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译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生气通天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阐述养生理论,对《上古天真论》指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法则,用本篇论文作出了进一步的解说。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
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qì shāng rén cǐ shòu mìng zhī běn yě
气 伤 人,此 寿 命 之 本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cāng tiān zhī qì qīng jìng zé
苍 天 之 气, 清 静 则
zhì yì zhì shùn zhī zé yáng qì gù
气 九 州 、九 窍 、五 脏 、十 二
jié jiē tōng hū tiān qì qí shēng wǔ
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 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
节,皆 通 乎 天 气。其 生 五,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
qí qì sān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根本。
yīn yú hán yù rú yùn shū qǐ
因 于 寒,欲 如 运 枢,起
jū rú jīng shén qì nǎi fú yīn yú
居 如 惊 , 神 气 乃 浮。因 于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 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 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shēng qì tōng tiān lùn piān dì sān
生 气 通 天 论 篇 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huáng dì yuē fú zì gǔ tōng
黄 帝 曰:夫 自 古 通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
tiān zhě shēng zhī běn běn yú yīn yáng 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天之阴阳。天地之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
是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地气之九州,人气之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十二节者,骨节也。
两手、两足各三大节,合小节之交,共三百六十五会。
《灵枢经》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盖节乃神气之所游行,故应天之岁月;脉乃血液之所流注,故应地之经水。
九窍乃脏气之所出入,五脏乃阴阳二气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气。
此篇论阴阳二气,与天气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五脏。
天为阳,是以先论阳,而后论阴也。
朱济公曰:天一生水气,乃坎中之满也。
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气也。
本乎阴阳者,天真之有阴有阳也。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
地之五行,上应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其气三。
三阴者,寒、燥、湿也;三阳者,风、火、暑也。
如不能调养,而数犯此三阴、三阳之气者,则邪气伤人而为病矣。
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生气通乎天,是以苍天之气清净,则人之志意亦治。
人能顺此清净之气,而吾身之阳气外固,虽有贼邪,勿能为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调养者也。
故圣人传运其精神,餐服苍天之清气,以通吾之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逆苍天清净之气,则九窍内闭,肌肉外壅,卫外之阳气散解,此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以致气之消削。
盖人气通乎天,逆天气,则人气亦逆矣。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黄帝内经 素问》卷三《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四
这一篇继续学习《生气通天论》。
本段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译文:这段话我的理解是:首先第一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说的是阳气可以养神、可以柔精,使神精明,使筋柔润。
就像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相较于老年人反应要快,头脑更清晰,筋骨较老年人要柔润、筋脉要更协调,这就是阳气的作用。
然后第二句,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阳气不足之时会导致我们人体的汗孔不能正常的开合,在这种情况下,寒邪之气就容易从此(汗孔)而侵入人体,而导致筋脉拘急不能伸展,偻又作伛偻,意思是筋脉拘急而使腰脊椎弯曲而不伸,这些都和阳气受损有关。
第三句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寒邪之气侵袭日久而不解之时,会进一步侵犯到经脉里面而导致类似肛瘘等的瘘管病,或者是停留在肌肉腠理之间日久不解除,就会顺经脉俞穴循行而传入脏腑而致病。
现在看第四句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这句的意思是传入寒邪顺经脉循行传入脏腑之后,由于邪气影响五脏而出现很容易受惊的情况。
这是由于阳气受损,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邪气入侵五脏之后出现的精神、神志方面的一些症状。
那么第五句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这句的意思是说阳气受损,导致了营卫之气也不能正常运行,此时会使邪气不能逆势排出而停留于肌肉、腠理之间,这种情况下容易郁而化热、气血瘀滞的情况,就会出现“红肿热痛”的情况,即为“痈肿”。
我们再看第六句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魄汗”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自汗”,阳气不足、腠理不固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汗,但是这个自汗因为阳气不足没有排尽,而我们人体的毛孔还会持续张开,这种时候本来就是是一种虚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如果又劳动,我们知道动会生阳,会有热的表现,此时毛孔也是张开的状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感受风寒外邪的话,我们的毛孔、俞穴为了抵御外邪就会关闭,而此时体内的热没有随汗而完全排出体外,就会导致停留在体内,就会发生外感风寒、热郁于内的风疟之病,表现为发热恶寒。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的阴阳之气密切相通。
自然的阴阳之气变化为金、木、水、火、土,又依据盛衰消长而分为风、湿、寒三种阴气和燥、暑、火三种阳气。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侵袭人体,所以说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由于人体的生命气机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苍天之气清爽干净,人的精神也会顺畅平静,顺应天气的阴阳变化,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尽管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结果。
因此,圣人精神专一,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天气阴阳变化所造成的伤害,称为自伤,人体的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淡无光。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体的阳气也应该在人体的上部和外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译文:“过食酸味的东西,会导致肝气太盛,那么脾气就要衰歇。
过食咸味的东西,就会导致大骨容易受伤,肌肉萎缩,心气抑郁。
过食甜味的东西,则心气烦闷不安,面色变黑,肾气得不到平衡。
过食苦味的东西,则脾气不得濡润,导致消化不良,胃部就会胀满。
过食辛味的东西,则筋脉败坏而松弛,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搞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即五昧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
译文:多食咸味的,能使血脉流行凝涩不畅,并色泽会发生变化。
多食苦味,能使皮肤枯槁,毫毛也会脱落。
多食辛味的,就会导致筋脉劲急,爪甲也会枯槁。
多食酸味的,能使肌肉变厚皱缩,而嘴唇也会掀起。
多食甜味的,能使骨骼发生疼痛,而头发也会脱落。
五脏之病各有所禁忌:辛味走气分,所以气病不可多食辛辣之物。
咸味走血分,血病勿多食咸味。
苦味走骨分,骨病不可多食苦味。
甜味走肉分,肉病者不可多食甜味。
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
以上是译文,还有"五昧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这个不是《素问五脏生成篇》里的,是《素问宣明五气篇》里出现的。
还有里面写错了“醋走筋,筋病无多食醛”应该是“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生气通天话阳气
有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脑 梗死、脑痴呆的中老年人,常做 舌操可缓解病情。方法是:先 闭目调息,全身放松;接着, 把舌头伸出又缩回,反复做30 次;之后把舌体向左右口角来回 摆动30次;再把舌头向口腔顶部 做上翘、伸平 30 次。常练快言 快语,快速数数到 100,可以增 强舌头的灵活性。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寿 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 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 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译文: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 样重要,假若阳气推动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 发挥作用,人体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 机能也亦暗弱不足。所以人体的正常运行, 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体 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 外邪的作用。” “人体的阳气,在白天主要发 挥卫护肌表的作用。每天太阳刚刚出来的时 候,人体的阳气也就开始活动,到了中午,人 体的阳气也达到了最盛的程度,夕阳西下的 时候,人体的阳气就随之虚弱了,汗孔也随 之闭合起来。因此天黑以后,人就应当停止 活动,去休息,以养护阳气,防御外邪,也不 要扰动筋骨,不要接触雾露。谁要是违背了
56 【2019.08】
人体阳气的盛衰程度是随自然界一年 四季变化和一天早、中、晚不同时辰的变化 的,以太阳光照为中心直接影响机体阳气的 充盈和衰减。一年四季中夏季太阳光照最 足,人体的阳气也最盛,因此对于阳虚阴盛 的疾病, “冬病夏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 于平素阳虚者要“夜卧早起,不厌于日”,晚 点睡,早点起,不要怕阳光,充分地接受阳光 来补充自身的阳气。一天中,早晨太阳刚刚 开始升起,阳气相对不足,不宜做剧烈的活 动,接近中午时阳气最为充盛,人体应该最 为活跃,到了傍晚随着太阳西下,阳气逐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
黄帝内经素问篇原文与解析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重要经典,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素问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将对素问篇的原文进行解析。
第一章:生气通天脉黄帝问曰:“春气之应,所以发育万物者,生气之他气也。
故春气者,藏之精也。
”解析:这段话表达的是春季生气旺盛,能够促使万物生长的原因。
春季的生气源自于先天之气。
“盖气之和,春夏长,秋冬收藏。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气的运行规律,春夏之气长,秋冬之气藏。
“天地之变化,然后能应。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了解天地的变化,才能运用治病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应象气黄帝问曰:“阴阳者,天地之化生。
”解析:这段话意味着阴阳是天地变化的根源。
“其本在人,非天。
”解析:这句话强调阴阳之源在人,而非天。
“是故天地之外湿者,腠理闭塞,则生痹;阳气多而湿气少,则皮肉精坚而肌肉涩;阴气多而阳气少,则肌肉血气生凝,血凝则形斜。
”解析:这一段描述了外湿导致的身体问题,如腠理闭塞会导致痹症,阳气多湿气少会导致肌肉僵硬,阴气多阳气少会导致血液凝结。
第三章:病能传与不传黄帝问曰:“夫百病生于气,有传于阴阳者,有传于经络者。
”解析:这段话表明疾病可以由气传播,也可以由阴阳、经络传播。
“地气上,乃生风;风生,则寒湿从之;风郁则热。
”解析:这段话揭示了地气上升可能导致风生,风生又可能引发寒湿,如果风郁则会出现热症。
“病长则传形于肠胃,流溢肠胃,胃虚则肠溢。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疾病发作较久会传入肠胃,引发肠胃病变。
第四章:厥逆终始黄帝问曰:“五过有失常者,何如?”岐伯答曰:“五脏六腑,受谷气味;故五过有失常,与谷为言。
”解析:这段对话讨论了五脏六腑受到谷气影响而出现异常情况的问题。
“聪明者,心使然;决乎志,死乎勇,守之则固,不守则行。
”解析:这句话意味着聪明、心胸开阔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坚守正道则能坚固,不坚守则行动。
第五章:失精度母黄帝问曰:“余闻古者言:病至顶极而反者,何如?”岐伯答曰:“两气相搏,不得相胜,故病至顶极而反。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 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 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 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1],为肿。 四维相代[2],阳气乃竭。
1.气:此指风。 2.四维相代:四,指四时不正之气;维,维系;代,更 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时邪气维系不离,更 替伤人。
3.意义:养生要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做到“传精神, 服天气,而通神明”,则健康长寿。违背这一规律,则疾 病丛生而短折寿命。
二、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2],卫外者也。
1.若天与日:《吕氏春秋·贵直》高诱注:“与,犹用 也。”若天与日,谓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犹如太阳在 天空中的重要性一样。 2.阳因而上:因,顺应,依顺。言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 之性,而具有温煦机体、推动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作 用。
理论 阐释
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卫阳主司肌表,有如户枢一般开阖运转自如,若人之 作息毫无规律,则易受寒邪侵袭,寒邪侵袭则卫阳之 气上浮而与邪气抗争。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阳暑):邪热内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伤 及气机则喝喝而喘,扰及神明则神昏谵语。 暑月感寒(阴暑):寒气外束,阳热内郁,故高热; 汗出则阳气得以舒展,故热退身凉。
1.人气:即阳气。 2.气门:此处指汗孔。王冰注:“所以发泄经脉营 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理论阐释]
阳气昼夜消长规律
人身阳气随自然界昼夜的更迭而发生消长变化:
平旦-------------阳气生长 日中-------------阳气隆盛 日西-------------阳气衰减 夜半-------------人气入脏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篇名释:1、前部由少师主论五态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性格、阴阳气血特征、治则以及外在形态。
在此基础上,岐伯各依五行衍变而为二十五人,继而阐述二十五人之模型制作、外在形态、内在性格及其与左右上下运气关系,手足六阳经气血、形色与髯须眉毛之美恶短长对应关系,以及相关刺则。
生气者,先天遗传之气也,初生之气也,是为生气之论;2、后部主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通天之气与“其生五,其气三”之关系,疾病与四时寒暑燥湿风气之关系,阐述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之主张,是为通天之论。
故此名篇《生气通天论》。
‖LS72—D0101→S0605‖→‖SW03—D0101‖LS72—D0101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黄帝请教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阴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S0101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少师说:天地之间,孟仲季月六合之内,万物不离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与之相应,并非只分男女就了事,那是简略的说法啊,是口述不能完全说明的。
D0201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黄帝说:我想简略听听其主旨,有贤人、圣人出现时,心之辨别功能,能有所准备而见机行事吗?S0201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少师说:大概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此五态之人,形态各不相同,筋骨强弱、气血虚实各D0301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黄帝说:其不等之处,可以谈谈吗?S0301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
此太阴之人也。
少师说:太阴之人,贪婪且为人不仁,表面谦和却内心阴险,喜好获得而厌恶施舍,心气平和而不形于色,处事镇静不务当时,但有行动却后发制人。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生气通天论是其中的一
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人有五脏,五脏所生气者,各有所主也。
肺生气清,主宰节气,病在
肺则咳喘。
肝生气条达,主疏泄,病在肝则怒郁。
心生气荣华,主血脉,病在心则悲哀。
脾生气升清,主运化,病在脾则久泻。
肾生气精固,主生长,病在肾则耳鸣。
经络者,血脉所行也,所以能行,皆因气行之故也。
译文:
人体内有五脏,每个脏器所产生的气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肺器生的清气,掌管人体的呼吸和调控气节;如果肺出现疾病,就会引起咳嗽和
喘息等症状。
肝器生的气质柔和,主导疏通和排泄,如果肝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愤怒和抑郁等症状。
心脏生的气充满光彩,主控血液流动,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悲伤和哀痛。
脾器的生气使其具有提升
和润滑的功能,掌管着养分的运输,如果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持续
的腹泻症状。
肾器生的气有助于生长和固定,主控人体的耳鸣和听力,如果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耳鸣和其他的听力损失症状。
经络是人体内血液和脉搏所流动的管道,其运转也是靠日常呼吸来调
控的。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yōng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岛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fán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rǎng攘,大筋ruǎn緛短,小筋弛长,ruǎn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譯文: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原文典籍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的功能
1. 卫外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 寿而不彰”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物矣。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人是小 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衰即亡 阳之渐也,持强即致衰之兆也。不可畏 哉?”(张介宾《大宝论》)
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通应的规 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
5. 阳气郁遏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 为 皶,郁乃痤.” 劳汗当风寒湿——阳气凝滞,汗泄不畅
——热佛内郁皮里--疖、汗疹、粉刺 痤疿:痤,即小疖。疿,即汗疹,俗名
痱子。 皶:即面部生长的粉刺。一说为酒鼻,
指酒渣鼻。
6. 阳虚邪恋(从正反两方面说)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 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 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 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 之序也。
[理论阐释]
1、阳亢精 绝:
过度烦劳,阳气亢盛,煎灼阴液 煎厥
夏季复感暑热,耗伤阴精
病机:阳亢阴伤,精绝(重者)气脱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仆之前有 一过性目盲、耳聋
1、形气绝: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马莳注:“形 气经络,阻绝不通。” 2、菀(音同玉):通“郁”,郁结。 3、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脉 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病证。“薄”,通“迫”, 逼迫。 4、其若不容:指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若,乃。 “容”,通“用”。
2. 温煦——“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饮食五味化生滋养五脏精气
或阻、阻止,偏沮,为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 阳气充足:精力充沛,富有朝气,昼精夜瞑
《素问生氣通天論》
《素问生氣通天論》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六合,謂四方上下也。
九州,謂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也。
外布九州而內應九竅,故云九州九竅也。
五藏,謂五神藏也。
五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而此成形矣。
十二節者十二氣也,天之十二節氣,人之十二經脈而外應之,咸同天紀,故云皆通乎天氣也。
十二經脉者,謂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也。
○ 新校正云:詳通天者生之本,《六節藏象》注甚詳。
又按:鄭康成云:九竅者,謂陽竅七,陰竅二也。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言人生之所運為,則內依五氣以立,然其鎮塞天地之內,則氣應三元以成。
三,謂天氣、地氣、運氣也。
犯,謂邪氣觸犯於生氣也。
邪氣數犯,則生氣傾危,故寶養天真,以為壽命之本也。
庚桑楚曰: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則神全矣。
《靈樞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饉養。
此之謂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春為蒼天,發生之主也。
陽氣者,天氣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為天。
則其義也。
本天全神全之理,全則形亦全矣。
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以因天四時之氣序,故賊邪之氣不能害也。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夫精神可傳,惟聖人得道者乃能爾。
久服天真之氣,則妙用自通於神明也。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失,謂逆蒼天清冷之理也。
然衛氣者,合天之陽氣也。
上篇曰:陽氣者閉塞。
謂陽氣之病人,則竅寫閉塞也。
《靈樞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勝理而司開闔。
故失其度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以衛不營運,故言散解也。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夫逆蒼天之氣,違清靜之理,使正真之氣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為之爾。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此明前陽氣之用也。
諭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不明則天暗暝昧,陽不固則人壽夭折。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生气通天论译文
生气通天论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生气通天论》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译文:黄帝说:从古以来,那些能与天地自然相通的人啊,生命的根本就在于阴阳。
在这天地之间,上下四方的范围里头,那人体的九州(头、两肩、两肘、两髀、两股)、九窍(眼、耳、鼻、口、前后二阴)、五脏(心、肝、脾、肺、肾)、十二节(四肢的十二个大关节),都和这天气是相通着的。
原文: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译文:生命形成的根本有五行,气候变化的规律有三阴三阳。
要是多次违背这些规律,那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可是关乎寿命长短的根本呐!原文: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译文:天空中的气啊,要是清清爽爽、安安静静的,人的意志和想法就能顺顺当当的。
顺着这气走,阳气就能稳稳当当的,就算有邪气来捣乱,也不能把人怎么样。
这就是因为顺应了时节的顺序。
原文: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译文:所以说风这个东西,是各种病的开头。
要是能清清爽爽、安安静静的,那肌肉和皮肤的通道就能紧紧关闭、抵御外敌。
就算有大风带着厉害的毒,也不能把人给害了。
这也是因为顺应了时节的顺序。
原文: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译文:所以啊,病要是拖得久了,就会到处传变、变化。
身体上下的气不能协调在一起,就算是好医生也没办法啦。
原文: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译文:所以阳气要是蓄积起来就会生病甚至死人,阳气被阻隔了,就得泻掉它。
不赶紧好好地治疗,医术不精的医生就会把事情搞砸。
(出处:《黄帝内经》)咱说这《生气通天论》啊,讲的就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还有怎么不得病、得病了咋处理。
您瞧瞧,古人多有智慧,老早就研究这些东西了。
咱现在读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能学到不少养生的门道呢!比如说,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能瞎折腾,不然邪气就找上门啦。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篇•⽣⽓通天论篇(⼀)(本篇是说明⼈的⽣⽓与天<⾃然>的密切关系。
强调要本于阴阳,所述各种致病原因和症状,总离不开阴阳变化。
其中既着重地说明阳⽓失常在病理上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阴平阳秘<协调>的重要性。
)原⽂】【原⽂ 黄帝⽈:夫⾃古通天者,⽣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藏、⼗⼆节,皆通乎天⽓。
其⽣五,其⽓三。
数犯此者,则邪⽓伤⼈,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传精神,服天⽓,⽽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卫⽓散解,此谓⾃伤,⽓之削也。
译⽂】【译⽂ 黄帝说:⾃古以来,都以通于天⽓为⽣命的根本,那是说⽣命是本于阴阳的。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如九州之域,⼩如⼈的九窍、五脏、⼗⼆节,都与天⾃然阴阳之⽓密切相通。
⾃然阴阳之⽓化⽣为⾦、⽊、⽔、⽕、⼟五⾏,⼜依盛衰消长⽽分为湿、燥、寒三种阴⽓和风、暑、⽕三种阳⽓。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的变化规律,那麽邪⽓就会侵袭⼈体。
因此,遵循阴阳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由于⼈的⽣⽓与天相关,因此苍天之⽓清净,⼈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阴阳的变化,就会阳⽓固密,虽有贼风邪⽓,也不能对⼈造成损伤,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能够精神专⼀,顺合天⽓,⽽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壅塞,卫⽓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们不能适应⾃然变化所致,称为⾃伤,阳⽓会因此⽽受到削弱。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主张养⽣、摄⽣、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典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充实,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奎塞,卫气夭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光的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日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炭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
如果湿邪伤人,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
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奎,弛纵的造成痰弱。
如果风邪
伤人,可致浮肿。
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
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昏乱之势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升而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
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
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
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疗和子。
经常吃肥肉精米美味,足以导致发生疗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
在劳动汗出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腾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疗。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
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
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滕之间,气血不通而淤积,久而成为疮痰。
从臉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征象。
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痛肿。
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臉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么,肌肉胰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浸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
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阳气蓄积,淤阻不通时,也会致死。
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
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
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
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说: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
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
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
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
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疮等病症。
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
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
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
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
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
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
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
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
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痰厥病。
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
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
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胰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
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