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近郊的小村庄,1910年,陶行知先生考入南京的金陵大学,在校期间,他开始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信奉“知行合一”。他还将自己的笔名取为“陶知行”,目的就是为了发愤求知。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 。这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用他所信奉的“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表达。因此说,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认识了“知行合一”,认识了教育的功能,才使得他走上教育之路。

1914年秋,陶行知先生自费赴美留学。在此期间,他师从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范金豹先生在《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中写到:“实用主义哲学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5] 。王阳明先生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杜威先生对知行关系论述之后讲:“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强调的是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这点是王学与杜威之学的不同之处,可他们都注重“知行合一”。由于曾师从杜威先生,所以此时的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又多了一层认识。1917年,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行知”,并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至此,陶行知先生真正的走上了教育之路。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

随着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认识的深入,其教育思想也在逐渐的成熟。1917年,陶行知先生回国之后,提倡实用主义。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到处碰壁,使得他认识到了杜威先生的洋教育理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要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教育。于是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在《什么是生活教育》里说:“…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杜威先生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绝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还曾给生活教育下过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社会即学

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解放出来。…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工学团或集体主义之自我教育是在团体生活里争取自觉之进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种教育观是把教育从游戏场、陈列室解放出来输送到战场上去。”[6]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非常丰富,“活”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点,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我们应该把它继承发扬开来。

陶行知先生通过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认识,使得他走上了教育之路,并通过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进而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之改革事业奋斗终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知行合一”,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学习陶行知先生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便日后为中国教育尽自己之精力。

(

)

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路径的选择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已无一

席之地。道德作为一种自律

,

只有学生内心受到触动

,

产生

“共振”

,

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

郑重强调“请不要强迫孩子们学习

,

要用做游戏的方法”

,

“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5]

。因此

,

在教

学方法上

,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增强他们的参与兴

趣。笔者认为

,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可行途径。

理由如下

:

一是有助于大学生摆脱道德认识的误区。目前认为讲

道德是大道理

,

不现实

,

远在天边

,

遥不可及。由于大学生正

处于从高中“封闭式”学习阶段到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

,

社会

上的不良道德习气容易侵蚀大学生思想阵地。通过实践性教学

,

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从自我、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

认识到道德并非那么神圣

,

实际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是有助于大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践行。通过“学中做”

,

用手、用心、用情去体验

,

使大学生有一种身临其

境的深刻体会

,

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习惯

,

乃至道德信

念。我们可以从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推知

,

道德律同样有一

种“惯性”效应

,

而且这种惯性是更持久的

,

甚至终生受用的。

三是有助于教学相长。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开设的目

,

传授知识只是一个方面

,

而更重要的是促使大学生培养

一种社会主义道德信念

,

去身体力行。实践性教学

,

有利于

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

,

掌握反馈信息

,

调整教学

方法

,

注意因材施教。

(

)

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路径的实现

如前所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