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杰刘羽佳

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

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内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李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

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

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并且以创作《华山图》为例,说明深入生活的重要性。王履还提出绘画艺术“法在华山”的观点。艺术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客观的生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而生活是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艺术创作无定法,往往应时而变,应理而变。对此,王履曾比较辩证地指出:“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矣。……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矣……彼既出于变之变,吾可以常之常者待之哉?吾故不得不去故而就新也。”就是说,面对运动、变化着的审美客体,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技法,而着意于新的追求。因此,他认为, 对前人留下的艺术方法,应采取“宗与不宗之间”的态度。王履这一美学理论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并接触到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间题。其次,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也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

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

哉!”

2.祝允明论“象”与“韵”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

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离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甩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至三王涂抹,便成一人一物。如九方皋(gao)不辨牝牡(pin mu),固人间一种高论。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

所求意”是一个道理。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只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当中,祝允明的思想更具有现实的美学价值。

早在宋代,苏轼就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苏东坡集》前集卷十六,《书那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这四句诗用意在于强调“画贵神,诗贵韵”(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论诗画)),也代表了苏轼书画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杨慎曾就此指出苏轼的片面性。而晁(chao)补之则以和诗的方式作了补正。他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转引自《焚书》卷五,《读史·诗画》)和诗明确主张诗画艺术应当力求形似与神韵的有机统一。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

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溥南诗话》卷二)欺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张,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王廷相的意象论

从实质上说,王履与祝允明的美学思想都是以“意”与“象”两者关系的探讨为出发点,而建立起较全面系统的意象理论的,则是王廷相和陆时雍。

王廷相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提出著名“气”之一元论,在文学上是“前七子”之一,影响较大;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也较突出,意象论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一文中。

王廷相认为,诗歌创作既不能拘泥于事实,也不能在情感上追求赤裸裸的表现,而应当是情泄而不露,使人读了感到“余味”无穷,这才是审美意象的创造。他说:“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三百篇》比兴杂出,意在言表;《离骚》引喻借论,不露本情。……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吃之,邀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以意象为诗歌之本,这是王廷相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杨慎与王廷相是同时代人,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与王廷相很接近,集中体现在他的《升庵诗话》中。他反对诗歌直陈其事,并以杜诗为例,驳斥宋人的“史诗”之说。他拾出:“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于直陈其事,类于讪讦(shan jie),及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孙杨慎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是主张“含蓄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