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学》
《推拿学》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学科之一,它的主要特点在于:
(一)重视手法:内科治疗的手段是靠药物,而推拿主要是通过手法来达到其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手法的练习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准确地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在编定课件时,我们将基本手法和每个病的治疗方法拍摄成动态画片,便于学生学习。
(二)治病范围广:推拿不仅治疗骨伤疾病,对内、妇、儿等科也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课程内专设内科篇和小儿推拿。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中医和针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讲授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医学理论基础及有关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还能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手法的基本作用及推拿对每个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法。
推拿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软伤病、内脏病、儿科病四大部分。总论主要讲述推拿的简史、作用原理、治则治法、
常用诊断方法和成人推拿手法,其余三篇,主要讲述了软伤病、内脏病、儿科病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本段推拿学导读
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
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推拿学是中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编辑本段推拿学源流
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记载:“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推拿之名,始见于明代张景岳《类经》和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推拿起源,可能萌于人类的自我防护本能。原始社会人类在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
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损伤和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伤痛局部及其周围部位。当这种抚摸使疼痛减轻后,有思维的原始人就从体会中积累了经验,由自发的本能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再经过不断的总结、提高,就成为一门古代的推拿医术。现代有学者对此根据古代殷商地处中央,又对照《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导引按跷从中央来的说法,提出按摩之法是殷人发明的。
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著作就较完整地记载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当时有推拿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有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该书中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其中提出“导引按矫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现代有人考证指出,“中央”是指河南洛阳一带,也可能洛阳即是我国推拿发源地。《内经》中,还列出了推拿的适应范围,分析了什么病症推拿可治,什么病症推拿无益,什么病症推拿会加剧病情的不同情况(《素问·举病论篇》和《素问·玉机真藏论将》),介绍了两种推拿工具,即可用“指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留分气”的圆针和“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的提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古代推拿,还应用于抢救。
《周礼注疏》一书中说:“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运用推拿等方法成功地抢救了尸厥病人一事。尤其突出的是,秦汉时代已科学地应用体外心脏按摩,抢救自缢死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缢死”方法中说:“徐徐抢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此法最善,无不治也。”古代在推拿手法操作时,已注意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汉代淳于意以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满等症;《金匮要略》中提到,对四肢重滞的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疗。其中膏摩,即是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进行按摩。用“寒水”作介质进行推,以药膏作介质进行摩,都是加强两者的作用。在我国自唐代之前,常常将“导引”和“按摩”联系在一起称谓。其实,这是两门不同的防治方法。导引,唐·王冰解释为“摇筋骨、动支节”,是自动还是他动,是自摇还是他摇,王氏未加详解;唐·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则认为导引是一种“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的方法,提出了自我操作的特点;《庄子·刻意》提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强调了呼吸运动的要求。
从这些古代文献中可以概括地认为,“导引”是一种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自主活动的防治疾病和强身保健的方法。推拿则是一种可以配合呼吸,既自动又他动地进行手法操作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因此,导引和推拿也是两种密切相关的疗法。尤其是自我手法操作,既可谓之推拿,也可称之导引。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式,其中有捶背、抚胸、按压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治的疾病。这些动作,就是自我推拿的方法。
在我国历史上动乱的魏晋时期,有不少将推拿应用于抢救的记载。如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治卒心病方:“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治卒腹痛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治卒腹痛方所介绍的“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的方法,可谓是最早的捏脊法。
隋唐时期,推拿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隋代所设置的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的太医署所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就有按摩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