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与形象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
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
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
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
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
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
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
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
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
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 (陈定安,1998:38)。
汉语很少或几乎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中少用虚词,只是将句与句排列起来,让读者去了解其内在关系。
二、英汉思维差异在句子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
因此,上述思维差异会对学生的翻译实践造成一定的障碍。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抽象与具体
由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在英译汉时,往往局限于字面转换,使得汉语译文晦涩难懂。
下面的句子是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翻译作业中选取的。
(1)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S1:我用近乎冷酷的直率和他谈了话。
S2:我以近乎残忍的坦诚跟他谈了话。
参考译文: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
在上述例句中,英语句子用了“brutal frankness”这个抽象的名词词组,学生基本是按原文结构翻译的,反映出他们在抽象和具体间相互转换的意识还不太强。
(2)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S1:信息的缺失表明发展很顺利。
S2:信息的缺乏是发展充分的表现。
原文短短一句话,就有“absence”、“intelligence”、“indication”、“developments”四个抽象名词,学生译文基本上还是以抽象的方式译出,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真正的含义。
参考译文: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2.聚集与流散
由于对英汉差异的敏感性不强,英译汉时,学生仍选择英语句式,摆脱不了形式束缚;汉译英时仍是流散句式,即使用连接词连接,也有很多错误,逻辑关系混乱。
如以下例句:
(1)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s。
S1:目前,电脑组成部分之一的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因而创造出了新一代的便携式微型电脑。
S2:经过多次的综合线路的简化,在体积上使电脑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新一代便携的迷你电脑已经问世。
原句的主干是circuit has reduced the size,其他部分均是对基本成分的修饰。
原句由连词(which)、介词(of)、分词(creating)连接,十分紧凑。
而S1 的译文首先理解有误,由于受到by many times 的干扰,理解为“集成电路已经被缩
小了好几倍”;S2 的译文很难懂,将“the integrated circuit”误解为“综合线路的简化”,导致前半句理解错误。
参考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袖珍式微型计算机。
3.物称与人称
由于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汉语以主体为主,英语以客体为主的思维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表达不太自然。
如以下例句:
(1)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S1:厚厚的地毯掩去了我的脚步声。
S2:厚厚的地毯使我的脚步声变轻了。
虽然学生译文并没有错误,但仍可看出学生没有在物称与人称间转换的意识,用原句中的物“The thickcarpet”做了译文主语,而参考译文的表达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2)必须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S1:We should arrange the major offered in the institution of high learning, to reform our teaching way。
S2:We must adjust the arrangement of special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in high school。
参考译文: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同样,在汉译英中,虽然学生补上了原句主语“我们”(we),以人做主语,但我们知道英语在表达政策、法规、规定时倾向于以物做主语。
可见,学生还没有培养起在物称和人称间相互转换的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
在英译汉时,译句常常冗长呆板;而汉译英时,结构混乱,组句没有条理,译文支离破碎。
如以下例句:
(1)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
S1:这个秋天叶子还未完全凋零。
秀丽、平和的金秋,是对那些可能耗去青春,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的美好祝福。
S2: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原句用了“who”、“and”和“before”来连接句子。
S1 和S2 的译文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文的含义。
主要原因是原文出现了两个“autumn”,并用过去完成时“had been”和一般过去时“turned”标明时间先后,而学生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
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丧失了生命。
(2)当前,车辆横冲直闯,严重地威胁着城市生活,路上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S1:Nowadays, cars dash around like mad on the road, it imperils the city life, and pedestrians are in constant fear。
S2:Nowadays, the clashing and rushing car seriously menaces the citizens‟ life. No one can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fear。
汉语句子没用一个连接词,但原文语义关系很明确,“车辆横冲直闯”表示原因,后面的分句表示结果。
S1和S2 的译文基本按汉语的语序组织译文,几乎不用连接词,译文显得很松散,不太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The present onslaught of vehicles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urban life and pedestrian peace of mind。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认识不清。
在翻译过程中,摆脱不了形式束缚,不能准确、灵活地在两种语言间转换。
三、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维方式不同,词汇视点不一,使译文出错。
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
例如,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而英语的说法却是“After you!”。
英语中分别用back和forward指称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
唐诗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再如,汉语中的“九折”,英语常说“A ten percent discount”,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而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
汉语中的“红茶”,译为英语则是“black tea”,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茶水,而英语着眼于茶叶。
汉语中的“大雪”,英语中的说法却是“heavy snow”,而不是“big snow”。
(2)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使译文生硬欠妥帖,甚至出现错误。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法。
但是,受两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翻译中一种语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达的是另一种语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
He is the last man to reach there.
他决不是会去那里的人。
(3)思维方式不同,句子语序各异,影响译文的顺畅、优美。
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
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由程度强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
而英语可以借助它的形态和丰富的关联词语,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安排,且英民族在叙事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以前发生的事。
Mike did not remember his grandmother who died of cancer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迈克三岁时祖母死于癌症,所以不记得她。
一知道明天可以看电影,他就十分开心。
He was very delighted when he knew he could see a film tomorrow.
When he knew he could see a film tomorrow, he was very delighted.不是地道的英语。
在地名的排列顺序上,汉民族是由大到小,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中国福建”译为英语是“Fujian, China”。
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上,汉语习惯说“东、西、南、北”,而英语习惯说“east,west,north,south”。
(4)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使译文显得啰嗦。
形合(hypotactic),英语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连接来构成句子,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意合(paratactic)。
汉语句子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逐层展开。
所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时并没有把“if”也翻译出来。
(5)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而造成误译。
They were beaten, refused anything to read.
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成:
“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任何书籍。
”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
(6)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各异,影响译文质量。
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一定会影响译文的畅达。
A stone smashed harmlessly on the ground when it dropped from the building.
一块石头从那座大楼上掉下来,砸在地上,没伤着人。
这句话的重点是“石头砸在地上,没伤着人”,但用汉语表达时,必须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逻辑。
指称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
柳树:斜柳、垂柳、烟柳、翠柳……。
“柳”与“留”谐音,含挽留之意;
柳树易于迁移生长,通常被赋予离别、思念之联想意义: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雨霏霏。
——戍边战士思乡之情。
《三辅黄图》:汉人送客至此桥(灞桥,长安东,别称“销魂桥”),折柳赠别。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刘禹锡《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余,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英语中willow 一词则常使人联想起悲哀和忧愁,具有失落和死亡的象征意义:Wear the willow失恋,哀悼心爱者的逝世
Shakespeare: Othello—
可怜的她坐在枫树下哭泣
歌唱那青青杨柳;
她手抚胸膛,她低头靠膝,
唱杨柳,杨柳,杨柳。
The Bible—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a we wept—when we remembered Zion: 2 Upon the willows—in the midst thereof,…
指称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华夏文明孕育了以牡丹、梅花、松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而英语民族以玫瑰、百合、栎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
希腊神话中,玫瑰是司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即罗马神话的维纳斯Venus)从海水中诞生时,由她身上的泡沫形成的,故玫瑰象征爱与美。
Under the rose秘密地。
在西方,会议桌上摆放玫瑰暗示与会人员必须保密。
此语源语希腊神话:Cupid给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支玫瑰,防止他泄露Venus 的不检点的行为。
Rose还象征着美好、幸福:gather life‟s roses寻欢作乐;rose-water比喻奉承话和温和的做法。
Laurel在英汉语中都可以象征出类拔萃和荣誉。
屈原《楚辞》:嘉南州之炎德,丽桂树之冬荣。
桂冠,蟾宫折桂
英语无独有偶:桂冠laurel wreath,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
gain one‟s laurels折桂
look to one‟s laurels小心翼翼保持荣誉
rest on one‟s laurels高枕过去的荣誉而无忧无虑
指称意义相同,联想意义空缺
汉语:牡丹——“国色天香”,自唐以清的国花
梅花——“世外佳人”,“花魁”
菊花——陶渊明:“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
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青梅竹马”长干行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Ezra Pound
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英语里
daffodil象征春天、快乐。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Apple: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The apple of one‟s eye
The Big Apple: New York
The grapes of wrath出自圣经,指愤怒、骚动、暴力的原因
Palm是荣耀、胜利的象征
Palm Sunday复活节前的星期日,为纪念耶稣受难前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手持棕榈树枝欢迎。
Bear the palm获胜,夺冠
Yield the palm to拱手让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