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原田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FFA典型的改变为早期出现的RPE水平的大量针尖 样荧光渗漏点。晚期,视网膜下的荧光积存并融合若 干荧光池。FFA主要是观察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的 病变。 需要指出的是VKHs荧光造影改变同交感性眼炎的 表现相同,故鉴别时应当参考临床资料,如有无外伤 手术史。
辅助检查
1 眼B超检查 无创伤,价格低,患者易接受,易于跟踪观察。通 过B超可以了解视网膜脱离状况、脉络膜水肿及玻璃体 混浊程度。 2 MRI MR扫描可见双眼视网膜一脉络膜复合体增厚、强化 及视网膜脱离等征象。
FLAIR示双眼视网膜-脉络膜复合体增厚和视网膜脱离
增强后横断面示增厚的视网膜.脉络膜复合 体显著强化,还可见双侧球后筋膜囊异常强化

Fra Baidu bibliotek

睫状体(ciliary body) 是续连于虹膜后方的环形增厚部分,通过晶状体 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含平滑肌,有调节晶 状体曲度的作用。 脉络膜(choroid) 是眼球血管膜(中膜)的后部。脉络膜贴在巩膜的 内面,自视神经乳头开始到睫状体的锯齿缘上,占眼 球壁中层后部的5/6,呈黑褐色,富有血管和色素,有 供给眼球营养和隔光的作用。其组织结构分为四层, 脉络膜上层、血管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玻璃膜。
Andreoli CM.Foster CS.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J].Int Ophthalmol Clin,2006,46:111-122
色素脱失处组织学上可见真皮水肿、血管扩张、 噬黑素细胞内饱含色素并伴淋巴细胞浸润,电镜下显 示色素细胞缺失,被朗格汉斯巨细胞及不确定的树突 状细胞所取代,在表皮交界处可见胶冻样淀粉小体。
3 恢复期 于葡萄膜炎消退后发生,其标志是白发症、脱发、 皮肤色素脱失,发生率分别达90%、73%、63%。白 发可累及头发、眉毛和睫毛,范围多变,常在脱发发 生后才被注意。脱发可表现为头发小范围缺失或成束 缺失,其组织学特征为皮肤附件周围淋巴细胞及浆细 胞浸润,与簇状脱发不易区分。亚洲病人可出现肢端 白斑(Sigium征),白斑很少自发复色。

前部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 包括虹膜炎、前部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炎三种。

后部葡萄膜炎(posterior uveitis) 炎症累及玻璃体膜以后的脉络膜、视网膜组织。
临床表现
1 脑膜脑炎期: 通常起病急骤,此阶段一般只持续几天,特征是 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症状如头痛、不适、发热、恶心 及呕吐,其它症状如意识模糊、精神异常、轻度偏瘫、 截瘫、失语、晕厥及全身肌无力也可出现。在这一阶 段,脑电图可显示异常征象,同时脑脊液中蛋白浓度 及白细胞数增加。
VKHs的发病率很低。


一些学者认为某些患者出现常见的白癜风、稀疏白发 或葡萄膜炎等临床表现,可能是VKHs的亚临床患者。 患病率男女相等,亦无种族差异,肤色较深的人似乎 具有更高的患病率。 30~40岁是发病高峰期,小儿患者少见。 未发现有家族遗传现象。
VKHs发病机制主要是炎症细胞对脉络膜的浸润,主 要以类上皮细胞为主形成肉芽肿,使脉络膜增厚超出 正常脉络膜厚度的数倍,炎症细胞压迫脉络膜血管而 致脉络膜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破 坏,引起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一些学者认为病毒感染可以促发对抗黑色素细胞的 自身免疫反应,甚至可以导致全身各处的黑色素细胞 的破坏,因此认为该病是以黑色素细胞为靶细胞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


葡萄膜 (uvea) 眼球壁的中层,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黑色 素和血管。状如葡萄,故名葡萄膜。葡萄膜由虹膜、 睫状体、脉络膜前后相互衔接组成。葡萄膜可发生炎 症、囊肿及肿瘤。 虹膜 (iris) 属于眼球中层,位于血管膜的最前部,在睫状体 前方,有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多 少的作用。位于血管膜的最前部,虹膜中央有瞳孔。
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
概述
VKHs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累及全身多个系 统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脉络膜炎、脉络膜视网 膜炎、视乳头炎、视神经视网膜炎,常伴有脑膜刺激 征、听觉功能障碍、皮肤和毛发改变等全身性表现。



1906年,伏格特第一次描述了这种疾病,患者表现为 双侧自发性葡萄膜炎、白发和脱发。 1926年,原田报道了5例发生于脑膜炎之后的双侧后葡 萄膜炎和视网膜剥离的病例,研究表明其脑脊液中蛋 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 1929年,小柳氏在研究了16例发生头痛、听力减退、 白斑、白发症、脱发、双侧前或后葡萄膜炎偶伴渗透 性视网膜剥离的患者后对该综合征给出了更恰当的定 义。 1932年,Babel将此病统一称之为伏格特-小柳-原田综 合征。
伏格特-小柳病以前葡萄膜炎为主,而原田病以 后葡萄膜炎为主,两病无截然界线且常同时发生,受 累部位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在黑 色素细胞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眼部出现普遍的色 素改变,可见色素缺失或是色素重新分布,使眼底呈 现金黄色改变。5%病人发生白内障和青光眼,继发感 染引起的视网膜改变可导致视敏度严重损伤。

黑色素细胞在人体中广泛存在,除分布在皮肤和中枢 神经系统之外,还存在于眼、耳中。 位于眼葡萄膜的黑色素细胞可以吸收部分入射光线, 增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 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um RPE)中 的黑色素细胞对维持光感受器的功能起重要作用; 耳中黑色素细胞的功能仍不是很明确,但其功 能的改变可导致听力减退。
2 眼病期: 此阶段以突发的双侧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为特 征,通常是不对称的,发生在眼部受累2-4周后,可伴 发葡萄膜炎,并可持续十年或更久,表现为眼及眶上 疼痛、畏光、眼部刺激症状,70%的病人双眼视力急 剧下降,30%的病人开始时一只眼睛视力下降,几天 后双眼均受累,这是由于视网膜剥离导致视敏度突然 或逐渐降低,严重病例可发展为永久性失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