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思路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该战略把“绿色制造”摆在突出位置,将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明确提出将“绿色制造工程”作为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为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近些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配套措施。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亟须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小向大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是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迅速。1978年全国能源消耗量为5.7亿吨标准煤,2015年达到43亿吨

标准煤,增长6倍多。其中,工业大约消耗了70%的能源。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能耗水平甚至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国内平均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落后6%--7%,建材落后10%左右,石化化工落后10%--20%。

资源消耗量大。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种矿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矿产资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铁矿石、铝土矿、铜、镍等工业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2016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达10.24亿吨,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为节约资源,我国大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近些年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65%,但是距离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工业在使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还远高于不少发达国家。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万美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69立方米,远高于韩国的55立方米。

污染物排放量大。制造业在消耗资源能源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环境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制造业存在着必然联系。工业和信息化部文件显示,工业领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90%和70%;烟尘、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的85%以上。此外,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非常规污染物基本上都来自于工业领域。

二、绿色制造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需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尽可能减少制造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但是受制于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还面临不少困难。

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之所以没有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与我国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着必然联系。近些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及国际专利申请量均位居世界前列。2016年,国内全年发明专利受理量达到133.9万件,位列全球第一;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4.3万件,位列全球第三。其中,不乏大量与绿色制造相关的技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专利申请数量虽然众多,但是含金量却不高,在与制造过程密不可分的绿色工艺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等领域,严重缺乏核心技术。在一些领域,即使国内已发明出可替代产品,但由于质量、价格、可靠性或者运营成本等问题,很难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竞争。由此导致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一般物的要素投入依旧过高,而知识、技术等投入却过低,即使付出较大的资源环境成本,产出却很难尽如人意。

产业结构失衡。近年来,能源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比越来越高,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造船等传统产业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8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传统产业外,不少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超过43GW,

同比增长20.8%,51家组件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6.7%。在一些领域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展却严重不足,相关产品供给多依赖进口。

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增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看,企业若优化生产工艺,购置先进的节能、节水、污染处理设施,或者开展绿色回收和再制造工作,其生产的产品会更加绿色,但也会增加额外开支。在市场上,当绿色消费尚未成为主流消费理念时,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是产品价格,而非企业的环保投入,绿色产品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基于商业利益考量,很多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意愿并不强。当然,此问题的出现与政府监管和正向激励不足也存在一定联系。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内外资企业的数量为2185.82万户。面对数量庞大、行业多样、分布广泛的各类企业,环境监管力量明显不足,企业违规建设、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2015年环境保护大检查活动中,共检查企业177万家,其中各类违法企业数量就高达19.1万家。由于监管不严,“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突出,不少企业从环境违法行为中获利,而守法企业即使付出额外成本也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为激励节能环保行为,国家出台了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税收减免等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但是由于这些激励措施的设

计较为复杂,再者一些机构过于强调投资回报率及资金安全问题,广大的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政策红利。即使一些企业从中受益,也很难补偿其相关环保投入。由此导致大多数企业以满足法定最低标准为目标,不愿意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绿色转型步伐缓慢。

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议(弘利遴选)

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之目的,建议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加强技术创新。实施绿色制造,需要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采购、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其中,与生产工艺及节能环保装备相关的技术最为重要。在生产工艺研发方面,建议重点研发智能、高效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使生产的产品具备无害化、轻量化、低能耗、低水耗、低材耗、易回收的特性;在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方面,要重视其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加强节能、节水、节材、污染处理、再制造等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利用。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建议加强对知识产权拥有者、权利人合法利益的保护以及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完善科技创新考评机制,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创新的内生动力,确保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参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工作。再者,在通过企业并购等方式获取国外先进绿色制造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