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李清照愁情差异

李煜、李清照愁情差异
李煜、李清照愁情差异

李煜、李清照词中愁情差异分析

内容摘要:李煜、李清照作为词坛的两位大家,愁情是他们创作的主题。他们的作品约有三分之二都是言愁的。尽管二人同抒愁情,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这愁中存在很大差异。李煜的愁具有理性色彩,抒愁时“如生马驹,不受控捉”,且往往将愁寄予梦这个意象中;而李清照的愁则是感性色彩较浓,表达时也要比李煜委婉含蓄的多,她选择的意象也与李煜不同,她更偏爱酒,往往以酒浇愁。造成二者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多,本文仅就其性别、处境、文化底蕴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煜;李清照;宋词

以悲为美,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而词作为一种敢于、肯于表现作者情感生活的一种文体。更是与悲愁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言诗之所能言。”诗虽宜言情,但词则更适于言情,并且它似乎就是专门为抒情而诞生的,所以它成了最适宜于抒发文人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文学样式。文人们的愁绪悲情通过词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感伤情调也就成了词特征的亮点。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词人李清照,这两位词史上的大家,无疑也难逃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的樊篱,难以回避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更难以回避那不幸的悲剧命运。愁情悲绪于是就成了他们创作的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扮演了主角。

看二者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有三分之二都是言愁的。即便在他们创作的前期,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群臣酣宴,愁思悲歌

不已。”①身为贵妇的李清照,笔下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他们后期词更是笼罩着国破家亡,动荡乱离的浓愁悲雾。“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李煜《浪淘沙》)、“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升华”(李清照《清平乐》)。这种凄苦悲愁在两位的词作中处处可见。坎坷人生、不幸遭遇及生命的悲剧郁结成团团愁绪出现在他们词中。但他同时又由于他们独特的人生处境,不同的文化底蕴以及性别的差异,使这种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这巨大的反差使李煜词作中的“愁”上升到了对生命无常的悲愁。面对着国破家亡夫丧的苦难,李清照突破了一般女性和前期的伤春悲秋之闲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抒写了对未来的焦虑与不安。可以说两位词人“各有一番愁滋味”。

一愁情差异的具体体现

首先,从“愁”的心理蕴含上看,两位词人的“愁”存在着理悟与感悟的不同。

李煜的愁明显的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是深思苦痛后的“悟”。“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乌夜啼》)“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在大痛大悲之后,李煜似乎是“悟”到了什么,于是发出一句句震撼人心的带有理性色彩的哀叹,而不再停留在轻歌曼舞,伤春惜花的生活层面上,而是“致力于传达对生命本体的参悟与认知”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层面上来看待其“愁”,置身于生命无常

的视点,仰观宇宙自然的永恒。他深深体味到做人的悲哀,深悟出做人就难免有忧愁苦痛,他把苦恨当成了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悲剧意识和理性色彩。

看其临终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劈空直下,叩问苍天,对人生绝望的词人对春花秋月这良辰美景反而生厌,可见愁苦至极。岁岁年年花开月圆人的生命却长逝不返。春花秋月之无尽反衬着短暂人生之变幻无常,“雕栏玉砌”与“朱颜”相对比,物是人非的愁情悲怅更令人扼腕。物之永恒对比人生之短暂无常,感慨深沉,极富哲理意味。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传达出愁思不仅如水浩瀚恣肆,更如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再看其《子夜歌》中“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种对“人生”的极深的反省,也非一般词中所能见到的。

而李清照则是置身于日常生活的视角来言“愁”的,虽也有一定的生命意识,但没有上升到生命本体反思的高度。

在她词作中我们很少能读到类似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愁恨何能免”这样对人生对生命的必然性进行反思和把握。她前期多是抒发爱情婚姻中离别愁怨,而这些愁又都是“一种相思,两种闲愁”“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这类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浅愁、淡愁。即便是到了后期,遭受国破家亡夫丧这种重大的人生变故后,易安词也没有出现过“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这种反思人生,定义人生的举措。在她词中,更多的是“如今憔悴,风鬟雾鬓”的哀伤,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以及对未来无

法预料和无从把握的焦虑忧愁。看其《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从动作到内心详尽的抒发了作者的流离之感,黍离之悲,孤独之哀的永恒失落感。这种哀伤源于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但没有从理性去感悟去挖掘,更没有像李煜那样上升到对生命本体进行反思的高度。③所以,相比较而言,李煜的愁是“惟诗人能感之而写之”,而李清照的愁则是“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④其次,从抒愁的方式来看,李煜更直露,李清照更委婉。李煜在抒“愁”是纯真直率,不遮不掩,“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敢于正视人生,不回避不做作。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作丝毫歪曲和粉饰,无怪乎王国维称他为“以血书者”看其《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将这种凄厉愁苦和着泪水直接挥洒,开篇流泪不作铺垫,“肠断更无疑”果断、干脆地将一个泪痕斑斑愁苦满肠的人推到读者面前了。王国维云:“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⑤李煜以其纵任与纯真的性格对其遭遇有着深刻而敏锐的感受,所以在他抒发这种感受时,就有不可阻挡之势,直接落墨,大开大阖不作点滴细琐的摹写,如惊涛狂澜似的奔涌冲泻。再看《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开头“无言”便直接活画出自己的愁容满面。“月如钩”是抬头望月,“梧桐”“深院”是低头望院;一仰一俯间,已写出其万感萦怀之满腹愁思。短短几句不加修饰,纯用白描。下片则直赋其难言的“心头滋味”——虽则用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比喻,但仍然感到是“非如此说不可”,原因就在此种种纷繁复杂的情绪像是从心中涌出来,而不是用笔刻画出来的,所谓“言为心声”李煜词确实是从心中“流”出来的。⑥周之琦称之为“天籁”,陈延焯称之为“词场本色”。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说出了李煜词的直率与纯真。

而被誉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抒愁时,显然要比李煜委婉含蓄得多,她的“愁”波谲云诡,摇曳生资,欲游忽止,欲吐忽咽,乍近还远忽明忽暗,极尽跌宕曲折,一唱三叹之能事。⑦将“愁”情在跌宕曲折中不断强化,取得勾魂摄魄的艺术效果。细腻深婉可以说是其本色,写“愁”时总是将之蕴藉于她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中,或是通过生活细节来进行侧面烘托,或是先隐后显,总之没有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倾泻。但她这种跌宕曲折的抒情手法,也使其“愁”取得了更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物是人非”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之苦带给她无法排遣的愁情悲恨,“欲语泪先流”而终不能说,这“愁”得不到宣泄,“欲语”的感情活动感受到抑制,女主人公因此而更愁更悲。下片说双溪地方的春光还好,独抱浓愁,欲借景消愁,只恐对景难排,欲游而终不能游使“也拟”的动机受到阻抑,浓愁又一次得不到排遣而被强化,这愁更加凄婉哀绝,构思新巧,跌宕曲折,欲吐而不吐,欲游而不能游而致。再看《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通过表现女主人公对春光的珍视,对百花的怜惜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试问卷帘人”对百花的关切跳跃纸上,而侍女的答非所问使需要受阻,于是引出“知否?知否?”的叠问,语气更加急促,态度更殷勤。几经曲折最后推出“绿肥红瘦”,含不尽婉惜之意,将这种惜花惜春之情推向了高潮。故《蓼园词选》评之曰“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胜于词者”在节制平淡中蕴涵浓愁悲绪显然有别于李煜的“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直露。直也好,曲也罢,在抒愁方式上,两位词人是不分优劣,各领风骚。

最后,从“愁”寄托的意象选择上来看。李煜是偏爱“梦”的,而李清照则钟情于“酒”,特别是在他们创作的后期,在经过国破家亡,乱离颠沛之大悲大痛后,他们被愁紧紧缠绕着,李煜是“剪不断,理还乱”李清照则“载不动许多愁”,这愁该如何寄托,又该如何消解?李煜在绝望之中,只有沉浸于“梦”中了,而李清照则沉醉在“酒”里。先看李煜,在他的词作中,有17处之多明白的提到梦,如:《乌夜啼》:“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望江南》其一:“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其二:“闲梦远,南国正清秋”,《浪淘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谣归梦难成”,《子夜歌》“故国梦难归,觉来双泪垂”等等,在这些词中,都提到有梦,在现实中愁苦无法排遣,悲痛难以承受,所以只能将这些寄予梦中。佛洛伊德在《释梦》中说:“梦的内容乃是愿望的满足,而梦的动机在于某种愿望不能满足。”在其不能满足的这种愁苦状态下,也只能借助于梦了。如《子夜歌》,此词围绕一个“梦”字展开,上片写梦归国,下片言往事在梦中幻灭,通篇构成了一个人生似梦的立意。起句“人生愁恨何能免”

一开头就写出了词人极度愁苦悲哀的情态以极力摆脱痛苦的心理,为下文做了铺垫。失魂落魄,愁恨无限的缘由何在?“故国梦重归”梦回故国,醒来却成空,怎能不“愁恨”如何不“泪垂”。末两句“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往日的生活像梦一样不复存在,但词人却难以忘怀,对故国的这种依恋也只能寄托于梦。然而梦醒之后,更是愁上加愁。再看其《望江南》(多少恨)李煜笔下这个反映历史真实的别致的梦、使他欢乐又使他悲苦的梦。在这首词中作者以梦写醒,以乐写愁,正面揭示了具体的梦境,并把它作为词的中心内容。通过对一个梦的描写,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既突出了他梦后的愁恨,又显示了他梦前的精神状态。在词中,作者对愁不加描绘,却是把功夫花在触发愁思的梦境上,把要说的话要言的愁浓缩进欢乐的梦境画面和“多少恨”的一声哀叹中。梦成了心底那种难言愁苦的表达方式,所以他做了一个又一个梦,尽管不能减轻其丝毫的痛苦,尽管梦醒后是愁更愁痛更痛。

与李煜沉溺于梦不同,李清照更钟情于酒,在女词人这里愁只有靠“酒”来排遣。一字一泪,长歌当哭,把心底盘绕郁结的深愁和着“酒”挥洒而出。如《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好事近》“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等等,与李煜写梦一样李清照明白提到“酒”字的也达14处之多,与酒有关的更是处处可见。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无论是闲愁还是悲愁,总能见“酒”与其陪伴,也许在女词人这里再没有比“酒”更能消解“愁”的方式了,所以酒成了挚友,如影相随。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词人“浓睡不消残酒”,借酒来排愁而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完全

消尽,“仔细推敲‘不消’二字表面是酒意未消,实指消不尽的伤感和愁绪”

⑧《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里的“淡酒”与“风急”相比就显得“无力”了,更何况只是“三杯两盏”呢?用尽各种方式来抵御悲哀的侵袭,而外界的力量却又是如此不可抗拒地把她围困在这“愁”中。再看《好事近》(风定落花深),上片词人发出“正是伤春时节”的感叹,还只是一般的触景生情,为落花一洒同情泪,下片一开头“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就进一步将笔触深入到里苦闷的愁情中,写孤灯只影对酒悲叹。白日面对落花伤春,夜晚独自借酒浇愁。国破家亡之痛,孤苦无依之凄时时刻刻侵袭着词人易感的心,所以只能希冀在“酒”里暂时忘却这些愁苦哀怨。.然而梦也好酒也罢,都无法让两位词人得以解脱,紧承梦醒酒过之后的是更浓更悲的愁。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李煜、李清照的“愁”是有别的,可以说是“各有一番愁滋味”。那么造成二者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探讨。

二愁情差异产生的原因

造成两位词人愁情差异的原因很多,人生经历、时代影响,性别、性格差别等;本文只就文化底蕴、人生处境两个方面来做重点分析。

首先,从文化底蕴来看。李煜生于帝王之家,长于深宫之中,生活的环境是明争暗斗的政治中心,其思想很难不受影响,所以其视野自然高远,不会停留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另外,李煜出生于一个酷好浮屠的帝王之家。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皆崇奉佛教,大谈佛理,广建寺院,佛学氛围极浓,李煜自小就深受影响,自小对佛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来随着国势的衰落、

精神的空虚,其信佛之举更甚。据史料记载,在亡国后,李煜被俘在押途中,见一寺庙,还恳请跪拜,可见其对佛教的痴迷程度。李煜信佛,对其创作也有重大影响。佛教的原始出发点是断定人生为苦的,所以释迦牟尼思而得“四谛”中第一谛既是“苦谛”,即断定人生为苦,佛教便强调通过修行而涅磐,脱离苦海,达到自由无碍的境界。李煜的“人生愁恨何能免”之类的关于生命本体的现实悲剧的领悟无疑是受佛教这种断定人生为苦的悲观主义的影响。但李煜最终没有达到涅磐之境,国破家亡之愁恨如滔滔流水,无可逃避于天地间,只能将之归于为人生之苦,只能沉于“梦”中。佛没能让李煜超度,反而将之陷于更为深重的愁苦之渊。

李清照虽没有出生于显赫的帝王之家,但也算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父亲李格非、公公赵挺之、丈夫赵明诚也都是官场仕宦,他们关注社会,积极进取,有着宏伟的政治抱负,履践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心怀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理想。周围这些至亲的人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明显地影响了李清照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所以她词中有很多家国之愁,尤其是后期,对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前途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她愁己悲国,有着男儿一样的政治抱负,在其诗词里也常常抒发儒家所推崇的济世救民的理想,尽管其词充满哀怨哀伤的情调,但这也正是其积极心态而得不到响应的愁与苦,更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在后来经历一系列的痛苦遭遇后,其对社会动乱的反映,对统治者的仇恨与不满,对故国故乡的眷恋等更是说明词人对社会国事的关注,这些都显然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与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思想密切相关。

这种对国事命运的忧思焦虑,这种生存状态的愁苦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可时代的苦难与悲哀却将词人的理想抱负给扼杀了,将其抛掷于无尽的愁海中。

其次,看二人的人生处境:两位词人之所以愁情满腹,更多是由他们的不幸处境所造成的。李煜生活在大分裂大动荡的五代十国,为南唐中主第六子,自幼喜爱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诗、文、词、画样样精通,是一位较为全面的艺术家。宋太祖称之为“翰林学士”虽充满讽刺意味,但从侧面也肯定了他的艺术才能。他的愿望是成为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做一名满腹经纶的高人隐士,故他喜文厌武,对政治国也不用心,连做梦也没想过成就什么大业,做什么君王。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翰林学士”却被推上了为人君的位置,这种人生错位已是悲哀,而此时的南唐政权又飘飘欲坠,岌岌可危。慑于南宋的威胁,李煜既对宋委曲求全,连年进贡以图幸存,又在生活上纵情享乐,终日在深宫中征歌逐舞,沉湎声色,苟且偷安做了十几年的国主,但最终难免灭亡的命运。公元975年,南唐为宋所灭,李煜肉袒出降,沦为阶下囚,受尽凌辱,终于在公元978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由“心疏利禄”的柔弱文人到一国之君,再由一国之君到一阶下囚徒,这种处境的升降落差使他经历了非一般人当然更非帝王所能经历体验到的生活滋味。他被迫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追悔反思也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题,他能清醒的认识到,南唐灭亡的命运不是他一个人的能力所能挽回的,但他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他又不能像阿斗那样麻木不仁,所以恼怒、羞愧、悔恨等万般愁苦将之吞噬,折磨摧残着他,在这种不幸追悔反思的过程中,而不可能将之归于自己所处的社会

制度,又不能仅限于自己政治的无能,他只能将之看做命运的捉弄与为人生的悲哀,走向了这种对生命本质层次的内省与反思。这种内省与反思的悲叹自然也就“如生马驹,不受控捉”了。

而李清照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北宋之交。从小深受家庭文学气氛的熏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笔记、小说无不涉猎,也可堪称全才。“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⑩,所以其青少年时期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对生活也富有极大的热情。婚后与赵明成又是“志同道合”专心致力于金石书画研究,可以说她前半生比一般人尤其是女性要幸福美满的多。所以在后期深受战乱之苦时,她表达出的强烈的亡国之恨也是很现实的,在她归结这种不幸时,也就会自然的归结于那个乱离的社会,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不像李煜那样归之于生命本体的悲哀。特别是“靖康之耻”更是把她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自此以后李清照就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的生活,历尽艰辛,饱尝辛酸,其间赵明诚病故,金石文物的丢失,国破家亡一系列的遭遇,让这位女词人孤独凄凉之感布遍全身“终日凝愁”。但这也加深了她对社会的认识。时代让她承载太多,历史又让她充当了悲剧角色,所以她一方面写一首首愤激之词来反抗这不合理的社会,表达自己身世飘零之苦,另一方面沉湎于“酒”里借以排遣这浓愁悲绪。

总之,生长环境的影响,自身的忧郁气质,不幸的人生遭际,乱离的时代背景让两位词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带给两位词人浓重的愁苦,但同时也造就了两位词人,两位词人愁与苦感染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尽管这愁与苦有差别,愁苦之因也各异,但二人词史上的地位却是同样显赫。愁困扰了

他们一生,却成就了他们千古。“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就是对二人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注释:

①曾枣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华书局,2004 年9月版,第990页。

②⑥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第17页。

③刘云霞,《李清照词中愁情之分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8期,第88页。

④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78页。

⑦刘瑜,《李清照词赏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203页。

⑧杨敏如,《李清照词浅论》,《李清照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页。

⑨沈立东,《中国古代妇女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月刊),1994年第八期,第222页。

⑩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的李清照有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早年闺阁词《如命令?春晚》是其代表作。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自然、直言、明确,为下文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做了良好的铺垫。它以问答的形式,一个有情地问,一个淡淡地答,在粗心的仕女与细心的女主人对比中,流落了时节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I李清照的词集I李清照的诗集李清照:一剪梅;红 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武陵春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忆秦娥;咏桐李清照:满庭芳李清照: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李清照:晓梦李清照:感怀李清照:春残李清照:钓台李清照:题八咏楼李清照:偶成李清照:贵妃阁春贴子李清照:皇帝阁春贴子李清照:夫人阁端午贴子李清照:皇后阁端午贴子李清照:皇帝阁端午贴子李清照:分得知字李清照:咏史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李清照:失调名;瑞脑烟残李清照:失调名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李清照:殢人娇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李清照:新荷叶李清照:减字木兰花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李清照: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李清照:南歌子李清照:临江仙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李清照:怨王孙/忆王孙李清照: 孤雁儿/御街行李清照:小重山李清照:诉衷情李清照:庆清朝慢李清照:行香子李清照:好事近李清照:多丽;咏白菊李清照:长寿乐南昌生日李清

照:乌江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李清照:夏日绝句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念奴娇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名言名句李清照的诗李清照的名句李清照的诗词名句李清照的词名句 1、《忆秦娥》 临高阁。舌L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 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2、《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 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4、《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 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5、《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 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6、《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李清照系列诗词整合教学设计-一曲殇情千古愁

李清照系列诗词整合教学设计:一曲殇情千 古愁 :教学理念纷繁复杂,大师名流各有千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设计出真空的具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以下是有关李清照系列诗词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武陵春》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风流千古》: 《一剪梅》p152 《声声慢》p154 《一代词人李清照》p226 课外词作: 《如梦令》《醉花阴》《夏日绝句》 【学习目标】 1.诵读。绘诗境,初步理解诗歌意蕴 2.鉴赏。品愁情,领会作者的感情及风格变化。 【课前准备】 1.反复诵读《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夏日绝句》《一剪梅》《声声慢》等词作,力争背诵,初步了解每首词所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

3.默读《一代词人李清照》,借助此文了解、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 一、对联导入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初读愁词 1.自读《武陵春》,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3.齐读《武陵春》,读出理解,读得情深意长。 活动二:品悟愁情 1.对比《如梦令》,了解李清照词的前后期风格变化及其原因。 2.研读诗词,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词人内心的哀愁?(先独立解读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3.比较阅读《醉花阴》《一剪梅》,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4.延伸阅读《夏日绝句》,理解“事事休”的内涵。 5.圈画出《武陵春》下阕中体现词人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人的心理活动。结合《声声慢》,再次理解词人愁绪。 活动三: 剖析愁思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中文摘要

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婉约词之宗,“愁’字是其作品最突出最有感染力的情调。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种愁情情调,其高潮的艺术感染力,深刻而自然的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极高。本文探究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了其高超的表达手法所塑造的不同愁情美,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独特愁情美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李清照词;审美价值;愁情美;

Abstract Li Qingzhao as the song you, ancestor of the composed word, "worry about 'the word is the most prominent works most contagious sentiment ?In her works, most of them exhibit a melancholy mood, the climax of the artistic appeal, profound and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inner emotional,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in the life process, analyzes its shaping technique of melancholy beauty expression superb, the last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eeling of sorrow deep factors ? Key word: Li Qingzhao words, aesthetic value, melancholy beauty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大全(最新)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4.《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8.《念奴娇·萧条庭院》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9.《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10.《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 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

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思比作充盈奔流的江水。作为一代帝王,李煜从理性、奔放的男性视角抒发情感,是那么的浓烈、磅礴,给人以独特的厚重感,他的“国仇家很”是如滚滚的江水一般喷涌而出。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虞美人》意象的使用上,“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打下了吟风弄月、莺歌燕舞的帝王生活的烙印;明月下偌大的故国,还有那无数的后宫佳丽,虽然都是回忆,但也是李煜作为贵胄子弟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身份地位的象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生在富贵之家的李清照,写“愁思”时,体现出了女性独特的细腻和灵巧。同样是把“愁思”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但李清照的“愁思”如秋日黄昏的细雨,点

李清照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文章来自同学精心研讨总结 总结报告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李清照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词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1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饱受战乱之苦,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我们就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来体会她诗词风格的变化。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著名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写作者的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激起一滩鸥鹭。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鱼虫与醉酒的少女巧妙地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从此词可看出李清照所流露出来发的那种欢快的情绪和投身大自然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童心和志趣。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后一首词,李清照认为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这种景物和季节的变化也触动了李清照敏感的心,引起了她心中的惆怅之情,这种惆怅之情充分地展现在作者短短的几句词中真可谓语浅意深。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春光的流逝,便预示着年岁的逐增,清照不免由此生发怅惘之情,借海棠花事感叹青春易逝。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朝诗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诗词全集: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如梦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

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对比

问世间,愁为何物,竟如绵绵江水,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秋,赚得英雄长扼腕,赚得女儿泪湿帕,赚得世人竟白头。且不言渭水河畔、苍苍蒹葭中追寻伊人的秦国少年爱情梦的苦涩,也不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谪仙“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的悲愤,我们只读一读亡国之君李煜、文士之女李清照、宰相之子纳兰性德三位词人遗响后世的那些天籁之作,就足以愁煞人了。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 24岁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时南唐已摇摇欲坠,赵匡胤新建立的大宋对南唐政权虎视眈眈眈,李煜只顾享乐,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作为一国之君,他在政治上无所为,但却是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① 启功也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踞上游。末路降王非不不幸,两篇绝调即千秋。”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其实,李煜天性本是一位诗人,他生性率直,敏锐善感,风流多情,偏偏被命运推上了乱世君王的宝座,这是南唐的不幸,但却是诗人的大幸,正因为此,南唐很快地亡国了,但文学史上却出现了一位绝少得天才。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前期的词或描写他酣歌醉舞、豪华享乐的宫廷生活,或描写他跟后妃或歌女的艳情生活,或描写缠绵的相思情意,缺乏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带有明显的庸俗气息,格调不高,但后一类比之前二类,较少欢乐的情调和轻佻的意味,而写得惆怅曲婉、哀怨动人。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在饱尝了人生苦难后,他的词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失意愁闷之作,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被俘之后的反思之作,不仅展示了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字字血泪,是发诸胸臆的亡国之音。末二句自问自答,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情,写出了绵绵无尽又浩渺无边的情思,意境既阔大又深远,引起后世无数读者的共鸣和赞美。清人陈廷焯评云:“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韶集》卷一)无疑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李煜后期的词基本反映的是这种情绪,所以李煜词的主题乃离家丧国之恨。 继李煜之后,善写缠绵悱恻之愁情的大词家有北宋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和低唱“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而此二位寄情秦楼楚馆,终未识得人间苦难,毫无历史的质实和沧桑感。一变宋词“过于纤弱,气格不足”之风的是光照千古的女词人李清照。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

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谩”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徒然引向了对摧残精英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苟安一隅,无意北伐。这残酷的现实使得词人空有爱国的热情,却报国无门。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愁肠: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李清照所赞叹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定妒”三句也是词人非常自信的表现,而最末两句则无疑是借为桂花鸣不平,而实则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抒发了自己的幽怨之情。 面对国土的沦陷,国君的逃窜,百姓生灵涂炭的境况,词人抒发了自己对朝廷懦弱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哀怨之后,李清照的爱国情愁更是压于心头。此时,国已不国,君已不君,让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浅析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析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杨利 摘要:李清照虽被称作婉约词之宗,但她也有着作为一个女性最正常的人生经历。在她毕生的词作中,反映出了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她的人生经历都一一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之中。当她处于天真的小女孩、待字闺中的少女、初嫁的新妇、思念夫君的少妇及飘零的中年妇女这五个不同的人生时期,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内容也都随之改变。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有了这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才使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也才使得她被称作婉约词之宗。本文通过她创作于五个时期的不同词作对此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词作人生经历影响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四库提要》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然而,作为女性,李清照也拥有着众多女性所共有的特质。她的一生,有着大起大落的变化,有着许多的感情变迁。从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一直到孤独飘零的妇人,经历了诸多的世事变迁,导致她的感情及人生态度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的这种情感变化是真实的、自然的,也是细腻的,从而导致她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了这种变化,最后就形成了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心路历程和她那自主的生命状态使得她的创作风格在不断变化,表现的情感及内容也不断变化,她将女性细腻、婉约的内心世界,用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开辟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反映她处于不同人生时期不同人生经历却都饱受赞誉的五首词: 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时期--《如梦令》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在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也爱好文学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她也就自小习文弄墨,工诗善词,有了较好的文学功底。 幼时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多岁的《如梦令》就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1]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童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赏析

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Z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定稿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在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频频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到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期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