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考试题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如何理解上帝这一概念
几点感受
⏹1、在日常话语中,上帝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惊奇!大喜!大悲!平常
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只有在出现奇迹或大喜大悲时才感到其存在。
人在大喜大悲时呼喊上帝,表示对上帝作为主宰者能施赏罚的人格特征的有意与无意的承认。
⏹2、“上帝”在日常观念中是正义的化身。
与之相对的黑暗势力代表是“歌革和玛各(Gog
and Magog)”。
⏹3、日常语言与观念中的“上帝”与宗教(哲学)中的“上帝”有同有异。
一、理解上帝
⏹1、泛神论的上帝:上帝被消融于自然之中
⏹印度教经典《奥义书》载有一段父子问答,通过盐溶于水的现象寻找宇宙本质和上
帝。
(1)上帝作为遍布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质而存在。
人类感觉不到上帝,但他遍布于一切实在之中。
就像盐溶于水。
(2)泛神论是“神即一切”主义,相信神就等同于自然界或作为整体的世界。
有滑入无神论的趋向
⏹2、一神论的上帝:上帝是一个终极实在
一神论的宗教不只是基督教,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等。
这三大宗教尽管有诸多差异,但在这个基本的上帝观念上却是一致的。
这个上帝就是其所信奉的最高的神圣的和绝对的永恒的终极实在。
⏹3、基督教的上帝:狭义的上帝
⏹基督教的上帝观:这个上帝是创生天地、三位一体、救赎人类、全知全善全能的神
圣的终极的精神实在。
⏹其直接来源是犹太教的上帝观(如《申命记》):
⏹(1)犹太希伯来的上帝观,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唯一神论。
唯一神的上帝观第一次充
分有效地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之中。
⏹(2)基督教的唯一神的上帝观承犹太人的上帝而来,相信仅仅只有一个最高存在,
它是人格的、道德的,它要从它所创造的人类得到一种完全的、无条件的响应。
⏹1、《旧约》的上帝(犹太教的上帝观):上帝是以色列人的民族神
⏹(1)它与以色列民族史联系在一起。
它把以色列和别的民族鲜明地区分开来。
⏹(2)它是以色列人民的一神论信仰。
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选民。
⏹(3)上帝爱护以色列人民,和他们签订契约,为他们制订律法,要求他们对他绝对
忠实与崇敬。
⏹(4)如果遵循上帝的旨意,上帝就保佑他们的福祉,反之,就要受到惩罚。
⏹(5)上帝最终会拯救他们,上帝的拯救与他们的信仰和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
⏹2、《新约》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观):上帝是全人类全宇宙的创造者
⏹(1)基督教上帝观的形成是深刻的神学革命:上帝从作为以色列选民的上帝成为全
体人类的上帝。
⏹(2)《新约》中的上帝观念和《旧约》中的上帝观念间具有连续性和区别。
(三)宗教的上帝与哲学的上帝
⏹1、宗教的上帝即信仰的上帝(教徒的上帝——从宗教内部看):上帝作为人格神与
人的关系。
⏹强调上帝是人格的神,是一个参与历史、干预历史、在历史中显现自己的存在者。
⏹2、哲学的上帝即概念化的上帝(哲学家的上帝——从宗教外部看):上帝的概念中
体现了人怎样的观念。
⏹把上帝理解为一个超越的、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的、非历史的、非人格
的存在者。
二、上帝的属性
⏹(一)值得敬拜性与完美性
⏹(二)无限性与自存性
⏹(三)人格化的创造者
⏹(四)全能、全知、全善
二、以“自由意志之辩来解决恶与上帝之间的逻辑冲突”问题评述
关于自由意志之辩
•1、普兰丁格以“自由意志之辨”表明上帝与恶同时存在在逻辑上是可能的。
其添加的
核心命题是:创造一个由可以自由选择去作恶的自由生物组成的世界比一个根本没有自由生物的世界更有价值一些,而如果上帝使即决定他们不犯错,那么他们就不是自由的了。
•2、麦基与富如等人对普兰丁格的质疑:“为什么上帝本来不能创造始终选择善而且自由的人呢?”(麦基)
•评论:普兰丁格的论证是建立在意志论与决定论在逻辑上不相容这种看法之上的。
而麦基与富如则采取一种自由论与决定论相容的看法。
•对恶的逻辑问题和恶的事实问题的回答,可有两种:辩护论与神义论。
问题在于谁
更有效。
辩护与解释
•1、辩护的目的在于:表明人们从恶那里得来的某种证明方式错了。
即面对恶的逻辑,为上帝存在辩护。
•2、神义论则是对于上帝为何允许苦与恶作出解释或说明。
即面对恶的事实,上帝不但存在,而且是正义的。
•3、随着普兰丁格自由意志之辩的广泛认可,人们越来越怀疑恶的事实证明及其所激
发的神义论是否能起作用与更有效。
而其实两者的有效性都是很有限的。
从改革宗认识论来看人们有权相信上帝,而无需提供一个证明。
不管是逻辑证明还是事实证明。
三、简述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Anselm,约1033-1109)的本体论证明
⏹1、安瑟伦为什么要证明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引用《圣经·诗篇》14:1的话:“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
”安氏认为,
人们既然提到“上帝”,那么又说“没有上帝”,这是自相矛盾,所以称为“愚顽”。
所以安氏要论证上帝的存在。
⏹2、安氏证明的大前提
⏹上帝是无法设想比之更大者的一个存在物。
即上帝是可设想的最完善的存在物。
也
即上帝是我们观念中最完善的存在。
也即我们有一个关于上帝之为最完善者的概念。
⏹3、安氏证明的展开
⏹(1)安氏的表述
⏹所以,不能设想比其大者的那个东西,假如仅仅存在于头脑中,那么,这同一个不
能设想比其大者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设想比其大者的东西了。
可是十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毫无疑问,不能设想比其大者的那个东西,既存在于头脑中,又存在于实际中。
(《宣讲篇》)
⏹(2)具体展开来可以用一组命题来表示
⏹A.人们有一个可能的最伟大存在的观念;
⏹B.假设这一观念的客体只能以观念的方式存在于心灵之中;
⏹C.现实中的存在比只在心灵中的存在要更伟大;
⏹D.那么,我们就能设想一个比(A)中可能的最伟大存在更为伟大的存在,也就是
说,它是一个亦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
⏹E.但是,不能有比那个可能的最伟大存在更伟大的存在;
⏹F.因此,那个可能的最伟大存在亦在现实中存在。
⏹4、对安氏本体论证明的分析
⏹(1)安氏的本体论证明运用的是反证法。
即是要证明:上帝不可能不在现实中存在。
从正面说即是要证明:上帝必然在现实中存在。
⏹(2)安氏本体论证明中的核心三段论式
安氏的反证法
⏹设:上帝不在现实中存在(即所谓的“只在观念中存在”)。
⏹而:如果上帝不在现实中存在,那么上帝就不是最完善者。
⏹而:已知上帝是最完善者。
⏹所以:并非上帝不在现实中存在。
⏹所以:上帝必然在现实中存在。
安氏证明的核心三段论式
⏹A.最完善的存在是在现实中存在的
⏹B.上帝是最完善的存在
⏹C.所以,上帝是在现实中存在的
四、如何理解作为情感(或感觉)的宗教经验
一、何谓“宗教经验”
⏹(一)经验二义:知识技能与经历体验。
⏹(二)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某种神圣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
⏹(三)宗教经验与通常经验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经验对象的不同。
宗教经验的类型:斯温伯恩宗教经验五种类型说
⏹1、以寻常的、公开的感觉对象为中介,对上帝或者终极实在的经验。
⏹2、以不寻常的、公开的感觉对象为中介,对上帝或者终极实在的经验。
⏹3、以能够用寻常感觉语言描述的个人感觉为中介,对上帝或终极实在的经验。
⏹4、以不能用寻常感觉语言描述的个人感觉为中介,对上帝或终极实在的经验。
⏹5、不以任何感觉为中介,对上帝或终极实在的经验。
对宗教经验的三种理解
⏹(一)作为情感的宗教经验:施莱尔马赫(1768-1834),奥托(1869-1937),詹姆
斯(1842-1910)
⏹(二)作为感觉的宗教经验:威廉·阿斯顿(William Alston,1921-)
⏹(三)由宗教信念来解释经验而形成的宗教经验:普劳夫特(Wayne Proudfoot,
1939-)区分了“经验的描述”与“经验的解释”
五、从存在主义转向的角度看克尔凯郭尔“信仰的一跃”的意义
存在主义的转向——克尔凯戈尔的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宗教哲学
⏹(一)克氏思想与存在主义的转向
克尔凯戈尔(Kierkegaard 1813-1855)是19世纪上半叶活动于丹麦的非理性主义者和宗教神秘主义者。
其思想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一样都首先是对黑格尔的反动。
其思想深刻而直接地影响了神学和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的出现。
⏹(一)克氏思想与存在主义的转向
克尔凯戈尔(Kierkegaard 1813-1855)是19世纪上半叶活动于丹麦的非理性主义者和宗教神秘主义者。
其思想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一样都首先是对黑格尔的反动。
其思想深刻而直接地影响了神学和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的出现。
⏹“我死以后,谁也不会在我的论文里找到有关那基本上贯穿我一生的究竟是什么的启
示;也找不到那属于我最深层存在的作品,这些作品解释了那使得在世人乃为屑小之事、在我则成了异常重大的事件,或者相反,它解释了在世人看得甚重、在我则毫无意义的究竟是什么——当我解释这一切的秘密注解毁灭殆尽的时候。
”(克尔凯戈尔)
克氏的宗教哲学:主观的信仰与客观的理性之关系。
克氏强烈地反对用理性来解释信仰。
意欲扭转西方宗教哲学的方向,强调以执著的非理性情感确定人与神的信仰关系。
其宗教哲学思想可以主要由以下两个概念来表达:近似化过程与信仰的一跃。
“近似化过程”与“信仰的一跃”
⏹1、“近似化过程”(approximation-process):客观的、理性的探求只是一个“近似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人不断地走近终极真理,但又从未真正达到终极真理。
⏹克氏说:“没有冒险,就没有信仰。
信仰恰恰是在个人的内在世界的无限激情与客观
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能客观地把握上帝,那我无需信仰;但恰恰是因为我不能,所以我必须信仰。
如果我希望保有我的信仰,那我就要不断地有意识地牢牢把握客观的不确定性,就像站在深深的、七千尺深的渊面上,却仍然保有我的信仰。
”
、“信仰的一跃”(a leap of faith):献身(commitment)与冒险(risk-taking)
⏹正因为理性的探求只是一个“近似化过程”,永远无法真正达到无限的上帝那“绝对的
他者”。
既然用证据与论证来证明无助于对上帝的信仰,那么若要信仰则必须全身心地献出你自己,作出“信仰的一跃”。
全身心地献出自己意味着没有丝毫的思想和行动上的怀疑,亦无需通过理性论证然后再进入信仰。
六、“死后之生”的前提观念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死后之生”的前提观念:灵魂不朽与人格认同
•1、灵魂不朽
•(1)灵魂的本性:精神、心理、个体。
•(2)灵魂不朽。
•(A)灵魂不朽,指形体的死亡不会导致灵魂存在的终结。
•(B)灵魂在死后生命中如何存在:灵肉的结合、灵魂的沉睡、灵魂的行动•(3)对灵魂概念的批评
•(A)灵魂意识如何可能?(在由于生理与心理已死亡而失去了记忆的基础的情况下)
•(B)灵魂的个体认同如何可能?
•2、人格认同
(1)何谓“人格认同”:某人之为某人的同一性所在(何者为真我)。
(2)现世的“人格认同”:身体行为特征与个别意识状态。
(3)死后的“人格认同”:灵魂的存在。
(3)四种对身心二元灵肉二分论的辩护。
(A)自我意识之他人不可入性论证。
(B)人的自由之可能性论证。
(C)物理与心理之别。
(D)人类超常能力的存在。
死后之生对世界观的意义
•尽管人们对于死后之生有诸多质疑,但不管人们在理性上是否接受死后之生这一主张,它仍以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对现世的、有意义的生存发挥着影响。
如我国古代所谓的“神道设教”的意义,“慎终追远”对于“民德归厚”的意义,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意义等。
最重要的是它含有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可以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七、如何理解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一、宗教与科学相冲突的典型事例
巴博确认了四种理解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基本模式:冲突、相互独立、对话和整合。
•二、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模式
•(一)冲突的事件与思想:伽利略事件。
科学唯物论与圣经字义论的思想冲突。
•(二)科学唯物论的两种表现:逻辑实证主义与大众文化界的科学唯物论。
•(三)圣经字义论:中世纪的圣经字义论、新教基要主义与科学创造论
•(四)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所在:学科界限模糊造成冲突,使得双方插手对方的领域。
当宗教与科学的对象、目标和方法没有被充分区别时,它们就有可能竞争和冲突。
•三、宗教与科学“相互独立”模式
•两者相互独立、分离,各有其自身不同的目标、对象和方法。
两者被封闭起来不相干,自然不相冲突了。
•(一)中世纪的看法:中世纪的一种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层面上的广义的二元论,支持了宗教与科学的分离。
•(二)现代几个思想运动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的严格独立:新正统派、宗教存在主义及语言哲学。
•巴特(上帝的绝对神性)。
马丁·布伯(我他关系与我你关系)。
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宗教与科学是两个有分别的、同样合法的“语言游戏”,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语汇、范畴和逻辑。
)
•四、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模式
•(一)由通向科学的边界而来的对话可能性
•(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方法论的相似性而来的对话可能性。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的要素来说明科学与宗教之间方法论的相似性:共同体范式,研究纲领,观察者的参与,模型的角色。
•五、宗教与科学的整合模式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可以有比对话模型更密切和有机的关系。
主张: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对实在的某种统一和全面的理解的话,这两个领域的某种整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巴博确认了三种整合方式:自然神学、自然的神学、系统综合。
•结论:人们如何构想人类这两个重要领域的目标、对象和方法,决定了人们会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