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整理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三观卖血记小说背景50-70年代
余弦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1996
叙事重复主题重复
本文为主题重复许三观的一生卖了九次血首尾两次不太明确目的的卖血行为使许三观的一生呈封闭式结构其余的卖血行为均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这首位两次的卖血也稍微淡化了其生命的悲剧性
除了主题卖血的重复小说中还存在次主题的重复一乐名字卖血前喝水以及卖血后喝黄酒吃猪肝这种带有戏谑性的情节淡化了小说中的悲剧性使小说带有了一些喜剧性色彩
经过作者的设计小说以团圆欢乐结尾使得卖血的苦难被控制在能被接受的范围成为了高尚的作品论者在欣赏余华的叙事技巧的同时又意识到作者采用的主题重复技巧与作品的高尚似乎不协调,提出了余华小说存在故事情节模式化的缺点,甚至认为许三观是活着的重复
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2000年
主题转型——“人”的复活和民间的发现
1、人与生活的复活塑造了许三观这一典型形象,并通过卖血的情节不断深化人物形象淡化时代氛围和生活语境但又在故事的讲述中渗透着时代大氛围,对“历史场景”的悬置能够深入的思考人的生存本质。

对时代荒唐事并不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体现出生活的感性力量,消解了意识形态叙事。

2、民间的发现与重塑故事发生在一个民间的村庄,先锋作家余华此时抛弃了作家主体化叙事,采用民间叙事手法,作者充当一位聆听者
艺术转型返朴归真简朴素雅的艺术追求
暴露叙事——隐藏叙事群口话语方式,营造众声喧哗的艺术效果,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的多重功能
重复叙事
对余华的意义体现先锋作家在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上的转型,对简单朴素的回归,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明。

是余华自觉的选择,写出了高尚的作品
李林荣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2001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分析,认为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悲喜交加的民间寓言故事,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着许三观卖血度过人生的每一道难关,许三观的12次是小说的主主体,而大的时代背景被淡化和搁置,处于次要位置,小说通过卖血的故事揭示许三观的生存哲理以及人生观,他以自己身体健壮能够卖血使全家度过难关而感到自豪,同时又相信因果报应,多行善事,愿意让一乐为何小勇喊魂。

在故事的结尾许三观一家已经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但许三观却因为已经不用自己卖血而感到无所事事和惶恐,当得知自己的血再也卖不出去的时候,许三观发出了感慨“屌毛出得比眉毛晚,却比眉毛长得长”既是对新一代人卖血求生的生存智慧的预言,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王达敏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许三观批评之批评2005
苦难交响曲世俗化的民间叙事具有形而下的哲学思考意味
由于小说中的某些不确定性和含混性使得一些批评家自设语境,从而分析偏离文本也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小说成为经典
余华对许三观的原意阐释
1、许三观对命运抗争虽然失败却体现了生命的力量许三观在没有明确的抗争意识下与苦难进行抗争即使失败也不觉得失败这体现了底层人民的生命哲学和生存方式
2、是一部关于平等的的书论者认为许三观追求的平等是人性恶的体现许三观告诉儿子以后要把何小勇的两个女儿强奸许三观人性复杂自私狭隘的同时又高尚宽容
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去分析
弊病:庸俗消极的世态化描写降低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对于许三观后来的高尚觉得有些突兀贡献:苦难叙事用卖血丈量苦难表现许三观的顽强生命力作品止于伦理人道主义
罗庆洪西方作家对余华创作的影响2008
博尔赫斯时间理论的影响重复叙事结构可能表达了他的一种对世界不确定性的悲剧的宿命观(张学军)
罗兰巴特零度理论作者情感零度介入成为聆听者展现生活世态少批判
川端康成的语言返朴归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存在主义对苦难的态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待苦难的激烈态度与存在主义对苦难超然的态度相结合,形成自己对苦难的独特的表现方式: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
张崇员20年来余华研究综述2007
1、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
2、创作转型
3、小说内容探讨苦难主题
4、作品本土和外来影响
翟业军风中那首歌久久不散2009
许三观的傻子形象开篇与爷爷的对话因为好奇而去卖血
神圣的傻子宽容谦卑
许三观生命抽象化形式化以卖血为主线删除无关的人事加速卖血
对小说文体的拓展
借鉴戏曲的表现手法,文本多用对话许玉兰坐在门槛上哭诉的情节也借鉴了戏曲中的唱法,丰富了小说的音乐性
叙事长诗长段铺叙
余华自己说是一首民歌旋律温和
夏中义苦难的温情和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2001
80年代的苦难的温情90年代温情地受难
苦难和温情是两大母体看上去似乎南辕北辙但是实际上当人陷入苦难中的时候就会渴望温情的救赎
许三观终身以,卖血化解苦难滋润人伦卖血是另一种活着活着是另一种卖血
强调故乡地域文化对其写作的影响余华也说过对他来说写作就是回家
余华的民间叙事不仅在于题材方面,更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回归
张清华文学的减法2002
张清华余华的历史叙事2005
通过对时间具体性的删除使历史叙事抽象化变成哲学
对人性和生存的主题执着探求使得他也成为一位执着于历史探求的作家
论者认为余华90年代的作品与前期作品相比仍然是寓言性作品,而且在历史背景(文革大跃进)下余华的历史叙事更加具体化。

在人性、文化、哲学等层面上深含寓意和映射作用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使作品较之之前的作品更多了温情,消弭了冷漠与暴力
余华的非凡之处在于通过简化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增强了作品的哲学意味
具体说作者对时间与背景的抽离,使历史的叙事上升成为哲学
余华的作品里普遍包含着死亡的叙事模式,相比其他作品直接描写死亡,《许三观》中对死亡的描写更加含蓄,除了根龙的献血意外死亡,更多的对死亡的描写是浸透在许三观对自我生命的透支,即12次卖血的过程中,而且这个死亡的过程更加漫长。

论者肯定了余华做到了自己证明自己,《活着》和《许三观》是余华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最有力的话语,不同于前期作品的繁复,这两部作品追求写作的极简平易,不论什么知识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这两部作品体现了余华既关注作为哲学的历史,也重视作为生存的历史。

从个人的生存层面关注历史,描写个人的生存困境与挣扎,表达对底层人物生存命运的同情。

论者也提出了许三观叙事的“喜剧性”淡化历史背景
重复叙事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卖血这一看似单调重复的叙事,包含了作者对生命历程的深刻体验,加强了作品的历史感音乐美感民歌
时间的美学这样一篇论文中从作品的时间叙事上来看,作者淡化了历史的大背景,全文的时间是以许三观的12次卖血为时间尺度,时间的流失即生命的消逝
重审90年代文学中对余华《许三观》的评价
旷新年论余华的小说2004从血入手进行分析,血作为生命的本质和象征从鲁迅《药》到许三观,从祭品变成商品经历了世俗化和商品化的过程
叙事方式明快纯净简洁卖血的重复以及说话语句的重复加深了生活的悲剧性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采用幽默化的语言和叙述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生活的苦难本质
王光华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叙事的意蕴2005
从小说的结构手法即重复叙事入手对小说进行分析。

卖血的重复叙事以及这种重复在结构上营造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三观为了娶妻、养家、糊口、治病等等一些原因不断的卖血而且每次间隔越来越短,卖血的节奏越来越快,体现了苦难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压迫。

“精神会餐”四次重复借鉴了民间说书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同时还起到了化悲为喜的幽默化效果。

小说中人物采用民间口语以及简单重复的动作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

论者还提出小说在语言上的空白起到了象征作用,对生存方式的象征。

由于重复叙事,小说的时代背景被淡化,使得小说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存故事,更是一个民族乃是全人类的生存故事,更具有普适性。

谢汝朵血的旅行及其悲剧性——对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一次审视2009
提出了小说叙事使用民间话语和地方腔调,使小说成为一部生动的悲喜剧。

通过许三观请许玉兰吃小笼包馄饨话梅糖果之后的算计,写出了民间小市民的喜剧性和私利性
许三观与林芬芳的偷情也体现了许三观的市民性格和报复心理家庭会餐苦中作乐
小说的意义用血展示了活着在中国传统文化言语中的神奇力量
余华并不是要批判底层人民的市民私利性和无赖性,而是通过对其苦难生活的展示发掘其坚韧的性格以及对苦难不屈的生命活力
李先宪从日常性和小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作品2011 表现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作品中更多的是温情和高尚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为主线表现了小人物的高尚
主题研究现状苦难生命
叙事音乐叙事寓言性叙述重复性叙述
聆听者对话民间口语
大跃进文革(原文大字报批斗妻子)没有革命意识时代意识饥荒知识青年下乡叙述日常生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形成对比淡化阶级性个人、民间的写作特征强调小人物的生存意义与价值
论者提出了《许三观》的喜剧性巴赫金的嘉年华理论的一个因素“可笑的相对性”
胜利饭店吃饭喝水晃肚子
喜剧性的诙谐——滑稽、自卑、嘲笑
家长的牺牲精神父爱
除了主人公作者还刻画了许多善良的邻居形象作为许三观的正面映衬
重复叙述音乐的影响
卖血的重复构成小说的外在结构特征,也呈现出喜剧性和诙谐性的特征
内在重复出轨两家关系推己及人宽容徐玉兰的美德
庞东浅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叙事意蕴2011
主题事件卖血受难曲增强了小说的音乐性螺旋式上升的内在意蕴
对白重复的对白用简洁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借群口的重复句式:许三观,你家一乐。

节奏性音乐性
细节少有心理描写说和走流泪构成人物的基本表达方式例如许玉兰生孩子在产房的三次痛骂在细节上的重复体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陈晓明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12 许三观写出普通人的艰难和悲剧性命运意义在于政治的控诉,延续了文革后的反思文学态度
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在真正意义上回到日常生活,才有真正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一面文学对整体的宏大历史叙事表示怀疑和解构另一方面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个体性的经验体现了非中心化和非整体性的特征
王敬茹从活着到第七天2014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通过与《活着》中富贵的形象对比,提出了作者塑造了许三观这一父亲形象,许三观是一个典型的父亲形象,自私具有小农意识同时又对孩子饱含父爱,贴近现实人物形象
林喜敬2009从小说中透露出的生存哲学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受难的主题下主人公表现出坚韧的生存意识,从而展现出主人公的生存哲学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理解论者提出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中包含中国的道家思想的同时还深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通过圣经里耶稣对待犯奸淫的夫人的处理办法,提出了小说中许三观的宽容的个性具体体现在对徐玉兰的家庭批斗上还通过许三观对一乐的爱说明小说中包含的基督教思想——普泛性的爱表达了爱、无私、高贵的牺牲品质喜剧性
李小吉人物形象2010引文王安忆卖血向死而生超越伦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父亲形象从原来的丑陋卑鄙变得平凡却又高大面对苦难顽强求生,对生活对妻子与别人生的孩子充满了宽容和谅解余华对父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过程,余华提到自己追求真实的写作,这种真实是对现实超越之后的洒脱,在长期的父权社会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权力的象征,通过对父权的反叛,“审父”来达到自己的叛逆,在推倒父亲这一神像之后发现进入了无序混乱的社会,决定再次发扬父亲的优点树立权威
张妍浅析余华小说中的父亲2014通过不同时期所塑造的父亲形象的对比分析出余华的“审父”情节以及对父亲形象的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将余华塑造的父亲形象分为四类:逝去的、病态的、温情的和强大的并对小说中的继父形象进行探讨
宋剑华荒诞而真实的苦难叙事2012
许三观不是作为一个受难的个体,他的一生显示了一个民族底层人民的苦难史通过个人苦难展现整个民族的苦难通过他一生的苦难历程为我们展现了悲剧性的生命体验提出了许三观对苦难历程的一个认识过程:通过不承认一乐是自己的儿子来否认苦难是一种生命本质,而卖血讨好林芬芬以及卖血使全家度过饥荒则深层次的体现了许三观对苦难这种人生经历的深刻认识在一次次的为了一乐二乐的卖血过程中,许三观渐渐的把对苦难的承受视为自己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同时论者还对许三观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余华)务实自私狭隘市井小民在道德伦理面前又显示出宽容善良等高尚的人格有责任感深沉的父爱
文革的黑色幽默式的苦难叙事幽默的叙事和荒诞的情节背后蕴含深刻的寓意
苦难成为他们获得绝对平等的本质标志
许三观不像福贵那样对苦难默默承受,许三观通过卖血来正面面对苦难,体现了民族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也通过卖血这一行为来向我们阐释了苦难乃是生命本质这一生命主题。

齐可心《许三观卖血记》中对生存哲学的探索2013
余华认识到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高尚是指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三个角度1、对生存平等的追去两人出轨的看法以及最后一句俗语/
2、面对苦难通过卖血度过难关已将苦难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被生活卷着往前走的人(谢有顺)王安忆“当代英雄”
3、打破纲常伦理的束缚尊严以及心灵上的压迫人性的高尚
赵婉彤译介学研究2011
余华是先锋作家的代表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的同时又为外国读者所熟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重语言畅销海内外获得多项奖项基于此以余华的作品进行译介学研究比较有价值与英译本的比较从文本分析和文化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
论者赞同文化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具有差异性普遍性体现在情感生活环境体验具有相似性差异性体现在生活环境生产实践历史存在差异
随着各个民族的交流的频繁以及对文化认识的加深译介学便充当了文化交流的一个台阶译介学日益关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化的处理问题对于译者不但要掌握翻译的方法还要熟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真正译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省译增译漏译错译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传递信息更是情感文化美的传递
归化异化
文化差异体现在对名字的翻译豆腐西施的翻译对如花似玉的翻译体现了创造性的叛逆翻译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的差异应该引起重视
李立超写在1990年的历史寓言2013
将余华的小说与鲁迅的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许三观精神胜利法用嘴炒菜一乐不像他像兄弟
论者赞同王安忆的观点,认为小说讲述了英雄的牺牲故事故事的叙述中也包含着作者对特殊时期特殊背景的反思和认识(大跃进文革)
特点:个人经验的写作童年经验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质疑
小说的去启蒙化与鲁迅小说为国民指出怎么办的出路相比余华不再充当启蒙者而止于提出质疑
李今论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2013
从社会维度指出卖血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小说是一部寓言的同时又具有底层意识形态的指向性
许三观与一乐李血头与许三观的两组重复关系隐喻着政治伦理传统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青年下乡的大背景下作者以幽默戏谑的笔触淡化许三观一家的苦难的同时也对荒诞的政治进行了嘲讽
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隐喻得以上升为象征,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