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主要进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主要进程
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背景和目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互相勾结,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使“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但是,战时共产主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背景:1920—1921年的旱灾,更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而且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使用这一非常政策,把陷入经济灾难的国家拯救出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城市工人也纷纷罢工,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军队士兵甚至喊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危险口号,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喀朗施塔得发生反政府的兵变,表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很明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于是,1921年的俄共(布)十大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苏联的成立:
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建立了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它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苏维埃一大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的苏维埃二大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对十月革命以来斗争经验的总结和革命建设成果的肯定。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

特点: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

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

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2、农业集体化运动:
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3斯大林模式
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它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它一度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由于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

政治方面的表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

导致社会缺乏民主,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大清洗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神话斯大林的“集大成之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

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历史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高速发
展,甚至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的一些做法,对本国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斯大林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堪忧: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的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赫鲁晓夫上台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后尝试医治斯大林模式的弊病,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赫鲁晓夫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

措施:(1)农业措施;(2)工业措施;(3)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措施:(1)政治体制方面;(2)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3)农业领域。

效果: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弊端: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而且他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勃列日涅夫趋于保守,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放慢,经济发展呈停滞和下降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自己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导致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社会矛盾丛生,苏联陷入了困境。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措施:(1)经济领域;(2)政治领域。

后果:使苏联社会陷入了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面对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倾向,为了防止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于1991
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联邦,这直接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八一九”事件后,国家大权落到叶利钦等人手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苏共组织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订《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独联体是独立国家的联合组织,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斧子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第二天,苏联正式停止存在。

已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一个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4、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和“和平演变”。

教训: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