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悲怆》
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因其戏剧性的优美
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这首曲子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由古典向浪漫风格的转变。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暴风雨般的年代,同时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由于生活经历,他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
《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诗情魅力。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分析;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170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 1827 年 3月26 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的作品,为共同理想而呐喊。
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 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
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在钢琴艺术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与巴赫的平均律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时代的认识,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内容。
它既有戏剧性的、紧张的、激烈的斗争情景,又赋予哲理的沉思和温柔的抒情音诗。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域宽广,规模恢宏,结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主题简朴,内容深刻,对比强烈,充满戏剧性。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 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是很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 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惨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 ——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
1798—— 1799 年间的标号为 Op.13 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 GrandeSonata Pathetique ”(悲怆大奏鸣曲)。
在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 Op.81a “告别” 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
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日上,为什 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 ...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
1 796年至 1800 年间,耳聋已
开始他的酷刑。
”贝多芬在创作这部奏鸣曲时, 已经渐渐失去了听觉, 由于生活经历的磨练, 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
1801 年,贝多芬 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 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
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 遭遇啊! .................. 人家柔和的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喊叫时,我简直痛苦难忍 ............................. 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
我却愿意和我的命运挑战, 只要可能; 怜的造物 ............. 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封信,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 露出内心的痛苦。
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的“悲怆”
音乐典范, ————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 而贝多芬在他的音
乐声中告诉我们, 他 已超越了现实, 摆脱了尘世的困苦, 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 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
可 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 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 论的。
确实,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 g 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
着类似的情绪。
但对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 实际上,他的作品, 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 勃的生命力, 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 对理想的渴望。
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 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
正如 E • T • A •霍夫曼所说: “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 命中自我的力量, 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 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 导向那无垠 的精神疆域, 向我们的灵魂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 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二、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从青年时期开始创作钢琴曲直到晚年, 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内容比较明确, 穿了他的大半
生, 带有自传色彩。
贝多芬一生都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力量与命运搏斗, 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对黑暗的蔑视和斗争, 以及他内心的冲突、 情感的矛盾都在音乐中的 到充分的披露。
贝多芬的 32 首奏鸣曲创作在体裁、风格、结构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大胆的革 新和创新。
这 32 首奏鸣曲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古典主义风格时期
1794 年—— 1800 年,贝多芬共创作了 13首钢琴奏鸣曲。
这 13 首奏鸣曲代表了贝多芬 早期的创作风格: 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严谨质朴的古典传统特征, 又显露了他的朝气蓬勃、 勇 敢自信的大无畏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贝多芬的 Op.2 的三首奏鸣曲是献给海顿的,这几首曲子已经开始显示贝多芬的个性, 但有些时候, 我竟是上帝最可 。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 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
增强奏鸣曲的包容性; 把第二首奏鸣
曲中具 增加第三乐章的表现力。
在这三首奏鸣曲中, 贝 E ,随即转入G E 大
调。
《 c 小调“悲
怆” 充满了对命 充
分发挥了新式钢琴 早期最后一首奏鸣 曲 Op.22 中,贝多芬用尽一切可以运用的钢琴语言表达他的主题,大量回音、震音、分解和 弦,充分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创作时期
1801—— 1814 年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包括
14首奏鸣曲。
这一时期贝多 芬摆脱传统写作手法, 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并努力增强奏鸣曲的表现力,
突出个 人情感。
1,将进行曲引入奏鸣曲,这种形式是贝多芬的首创。
1801年的《 A 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
以《葬礼进行曲》著称,是唯一改编为交响乐形式的乐章,曲调深沉,肃穆,表现了为阵亡 英雄送葬的场面,突出了英雄的伟大,极有时代感。
2,幻想曲似的奏鸣曲.贝多芬为《降E 大调奏鸣曲》和《升c 小调月光奏鸣曲》、写上了 “幻 想曲似的奏鸣曲”的副标题,这表明古典奏鸣曲中出现了浪漫主义因素。
《月光》第一乐章 中深沉的三连音分解和弦与简单的单音旋律动听迷人,
有着无限魅力, 第三乐章与之形成鲜 明对比,如疾风暴雨般,增强了作品的对比性,在动机上却与第一乐章有着无比的相似性, 充分表现了作品的和
感染性。
3,标题性的音乐创作。
第一个时期的《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 《暴风雨》是为了暗示与 莎士比亚的同名作品相关而命名, 《田园》 《热情》是出版商所加, ,《告别》三个乐章分 别由他本人题为《告别》 《留守》 《归来》三个标题。
在钢琴奏鸣曲前加入标题,使作品 更具形象性、人性化,缩短了器乐体裁和听众的距离。
4,打破原有奏鸣曲模式,形成独特的奏鸣曲套式。
a 乐章顺序改变,如 Op.26和Op.27都
是以慢板乐章开始,然后是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的乐章,把速度最快的部分放在了乐章末尾,
打破了传统奏鸣曲乐章排列的顺序。
b 作品尾部被扩大。
如Op.27中,由于各乐章联系密切,
形成了完整的大型叙事性结构 ,在末乐章达到高潮。
1804 年所写的《 C 大调黎明奏鸣曲》第
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连接部和尾声被大大扩展,尾声几乎成了第二展开部。
C ,乐章数目变
化。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有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和四乐章,如作品
49、 54、 78、 90 都 由两个乐章组成。
d 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变化。
根据作品需要,贝多芬打破了第一乐章运 用奏鸣曲式的规律。
《月光》中第一乐章用了单三段体结构。
5,突出个人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风格的预示。
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倾 注所有的热情,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语言把复杂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热情》是 贝多芬第二时期的代表作, 是浪漫主义音乐家顶礼膜拜的典范。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内心挣扎、 与命运搏斗的他将奏鸣曲常用的三乐章结构扩充为四个乐章, 有宫廷风味的小步舞曲改为活泼的谐谑曲, 多芬开始大量采用小调和转调,如第二首中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开始属小调 大调和降 B 大调,在一个高潮性的减七和弦后又回到呈示部,结尾 奏鸣曲》 是贝多芬早期的重要代表作。
这时贝多芬早期遭遇耳聋时的内心独白, 运不公的痛苦。
从这首作品起, 主题对比加强,乐章间材料联系突出, 在力度、 音色和歌唱性方面的潜力, 尤其是在情感表达上大大超过前人。
表现。
这部作品完成后,贝多芬的创作出现五年的休止, 1809—— 1814 年的
创作,风格发生明显改变,作品规模变小,情绪变得稳定,戏剧性因素减少,抒情因素增多,主题不再作动机分裂,尤其在Op.81a《告别》中每个乐章加入的小标题,这些都成为浪漫
主义钢琴抒情风格的预示。
三、精神升华为理性时期
第三个时期作品不多,只有 5首,创作于 1816——1822 年,是贝多芬晚期风格的集中体现.1815年以后 ,贝多芬的耳朵完全变聋,家庭烦恼和经济困境折磨着他,资产阶级启蒙精神也日渐衰落,贝多芬陷入孤独痛苦之中。
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大同社会的信念,依靠超人
的意志继续创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充满矛盾,而是摆脱了个人痛苦,精神开始升华和超脱,把问题思考到哲学角度,更加关注以音乐来表达最内在的自我,更加自由的驾驭音乐的结构。
1,注重赋格运用。
赋格的运用把音乐变得更加细腻丰富,有利于多层次的感情表达。
Op.101 第二乐章中段的对位织体和末乐章的展开都是用主题形成的赋格段。
2,变奏曲式的广泛运用。
贝多芬的作品中经常运用主题和变奏的手法,到了晚期使用更频繁,把层层递进的感情表达得尤其深刻。
Op.109 第三乐章是如歌的行板由优美的旋律主题和自由变奏曲式结构,速度、节奏和音乐性质都有变化,更加丰富。
Op.111 的慢乐章是在
一支小咏叹调上的变奏。
3,模糊和削弱乐章、段落间的界限。
乐章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乐章内部的乐思和速度变换频繁,音乐素材融合呼应。
这些都表明了古典奏鸣曲式开始解体,走向更自由的浪漫主义。
Op.101 第三乐章柔板的四二拍子再现了第一乐章八六拍子的主题旋律,成为梦幻般的回响。
4,和声功能性削弱。
由于和声的扩大运用,出现了大量的减七和弦、半音、拿波里和弦等音变换等,和声功能性削弱,更趋向于浪漫主义色彩。
贝多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大胆倾注于奏鸣曲创作,用音乐宣扬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赋予奏鸣曲最强烈和富于表现力的戏剧性、英雄性和交响性,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对奏鸣曲结构进行了全面改革。
贝多芬奏鸣曲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实情感,是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