1]、家庭暴力是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产生的“催化剂”犯罪心理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一般来说,它要经历内化、外化和强化三个过程。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内化是指个体将客观现实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和认识、情感等心理意识的过程。而外化是指个体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意识之后,又反过来将其以各种消极的和错误的态度、言语、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并影响周围的客观现实。强化是指行为结果作为一种刺激信息反馈到大脑后,使个体产生满意的评价效应,从而使原有的不良心理意识得到加强的过程。强化的结果是使个体不良心理意识得到鼓励、巩固和加强,从而促进其向犯罪心理转化。
可见 ,犯罪心理的形成都是以个体的不良心理意识为基础的,犯罪心理是不良心理意识的进一步恶性发展的结果。笔者认为,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其提供的不良示范都会给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严重的心理创伤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父母之间因不和产生的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测试表明: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情绪低落,导致抑郁、急躁、易怒、自卑,生活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大,事不如意,易采取过激行为;且容易把家庭施暴的恶习传承下去。二是因家庭暴力导致家庭破裂(包括父母离婚或其中一方被伤害致死)给青少年造
成的心理创伤。
[3]、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环境的依赖很大,健全、合理的家庭结构是家庭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而家庭暴力是导致家庭解体和角色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正在出现第三次离婚高潮。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意识,有的还因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矛盾,引发犯罪。有调查显示,离异家庭犯罪青少年是正常家庭的4. 2倍。直接针对青少年的家庭暴力给他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这种家庭暴力不管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还是隐性的 ,即“温柔的强制”,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仇恨父母、社会等不良的心理意识。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对 2000 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当问及未成年犯“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有 25. 7 %的孩子“自卑”,有22.1 %的孩子“冷酷”,有 56.
5 %的孩子“暴躁”。
[4]、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缺陷不良的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的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笔者认为,家庭如果存在暴力,是无法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本身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