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暗挖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地铁二号线
名都~光谷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国中铁武汉2号线25标工程项目经理部
2008年10月30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
3.1 地质、地貌 (2)
3.2 地层岩性 (2)
3.3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3)
3.4 水文地质条件 (3)
四、施工条件 (4)
4.1 既有道路 (4)
4.2 水电设施 (4)
4.3 通讯条件 (4)
4.4 通风条件 (5)
4.5 供风系统 (5)
五、施工准备 (5)
5.1 技术准备 (5)
5.2 施工机械设备配备 (5)
六、横通道转正洞交叉口施工技术措施 (6)
七、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7)
7.1 台阶法开挖施工方法 (7)
7.2 CRD法开挖施工方法 (10)
7.3 CD法开挖施工方法 (11)
7.4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方法 (11)
7.5 开挖施工方法的转换 (13)
八、区间隧道超前支护 (14)
8.1 超前小导管施工工艺 (14)
8.2 超前药卷锚杆 (15)
8.3 初支施工要点技术措施 (16)
九、区间正线防水施工 (16)
9.1 一般区间工程防水措施 (16)
9.2 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17)
9.3 暗挖隧道的复合防水施工 (17)
十、区间正线二衬施工...........`.. (20)
10.1 二衬施工方案 (20)
10.2 区间隧道变形缝 (21)
10.3 暗挖区间施工缝 (22)
十一、隧道二衬背后的防水措施 (24)
11.1 变形缝防水施工 (24)
11.2 施工缝防水施工 (24)
11.3 后浇带的防水施工 (24)
十二、区间隧道施工运输组织 (25)
十三、区间隧道内施工动力设置 (25)
13.1 供电和照明 (25)
13.2 供风和供水 (26)
十四、区间隧道通风布置 (27)
十五、区间隧道排水 (27)
十六、区间隧道监测施工 (28)
十七、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及措施 (28)
十八、安全及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9)
十九、环境保护措施 (30)
二十、职业健康 (30)
一、编制依据
⑴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的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名都站~光谷广场站区间施工图;
⑵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V标段街道口站~光谷广场站区间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⑶现场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
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YB9258—97)
⑸《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⑹《建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⑺《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⑻《混凝土结构设计及验收规范》
⑼《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⑽《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⑾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⑿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⒀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⒂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GJ08-61-97)
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二、工程概况
名都站~光谷广场站区间线路西起名都站,沿着虎泉街向东至光谷广场站。地面起伏较大,标高为26.94~37.44m,沿线均为密集的建筑物,且管线较多,均分布于虎泉街道路两侧。该区间全线均为地下线,左右线路均以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连接而成,左右线间距为13米,隧道最大埋深16m,最小埋深 5.5m。线路纵断面上设置R=5000m的竖曲线。区间线路平面设1个曲线段,曲线半径1000m;区间线路纵断面设人字型坡,最大坡度为5‰,最大坡长为460m。线路沿卓豹路(或虎泉街),到达终点光谷广场站。虎泉街两侧建筑主要是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医院、中船709研究所和民房,建筑物的楼层普遍较低,隧道在路中间下行通过。
本项目设计范围为名都站东端至光谷广场站西端,里程为右(左)DK26+408.307~右(左)DK27+448.000,其中右线全长1039.693m,左线全长1037.102m(含短链2.591m),线路总长为2076.795m,其中
右(左)DK26+408.307~右(左)DK27+406.208为地下线路,采用矿山法和明挖法施工,DK27+406.208~DK27+448.000为明挖段。其中于里程左DK26+782.000(右DK26+779.409)设置1#施工竖井及横通道;于里程左DK26+862.591(右DK26+860.000)设置区间联络通道;于里程左DK27+184.020(右DK27+184.012)设置2#施工竖井及横通道。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3.1 地形、地貌
区段地处剥蚀垄岗、残丘地貌单元,途经虎泉街,地面标高为26.94~37.44m,平均标高为32.19m,地面起伏较大。
3.2 地层岩性
根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本区段分布有志留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各时代地层岩性如下:
杂填土(Q4ml):灰、黄、黄褐、棕红等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砖渣、碎石、植物根茎、砼碎块、生活垃圾等物质组成,砖渣碎石粒径一般2~10cm,含量30%左右,结构松散,厚0.3~5.6m。
<10-1> 粉质粘土(Q2al):黄褐色,灰褐色,结构紧密,硬塑状,含少许铁、锰质结核;厚度变化较大,厚1.4~9.5m,埋深0.3~5.5m。
粘土夹砾石(Q2al):棕红色、砖红色,夹灰绿色条带或团块,结构紧密,硬塑状,裂隙较发育,裂面光滑。含少许砾石、铁、锰质结核。砾石含量约占5~15%,呈次圆——次棱角状,局部富集,一般粒径在0.5~3.0cm不等,最大超过7cm以上,成分多为石英岩、灰岩。
粘土(Q2al):黄褐、棕红色,夹灰绿色条带或团块,局部地段底部偶夹薄层红粘土。结构紧密,硬塑状,裂隙发育,裂面光滑,具蜡状光泽,含少许铁锰质结核,该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 2.5~16.6m,埋深5.8~19.0mm。
粉质粘土夹砾石(Q2el+dl):棕红色,粉质粘土含水量中等偏高,硬塑状,结构较紧密。碎石块径3~10cm不等,呈棱角状,成分为泥岩、石英砂岩、灰岩等,含量一般20~40%不等;一般厚0~6.6m,局部厚达14m。
钙质泥岩(T1d):棕红色,钙质胶结,局部夹极薄层灰岩条带,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方解石等,该层总厚约35m,呈夹层状分布于灰岩(16b)中。
灰岩(T1d):灰色,中—厚层状,坚硬,微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少量水云母、白云石等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