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专著

合集下载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类编

古文字类编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

783页。

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

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

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

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

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

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

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是由作者徐中舒主编的一本书。

出版时间2010-10-1装帧平装ISBN 9787101074628 开本16开页数650页语种繁体中文书名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定价¥180.00作者徐中舒主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品牌中华书局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作 者 李孝定出版时间 1965年 ISBN 9786666718121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页 数 4766页 台湾李孝定编著。

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

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

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

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

1965年台北出版。

金文诂林 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作 者 周法高主編 / 張日昇 / 徐芷儀 / 林潔明編纂 出版时间 1975 统一书号10201-123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页 数 全十六冊1内容介绍該書以容庚增訂三版《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為據,羅列諸家之說於每字之下。

書名仿丁福保《說文詁林》而體例稍異:第一,丁書剪貼原書影印,此書則因字條多采自殷周銅器銘文考釋,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編》及我國新出版書籍中簡體字頗多,故抄寫時一一改為繁體。

国学经典著作名录

国学经典著作名录

国学经典著作经部——儒学经典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不可不知的300部国学名著内容简介文化是人的精神脊梁,它能使人读懂世界,读懂生活,读懂自己,并且能更好地诠释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精神面貌,这对于开拓人生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介绍了从先秦两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不同时期最具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共300部,对其精要内容进行了讲述,便于读者一册在手,对众多中国经典名著了然于胸。

金文诂林补

金文诂林补

金文诂林补
《金文诂林补》是一部关于古代汉字研究的专著,作者是罗振玉。

该书主要是对殷墟文字进行研究和解读,补充了《金文诂林》的不足。

罗振玉(1866-1940)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金文是指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

通过对金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情况。

罗振玉通过对《金文诂林》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足,于是撰写了《金文诂林补》一书,对原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金文诂林补》共分为两部分:
1. 补遗:主要是对《金文诂林》中未收录的部分文字进行补充,包括新发现的青铜器铭文和以往未被重视的铭文。

2. 考释:对《金文诂林》中的文字进行重新考释,提出了新的解释和观点。

罗振玉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史料、甲骨文、古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对金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金文诂林补》是罗振玉金文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后世金文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该书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汉字、史学、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字学书籍

古文字学书籍

古文字学书籍
在古文字学领域,有一些经典的书籍和资料值得一读:
1. 《象形文字学》(《象形文字學》)- 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

2. 《殷墟甲骨学》(《殷墟甲骨學》)- 甲骨文的研究专著。

3. 《金文编》(《金文編》)- 金文的研究和整理。

4. 《说文解字》- 论及汉字的形体、意义及发展。

5. 《字源》(《字源》)- 探讨字的源流及形成。

6. 《考古学与文字学》- 探讨考古学与文字学的关系,以及古代文字的解读方法。

这些书籍囊括了古文字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对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研究和解读,以及汉字的形成演变等。

阅读这些书籍能够帮助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许慎-说文解字序

许慎-说文解字序

文选:许慎《说文解字序》〔题解〕本文选自《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系东汉经学家许慎著作的一部文字学专著。

在序言中,许慎对汉字的源流发展、体式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我们了解古文字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许慎,字叔重。

东汉汝南召陵人。

曾太尉南阁祭酒等职。

师事贾逵攻古文经学。

为正秦汉以来书体错乱和今文经派臆解经义之谬,积二十年之力撰写了《说文解字》。

为我国古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00〔题解〕本文选自《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系东汉经学家许慎著作的一部文字学专著。

在序言中,许慎对汉字的源流发展、体式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我们了解古文字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许慎,字叔重。

东汉汝南召陵人。

曾太尉南阁祭酒等职。

师事贾逵攻古文经学。

为正秦汉以来书体错乱和今文经派臆解经义之谬,积二十年之力撰写了《说文解字》。

为我国古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清代“说文学”文字类研究专著之书目名称

清代“说文学”文字类研究专著之书目名称

清代“说文学”文字类研究专著之书目名称作者:张婷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6期摘要:《说文解字》自发行起,历代都不乏研究者。

清代的乾嘉学者真正把《说文》推向学术高峰。

清代整理古文献的功绩至今无出其右者,乾嘉学者在复兴汉学、继承朴学的学术实践中认清了《说文》在文字、训诂、音韵之学上的价值,把研究和开掘《说文》的内容、体例和其中的规律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立工作。

清代学者研究的视角也十分广泛,如音韵学、训诂学、文字、校勘、体例等,其中对文字类的研究居多,对《说文解字》文字类方面的内容进行校释,查缺补漏、刊其讹误。

对“说文学”——文字类研究著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深入地研究《说文解字》,进而发掘传统中国文字学的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清代说文学文字书目一、清代“说文学”——文字类研究概述(一)“说文学”在清代兴盛的原因1.社会环境(1)政治安定清代是由满族统治的多民族统一政权,各民族统一安定的社会局面,为“说文学”的兴盛,从政治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繁荣“康乾盛世”封建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说文学”的发展。

2.文化政策清代的文化政策既有专制压抑的一面又有宽容和鼓励的一面。

(1)专制压抑的政策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禁毁了大量书籍,屡兴文字狱,文化的高压表露无遗。

清朝从女真族入关,到最后的统一全国政权,成为第二个建立国家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

清朝政府由一个游牧民族去统治有着较深文化传统和底蕴的汉族人,难免会用到“学术上、思想上暴力压制”以麻痹人心,稳定统治。

知识分子多为了避免受到文字狱的牵连从而投身于纯学术的研究中。

(2)支持鼓励的政策在文化上进行压制的同时,为了稳定统治,培养适用于自己统治的人才,清政府又在抑制汉族“反清复明”思想的同时而开设八旗科举,开馆修史。

清晰明确规定考试内容,引导知识分子的学术方向,以匡正不利自身统治的学术氛围。

于是迫于“文化的高压”,知识分子大都努力回避政治,而专心研究和考证前人留下的经史书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

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2.说文四大家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张,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

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

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

另著有《五金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4.《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5.《尔雅》《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

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

汉字学专著

汉字学专著

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一、中国文字学(知津)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 世纪30 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包括《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 年代排印本胡朴安《文字学ABC》,ABC丛书社,1933邵祖平《文字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在《国学小丛书》中)蒋伯潜《文字学概要》,上海:正中书局,1946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新1 版(傅根清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蒋国善《文字学讲义》(油印本),东北人民大学,1956 杜学知《文字学纲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林尹《文字学概说》,台北:正中书局,198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姜宝昌《文字学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顾正《文字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刘礼吾等《文字学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陈涛《文字学浅谈》,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邓志瑗《中国文字学简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赵诚着《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长沙:岳麓书社,1999 高明着《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汉语知识丛书》新版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198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王世征、宋金兰《古文字学指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李万福《汉语文字学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刘钊等着,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许长安编《汉语文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

从书法鉴赏的角度谈谈说文解字600字

从书法鉴赏的角度谈谈说文解字600字

从书法鉴赏的角度谈谈说文解字600字《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字学专著,通过对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汉字的内涵和意义。

从书法鉴赏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说文解字》对于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对《说文解字》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内涵。

这对于书法鉴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理解了汉字的意义和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书法的韵味和神韵。

其次,《说文解字》对于书法鉴赏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书法鉴赏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书法的形式美,更要关注书法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说文解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书法的内涵和神韵。

同时,《说文解字》中对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为书法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最后,从书法鉴赏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也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代表性著作,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鉴赏《说文解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总之,《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代表性著作,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从书法鉴赏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的理解汉字的构造、意义和文化内涵,也可以为我们的书法创作和鉴赏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一览表

中国古代语言学著作一览表

中国语言学史发展各时期主要成就
一、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小学:训诂、文字、音韵)
一、文字学




其依据
本。

二、训诂学
三、音韵学

,


2由
于仓
I
o 四、语法学
(一)语音部分《文字学音篇》钱玄司“音标”引入,使古音韵研究有所突破《古读考》《古音系研究》江荣宝;《四声实验录》刘复首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与声音变化的关系;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研究汉语声调。

《中国音韵学研究》高本汉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从现代方音研究,进而拟测中国古音的系,更进而测定中国的上古音
(二)语法部分《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以句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为研究对象;重视教学语法和实践语法的区别《中国文法学初探》王力现代汉语语法著作《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马氏文通刊误》杨树达订正《文通》,树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系
(三)修辞学部分《修辞格》唐钺用西方的修辞学说来说明汉语的修辞对象《中国修辞学研究法》郑奠偏重辑录传统的修辞学说;《修辞学发凡》陈望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修辞专著;我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
(四)现代方言学:《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运用现代语言研究方法,进行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开始
《厦门音系》《临川音系》罗常培《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丁声树
(五)古文字学:以甲骨文、金文作为研究对象甲骨四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相关著作:《卜辞通纂》《甲骨文字研究》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通释语义的专著

通释语义的专著

通释语义的专著
1. 《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由东汉经学家许慎编著。

该书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首次提出了“六书”理论,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2. 《尔雅》:中国最早的词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辞海》:大型综合性辞典,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4. 《汉语大字典》: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5. 《新华字典》: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工具
书。

6.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的现代汉语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些专著都是汉语语义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学习和研究汉语语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语言学著作作者一览表

中国语言学著作作者一览表

中国语言学著作作者一览表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此表著作按照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出现顺序编排。

古文字学—继说文解字后又一力作(增订本)

古文字学—继说文解字后又一力作(增订本)

名词解释古文和今文:自汉代开始把秦以前的通行的篆体字称作古文,把秦以后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古文字学主要是研究古体汉字的专门学科。

三仓:贾鲂《滂喜篇》、《仓颉篇》(仓颉、爰历、博学)、杨雄《训纂篇》。

《说文解字》:许慎东汉人,是我国最早的字书,是一部自秦汉以来在文字学方面具有总结性的著作,自许书开始,改变过去识字课本式的体例。

创造一种从字体结构中考察音译的新体系。

《说文》利用六书理论探索文字的结构机理。

作用:建立了揭明汉字构造义理的六书理论。

开创了新的科学的字典式字书体例。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释词义的辞典,是一部训释字义富有权威性的著作。

全书共三卷,按照内容分作十九类,辑录了古代大量词汇并逐一解释。

通过此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言》:杨雄所著,汉代一部训释方言的专著。

他是我国第一部专集古代各地方言词汇的辞典,并对各地方言进行了综合比较,分别指出异同。

《释名》:东汉末年另一种训释词义的专著,他的特点是用谐声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

《广雅》(辞书):魏张揖是继尔雅和小尔雅以后的一部训释字义的专著。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人建议,在太学建立石经,供全国学者据以刊校所录的经文,用以刊正天下经书文字,是我国最早立的石经。

《三体石经》魏时曹芳正始二年,建立《尚书》、《春秋》、《左传》三部石经,皆用古文、秦篆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

故称三体石经。

当时是为勘正经书文字而立,供学者矫正经文和字体。

今成为研究先秦古文字的重要资料。

《五经文字》张参,唐玄度《九经字样》:专为纠正字体而著的专书。

汲冢竹书:是晋武帝咸宁五年,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一批古文竹简。

《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天兴县南二十里许发现的,当时称为“猎碣”,因石形似鼓,韦应物、韩愈所作《石鼓歌》,于是又以“鼓文”著称。

石鼓文是春秋时代的秦国的遗物。

《考古图》:目前所见著录铜器铭文之书,以吕大临《考古图》为最早,并为这一类著作开创了较为完备的体例。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

北大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书目及复习提要(一)我们专业在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人看来很枯燥,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专业中许多老师研究的学问都很有意思,比如李零老师的中国方术研究。

退一步说了,一门学问,只要你能真正静下心来,肯定能从其中发现乐趣,找到安慰的,不如说古文字学,我们专业的裘锡圭和李家浩两位老师,一生浸淫其中。

这些都不用说了,老师的情况可以去查,凡是副教授及以上的,基本上都可以带硕士研究生。

我们本科的专业课很多,大致也说一下吧。

古文献学史:分上下两学期讲授,是重中之重,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两册。

很厚的两本,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训诂学:洪成《训诂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版本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致可以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他一些老先生的书,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我们专业的老师),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哲学要籍解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文学要籍解题:金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史学要籍解题: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古籍整理概论:专业启蒙课,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教程》朱天俊,李国新著中国古代文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汉语: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可以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或者袁行沛新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上是我们专业课的大致情况,如果有什么补充,我再告诉你。

古文字学专著

古文字学专著

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金文字编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学术专著 古文字学专著

学术专著 古文字学专著

学术专著古文字学专著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1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2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3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徐文镜的古籀汇编怎么样

徐文镜的古籀汇编怎么样

徐文镜的古籀汇编怎么样
徐文镜编纂出版的《古籀汇编》,是在1934年8月出版的古文字学专著,分为14册。

这部著作主要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并以小篆作为字的部首,收录了大量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古文字资料。

它涵盖了从殷商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各种古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玺文、古陶文、古币文和古兵器文等。

这些文字被详细地记录在书中,使得研究者能够一目了然地辨识这些古代文字。

《古籀汇编》由徐文镜亲笔撰写,并由商务印书馆采用连史纸线装方式影印出版,其影响力巨大,至今仍然被视为识别甲骨文和金文的宝贵指南。

在当时,《古籀汇编》是一项创举,至今仍然是印刷行业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型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诂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等。

第二节金文字编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订补》、《新金文编》、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诂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等。

第五章战国文字专题篇第一节通论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战国古文字典》、汤余惠《战国文字编》、(台)陈立《战国文字构型研究》等。

第二节铜器铭文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程鹏万《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等。

第三节简帛文字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腾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张世超《秦简文字编》、袁仲一《秦文字类编》、李守奎《楚文字编》、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孙刚《齐文字编》、王辉《秦文字集征》、江淑惠《齐国彝铭汇考》、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上海博物馆藏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岳麓书院藏秦简》、《郭店楚墓竹书》、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等。

第四节玺印文字罗福颐《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曹锦炎《古玺通论》、施谢捷《古玺汇考》(博士论文)、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田炜《古玺探研》、肖毅《〈古玺汇编〉释文订补》、林素清《〈古玺文编〉补正》、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等。

第五节陶文顾廷龙《古陶文存录》、高明《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金祥恒《陶文编》、袁仲一《秦代陶文》、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等。

第六节玉石文字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徐宝贵《石鼓文的整理和研究》、山西文物所《侯马盟书文字编》等。

第七节货币文字商承祚《先秦货币文编》、王献堂《中国古代货币通论》、张颔《古币文编》、朱活《中国货币大辞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等。

古文字学主要参考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古文字学导论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中国文字学龙宇纯(台湾)古文字初阶李学勤二、汉字(构形)文化学主要参考书: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3、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 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以下为基本原始资料:甲骨文合集社科院历史所殷周金文集成社科院考古所郭店楚简荆门市博物馆古玺汇编罗福颐以下为基本字编:甲骨文编孙海波金文编容庚古文字类编高明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以下为考释著作中的重要著作: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古文字论集裘锡圭李家浩集李家浩古文字研究(1——24)中华书局中国古文字研究(一)刘钊主编以下为考释汇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战国古文字典何琳仪以下为相关研究著作:李零自选集李零文史丛释裘锡圭古文献论丛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李学勤集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1、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学勤《古文字初阶》,中华书局3、唐兰《中国文字学》,商务印书馆4、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 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81,商务印书馆6、《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 7、顾炎武《日知录》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

中华书局9、陆宗达《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88,中华书局12、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3、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1999,中国青年出版社《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文物出版社《秦出土文献编年》,2001,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4、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15、高明《古陶文汇编》,1990,中华书局《古文字类编》16、孙雍长《转注论》,1991,长沙岳麓书社17、裘锡圭《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远东出版社,1995 1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通论》,19、黄天树《殷墟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20、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岳麓书社,1997 21、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2、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3、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诗经新证》、《论语新证》24、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25、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5 2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27、郭守中《中山器文字编》28、顾野王宋本《玉篇》29、《龙龛手印》30、《广韵》31、《集韵》32、吴大徵《说文古籀补》33、《字汇•字汇补》34、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35、袁仲一《秦代陶文》,1987 36、高明、葛英会编著《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 其它资料:甲骨文编孙海波中华书局1965 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中华书局1979 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 殷墟卜辞综类岛邦男汲古书院1971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科学出版社1956 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982 全集本殷墟文字记唐兰中华书局1981 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大学学报》1956,1 商代的谷类作物于省吾《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1,1 释庶于省吾陈世辉《考古》1959,10 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于省吾《历史研究》1959,11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并释二字释羌、苟、敬、美于省吾《吉林大学学报》1963、1 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张政烺《中国语文》1965、4 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裘锡圭《考古》1972、2 殷代的刖刑胡厚宣《考古》1972、2 商代卜辞中的冶铸史料燕耘《考古》1975、5 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胡厚宣《文物》1977、2 释九十王宇信《文物》1977、2 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说我王胡厚宣《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说弜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契文考释辩举例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商代的俘虏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丰、裘锡圭《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1980 殷代的冰雹胡厚宣《史学月刊》1980、3 释柲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 家谱刻辞真譌辨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甲骨文字考释(八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释拜蔡运章《中原文物》特刊1981 甲骨刻辞狩猎考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 甲骨文“”字试探黄锡全同上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赵诚同上甲骨文异字同形例陈炜湛同上古文字构形中“一分为三”的智慧隐现刘家军《吉林大学考古博士论坛论文集》2006 辰为商星—释辰、莀、辳常正光《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1982 殷墟甲骨文羡字说张政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 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中国语言学报》1983 释甲骨文嘉字《古文字论集》(一)1983 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裘锡圭《甲骨文与殷商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牢、考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 甲文楚字辨——兼论正、足不同源王光镐《江汉考古》1984、2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裘锡圭《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 读《小屯南地甲骨》札记詹鄞鑫《考古与文物》1985、6 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5 释因蕴张政烺《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 释殷墟甲骨文的“远”、“”(迩)及有关诸字裘锡圭同上说“”“严”裘锡圭《语言文字研究专籍》(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释“勿”“发”裘锡圭《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香港中文大学1981 释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 释甲骨文藉、羲、蟮、敖、诸字刘钊《吉林大学学报》1990、2 释“”“”诸字兼谈甲骨文“降永”一词刘钊《殷都博物馆院刊》(创刊号)1989 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和“”裘锡圭《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8 甲骨文字考释(七篇)裘锡圭《湖北大学学报》1990、1 说戚、我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释“苞”“”吴振武《中原文物》1990、3 古籀拾遗孙诒让自写刻本1988 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1959 金文编容庚中华书局1985 古籀余论孙诒让燕京学社1929 双剑誃吉金文选于省吾石印本1934 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科学出版社1958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科学出版社1959 金文诂林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1975 金文诂林附录周法高等香港中文大学1977 金文诂林补周法高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1 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字裘锡圭《文物》1976、12 试论孤竹李学勤社会科学战线1983 释两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释籑、纂、饡、缵、赞陈汉平《人文杂志》1985、3 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林沄《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释能和以及从的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八辑1983 永盂铭文解释唐兰《文物》1972、1 释“”何琳仪《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释于省吾《上海博物馆集刊》(一)1982 释盾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0 金文释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孙稚雏《古文字研究》第九辑1984 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摘自《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的资料和初步研究》张亚初刘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 簋考释六则何琳仪黄锡全《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2 商周金文录遗序于省吾《史学集刊》1956、1 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说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文物》1959、7 说白大师武裘锡圭《考古》1978、5 史墙盘铭解释裘锡圭《文物》1978、3 释建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汗简•古文四声韵郭忠恕夏竦中华书局古陶文录顾廷龙上海医学书局1938 陶文编金祥恒台湾艺文印书馆1964 侯马盟书山西省文管会文物出版社1976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1 中山王器文字编张守中中华书局1981 楚帛书文字编饶宗颐曾宪通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 古币文编张颔中华书局1986 汉印文字征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82 汉印文字征补罗福颐文物出版社1992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 汗简注释黄锡全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中华书局1989 战国“”(廪)字考察吴振武《考古与文物》1984、4 释藤壬生《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裘锡圭《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文字考释五则汤余惠《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汤余惠同上战国文字与传抄古文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古玺考释于豪亮《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 侯马盟书疑难字考李裕民同上战国文字中的“市”裘锡圭《考古学报》1980、3 古文字考释四篇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 论“兵辟太岁”戈俞伟超李家浩《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朱德熙同上古文字释丛陈汉平同上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吴九龙《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受”并论盱胎南窟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吴振武《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李家浩《北京大学学报》1987、 2 古玺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吴振武《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 秦简的文字学考察李学勤《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 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楚器铭文八考汤余惠《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1983 读侯马盟书文字札记吴振武《中国语文研究》第六期香港中文大学1984 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朱德熙《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张政烺同上中山国胤嗣壶释文张政烺同上释“弁”李家浩同上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朱德熙裘锡圭《文史》第八辑中华书局1980 释——兼释续、渎、窦、曹锦炎《史学集刊》1983、3 玺印文字释丛(一)刘钊〈考古与文物〉1990、2 战国布考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三辑1981 战国文字研究(六种)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1972、1 信阳楚简考释五篇朱德熙裘锡圭〈考古学报〉1973、1 信阳楚简释文与考释刘雨〈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鄂君启节考释于省吾〈考古〉1963、8 古玺杂识何琳仪〈辽海文物学刊〉1986、2 长沙铜量铭文补释何琳仪〈江汉考古〉1988、4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裘锡圭李家浩〈音乐研究〉1981、1 齐返邦刀币考何琳仪〈中国钱币〉1986、3 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北文〈文物〉1973、11 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朱德熙〈语言学轮丛〉第二辑战国时代的“冢”字李家浩〈语言学轮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1981 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吴振武《史学集刊》1882、3 战国题铭概述李学勤《文物》1959、7-8 关于郢太府铜量铭文中的字裘锡圭《文物》1978、11 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裘锡圭《文物》1979、7 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9、1 所谓“夏虚都”三玺与夏都问题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 试释几方工官玺叶其峰《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3 战国官玺考释十种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2 馆藏战国七玺考石志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 战国货币考(十二篇)裘锡圭《北京大学学报》1978、2 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2、8 信阳楚简“浍”字及从之字李家浩《中国语言学报》1982、1 楚缯书“”金祥恒《中国文字》二十八册1968 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裘锡圭《文物》1973、12 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朱德熙《历史研究》1954、1 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币”和“比”李家浩《中国语文》1980、5 楚国官玺考释李家浩《江汉考古》1984、2 秦文字辨析举例何琳仪《人文杂志》1987、4 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骈宇骞《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一)《中华文史论丛》增刊1986 从字的释读谈到、盆、盂诸器的定名问题张光裕《考古与文物》1982、3 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李家浩《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者钟铭校注何琳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望山楚简里的“”和“”朱德熙同上古玺合文考吴振武同上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李学勤李零《考古学报》1979、2 集脰考(楚器研究)朱德熙北平新生报《语言与文学》28、29、30 期1947 楚玺考释(六篇)刘钊《江汉考古》1991、2 说文释例王筠中国书店1983 说文古籀补吴大澂刻本1898 说文古籀补补丁佛言中华书局1988 说文古籀三补强运开中华书局1988 说文解字诂林丁福宝上海医学书局1928 名原孙诒让自刻本1905 文源林义光写印本1920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 古文字类编高明中华书局1980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姚孝遂肖丁中华书局1989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中华书局1983 中国文字学唐兰开明书店1949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中华书局1986 古文字研究简论林沄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于省吾《文物》1973、2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裘锡圭《中国语文》1978、3 释中国于省吾《中华学术论文集》1983 从古文字学方面来评判清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的得失于省吾《历史研究》1962、6 古体汉字义近形旁通用例高明《中国语文研究》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1982 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郭沫若《考古》1972、3 说王林沄《考古》1965、6 说引字于豪亮《考古》1977、5 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中国社会科学》1979、6 略论汉字形体研究的一些规律高明《考古与文物》1980、2 释七、甲刘宗汉《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汪宁生《考古学报》1981、1 甲骨金文零拾张亚初《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 古文字考释四则张桂光《华南师院学报》1982、4 “七”“十”考张勋燎《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 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孙常叙《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赵诚《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 豊丰辨林沄《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 释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于省吾《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张桂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 说俗书每合于古文于省吾《中国语文研究》第五辑香港中文大学1984 古字新考李裕民《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 古文字的符号化问题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 畀字补释裘锡圭《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1980 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陈世辉《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中国语文》1985、1 谈古文字中的变形造字法张亚初《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再论古汉字的性质姚孝遂《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 裘锡圭《说字小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8、2 裘锡圭《古文字释读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