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及其机能主义心理学观点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及其机能主义心理学观点概述
摘要:自南北美独立战争以后,北美洲新大陆的条件比较优越,因此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为美国心理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保障。

在19世纪末美国人到德国学习实验心理学的人数量剧增。

他们回国后热情传播实验心理学,各大学还掀起了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高潮,心理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美国有了独立学科的地位。

但是由于实验心理学,尤其是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并不适合美国当时的国情,无法满足美国对新型人才和新知识的需求,所以在美国产生了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改造的需求。

机能主义心理学哲学背景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以代表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为其哲学基础的。

詹姆斯和杜威不仅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创始人。

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和价值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把获得“效果”作为最终目标。

虽然实用主义关于“现实生活”“行动”“信念”和“效果”等都以利益为指向,但是却反映出美国人开拓、务实和努力追求成功的精神。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直接体现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机能主义心理学科学背景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其自然科学基础的。

赫伯特·斯宾塞则是将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心理学的第一人,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的本质,强调环境对有机体进化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把心理现象解释为适应过程的不同方式。

达尔文进化论发现了人类与动物在心理机能上的连续性,促进了比较心理学的研究。

达尔文进化论重视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还促进了发展心理学和个体差异的研究。

高尔顿深受进化论的影响,创立了差异心理学,运用问答法研究意象的个体差异。

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学派形成
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在美国分布很广,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多数都持机能主义的取向。

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最活跃的地方有两个大学,一个是芝加哥大学,另一个则是哥伦比亚大学。

芝加哥大学是一个自觉的机能主义学派;哥伦比亚大学则只是持机能主义研究取向。

1894年,杜威来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心理系教授。

1896年,杜威在《心理学评论》发表了题为《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

许多人认为,这篇文章宣告了芝加哥机能主义学派的正式成立。

詹姆士·安吉尔和哈维·卡尔则相继发扬和完善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体系。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机能心理学的主张,阐明了机能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杜威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

杜威在《心理学评论》发表了题为《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反射弧是一个连续的整合活动,反对把反射弧分析成各个元素或分解为各个部分的做法。

他认为反射弧概念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感觉和运动之间并不存在一条鸿沟,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具有机能的、处理方法上的意义。

杜威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解释人类的社会进步。

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有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

他注意心理现象的整体,注意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他反对身心平行论,强调意识对人的生活的作用。

杜威主张实用主义,并把它视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杜威给机能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折中主义倾向
实用主义哲学强调“有用即真理”,这导致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折中主义倾向,使得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良莠混杂,矛盾重重。

例如来自德国心理学的实体论意识观与源自进化论的机能论意识观的矛盾,还原论与整体论研究原则的矛盾,主观研究范式与客观研究范式的矛盾,目的论与因果决定论的矛盾,等等。

因此,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往往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构,当然也就谈不上理论体系的完善。

现代心理学“枝叶茂盛,主干脆弱”的病症,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这一传统不无关系。

生物主义倾向
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生物学化,认为意识是有机体的心理生活或内在的自身机能,它既扩大了本能的范围,又夸大了本能的范围,以本能决定论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并且把心理学归结为生物科学。

这不仅是他们过度应用达尔文进化论的结果,也是他们抹杀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的表现。

参考资料
• 1. 陈泽川. 机能心理学[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史编写组. 心理学史.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39-41
• 2.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 3.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 4. 张肖松. 心理学史[M]. 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 1987.
• 5. М. Г. 雅罗舍夫斯基. 心理学史[M]. 陆嘉玉, 等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 6. 沈德灿, 孙玉兰, 滕桂荣. 西方心理学史简编[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7. 陈泽川. 卡特尔[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史编写组. 心理学史.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121-122.
•8. 陈泽川. 伍德沃斯[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史编写组编. 心理学史.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