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合集下载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唐诗清明中蕴含的地理现象与原理

唐诗清明中蕴含的地理现象与原理

唐诗清明中蕴含的地理现象与原理
唐诗《清明》中蕴含的地理现象与原理主要体现在诗中描述的景象和气候特征上。

首先,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了清明时节江南地区特有的阴雨绵绵的天气。

这种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江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江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时,冷空气逐渐减弱,而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逐渐活跃北上。

冷暖空气在江南地区交汇,容易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此外,春季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其次,诗中提到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也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杏花是江南地区春季常见的花卉之一,而“杏花村”则可能指的是一个位于山水之间的村落,这种村落在江南地区很常见。

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村落多沿河而建,四周环绕着绿树和田野,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景观。

总之,唐诗《清明》中蕴含的地理现象与原理主要包括江南地区春季阴雨绵绵的气候特点以及江南水乡景观的地理特征。

这些现象和原理的形成与江南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诗词中的地理 7

诗词中的地理 7

浪淘沙(其一)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
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
朴素无华的美。

地理现象解析:
诗句的意思是:黄河蜿蜒曲
折,黄河之水奔腾而来,风浪滚
动一泻千里,裹挟着万里的泥
沙。

描述了黄河的曲折和黄河之
水的奔腾与混浊。

黄河中上游以
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
为主。

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
区,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会
产生这样的情景。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浅析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浅析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浅析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

专业从事高考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邮编054001.邮箱:*********************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

它们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形象性和音乐性特征,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

其中相当部分的诗词作品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元素。

这些诗词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一、古诗词中的自然地理知识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气候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温度带。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对于季风气候描写的诗词,如唐朝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嘿,朋友!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呢!就说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难道不是在告诉咱们,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花儿开放的时间都不一样啦?这不就好比咱们爬山,越往上走越觉得冷嘛!
再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不是生动地描绘了夏季那种局部地区的天气差异?就像有时候咱们在小区里,这头阳光灿烂,那头却下起了小雨,神奇不?
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盛开的景象来类比冬天的大雪纷飞,多形象呀!这不就是在说北方冬天的寒冷和雪来得又快又猛嘛。

你想想看,古诗词里咋就有这么多地理知识呢?这是不是古人在有意给咱们留下的宝藏,让咱们从诗词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觉得呀,古诗词不只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咱们了解地理现象的一扇神奇窗户。

通过它们,咱们能更有趣、更诗意地去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地理教学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非常丰富,若能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运用,会使课堂增色不少。

现就古诗词中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总结一下,以利于教师教学应用。

一、讲大气现象1、大气逆辐射。

(1)大气逆辐射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

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

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

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

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2)大气逆辐射弱“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刘禹锡《秋词》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3、垂直地域分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

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

3、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柳公权《应制联句》)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理古诗词

地理古诗词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地理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地理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的地理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句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形容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流动不息的地理现象。

这句诗激发了人们对于壮丽自然景观和地理奥秘的探索,引起了人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这句诗句所蕴含的地理知识,深入探讨大自然的壮美景观以及地理过程的奥秘。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白日依山尽所描绘的山水风光、黄河入海流所体现的河流地貌和水文过程,以及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地理探索和认知。

在正文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白日依山尽所描绘的山水风光,包括山峦的形成、地势的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气候特征。

同时,我们也将探究黄河入海流所反映的河流地貌和水文过程,包括黄河的源头、河川的侵蚀和沉积等地理现象。

而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句所蕴含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引申出更广阔的意义,代表了人们对于地理探索和认知的渴望。

我们将探讨人们追求知识和进步的愿望对于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展望地理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鼓励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同时也激发人们对于地理学科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次关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地理之旅吧!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来呈现地理知识相关的内容。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为读者引入文章的内容,并提供了整篇文章的基本框架。

正文部分包括了四个主要章节。

首先,介绍了“白日依山尽”这一地理景观,描述了山脉和白日中的关系,并解释了这一景观的来源和意义。

接下来,讲述了“黄河入海流”的地理现象。

详细描述了黄河的起源、流经区域和最终注入大海的过程,强调了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之后,讨论了“穷千里目”这一诗句中的地理视野。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1.“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指的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淮河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天下黄河,惟富宁夏”、主要是说黄河水浇灌出来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一带,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船在天上行,人在水下走”主要是说下游的黄河“地上河”景观“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主要指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造成的黄河含沙量大的特征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

类似的诗句还有:““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南方的梅雨,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7.“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

适用于赤道地区,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1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地形类型:丘陵地区13. “风吹草低第一文库网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此诗描绘了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葛尔盆地解析:西岭雪山距成都95公里,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总面积482.8平方公里。

区内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

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

西岭雪山也因此得名。

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c)A、安徽黄山B、江西庐山C、山东泰山D、四川峨眉山解析: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

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A、四川九寨沟B、长江三峡C、海南“天崖海角”D、桂林山水解析:写的是广西桂林的象鼻山和漓江.广西桂林是世界闻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

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颂桂林山水的美丽。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A、东北平原B、河套平原C、华北平原D、成都平原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

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

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

有关地理的诗

有关地理的诗

有关地理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有关地理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有关地理的诗巴山夜雨涨秋池。

数家新住处,奔流到海不复回。

——沙漠景观遥望洞庭山水翠。

——落差大。

——自然条件恶劣,野茫茫。

——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生淮北为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雨欲来风满楼,青草池塘到处蛙。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白银盘里一青螺,卷我屋上三重茅,何日复西归?离离原上草,水流急北风卷地白草折。

——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

——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

——洞庭湖景观黄梅季节家家雨,胡天八月即飞雪,天际若比邻,然后到洛阳呢,燕山月似钩,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山寺桃花始盛开,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但看桑落洲,一杯春露冷如冰,巡天遥看一千河。

——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月有阴晴圆缺。

——垂直地带性清明季节雨纷纷,一岁一枯荣。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四周向阳石榴红似火。

——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

——生物循环八月秋高风怒号。

——水循环莫问桑田事,路上行人欲断魂,千树万树梨花开。

——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百里不贩樵。

——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

——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

——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

——梅雨天气落花不是无情物。

——通过水循环,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此花开尽更无花,便下襄阳向洛阳?一骑红尘妃子笑,从前大江流——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无人知是荔枝来。

——季节性人有悲欢离合,千里不贩籴,一种春风有两般,春风不度玉门关,化作春泥更护花。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

——在当时的条件下,背阴李子酸透心,卷起千堆雪。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通过描绘九月初三夜晚的月相,反映出农历月初月亮的形状——弯如新月,同时诗人借景抒情,表现出季节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色之美。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理解析:诗中描绘了太阳沿着地平线落下、黄河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地理空间的辽阔和高低起伏的地貌特点。

3.《蜀道难》(唐·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地理解析:描述了四川盆地周边险峻崎岖的地理特征,尤其是秦岭山脉对于交通线路的巨大阻碍。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地理解析:诗中提到的秋季大风,反映的是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由于大陆性气候和季风影响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现象。

5.《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地理解析:不仅描绘了黄河源头至下游流向的地理特征,还表达了河西走廊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春季湿润的东南季风难以到达的地理现象。

古诗文中的地理

古诗文中的地理

古诗文中的地理
古诗文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诗句,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等地理信息。

例如: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了黄河的发源地和流向。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了黄河流经的地形地貌。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展示了庐山的山峰和山谷地形。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沙漠和河流的景象。

5.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反映了山川的壮丽和湖泊的静谧。

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展示了古代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防御工事。

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了北方冬季的冰雪景观和长城的雄伟。

8.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了古代四川地区山路的艰险。

9.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了苏州城外的湖泊和寺庙景观。

10.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

这些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瑰宝,也为我
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语文古诗词中蕴涵着的地理知识

语文古诗词中蕴涵着的地理知识

语文古诗词中蕴涵着的地理知识文科的各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比如语文和地理,我们在阅读语文古诗词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诗句蕴含着地理知识,而我们在做地理题的时候,经常会以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来举例。

小编搜集到了一份关于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的整理,我们一同来学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词中,描述了地理现象、揭示了地理规律,现将有关诗词摘录如下:
一、诗词与天气
1、唐·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2、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风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3、唐·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史短的特点;
4、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来形容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形象的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5、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西夜雨时”反映了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二、诗词与月亮
1、唐·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2、唐·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3、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三、诗词与地貌
1、唐·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2、北朝民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3、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
4、宋·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

四、诗词与地名
1、唐·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山东泰山;
2、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三叠泉);
3、唐·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尔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摘自百度文库,自行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