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读”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口陈琴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
我们现在可以将“素读”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实际上,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要的教学法,目的是达到“读书破万卷”的功效。日本的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提到“素读”对夯实自己文化根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素读”的特点:一是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卡尔维诺语);二是对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读成诵;三是不求急功近利,但求储备充裕。因此,“素读”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目标上追求大量积累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
我国古代私塾先生为了获得“素读”的效益,片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现代课堂当然不能照搬。然而,“素读”的方法不能丢,后人应该设法让“素读”获得“素而味鲜”的功力——教学方法不枯燥、不乏味。
笔者巧妙运用了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对“素读”进行改良,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精选文本,经典之中挑经典
面对浩瀚的书海,哪些文字是适宜作为种子播撤在童心上的?当然只有历经岁月淘洗的经典文字。在最黄金的记忆阶段,我们要先从本民族的经典读起。因为,母语才是一个人的思维语言。
就启蒙教育的读本而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尤其是诗词,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诵。
笔者让学生从明清时期的部分蒙学读本开始读,补充了大量现代的儿歌、童谣,两个学年就基本解决识字问题了。许多学前没有任何识字经验的孩子,经过一个学年的诵读,就可以自主阅读普通的儿童文学了。虽然有很多人拒绝明清之前的读本,我个人认为“三百千”和《声律启蒙》这样的教科书文字非常美,内容也基本健康。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的人是用什么语言跟孩子说话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
12个字,朗朗上口,把一个孩子晨起洗漱以及上厕所后该有的卫生习惯讲得这么具体而精炼,除了汉语,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的语言能有这样的功力?再看这样的文字: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锋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声律启蒙》)
94个字一段,典雅的文字,妙曼的音律,集历史、地理、天文于一体。这是只有中国文字才有的对句。对句是中国诗文的瑰宝,读多了,自然会分辨平仄声、虚实字、律与韵、词与句之间的关系。对句,不仅能锻炼语感,也会丰富词汇,开阔思路。
当然,像我们的同行丁慈矿老师编的《小学对课》也很不错。你听: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好的文字才值得我们蕴藏记忆深处当种子。比如,在一本《儿歌三百首》里有一首《蚂蚁搬虫虫》的小诗:“大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这样的语言,供孩子娱乐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记忆。同样讲“虫虫”的却值得储存的文字应该是这样的:“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敏敏兮;螽斯羽,辑辑兮,宜儿子孙,蛰蛰兮。”(《诗经·螽斯羽》)多美的象声词,多美的韵律,多美的意境和格调! “大蚂蚁,搬虫虫”如何能跟这样的文字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比肩而立呢!
“首先要读最好的书,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大卫·亨利·梭罗的警语是我们选择文字的标尺。
二、利用班级授课特点,开展形式活泼的“素读”
1.诗词或以韵文为主的诵读内容,可采用集体分组巡回接力的形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等,我都是以这种形式让学生背会的。集体接力的多种变换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斗智”的兴奋状态,比单独的诵读效果更佳。先给学生分组,给诵读的内容也分好组,学生的组序可以不断变换,不断循环——
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②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③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④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①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②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③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④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三四遍回环复沓之后,就能背诵了。
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推进法,我称为顶针式,学生也很喜欢。比如:
①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
③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④鸟官人皇始制文字
⑤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2.短语式的三字或四字甚至五言诗还可以借助“节奏”或“和声”来增添吟诵的乐趣,学生会觉得很好玩。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感和倦怠心。有些诗不需要讲解,直接设计以诗对诗或以诗解诗的方式,学生一读就懂了,以话剧的对白来读,就更有趣了。比如——
(领)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和——哦,灞陵雨呀!)
(领)问客何为来?(和——何为来呀?)采山因买斧。(齐:噢,采山因买斧!) (领)冥冥花正开,飚败燕斯乳;(和——花正开呀,燕新乳!)
(领)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和——唉,鬓丝生几缕?)
3.根据诗的内容,吟诵中增加几句唱曲,以助吟诵兴致。尤其是给一首诗的个别难以一言尽释的句子增加一两句唱曲,学生更欢迎。如上面的《长安遇冯著》里最后的两句清唱,放给学生听,几遍就会了。
唱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比如,弘一法师的“长亭外,古道边……”很多人不记得全词,可是,借助歌唱就能继续回忆后面的词了。你记不住屈原的《橘颂》,就唱吧:“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多美
的旋律,一唱三叹,油然流动。
唱诗,本来就是吟诵诗词的一种方式。诗与歌的一体性,在古人那儿有更明晰的注释。《毛诗序言》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要傻呆呆地坐着有口无心地读啊背啊。只要不断创新,“素读”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不俗不闷不乏味。
三、素读有量日日清,知新不忘常温故
我为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订了一个整体的目标:背诵10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在实践中,我总结的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每天要有一定的“素读”量。我这样来规划孩子们的“素读”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lOO字左右的文段,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10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一学年就是9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