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2013年08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保罗•J•戴维斯
中国多家银行在上半年采取更大力度的举措注销或出售不良贷款,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和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给处境不佳的借款人造成压力。
中国建设银行(CCB)、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中信银行(Citic Bank)、民生银行(China Minsheng)以及平安银行(Ping An Bank)均记入比往年更多的不良贷款相关损失。昨日发布上半年财报的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称,该行已扩大不良贷款处置的渠道,但没有提供进一步细节。
这些注销行动,以及其中一些银行在市场上处置不良贷款的措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银行业的总体不良贷款水平迄今保持在低于许多投资者或分析师预期的水平。尽管有这些注销坏债的操作,中国银行业总体利润仍好于预期,这提振了某些银行的股价。
汇丰(HSBC)持有近20%股份的交通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出售了51亿元人民币(合8.33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成立的,其使命是接手四大国有银行(不包括交行)的坏债。
其中两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Cinda)和华融(Huarong),正寻求向外国投资者筹集资金,以便加大力度从更多的银行购买新的不良贷款。
中信银行在报告半年业绩时表示,该行正在积极接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期在下半年向其出售打包的不良贷款。不过,中国建设银行表示,该行目前未向“坏银行”出售不良贷款。90年代末期成立信达就是为了接手建行的不良贷款。
“建行近些年里未向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不良贷款。与该行自己一笔一笔地解决不良贷款相比,资产管理公司的贷款回收率偏低,”巴克莱(Barclays)分析师颜湄之(May Yan)表示。
根据最新的官方数据,中国银行业坏债在今年第二季度连续第七个季度上升,达到5400亿元人民币。不过,这个数字与未偿还贷款之比仍不到1%。
分析师们预期,2008年以来中国信贷繁荣留下的问题贷款将继续上升,这意味着其中一些银行必须筹集新资本。目前投资者对不良贷款看法悲观,中国各银行的股价似乎表明,不良贷款的上升空间将远远大于多数分析师的预期。
分析:中国银行业坏账处理陷困局
英国《金融时报》保罗•J•戴维斯2013年08月30日
有两个广受认同的观点可以用作几乎所有关于中国银行业讨论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第一点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日渐迫近的坏账问题,其规模将使2008年的美国银行业危机相形见绌。
第二点是,坏账问题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因为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任何坏账都能魔术般地被变得无影无踪。
中国在银行坏账处理上早有一套做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通过一轮明显毫无成本的循环融资将四大国有银行的大部分坏账剥离了出来,并将这批坏账按原价值注入四家专门成立的坏账银行,或称“资产管理公司”。经中国财政部之手,这些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又几乎完全来自这几家银行。
这些资产管理公司——以信达(Cinda)和华融(Huarong)为代表——目前正在实施转型,以寻求来自外资银行的股权投资以及在公开市场发行上市。此举显然是为了打造私有化的专业机构,使其在处理下一轮坏账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角色。
但如果坏账可以魔术般地消失,还有什么必要引入市场角色呢?
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负担得起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处理成本。直白地说,即中国是否拥有解决问题的资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信达以及其他资产管理公司刚创立时,不良贷款约占四大国有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五分之一。四家坏账银行接收了这些不良贷款的约四分之三——价值1.4万亿元人民币。
199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9万亿元人民币(合1.45万亿美元),而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为11.4%,总额为1万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当时的坏账规模十分庞大。通过借款的方式为银行纾困提供资金,将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增长一倍以上——不过国民经济的总体资产负债情况看起来依然足够健康。
如今中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贷规模已经有了大幅增长。多方估测显示,自从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的信贷总量增长超过一倍。
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师指出,中国计入银行信贷、影子银行系统融资、债券市场以及政府债务的未清偿信贷总额与GDP之比达到了220%。
按实际值表示,这一比率约等同于115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根据摩根士丹利提供的数据,在剔除中央政府的直接借款之后,剩余信贷总量仍然达到了105万亿元人民币。按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20%的不良贷款率估算,这意味着坏账规模将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与GDP之比高达40%。
官方公布的银行不良贷款率略低于1%,相当于5400亿元人民币。但该数据完全忽略了影子银行融资,而银行体系对之存在重大敞口。不良贷款的真实状况或许就埋在这条巨大的暗沟之中。
仅就银行而言,近期的股价水平表明,投资者认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占银行表内贷款总额的5%至6%。
分析师和经济学家不太愿意估测中国的不良贷款规模。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徐然(Richard Xu)就中国金融系统内的高风险信贷规模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估计值。该数据主要包括了贸易融资、制造业和建筑业贷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徐然表示,这些高风险信贷的规模达到了10万亿元人民币,在现存信贷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约10%——相当于1999年不良贷款率的二分之一——但与GDP之比仍然达到了20%。
当前的政府债务实际规模(包括省级政府债务)远远超过了1999年的水平。多位分析师估计,中国政府的债务规模与GDP之比约为50%,而高盛策略师Kenneth Ho则认为,该比率高达70%。
不管具体数据如何,当前中国政府自身资产负债表上的腾挪空间相对于1999年时大大缩窄。而即便在那时中国政府其实也无力用钱解决问题。在坏账处理方面并没有魔法可言——这笔账不过是由普通储户在很多年中慢慢付清了。
存款利率上限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帮助银行获得高额利润。徐然指出,去年中国银行业利润达到GDP的2.9%,远高于任何其他国家的峰值水平。另一位专家指出,通过股东分红、对利润征税等方式,政府拿走了银行业80%的利润。
但这种局面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民众通过可供选择的主要储蓄方式只能获得低得可怜的利息,以至于他们只有储蓄更多、支出更少才能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如果中国想要实现经济再平衡,就不能让储户为更多的坏账买单。
外汇储备救不了中国坏账
英国《金融时报》驻香港记者保罗•J•戴维斯2013年09月03日
在研究一番中国的坏账问题有多严重之后,许多人仍会转过身来,指出该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就是可靠的出路。
这种想法颇具诱惑力。如果特意以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银行20%的不良贷款率来粗略计算,目前的坏账总规模将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
如果使用更合理的计算方法,得出的数字可能约为上述的一半,即10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数字非常之高——但等等,中国央行拥有3.4万亿美元(合20万亿元人民币)的外汇资产。棒极了——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确实,中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末动用外汇储备,对银行实施资本重组,而后将银行坏账转移到专门建立的“坏账银行”中。
然而,出于多种原因,政府现在不可能仿效过去,大规模动用外汇储备。
首先,大规模花费外汇储备相当于中国央行大量印钞票。
中国人民银行(PBoC)持有的大多数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中国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债务。如果央行试图在不偿清这些债务的条件下花掉美元,就意味着印钞票。
而如果中国希望通过印钞票来吸收坏账,并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那么事实上此决定与外汇储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