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PPT_张世君_第5章第3节_歌德共34页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
浮士德从沉睡中醒来,获得新生,帮助宫廷度过财 政赤字。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生 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求和高飞而早 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围海造堤,领悟到“人需要每天去争取生活 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情不自禁地说: “时间你真美呀,请你停留!”倒地而死。靡非斯特正 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迎接上天。
文学地位
1.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 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 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 莎士比亚齐名。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给歌德带来 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它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 的青年作家。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 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表现主人公维特的思想感 情。出身市民的青年维特爱上了已经和别人订婚 的少女夏绿蒂,激情彭湃,最后绝望自杀。
中国“维特热”
1922年郭沫若首次将 《少年维特的烦恼》翻译 成中文,在小说的扉页附 了歌德的这首短诗,一时 间在中国也兴起了一股 “维特热”,大家争相阅 读这部小说。在中国翻译 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中,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中 译者和中译本最多,有20 余种。最著名的译本有郭 沫若1922年的译本和杨武 能1981年的译本。
[学习提要]
歌德是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 国文学的主要代表。学习本节,了解歌 德的创作情况,文学地位,掌握歌德的 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代表作 《浮士德》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一、生平创作
歌德(1749—1832)德国大 诗人。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 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 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 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郭沫若译本 杨武能译本
马斯奈歌剧《维特》(1892)
根据歌德小说《少年维 特的烦恼》改编,全剧围绕 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情展开情 节,把维特的痴情、留恋和 绝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歌剧片由著名导演彼特·维 格尔执导,2000年出品。维 特第一次看见夏绿蒂就爱上 了她。他知道夏绿蒂已经有 了未婚夫,仍然紧追不舍。 夏绿蒂用“责任”拒绝了他。 激情与理智构成了全剧的矛 盾冲突。
小说通篇围绕维特的烦恼来描写。种种烦恼 让维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返回自然。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根本不 可能实现。
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 不少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说明18世纪 封建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给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德国青 年知识分子精神苦闷, 找不到出路。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 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 合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 的悲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 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简介
美学思想
歌德的美学言论是创作实践和对各门艺术体会的 总结,散见于《诗与真》、《箴言来自百度文库回忆》、《关于 艺术的格言和感想》、《歌德谈话录》。
1. 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古典的和浪漫 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
2. 重视形象思维,从具体形象中表现一般。 3.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观的辨证关系。 4. 提出建立民族文学,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 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维特痴情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维特绝恋
绝望的维特最终选 择了开枪自杀,在死亡 面前,维特和夏绿蒂互 诉衷肠,“两颗灵魂合 而为一”。歌剧的这个 改编是小说原著所没有 的,爱情战胜了理智, 获得永恒。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三、《浮士德》分析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 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歌德写作维特的起因是因为他的个人失恋的体验, 歌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反抗的声音, 但不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因此在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 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 这本是人性中的至纯至洁,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 的读者呵,你哭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 做个堂堂的人,不要步我后尘。”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想的无限 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表现的,反映了启 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 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 年83岁。
主要创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 抒情诗和叙事谣曲《迷娘》、《流浪人的夜歌》 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795—1829) 诗剧《浮士德》(1749—1832)
要走出书斋。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性 解放的道路。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心 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 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 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