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 第9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一个伟大成就是使人们认识到人 类在世界某一处和在别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间都存 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点集中地放映在会议口号— —“只有一个地球”上,从而开始出现共同管理好人类共 有的星球家庭的意识。
在1980年推出《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是国际自然 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规划暑的委托,在世界野生生物 基金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制定的,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非政 府组织以及个人参加了这一大纲的起草工作,大纲虽然 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出的,但其涉及的范围远 远超出单纯的保护,而是把保护和发展看作相辅相成的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现实 的前景和途径,至今人仍具有指导意义。在大纲的鼓励 下,世界上50多个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也制定 了本国的自然保护大纲。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历程
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 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 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是近30年来,人们对旅游发展 和环境效益不断进行探索的产物。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 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十分关 注。特别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发表以后, 伴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探讨,可持续旅游的研究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个为世人普遍接受的有关可持
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学术界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掀起了 可持续发展的浪潮。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全球 一百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即著 名的地球宣言,它宣布全世界人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
则,并采取一致行动,使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间的准

就我国旅游业开发的现状而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 经成为一项迫切任务。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历史较短,目 前仍然表现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即将旅 游业的发展简单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必要的保护,从整体上讲尚属 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事实表明,这样的发展已经给生态 环境和旅游资源带来灾难性的破坏,旅游与环境、生态 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旅游 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削弱甚至摧毁我国 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牢记旅游业的发展 不是无节制的,应当坚持适度发展和循序发展的观点,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旅游活动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 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因受旅游 区的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在补救方 法上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旅游的客源流在时空上相对 集中(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旅游热点等),旅游对环境的 消极作用具有明显的集聚和堆积特性,“先污染后治理” 的事后行为往往难以奏效,旅游污染的恶性循环极易形 成。
和优先发展的关系上发生了观念性转变,可持续发展
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旅游人士认识到如果旅游
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旅游
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稳定
性和持续性的影响,旅游需求对现代人类尤其是对未
来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旅游开发过程本身所涉及的
界面之广泛和复杂,以及目前世界旅游业迅速膨胀的
(四)环境指标
当今,一些环境和环境有关的问题在逐渐损害人类, 并威胁人类的生存,譬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 臭氧层被破坏等。中国长期处于人口膨胀、土地和资源 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增 长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 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
事实以至业已形成的生态效应都说明旅游业应该成为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实现国家 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无论是从旅游业对 自然禀赋和社会遗产的依赖,还是从旅游与环境的辩证 关系来看,旅游业都是最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 一。世界知名旅游学者Sadler(萨德勒)指出,由于在 许多情况下,旅游业取决于对自然环境及以其自身生存 为目的的自然作用的维持,因而是一项应该运用可持续 发展概念的活动。国内学者田道勇则从系统观、资源观、 平等观、协调观、全球观等5个方面,说明了旅游业的 发展必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资源指标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矿产、 森林、水、草地、海洋和野生动植物。自然资源是人类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物 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不足同人口爆 炸、环境恶化一起构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础障碍。 所以资源存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指标。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已经利用资源量占资源总 储量的比率来表示,该指标和资源存量反映了资源的潜 力;人均资源占有量反映了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资源 保证程度是指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以资 源可供应量占资源需求量的比率来表示,这是衡量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资源进口一方面反映了资源稀 缺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的资源政策。
(二)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采用传统的和常见的指标,如GDP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总产值。GDP 表征了人力、物力通过经济活动所产出的可供人类利用 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 比重,反映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说明国家或地区经 济发展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以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来表示,反映社会发展与经济 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城市化水平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例来表示,反映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城市化水 平的高低还显示了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大小;单 位GDP能耗、水耗、其他资源消耗和单位GDP废水、废 气的排放,反映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型 的。这些指标表征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协调程度。
二是资源限制。即要考虑环境和资源承受能力,达到 天人之间关系的长远协调,因为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 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目前有限的 技术水平和社会组织结构会延续或加剧这种限制。
三是公平。WCED认为要满足人类需求,就必须实现 资源的公平,不仅同代之间而且代际之间要实现公平。 当人们发展与消费时,不仅要符合局部人口的利益,而 且要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做到使自 己发展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片 面、盲目地为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 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 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第 一次提出了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 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大通过 了这项决议。“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 意全球环境状况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 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这种活动,强调保护和改 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人定胜天的主人姿态,在经济
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了近300年的历史。二 者的背离,主要表现为人类掠夺式地向大自然夺取资源, 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排放废物,走了一条以牺牲生态环 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造成了 全球性的资源恶化和生态破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 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在大自然负面回报面前, 不得不总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经验和教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不可能独立于环境问 题,现在的发展模式,侵蚀着经济发展所依存的环境基 础,环境退化正削弱着经济的发展。因而,人们开始思 索如何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在环境 生态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 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强调发展 (二)强调持续性 (三)强调公平性 (四)强调质效性 (五)强调环境与发展整体性 (六)强调摒弃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和自然概念
四、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 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社会发 展指标主要是以人为基础。
人类对经济及其环境影响关系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20 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雷切尔·卡尔森发 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其中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萌芽。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相当于美国 人口的1/10)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要求政府重视环境 保护,根治污染危害。随着世界各地的环保呼声日益高 涨,许多国家成立了负责环境管理的政府部门,通过了 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环境保护逐渐登上了各国政府 的议事日程,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则。之后,各国政府相继发表宣言和行动计划,可持续 发展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 题。
二、可持续发展Baidu Nhomakorabea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了三个要素:
一是人类需要。WCED认为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 类需求,包括基本需求(指充足的食物、水、住房、衣 物等)和高层需求(指提高生活水平、安全感、更多假 期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 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再 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满足高层次需求。
第九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基本内容及指标体系; ■认识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
旅游可持续发展观; ■理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以及旅游可持续跨
越发展的基础 ■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目标,生态旅游的基
本概念、衡量标准及特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3年11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成立, 发表了著名的《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共
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三个文件都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战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由 该组织主席布伦特兰夫人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对当前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

旅游业发展初期,特别是大众旅游盛行的时期, 人们只注意到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没有进行综合 效益的评估,其后果是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快速 发展。结果是严重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 境,威胁着旅游业发展的长期利益。这种发展旅游的 方式是典型的杀鸡取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人们在理解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 反映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这 些指标衡量了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人类治理和改善环境的能力,环境政策反 映了国家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
第二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世界旅游业自19世纪中期崛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的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确认)。伴随着 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各地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耗效 应也开始显示出其潜在的威胁。透过现代旅游业快速 发展的光环,冷静地观察其背后,就不难发现,一方 面,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 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管理、 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对旅游氛围的破坏比比皆是,结 果导致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也在减弱,旅游的 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并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 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人口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率则 反映了国家和地区人口变动趋势;人口平均寿命意味着 人口享受的精神和物质水准;就业率和失业率反映了人 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关系;国民受教育程度说明了 人口素质,也说明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的程度; 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电话数、铁路和公路的长度反映 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绝对贫困人口的多少代表了全 社会发展的水平,也是因贫困而造成污染的直接原因; 而人口政策则反映了国家或地方政府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程度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