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这几乎可看作中国历史的自 然分期,中国人对此已普遍接受。 这种分期方法在目前的文学史教 学和研究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 更便于操作。而且,朝代的更换 有时也确实给文学带来了兴衰变 化,如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 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 (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说)
二、按社会性质变迁分期
思考题 1、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你有 何看法? 2、简要评述游本、章本、袁本关于 古代文学史的描述,并谈谈你对中 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的看法。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 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认为一部中 国文学史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生成发展史, 六、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 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是同步的。 七、最一般的观点是把一部文学史看作文体演变 代谢和荣枯交替的历史,即以文体的产生发展和 衰亡为贯穿线。 八、如果以中国人的叙事思维与能力的产生、发 展、演变为视角与贯穿线来重构中国文学史,那 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新颖别样的文学史 图景。依据这种贯穿线,我们可以把整个中国文 学史看成是文学表达艺术(如叙事、抒情),特 别是叙事艺术的日益成熟史。
二、中国文学史的视角与贯穿线
中国文学史是否存在着一些一以贯 之的、左右(制约)着文学发展的 东西?一条贯穿始终的内在线索? 如果存在,又该如何概括和表述? 面对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学史,我们 可以采用多种视角来观照,因此也 就可以找到种种不同的贯穿线,如:
一、黄人欲以文学振奋民气,便强调中国文 学史贯穿着一条追求真善美并不断进化的发 展线索。 二、周作人概括出来的中国文学史贯穿线是 言志派与载道派的对立斗争和前者向后者的 渐次转化。 三、郑振铎以文人的诗古文辞与民间俗文学 的互渗与起伏消长的线索贯串文学史。 四、刘大杰则以受社会生活制约的人类心灵 活动来贯串文学史。 四、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把文学史 看成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
几种 分期方法 一、按皇朝起讫分期(大体能够反映中国历 史的几个大段落)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先秦(前221之前) 秦汉(前221-220) 魏晋南北朝(220-581) 隋唐五代(581-960) 宋(960-1279) 元(1271-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评:这种分期方法着眼于文学本 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发 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 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 朝的更迭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 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 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 视为断限的参照。
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九个方面: 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 绪论
一、关于文学史的分段 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向来分为古、 近、现、当四段。但目前,“现代 文学”的概念已渐趋淡化,不是原 来相对独立的三十年(1919-1949) 文学了。所谓现代将向下与当代联 系,或向上同近代联系,形成所谓 二十世纪文学的格局。
早在80年代,陈平原、钱理群就对此提出 倡议,近年则有孔范今主编《中国二十世 纪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 现。总之,1919-1949的三十年文学曾经独 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已不再存在。这个问 题会对古典文学造成一定影响,有可能从 古典文学中割去一块,即通常称之为“近 代”的一块,但影响不大,“古典文学” 仍将独立存在。无论是否将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文学割出去,古典文学仍有两千 多年,足够研究者仔细耕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