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基本规范与操作要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可请专家解读课程标准;教研组内集体学习;个体研读。

既要在新学期开学前集中整体学习, 也要在平时根据教学进度每周教 既要

站在学科的高度、 全局的角度整体解读, 也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

强化课程意识,形成从课标入手备课、教学的习惯和意识; 理解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深化对本学科课程总目标的认识;

熟悉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熟悉整体安排的思路,知道各个具体内容的标准表述; 在理解基础上应用本学科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将课程标准学习结果内化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感悟、反思、应用,在学习应用 中不断深化和内化。因此,课程标准学习绝对不是学习一次就可扔掉的,而应放在案头,时常翻看,经 常研读。课程标准的学习应伴随教学的时时刻刻)

【研究教材】

1. 研究教材:全方位研究。

(1) 研读

教材:解读文

本,全方位地

研究和诠释教

材。 (2) 审视教材:审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特点, 意

图。(对照课标研究教材)

(3) 环视教材:环视不同版本的教材,不仅可以比较借鉴其他版本之优点, 而且可以在教材的纵向体系 上,把握同一《备课的基本规范与操作要领》讲座(太原师范学院焦佩婵)

本专题提纲。

一、备课的三个重要基础。二、备课的规范流程。三、教案的撰写规范。四、关于说课。五、关于集体 备课。六、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

一、备课的三个重要基础。

1.学习课程标准。

2.研究教材。

3.了解学生。

【学习课程标准】

1. 学习意义。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2. 学习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科教学的任务或价值;课程标准设计理念;课程目标(从三维角度理

解、从学科性质角度分析、从设计理念角度分析)

;内容标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教学建议(从学科

特点、学科价值、设计理念等角度分析教学建议) 3. 学习方式。

(1) 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

(2) 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研活动中学习具体内容;

(3) 整体解读与分项学习相结合。 课标分析。

4. 学习目标。

(1)

(2)

(3)

(4)

(5)

全面研究。 体裁、题材、内容、结构(顺序排列) 字体、标题、颜色、排版、图片 知识点,内容结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梳理新教材的知识框架,准确把握教材编写

个知识点在不同教材中编写的特点,优化教学,避免随意拓展或重组。(比较不同版本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

(4)仰视教材: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追求整体性,不能在过渡上出现明显的界限。要打通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联系。(不同阶段本学科教材的比较)

(5)透视教材:不同学科教材中同类内容的对照、分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教材研究:

1.文本特点:

、语言;

2.文本特征:

3.内容分析:

4.内容本质(核心概念一教学立意)与内容价值:

3.教材研究:深度分析。

――内容价值:

学科知识结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在解决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时的作用。

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能力、思维、智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 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价值。

教材内容分析既要有关于知识点、知识结构、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等内容的分析,还应包括内容本

质(内容立意)、内容价值的深入分析。

4. 教材研究——深度分析。 王祖浩教授观点: 教材内容深度研究; 知识的来龙去脉; 单元的学习价值; 教材的逻辑结构; 知识的能力要素; 学科的思想方法。

【了解学生】

1.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

2. 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3. 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最近发展区)即研究学情。

教学目标的两个基本要素:内容与行为。

教学目标的基本结构一ABCD 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陈述规范——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是学习者,教学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理论价值: ――应用价值: ——发展价值: ――教育价要研究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在水平(最近发展区)

。还可建立学情档案。

二、 备课的规范流程。 程序的重要意义:过程的科学性决定结果的有效性。 备课流程:课标研究、 略等。

三、 教案的撰写规范。 教案没有固定的格式,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一一确定教学目标一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评价策

但应有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或 教学

方法与手段、教学活动形式等)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等。

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研究。

教学目标不应表述成“教给学生……”或“教师将说明……”

教学目标陈述规范一一行为动词。

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知识技能目标】 可参照布卢姆新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的 6个认知过程层次替代名称。

举例: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 过程与方法行为动词举例:感受、经历、体验、探索、感知、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渐进性、过程性。逐步形成、逐步确立等。主要在单元目标中体现。常用的动词 有:关心、关注、注意、善于、形成、养成、树立、建立、确立、具有。

(布卢姆认知目标层次。 知识:识别与再现。认

出、配对、选择、描述、 理解: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 应用:是指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分析:是指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

素, 分解等。

综合:指将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或事实等综合成新的整体。一般使用的行为动词有:联合、设 计、筹划、创造 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判断。一般使用的动词包括:评价、判断、比较、批判、评论等) 教学目标陈述规范一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

1.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点的特定限定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 ,“看完全文后”等。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 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计算器”;- 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能标出… ..”;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 10分钟内, 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2. 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百分之九十都对”、“正确无误” 教学目标陈述举例:

“不看笔记,学生能写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完成

时间为30分钟。”

“在一个平面上,学生要在 3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

“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 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 分数的和,15道题中对12题为及格。”(数学)

“提供有关遗忘过程及其原因的实验数据

(包括图、表),能说明该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和它可以支持的

假设。”(心理学)

【关于三维目标陈述】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目标体系的三个维度。 知识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 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并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绪体 验。因此,不能把三维目标化简为一个平面的三类目标。

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 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教学目标。

课题与课时目标制定时,由于目标都承载着具体的学习任务,三维目标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可以实现的 具体目标的三个方面。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论述,这样更清楚过程与 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基于一个活动获得的,在这个具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 教学目标陈述举例。 ,规范的行为目标应是“学生应该……”

列举、说明、背诵、 说明、 证明、 读出

。 预测、摘要、归纳等 设计、示范、表现、发现等。

:选出、辨别、 举例、估计、 修改、解决、 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其组成原理。 等。 5个主要原因, 并对每个原因进行评论性的解释,全部 (如3/6和2/ 3),学生能通分并求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